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的背後-雙匯

雙匯發展,從一家瀕臨倒閉的肉聯廠發展成如今的肉製品加工業的龍頭老大。在短短几十年的時間裡,能有如此大的轉變,離不開中國第一屠夫長--萬隆的努力和付出。

雙匯的好,大家是有目共睹的。我也就不一一列舉了。今天主要來聊聊--史密斯菲爾德,一家在2013年被雙匯發展的boss(雙匯國際,現更名為萬洲國際)收購的美國公司,該公司是全球規模最大的生豬養殖商和豬肉供應商,2012年凈利潤達到3.6億$,排在美國500強的第218位。根據協議,雙匯國際以總價71億美元收購該公司,47億美元現金(根據當時收盤價溢價了31%)及為其承擔24億美元的債務,是中國企業向美國企業的最大宗收購。而交易的主角雙匯國際,是雙彙集團的控制人,也是雙匯發展的控股股東,當時雙彙集團總資產才200個億左右,再對比一下2012年雙匯發展的全年業績,均遠小於史密斯菲爾德。

先上一張圖,釐清一下股權結構,不然會被繞暈的。

很複雜吧。關於複雜的股權結構,只要記住boss是--中國第一屠夫長就就行咯。

接著往下哈,雙匯為什麼要上演這出『蛇吞象』的劇情呢?個人覺得原因有三:1,雙匯的國際化之路;2,國內市場無法滿足需求;3,完善產品鏈。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第一條。國際化一直以來都是大當家的想法,也是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經之路。企業只有走出去參與全球化的競爭,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和別人的優點,才能取長補短,壯大自己。

其次,中國每年大概需要5-6千萬噸的豬肉,且保持持續增長,市場需求巨大;大豆和玉米(飼料的主要成分)的價格的上漲及中國和俄國下令禁止進口飼料中含有生長激素『萊克多巴胺』的生豬和豬肉,導致供應不足和生產成本居高不下,而史密斯菲爾德是率先提供無該激素的豬肉和全球最大規模的豬肉供應商,完全符合雙匯向上游延伸的戰略需求。

最後,一個原因是完善產品鏈。雙匯將從一直以來加工製作的高溫肉質品向低溫肉製品調整,滿足不同的市場需求,努力去鞏固市場龍頭地位。

理由是很充足,但關鍵還是要看收購後的整合效果,會不會帶來「消化不良」?由於「大象」的數據沒有在上市公司的並表內,無法看到它的實際效果。

另外,公司已經開始從「大象」進口生豬肉,由於中美價差的影響,將給公司帶來實實在在的利潤增長;另外將受益於「大象」帶來的先進的產品生產技術,利於公司做產品結構調整,從高溫產品向低溫產品結構調整,豐富產品線。

(ps:由於雙匯國際擁有公司73.25%,在看所謂的高分紅,其實很多利潤都跑到boss的口袋,用於償還買「大象「欠的錢。畢竟那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哈。)

總爾言之,大象可能為雙匯的發展帶來重大突破,亦有可能「吸干」雙匯的血。但是從目前的發展態勢來看,偏向於前者。

就醬。拍磚吧。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檸檬a客」,一起享受研究財報的樂趣。

推薦閱讀:

TAG:萬洲國際 | 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