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誰的問題 誰的機會
一、食安問題 我們都有罪
若要徹底解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除了政府治理層面,一定要有商業層面的頂層設計,只是一根筋地做技術追溯工具是遠遠不夠的。
層出不窮的食安問題,也說明有層出不窮的商業機會。但農業除了生態環境治理,也是需要懂得構造良性商業生態的。
太多農業投資的失敗,敗就敗在戰略上根本沒想通。想想馬雲如何造淘寶,為何搞支付寶,劉強東如何干京東,為何做物流……這個時代的洗牌,沒思想制高點,是根本幹不成大事的。
談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談中國的農業問題,其實是一個非常尷尬的事情。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問題不是不好解決,不是無力解決,而是我們根本就無心解決。
說句偏激的話,中國的食安問題,都是我們自找的,都是自己作死的。在食品安全層面,我們每個人都有罪。
我們最大的思維習慣就是埋怨別人。埋怨農民胡來,埋怨政府無能,埋怨企業黑心。但自己要是做農民,照樣胡來;自己做監管,照樣不管(因為自己管不動,得罪人,太累);自己做企業,照樣心也紅不起來(考慮成本、想更早收益,想賺更多利潤);就是做消費者,好象也很無辜,不該沾的便宜還是沾,該較真時卻又不較真。
最後的結果,就是大家相互騙,彼此怨,食安問題談了三十年,幾乎年年講,天天講,卻依然不見有任何改觀。
二、為什麼日本人就能在我們的土地上生產出安全食品?
為什麼許多部門機關或大型國企、事業單位,都願意在郊區建立自己的特供基地呢?許多人以為是特權意識,其實並不盡然,因為你看到的監管數據,一線調研的事實,都太過觸目驚心。有一個慣例,就是凡是主管哪個行業的,基本就不吃哪個行業的東西。因為看到的數據和事實太可怕了,都是裝作不知,或知道也要強裝忘記。
中國不是生產不出安全的果菜肉禽,也不是做不好監控,譬如山東好多基地都是供日本出口的,就沒問題;譬如供港的食品,也沒出過問題。那但為什麼國內就不能呢?是因為一旦嚴格,走標準,那80%以上的產品就沒辦法在市場上流通了。許多人埋怨中國的食安、農殘標準低,道理一樣。
從某種程度講,中國的政府真是世界上最辛苦、最無力的政府。因為現實生態如此,國情如此,太多問題,不是說你出台政策就能解決的了。每個部委其實經常會搞專家座談,搞企業調研。但專家出的都是什麼建議呢?幾乎沒一個能落地的。
企業都提什麼建議呢?只說要增加扶持,但具體要什麼扶持,也說不清。最後政府的決策,也只能基本靠領導的英明決(獨)斷了。兩會年年開,大家看看有幾個象樣的提案?
當然,這個問題再往深了講,就要歸究於政治生態問題,政治文明太低級,政治機制不合理等,但這些就不是我們能討論的了。
回歸到企業(現代社會最基本的組織主體和責任主體),我們都能做些什麼呢?我們除了埋怨,就不能做得更好些么?
說大環境不好,那為什麼日本人就能在中國的土地上種出合格的莊稼呢?說成本問題,日本人為什麼就敢傻五年,心甘情願去賠錢呢?說做農業不賺錢,為什麼日本人搞的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呢?
我們就是太聰明了,太想投機了,太想干大事了。人人都在謀劃全國布局,人人都想搞業界聯盟?我警惕也特別反感這個。
一群商人搞什麼聯盟?上下游產業鏈打不通,聯盟有什麼用?大家聚一起,連個同業良性競爭的基本規矩都訂不了,一起開會搞聯歡,吃吃喝喝又有什麼用?一起加個群,大家稍帶發些廣告,搞點贊助,又有什麼用?
(朝日綠源農場散養的牛)日本人在山東做了一個叫朝日綠源的直營農場,是因為他們看好中國未來高端食品市場的增長空間和機會。
既然中國人做不好食安,那就他們干好了,錢他們來賺。
日本人在山東有很多協議生產基地和代加工的合作食品工廠,大概小三十年了吧。但直營農場還是新生事物,是最近七八年的事。他們為什麼種蔬菜、做牛奶?因為他們發現安全有保障的「生鮮」市場,在中國的機會很大。
這兩年國外進口的液態奶(洋牛奶)在市場上非常火爆,這其實是非常非常愚蠢的事情。因為鮮牛奶飄洋過海,海上運輸+過關+流通,都差不多小半年了,還怎麼個「鮮」法?
進口的洋牛奶保質期竟然都是8個月甚至一年,這就是欺負中國人無知或傻(無條件的崇洋媚外)。一個令我們特丟人的事實,那就是液態洋牛奶出口,只針對中國市場。
這麼一比,日本人在中國搞直營農場,做真正的鮮牛奶,就顯得厚道許多。而日本人當年為了侵略中國,做了近八十年的調研準備。戰後日本人反思,不再明目張胆搞武力擴張,換成更隱蔽的經濟殖民,他們對中國市場、中國社會、中國人性的研究,遠遠比我們要深刻得多。
講這麼多,是期望年輕人警醒點,做事耐心些,市場就是市場,不要總是埋怨政府,不要總是埋怨社會。
我們要反思的是,中國大好的市場機會,為什麼都被日本人搶了先?人家為什麼就不講「劣幣驅逐良幣」?人家為什麼就能良品賺良幣呢?
蘋果胡來了么?特斯拉胡來了?谷歌胡來了么?為什麼我們干不好,就愛講社會環境不好呢?人家的好產品為什麼就能在中國大行其道?為什麼鴉片戰爭之 後洋貨在中國大行其道?而現在依然如此呢?
三、我們不能永遠只會遺憾和湊合
我們有很多問題,但也有很大的希望。
希望年輕人能正視問題,耐下性子,不要有任何投機思想,好好乾,聰明地干,還是有很大機會和市場的。
再反思一下京東,為什麼就京東能崛起呢?就因為劉強東老實,知道實實在在提升線上平台的購物體驗,就必須一門心思地搞好物流,做重平台。那些所謂聰明的,輕平台,輕模式,現在都怎麼樣了?
凡是企業家,凡是資本家,凡是創業者,做商業一定要懂得講點政治,講點戰略,講點民族情感,講點國家大局,不是虛頭巴腦的扯大話,也不是低頭貼耳的拍馬屁,而是要以更聰明點、更深入些的方式和手段。個人也好,企業也罷,能力不強,水平不行都是扯。
一句話,專業強人,科技強企,戰略強國。這三者是相輔相成的,三個詞也是「互文」的。
許多人問我農業怎麼搞,都期望幾句話,一堂課就給他講明白,這是太自大、太浮躁的表現。
凡是想做成農業的,不願意深入、持續、認真研究學習的,再有錢,再有情懷,機會再好,卡位再好,也終是不會太成功。
如果說做農業不掙錢,就應該賠錢,或根本想不明白農業怎麼賺錢,也是非常可笑的。從事這個行業,賺不了錢或想不明白怎麼賺錢,那還幹什麼勁?
通過對食品安全問題的冷靜思考和深度延展,目的就是激發大家的思考和反醒。我做耕新社,做互聯網+農業新知社群,主要是扮演「敲鐘人」的角色,希望大家多多見諒我的「狂躁」和「偏激」。
從四零後到九零後,我幾乎聽遍了六個代際不同的人群(從正部級政府高官到大企業高管,從院士到初中生,從城市白領到鄉村農民)太多相似的抱怨和不甘。
我就是著急,難道這種抱怨和不甘還要繼續延續到下一代么?我們就只會抱怨么?我們每一代人的大好年華,都幹了什麼呢?為什麼許多並不複雜的問題卻永遠難以解決,並總是積重難返呢?
天天灌雞湯是會被灌傻的,天天憤怒也是會變痴呆的。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如韓國人一樣激烈點,較真些?為什麼就不能如日本人隱忍點、遠謀些?不是談社會問題,不是談國民教育,就是想讓每個人、每個企業,每個創業者反思,你,都能幹些什麼?你,能不能進步一點點?你,能不能自覺一點點?不要太多解釋,好好乾!
撒點澎湃的「雞血」,是期望大家壯士扼腕,少些抱怨,多點熱血,然後排除萬難,以「菩薩心腸,霹靂手段」做點大事和好事吧。
一切社會的「五十度灰」地帶,淌還是要淌的,但別陷進去就好。
推薦閱讀:
※智慧農業推動生產方式轉型,任重道遠
※三農論壇 | 張宏宇:家庭農場是我國農戶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向
※智慧農業真正改變了什麼?
※農業產業拐點將至,新希望六和董事長說了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