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文化人

在這個神奇的國度,最清高的,應該是文化人,但若說被詆毀最多的,只怕也是文化人。臭老九、書獃子等罵名由來已久,而在如今,盡可以裝逼兩個字概括。

我數了一下,文化人要受到的攻擊來自四面八方,四面包括:上面的上級、左右兩面的同僚、下面的群眾;八方是:男方、女方、不男不女方、老方、幼方、不老不幼方以及父方、母方。文化人喝水的時候若是脫下衣裳,是可以澆一畝花的,少說也是千瘡百孔。

這就導致,本來文化人不止一個人,在面對寒冬之時,盡可以抱著取暖,然而文化人身上受到的刺太多,跟刺蝟差不多,如若抱在一起,只怕會亂刺,所以無奈之下選擇與寂寞孤獨結緣。

幸喜改革開放了,這局面總算有所改善,該當浮一大白。大概是因為文化人「窮則思變」,從內部進行改革,減低入行標準,或者說,科技發達了,教育普及了,只要能讀一兩本書,發些文藝句子,都算是文化人,只要在學校里的,都算讀書人。這樣一來,大家都可算是文化人,對文化人的攻擊自然會變少了。

但不幸的是,這些「文化人」並不打算接受所有「文化人」,他們只是聯合部分文化人,攻擊與他們不同類的人,也包括攻擊不同類的文化人。

因此你可以看到,《陳寅恪走上神壇之路》、《南懷瑾終於死了》這類文章盛行網上,這類文化人並不需要讀過多少書,也不需要修身養性,只要打字夠快和讀過一點點的書便算掌握了技術,反正上網發表看法,開心就好,若是下面有人跟風點贊,那麼風頭更盛,形勢一片大好,他們也就越罵越高興,畢竟罵一個人比捧一個人容易很多,更何況罵了還能被表揚。

也許你有疑問,為什麼他們罵真正的文化人會得到很多人的讚揚呢?

我曾經研究過這問題,這似乎是因為真正的文化人太少了,而他們這批後面進來的文化人,基數巨大不斷增加,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總要惺惺相惜彼此的吧?既然惺惺相惜,那便不管罵的內容是真是假了,一概點贊、支持、傳播,更何況他們還沒本事分辨真假呢?就像五四以來反對四書五經,前輩學者都是自小受過經書教育而覺得不適合於當時之社會革新,因而反對;現在大言四書五經反智的那些個人讀過四書五經嗎,只怕未必吧,一個道理。

拋開文化人新舊的問題不講,文化人是有善於改變的和不善於改變之分的,本人不才,我屬於不善於改變的。當然,我只用善於改變和不善於改變區別文化人,是不正確的,其實還有很多區分,比如能罵別人也能罵自己的人是一類,罵別人卻不罵自己的人也是一類;比如表裡如一的人是一類,而對待上級和對待學生天壤之別的也是一類。

我比較呆板,抱不到文化人的大隊伍,被淘汰了,因此便只能與寂寞孤獨結緣。事實上,假使文化人的大隊伍能接納我,我恐怕也只得與寂寞結緣。

文化人中宣布要科學化中國文化包括紅色這個顏色的理科人群我覺得太危險,不敢參與其中,何況他們不要我。認為孔子是韓國的韓流們,因為我至今韓劇只看過《來自星星的我》,沒有話題估計也合不來。美國電影我看得不少,但歐美那邊的文學書我一看就困,跟讀小學生作文似的,讀得不多,也不敢附庸他們了。

文化人中倒有能接受我的同類,南大文學院的一位學姐,就跟我說他們接納「自黑、自嘲」的人,我心慕之,只可惜她也自身難保,畢竟人數太少,不成氣候。

因此我至今是一個人,單身。

這倒不是笑話,村上春樹說過一句話:哪有人喜歡孤獨,不過是不喜歡失望罷了。你要知道,跟一個女生在一起,除卻浪漫的事,你總得跟人家說話吧?即使她跟你並肩坐在湖邊看夕陽之時,會引用「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但是她跟你討論得最多的,還是吳世勛和楊洋哪個比較帥,這些對你來說類似楚些吳語的問題,你怎麼回答呢?

若是與女生交往,不是她失望,便是我失望,又何必交往呢?其實不僅僅是愛情,友情也一樣,假使不能交到輔仁進德的朋友,你失敗了,他看不起你,你成功了,他嫉妒你,這種朋友又何必交往呢?也無怪周國平坦言對於文化人而言獨處是最舒服的一件事情。

但獨處似乎是一筆交易,因為你選擇了不被理解,那麼便難免會有誤解。你選擇了忍受寂寞,那麼便難免形似落魄。這世界上總是如此的,沒有絕對好壞,只有絕對付出。

你選擇了誠心誠意讀大家之言、習君子之風這類少數人做的事,便要準備好受到大多數人誤解,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想的。你推崇文化、尊重知識和有識之士,但你同時也得準備接受別人的不領情和反駁。

大多數人奉當年明月為明史大家,一提到明史,就說《明朝那些事兒》,你知道,不對的,孟森的《明史講義》、吳晗的《朱元璋傳》就高明許多。但是,沒人願意去看,因為高明的東西,可能很難,低俗的東西絕對容易。

提到通史便推《歷史是什麼玩意兒》,你知道,不對的,張蔭麟的《中國史綱》便高明許多。

但是,你知道,或者說少數人知道有什麼用呢?真理掌握在大多數人手中。這也是文人最寂寞的所在,即便有話語權,沒有聽眾,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文化人也很迂腐,因迂腐而寂寞。一個學者,想要出名,總是需要一點本領的,也就是做一點學問,做學問需要翻閱典籍和實地考察,這些需要很多很多的時間,做完學問整理成論文又需要時間。而時間,對於每個人都是相等的,你用來鑽書堆,便不能去逛街、清吧、唱K,參加各式各樣的社團活動。

因此,當其他人過得青春自在,你便顯得迂腐不堪了,別人說你不善交際,自命不凡,唯有幾卷殘書相伴。

於是你開始嘗試著想要提高一下自己的存在感,也加入微信,開始在朋友圈上發自己的一些見解,大部分是說一些書評,這是你覺得很值得分享的東西。

但是沒過多久,新的罵名從此誕生:裝逼。

他們不用看你寫的對不對,是不是誠心誠意分享,反正說裝逼總沒錯,一大堆另外的文化人罩著他們呢。你於是不解地去看他們的朋友圈,想學習下怎麼發文才不會裝逼,嗯,自拍、旅遊照、美食、帥哥美女、部門活動......還有一些文化人,在罵你的同時,自己也發著吟誦拿獎之類的朋友圈......

你想不發朋友圈,不說話行不行?不行,還是裝逼,理由:自以為清高,自命不凡。

文化人總是虛偽的,說和做是一套。這是最冤枉卻是最難辯駁的罵名。因為真正的文化,是有現實意義的,真正的文化人,也應該是有現實意義的。《禮記》對文化人的定義是:博學多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可以謂君子。這明白說明讀書人是要知行合一的,也就是說到做到的,強調不僅應該多看點有營養的書,而且要多做點有益於社會的事。

但是後進那群讀書人確實知行不一,罵別人卻不罵自己,認為文化就是讀讀幾本書的事,什麼都做不到,什麼都不會做,導致人民群眾覺得,哎,你們文化人怎麼這樣子的?斯文敗類,就此不得翻身。

問題總是要面對的:既然,文化人總是寂寞,總是被誤解,那麼文化人應該怎麼做?

我的觀點是: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想陳先生說這句話的原意是,文化可以不做,人不可以不做;書可以不要,人格不可以不要 。

既然選擇當文化人,代價便是學會忍受寂寞。對於誤解,你要麼就忍過去,要麼就大膽還擊,無需懼怕任何文化流氓。

與人和善是修養,獨來獨往是性格。真正的文化人,是身體力行去讀書的,所以他根本不會介意你讀書量的多少,讀書多少只是個人興趣問題。但他卻絕對介意你對知識分子和知識的態度。假如,你讀書少,水平較低,但為人友善態度溫和,他會很樂意跟你交朋友。如果你讀書少,水平低,但為人妒忌態度老子天下第一,那他除了把你當傻逼看,別無他法。

假使你為人處世做到了謹慎小心,也沒有害過誰,你也在努力使自己變好,但還是有人不喜歡你,你便大可以不必自責,不妨直言: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歡我,在背後議論我,但是沒關係,我也不喜歡你們。

自由共道文人筆,最是文人不自由。

我曾在《我為什麼喜歡陳寅恪》一文中寫過這段話:真正的聰明,體現在與眾不同的真性情,而與眾不同,往往會寂寞,但自古以來,無論是誰,若想站在群山之巔,首先必須學會的就是忍受寂寞。陳先生的獨孤,雖離索而尊貴。

這也是真正的文化人甘願忍受寂寞的價值所在。


推薦閱讀:

紅樓夢裡的平兒為什麼不被稱為姨娘?
也談白雲觀教眾燒死住持安世霖案
朱敬一|你與大師之間只差一根線條
「我是中國人,你願意擁抱我嗎?」 中國小哥大阪街頭擁抱實驗

TAG:中國文學 | 陳寅恪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