《晚清民國120年》 | 連載006 | 庶吉士 = 世界名校優秀博士

科舉第四步:庶吉士學歷 = 世界名校優秀博士畢業生!

1

我們再來說說殿試吧。

首先發布一個好消息:殿試不刷人。

也就是說,如果你通過了會試之後成為了貢生,那麼只要你不存在代考打小抄之類的抄襲作弊行為,那麼原則上殿試是不會刷人的。

殿試只是進行一個排位,分等級,具體就是一甲、二甲和三甲,所有參加會試合格的貢士均可列名,殿試的結果只決定你名次的高低,而無落榜之虞。

一甲第一名就是我們熟悉的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賜「進士及第」。

二甲和三甲的人數各科不一,大體二甲約一百餘名,賜「進士出身」,三甲約二百餘名,賜「同進士出身」。

既然殿試是個排名的考試,那麼排名的標準是什麼呢?

2

殿試只考一天,早上發題目,日暮就收卷,試卷經過一系列的保密手段之後,最後收存。

殿試是寫策論,文章的長短沒有限制,一般在2000字左右,當然在格式上有一定的限制。

其實考到這個程度的人,能走到殿試這一步的人,文章水平基本都已經是登峰造極了,很難在內容文采上比拼出太大的高下。

閱卷官的個人喜好和卷面就變得特別重要:特彆強調書寫,必須用正體,即所謂「院體」、「館閣體」,字要方正、光圓、烏黑、體大。從某種角度來說,書法往往比文章本身重要。例如後來的曾國藩,雖然不以字畫出名,但是其字體剛勁有力力透紙背,是不可多得的上品。

到了閱卷的時候(試卷上是沒有姓名的,確保公平),試卷分別交給8個不同的閱卷老師,閱卷老師每人一桌,輪流批閱,閱讀完之後,按照你自己的評判標準,在試卷上給出你的分數:當然不是具體的80或者90分,一般只分為五等,按照從高到低得順序,由「○」、「△」、「」、「1」、「×」五種記號表示。

也就是說,得「○」最多的試卷,就是成績最好的試卷。

8個老師閱卷完畢之後,從所有卷中,選○最多的十本進呈皇帝,然後由皇帝「欽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為狀元、榜眼、探花!二甲若干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一,三甲若干人,占錄取者的三分之二。

最後由填榜官填寫發榜。

截止到這個時候,兩三百號進士的名次座位就排定了,殿試基本就結束了。

這個時候,你才能真正稱自己為「進士」。

3

進士也是有高低之分的,中華民族自古有「文人相輕」的傳統,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因為沒有一個標準,所以文人相互之間撕逼是經常發生的事情。

儘管考中進士已經是大牛中的大牛了,但是這些大牛人還是要比個高下的:通常一甲的進士當然是萬人敬仰,二甲的也還不錯,三甲的就比較尷尬了,因為在進士前面加了個「同」字。

這個「同」字其實是此地無銀三百兩,如果是真的「同」的話,還把這個字加在這裡幹什麼呢?

加在這裡了其實就是「不同」的意思。

關於這個名稱,還有一個關於曾國藩和左宗棠的緋聞:因為兩人不和相互譏諷,一次曾國藩拜訪左宗棠,看到左正在給夫人洗腳,於是就說了一句:「替如夫人洗腳」,然後左宗棠才思敏捷,馬上反諷「賜同進士出身」。

這個對聯對的工整風趣,為後人所稱頌。

但是這個對聯是絕對的杜撰之作:

左宗棠沒有考上進士是他一生的痛,年近50了還想上京趕考,想考個進士,這樣的一個人,

怎麼可能敢去嘲笑曾國藩這個28歲就高中進士的前輩呢?

並且,曾國藩雖然在殿試中確實是「同進士出身」(三甲第四十二名),

但是在後來的朝考中,卻高居一等第三名,道光帝親拔為第二,選為翰林院庶吉士。

這個「朝考」的第二名,並且是「欽點」的第二名待遇,絕對可以洗刷「同進士出生」的恥辱的,

左宗棠作為一個舉人出身的人,又有什麼樣的底氣去嘲笑曾國藩呢?!

科舉第五步:點翰林之後的工作分配問題!

好吧,為了說明這個問題,

我們再來說說最後一個考試「朝試」,

這個真的是最後一個考試了,沒有然後了。

我們前面說過殿試分出了一甲二甲三甲,一甲通常是直接授予官職的,

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從六品,品級雖然低但是靠近權力中心,提拔速度快),

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比狀元差半級,正七品,同樣前程似錦)!

那麼二甲三甲的人怎麼辦呢?

還要再篩選一下,這個篩選就是所謂的「朝考」,當然也不會刷人,只是排名次。

朝考結束之後,綜合前後考試成績,擇優入翰林院為庶吉士,即俗稱的「點翰林」,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一般都會說「中了進士」,「點了翰林」,前程似錦!

由科舉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舉時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

是儒家學說中「達則兼濟天下」的最光輝的表現,是只是分子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

庶吉士其實並不能算是一個官職,這些被點了翰林的人進入翰林院之後的主要任務是學習:

就相當於在中央黨校進修一段時間。

庶吉士的學制一般是三年,期間由翰林內經驗豐富的老師講課,傳授各種知識、禮儀等。

庶吉士三年黨校培訓結束後,會在下次會試前進行一次考核,俗稱「畢業答辯」(散館)。

畢業答辯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就是榜眼探花3年前授予的那個7品職位)或檢討(這個職位又低半級,是從7品的官職),留下的人就正式稱為翰林了,也就是所謂的留校任教(留館)。

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

當年曾國藩就是在這次朝考中超長發揮,考了個第二名,於是理所當然的被選為庶吉士,進中央黨校進修去了。

不過3年後曾國藩畢業答辯沒答好,只拿了個二等十九名,於是授予了翰林院檢討(從7品)的官職,而不是更高的翰林院編修(高半級,正7品),

和曾國藩同期的學神胡林翼和曾國藩一樣參加過這樣的考試,胡林翼的考試成績就好的多,是一等第八名,於是得到的職位就是翰林院編修,正7品,

比曾國藩高半級,起步就高半級,在一個按資排輩的體系當中,其實差距已經拉開!

這個過程就把「庶吉士」的出路說清了!


推薦閱讀:

《晚清民國120年》 | 連載012 | 曾國藩的「討飯」生涯
民國第一奇人:楊度
楊小凱:民國經濟史

TAG:歷史 | 人物 | 中華民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