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人都覺得「人生艱難」?| Why Is My Life So Hard?
在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中,小女孩說:生活總是這麼痛苦嗎?還是只有小時候是這樣?
我小時候看電影的時候,對這句話還沒有很強烈的感受,甚至都不記得這部電影有這句話。
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人生體驗的增加,我越發對這句話容易產生強烈的共鳴。
而且,我發現我和死黨間有關人生大議題的討論,到最後以下面這句話結束的概率也越來越高。
是的,人生就是這麼艱難。
可是,為什麼所有人都會覺得人生艱難呢?
那些看起來是「人生大贏家」的人,為什麼也充滿了這樣的抱怨?
人生真的是那麼艱難嗎?
直到最近我看到心理學家Tom Gilovich做的一項研究,才解答了我的這個疑惑。
或許我們真的能做些什麼。
1.為什麼我們總覺得自己的生活比別人難?
Tom Gilovich是一位經濟心理學家,他的研究主要集中於日常決策,樂悲觀主義,滿足感,後悔感,體驗及物質消費。他和他的學生Shai Davidai2016年底發表了一篇名為《 順逆境況不對稱:人們在評估他們獲得的幸福和面臨阻礙時產生的偏差 (The headwinds/tailwinds asymmetry: Anavailability bias in assessments of barriers and blessings. )》的研究。
這篇研究的英文題目來自於以下這個比喻:當你騎自行車逆風(headwinds)行駛時,身體的疼痛隨時提醒你要想辦法改變行駛方向;而一旦你成功順風(tailwinds)行駛時,安然的情緒會使你忘記自己正處於順境,因為你的身體不會提醒你處於順風狀態,而是愉悅地從中受益。
我們在生活中都有著類似的感受:人們心理上會對自己所遇的困境給予更多的關注,因為擺在面前的困難讓你不得不去面對,並時刻提醒你去想辦法解決,而處於順境的時候,這種情況則相反。
所以,人們總覺得自己經歷的苦難比幸福多。
那為什麼人們又通常覺得自己的人生比別人更艱難呢?
在Tom Gilovich的研究中,他提到了以下原因:
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高估他人對自己行為、外表等的關注度的心理。這種心理的真正來源其實是我們太關注我們自己本身,你只關注自己的失敗,以及別人是否把你當loser。
熱手謬誤(hot-hand fallacy):儘管當某個人是因運氣在某件事上成功,但人們會選擇信任他,相信他很可能還會獲得成功。
這個詞來源於籃球運動中。指在比賽中當一名球員連續命中後,其他球員會認為他「手感好」,進而選擇把球都傳給他,讓他進行投籃。而事實上該球員只是憑一時的直覺投中,並不代表接下來的球仍會投進。
偏見盲點(bias blind spot):因認知偏差而出現的盲點。指人們往往能察覺到他人認知中的偏見,而忽視自己認知中出現的偏見。
自我設阻(self-handicapping):一個人採取某種措施,然後因前面的這種措施存在著導致失敗的潛在可能性,當他失敗後便以此為借口維護自尊。
比如,在體育競技中,人們常會為自己喜愛的球隊提前找出五花八門的借口,以此應對球隊的失敗。如「我們本來能贏的,但是今天隊里少了一位核心球員。」
相信大家在學校里,也曾見過這種人:私下拚命努力地學習,但是在大家面前卻裝出一副上課睡覺、下課打鬧,成天不愛學習的樣子。他們一旦考試考得不好,所有人都不會瞧不起他,只是覺得他並未潛心學習過。可以看出,人們會通過給自己設立障礙來應對他人和自己,給所有人一個失敗的借口,維護自尊;或者為自己的成功錦上添花,令人感慨其天資聰穎,而這也造成了別人對此人的成功形成了錯誤的心理偏差。
這樣看來,別人的生活真的是看上去的那麼「幸運」嗎?你的生活真的是「最艱難」的嗎?
2.總是覺得自己最苦的人會受到哪些影響?
Tom Gilovich在會計學教授中做了一個實驗,他分別問了做實驗性研究(experimental)的教授和做非實驗性研究(non-experimental)的教授:哪一方更難在期刊上發表自己的作品,更難獲得基金資助,更難成為終身教授等等。
雙方均表示對方更容易達到以上列舉的那些目標。隨後研究人員又問了這兩組教授:你覺得在為了達到以上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哪些涉嫌違規行為?
比如:可以向研究對象收錢以保證對方利益嗎?同一份研究可以發表在兩個期刊上嗎?即使你沒有給研究做過任何貢獻,你認為你應該出現在作者這一欄嗎?......
通過這個實驗,Tom Gilovich和他的團隊想要知道:如果你認為你自己相對於別人處於劣勢位置,你是否會給自己找更多的借口去做一些違反道德的事情?是否處於劣勢給了你更多理由去做「走捷徑」的事?
實驗結果表明,覺得自己比別人「苦逼」的人確實對那些涉嫌違規的行為包容度更大,會更容易為自己找到借口去做這些事。
這個研究對我們的現實生活有什麼啟發呢?
首先,在這種心理下,人們更容易處於憤怒的狀態、對生活充滿抱怨,毫無疑問,這對我們的生活毫無益處。
其次,那些總是覺得自己受到偏見或者受到社會不公待遇,而實際上並沒有的人,他們更容易對他人、社會做出出格的事情。
在後續的另一實驗中,Tom Gilovich提前先告訴實驗參與者(覺得人生艱難的人)他們之前的研究結果:人們在評估他們獲得的幸福和面臨阻礙間時會出現偏差的現象,然後問這些人在過往的經驗中,他們認為自己受到的阻礙是來自哪些方面時, 他們都承認:阻礙通常是由不同的因素造成(a mix of animate things and inanimate things),有人為的原因,也有難以改變的原因,比如政策、官僚、流程等等。
但當問到實驗參與者,是什麼讓他們處於順境中時,他們往往會低估別人對他們實際的幫助,因為他們更多地覺得是靠自己努力得到的。
而且,他們不喜歡被說「是因為運氣好才取得某個好結果」,他們對此的反映是「你的意思是在說我取得的成就沒什麼大不了嗎?」。
但如果問他們「運氣在他們的成功中佔了多少成分時」,他們這才能醒悟過來,承認運氣的存在和重要性。
也就是說,老是覺得「寶寶心裡苦」的人總覺得一切都是自己該得的,而不容易意識到別人的「神助攻」,更別說一些運氣的成分了。
3. 為什麼讓我們感激生活這麼難?
我們都知道,很多研究都已經顯示,心存感激可以讓我們更幸福。
比如,Emmons RA(2003)的研究顯示,每天記錄感恩的人對生活更樂觀,並且他們運動的次數更多,去看醫生的次數更少。
Lambert NM(2011)的研究說,向伴侶時常表達感激,不僅讓他們對伴侶有更正向的評價,而且也更容易向對方吐露自己的心聲。
可是為什麼讓我們對小事情持續充滿感激那麼難呢?
或許我們可以舉一個美國「吐槽王」Louie CK在脫口秀中的段子作為例子:
我有一次坐飛機,飛機上有互聯網,還是高速互聯網——這起碼是我知道的最新技術。當我就坐時,空乘人員便對我說「您可以打開您的筆記本電腦,享受我們為您提供的互聯網。」網很快,我一直在看YouTube的視頻剪輯。你要知道我可是在飛機上啊!
但沒一會兒,網路突然中斷,空乘人員向我致歉說,互聯網故障了。這時,一個坐在我旁邊的人說「這簡直是垃圾」,那語氣就像是這個世界虧欠他一般,但是他明明10秒前才知道這項新的技術。
---------------------------------▲ Louie 喜劇宣傳海報----------------------------------
這種現象我們稱之為習慣化(habituation)或者適應性(adaptation)。我們會對發生在我們身上美好的小事高興一會,但我們適應了這種狀態之後,我們的快樂很快就會消失。
心理學家將這種行為表現稱為「享樂性適應」(hedonic treadmill), treadmill這個詞是跑步機的意思。
我們跑得快是為了實現具體的某項目標,在我們達到這一目標的瞬間,會覺得欣喜,但一旦我們適應了這個感覺,我們就會想越跑越快去得到更多的東西,最後,不管我們跑得有多快,我們的幸福度都不會再持續上升。也就是說,人們的幸福感就像在跑步機上跑步,看似在奔跑,實則原地不動。
除此以外,造成我們對生活難以永保感激之心的敵人還有兩個:
貪婪。
當你把注意力總是集中在不斷取得下一個目標的時候,你就不容易對你已有的東西感到感激。
嫉妒。
當你總是覺得「我不想xx擁有某項名聲或利益,因為ta沒有資格獲得,這件事是不公平的」,那對你來說,對生活保持感激之心也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4. 我們該如何改變這種思維模式?
能夠保持每天記錄讓你感激的事情,當然是最好的。因為如果你不記錄下來,你就容易忘了很多細節,當下一次別人問你的時候,你會給出一個籠統的答案:「我感激我的父母,我的家庭,我的朋友以及我愛的每一個人。」而這就失去了感激本身的意義。
除了寫日記,還有那些可替代的感恩方式有哪些呢?(如果你就是堅持不了,請跳過這一段)
每天從心懷感激的狀態開始
發微博每天打卡,#Grateful Thoughts#
每天花5-10分鐘冥想,集中回想讓你感恩的事情以及自身的感受。
如果以上對你都是廢話,那就聽取Tom Gilovich教授的建議(敲黑板!):
不要讓自己陷入證實偏誤(confirmation bias)中,「證實偏誤」就是個人選擇地回憶,搜集有利細節,忽略不利或矛盾的資訊來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的片面詮釋。
嘗試去思考事情的對立面。比如,當你對一件事情握有證據時,你能思考出反對此事的證據嗎?
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預設失敗(pre-mortem)。
預設失敗(pre-mortem)是由經濟行為學家Daniel Kahneman 2011年在《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提出來的一種思維方式:一種提前假設當下某一項目或組織活動會失敗的管理策略,以此來反推導致失敗的潛在因素。
假如你相信某一政策的可靠性,你就會去找大量的證據來支持這一政策,最終選擇實施。全程都不會選擇去讓大家思考該政策的漏洞。但是如果一年後,你發現這個政策徹底崩壞,這時就需要做事後分析(post-mortem),追查問題的根源。而預設失敗要做的就是在政策實施之前,做出失敗分析。首先,你需要先設想該政策失敗了,然後反思整個環節來找出能導致失敗的原因。
一個極端的例子就是 Daniel Kahneman所說的,想像你的人生已經到了你最害怕成為的樣子,已經不能再壞了,然後問自己「為什麼會這樣」?。
通過這種方式,你會想方設法找到一切導致你最不想過的那種生活的所有原因,並排除所有正在困擾你做決定的壓力,然後毫不畏懼地去改變,而不是抱怨。
最後,如果你厭倦寫「感恩日記」,那就問自己一個稍微不同的問題,那就是「我所面臨的順境有哪些?」或者跟自己說「這一路走來,有哪些隱形的事物讓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我要好好關注它們,而不是忽略它們。」
這樣想問題可能比問「今天我要感激什麼?」有效得多。
更多內容在微信公眾號id: owlinowl
延伸閱讀:
人生艱難,但有解藥|Yes, its Intimacy
「剁手」心理學|6 Principles of Marketing Psychology
Davidai S, Gilovich T.The headwinds/tailwindsasymmetry: An availability bias in assessments of barriers and blessing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6Dec;111(6):835-851.
Lambert NM, et al. "Expressing Gratitude to a PartnerLeads to More Relationship Maintenance Behavior," Emotion (Feb. 2011): Vol. 11, No. 1, pp.52–60.
Emmons RA, et al. "Counting Blessings Versus Burdens: An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Gratitud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aily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Psychology (Feb.2003): Vol. 84, No. 2, pp. 377–89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 Slow.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ISBN 978-0374275631.
推薦閱讀:
※今年,我要度過一個屬於自己的春節
※親身體驗車展和4S店買車哪個實在!
※陳奕在2012-2013年有哪些經歷?
※陳志朋早年經歷有哪些?
※生活是在不斷地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