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就會說英語(十四)

情感過濾假設

情感過濾假設是二語輸入內外因假設,是專門針對二語教學的。

情感過濾假設的解釋是這樣的:有大量的可理解輸入的環境並不等於學生就可以學好目的語了,第二語言習得的過程還要受許多情感因素的影響。語言輸入必須通過情感過濾才有可能變成語言「吸收」( intake )。克拉申認為影響習得語言的情感因素是:1)動力。學生的學習目的是否明確,直接影響學習效果。目的明確則動力大,進步快;反之,則收效甚微。2)性格。自信,性格外向,樂於置身於不熟悉的學習環境,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者在學習中進步較快;3)情感狀態。主要指焦慮和放鬆。焦慮感較強者,情感屏障高,獲得的輸入少;反之,則容易得到更多的輸入。

情感過濾假設因為已經是針對外語教學學習內外因假設,所以不大適用於幼兒二語習得行為。因為幼兒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動力和性格並不起決定作用,幼兒的情感狀態也不會受學習者的內在壓力而有焦慮與放鬆狀態,因而也不會出現情感屏蔽而與輸入的情況。

但是,這個假設在幼兒二語習得過程中還是具有參考意義的。比如從動力的角度來說, 能夠使得輸入的語言轉化為語言輸出的動力越強,二語習得效果也越好。從性格的角度來說,輕鬆的而與輸入環境也會影響二語習得效果;從情感狀態來說,使幼兒處於精神興奮狀態或注意力集中時候的二語輸入效果更好。

我國有學者研究論文中提到,在幼兒雙語形成的過程中,有四個重要因素,即(1)特定的語言環境。語言環境包括兒童生活的各個方面,主要指家庭環境,同伴環境,交往環境和幼兒園環境(2)使用雙語的機會。在一般情況下,人們掌握母語要要比第二語言簡單得多。但是,當操雙語者脫離了家庭而生活在第二語言環境之中,他們使用第二語言的機會遠遠多於母語的時候,很有可能成為第二語言為主導的複合雙語者。(3)開始接觸第二語言的年齡。一般認為,學習語言有關鍵期,過了這個關鍵期,獲得語言的難度增大。(4)語言的需要和語言態度。社會的需要對兒童成為雙語者起一定的促進作用,因為如果不能好好掌握第二語言,他們的就難以適應周圍的環境,難以獲得他們所需要的相應的生活資源。

也就是說,幼兒必須有使用第二語言的機會才能掌握第二語言。同時二語輸出的需要也會成為積極習得第二語言的動力。

別說是第二語言了,即使是母語如果生活中不需要的話,幼兒也不願意開口說話。曾經有個這樣的笑話:一對瑞士夫婦養了一個兒子,什麼問題都沒有就是不肯開口說話。終於有一天,那孩子開口說「牛奶酸了!」 媽媽喜極而泣:原來你會說話啊,那你怎麼現在才開口說話啊。兒子回答:「以前牛奶也沒酸啊!」我們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不少,比如經常聽許多人家說男孩子都是很晚才會說話,我觀察一些人家就是對孩子照顧得太周到了,孩子只要用眼睛暗示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一切,用不著開口講話嘛!這些事例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中國人學英語學了多少年還是只會考試不會聽說。如果生活事事如意,那還要說話幹什麼呢?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英語實在是沒什麼用處,既然考試需要,那就只好當作一門需要考試的學科來學了。

為提高棉棉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我們家的做法就是對於棉棉的請求從語言上區別對待,提高英語語言的權威性和實用性。

比如我們說英語,就要求她也用英語回應。如果她提什麼要求用漢語來說,我們就假裝聽不見,用英語來說我們就很快地回應。

記得棉棉最先說的一個英語單詞就是「more」「more」。當時的博客記錄是這樣的。

我們每天都態度積極地跟棉棉說英語也不管她聽不聽得懂,反正只管耕耘,不問收穫, 盡量反覆地用各種方式輸入英語,後來終於有一天,棉棉開口說英語了。還記得她當時母語漢語的水平也就是剛能說簡單的單字或者是發音不太難的兩個字。棉棉說的第一個英語單詞是「more,more」。那天她表示還要吃水果,就說:還吃,還吃,發現我們沒什麼反應,就又用英語補充說「more,more」。這說明她已經理解了我們經常問她的「want more?」的含義。並且當時記得特別清楚,她的英語「R」發音很標準。為此我們經常笑話她是個資深吃貨,說英語最大的動力竟然是為了「還吃,還吃」

我們很多時候會重複棉棉說的話,如果她說的是英語的話。因為我們覺得這樣她會感到說英語我們比較重視,會認真地考慮她的要求。3歲之前,這個法子是比較管用的,棉棉在家裡說話雙語混合,有些話她用漢語說一遍,還會用英語強調一遍。比如棉棉飯後要吃水果,她就會說:「水果,水果」,想想再說「Time for fruit,I want to eat」。如果她單說漢語水果,我們會假裝聽不見,不理會她的要求。聽到她用英語請求,就會複數她的話:「Fruit? you want to eat?」,Oh yes,Mianmian loves fruit! Which fruit you want? Apple pear banana?有時候會是「cherry,strawberry?等等」。當棉棉選擇一種水果,我們根據她拿的水果再複述「Oh,apple,Mianmian loves apples.」

再有就是我們經常和棉棉一起念英語兒歌和童謠,邊念還邊帶她做動作,這時候她的精神處於高度興奮狀態,對兒歌和童謠的記憶非常有幫助。這既符合情感過濾假設也符合輸入的趣味性特點。

這裡補充一點就是如果英語輸入比較符合克拉申所說的理想的語言輸入特點時,幼兒不會對這些輸入進行情感的屏蔽。我們沒有發現棉棉小時候排斥英語學習的情況,大概這也是因為她是習得英語而不是學得英語的緣故吧。

推薦閱讀:

2.13早讀|Sort of.... So to speak. 可以說是……
致英語學習者
雅思小作文辭彙總結
APP推薦 | 聽播客學英語 | 我喜愛的英語播客節目
上班族從零開始如何自學英語

TAG:早教 | 英語學習 | 英語自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