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但喜歡攀比,還喜歡幸災樂禍?
美國作家羅伯特·弗蘭克在《奢侈病:不節制揮霍時代的金錢與幸福》中說:「在貧困的世界裡,一個人對他的妻子證明他愛她,送她一枝玫瑰就行了;但是,在一個富裕的社會裡,他必須送她一打玫瑰。」
一切人生福祉歸根結底都屬於自我感覺。譬如一萬元的月薪究竟會使你沾沾自喜或憤憤不平,很大程度上並不取決於它的真實購買力,而僅僅取決於你的同事和親朋好友們掙得比你多還是比你少。簡言之,並非你的絕對收入,而是你在社會階層中的相對處境決定你的幸福感。
赫拉利在他的《人類簡史》中說:「人類的權利越來越大,越來越聯合,但是幸福卻沒有增加。因為幸福不取決於客觀條件,而是取決於我們的期望值,並且期望值會隨我們客觀的條件的變化而調整。」
所以,越發達的國家,人們對自己的外貌並不滿意。因為電視廣告天天把世界上最漂亮的男人和女人展示給他們看,說,這才叫美。
給你一個選擇,你是去能掙到10萬美元而其他人只掙9萬美元的地方,還是去你能掙11萬美元而其他人掙20美元的地方。其實不難抉擇,我們大都會選擇去第一個地方,因為我們很多人當自己的願望得到滿足後,還希望看到他人的努力遭受失敗。
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說過:「我們天然就會忽略個人收入的絕對值,而永遠在自覺不自覺之中去追求綜合收入能力的社會排名。」
這正如我們每個人都有校園經驗:考分是無關緊要的,而考分排名才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如果我們在「考90分,排名倒數第三」和「考60分,排名第一」之間做出選擇,當然不會有人選擇前者。這就意味著,我們究竟學到了多少知識,這並不會直接影響到我們個人的幸福感,而是你比很多人都強,這才是我們感到些許幸福的原因。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攀比心理對個人福祉所帶來的影響。
當然,人們除了喜歡攀比,為什麼還喜歡幸災樂禍呢?
首先要說的是,「幸災樂禍」是人類的自然現象,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2015年《紐約時報》曾發表文章介紹有關「幸災樂禍」的心理學研究成果。發現它的產生於我們人的「社會比較」衝動有關。根據社會心理學中的「社會比較理論」,我們通常是通過與別人比較。來判斷自己的心理,行為和生活狀況。這就有點像我們上面所說的關於攀比心理的說法。當別人的生活不順利的時候,我們會暗自慶幸自己的生活沒有過的那麼慘。
1.幸災樂禍是動物的天性
從自私的角度分析,別人發生了災禍,使自己血統能過延續下去的可能性更大。同樣動物也有幸災樂禍的現象。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幸災樂禍是受「本我」的驅動,是無意識的最下層。從進化論的角度看,幸災樂禍是人類「求存」的本能帶來的結果,是人類演化所帶來的產物,是動物的本能,儘管在現代人看來並不那麼好。
2.幸災樂禍是人類自我心理平衡和防衛
我們都知道,沈從文從鄉下來到城裡教書,受到了很多人的嘲笑。下鄉人的標籤自然給沈從文帶來心理的自卑感。但是,當他在城裡看到有些市民怕狗時,幸災樂禍的不得了,這因為安慰了他那顆自卑的心。
荷蘭萊頓大學心理學研究發現:低自尊,認為自己不好的人最可能在別人遇到不幸的時候暗自偷笑。人們幸災樂禍是因為遇到了不幸的人可能對自己構成威脅,或者別人的不幸會使自己感到好受一些,所以幸災樂禍是在提高自我感覺。
低自尊的人最可能被別人威脅到,所以他們也最可能嘲笑別人的不幸。這屬於心理防禦機制的一種,他的心理學的本質是維護自尊。當和比自己能力和社會地位高的人比時,會產生自卑和焦慮。但和不如自己的比的時候,內心會得到一種補償
知道我們有攀比和幸災樂禍的心理會對我們追求幸福生活有什麼啟示嗎?
我們常說要追求幸福的生活,但從每年國家統計的幸福指數來看,並沒有什麼提高,反而部分地方還有下降,特別是相對發達的地方。
因為幸福是如此的主觀,人的幸福感其實是受到天生的認知模式的左右,和財富的多寡並沒有太多直接,必然的聯繫。財富為我們帶來的幸福感,與其說是源於物質生活的便利,不如說是源於財富所帶來的社會等級的提高,否則哪怕我們擁有再多的財富,但只要比不過身邊的其他人,我們那顆脆弱的心難免會受到妒忌和焦慮的侵蝕。
放下自己的攀比心理其實就是在改變自己內心衡量事物的尺度。想要獲得真正的幸福,最關鍵一點不是改變外部世界,而是了解自己。要知道你是用外部世界的尺度來衡量自己,還是用自我的價值尺度衡量自己。如果選擇前者,你就要承擔攀比所帶來的後果。
對於幸災樂禍,我們不要把它妖魔化,也不要否認這人性中黑暗的一面。生活中我們不要參與別人不幸的事件中,不要讓幸災樂禍的心理左右我們情緒,對於那些不幸的事件,我們要保持悲憫的心態,這是提升幸福的一個方法。
推薦閱讀:
※如何克服虛榮心和攀比心,如何做到面對別人的炫耀不去嫉妒?
※【新春特輯】選校與轉專業:虛名和適合的博弈
※攀比 勢利 和 應對
※為什麼中國人喜歡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