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混亂的腫瘤免疫治療市場

國內免疫治療腫瘤現狀:「謀財不害命,也許是對中國免疫療法的最佳概括」,著名癌症科普作家菠蘿在他的新書里這樣評價國內的免疫治療亂象。疫細胞療法在全世界都僅是臨床研究,我國卻遍地開花。這和國外小心謹慎、不斷試驗求證的情形截然相反。搜索「細胞免疫治療」,百度會出現22000000個相關結果。但是,目前沒有任何科學家敢承諾有延緩腫瘤複發、消除腫瘤的療效。

根據《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衛計委在批准開展癌症免疫療法之前,必須組織臨床試驗、倫理審查。國家衛計委表示:「尚無經我委批准開展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的醫療機構,我委也未組織開展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相關的臨床試驗。」

這說明所有國內免疫療法都是非法的,包括該療法的臨床試驗也通通非法。

「國家管理混亂,沒有政策引導。到底什麼樣的單位可以用?什麼樣的病人可以用?醫院都不知道。」專攻免疫治療十多年的中山大學腫瘤醫院生物治療中心副主任張曉實毫不諱言。他所在的醫院每年有5000例次的細胞免疫治療案例。相對來說,傳統的三甲腫瘤醫院的診療程序較為嚴格,他們會採用符合GMP標準(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的操作間,並根據患者的腫瘤類型和病情進行推薦,主要起輔助治療作用。「我們主要是用於術後的鞏固治療,是在完成過國際上公認的手術治療,放、化療之後再用的。」張曉實把這喻為「打掃戰場」。

由於國家沒有規範和標準,各家醫院對這項治療的適應證、治療範圍、治療程序的規定都很混亂,一些醫院存在明顯誇大宣傳的情形。市場無疑是巨大的。張曉實算了一筆賬:每年全國至少有120萬次免疫細胞治療。按較低價格每次1.2萬元計,全國市場至少150億元,醫保至少付出100億元。「細胞免疫治療是繼基因檢測的下一個萬億市場。」瑞銀證券的一篇報告認為。

但我國沒有任何一家醫療機構能夠拿出明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數據。有學者表示,國際認可這類治療方法的有效率只有5%-10%。北京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則明確表示,生物治療目前尚沒有切實的醫學證據,還是一種研究性質的治療手段。

目前,國內免疫治療的普遍狀況是:免疫細胞製備均在小作坊,前店後廠,自產自銷,難以確定準入資格,難以監管產品質量,難以定價。目前各家醫院的免疫治療質量控制全憑經驗和自覺。

似有似無的政府監管

免疫細胞療法的困境與政府監管缺位直接相關。短短十年間,就曾有四年是管理真空期——沒有部門表示對此負責,也沒有一家醫療機構的試驗申請通過審核。2005年到2009年,衛生部沒有出台任何實際管理辦法。在這期間,各大醫院開展免疫細胞治療的數目激增,大多抱著「法不禁止即可為」的態度。一些生物公司也參與進來。「那時候光是廣州就有幾十家機構在做,有的醫院會把項目外包給一些生物公司,運輸中極有可能出現污染。最擔心的是小醫院在做。」廣州復大腫瘤醫院生物治療中心主任陳繼冰說。

2009年,衛生部制定印發《醫療技術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自體免疫細胞治療技術被衛生部列為首批允許臨床應用的第三類醫療技術,將細胞治療重新納入監管體系,但這也被認為是進一步滑向管理混亂的助推器。

儘管當時衛生部要求醫療機構進行申報,並設立了五個有資質受理免疫細胞療法的申報單位,但大量機構提交材料後,沒有一家得到批複,再後來新的申報也不再接受。

而另一方面,開展這些療法的機構開始猛增,到衛生部門備案的醫療機構已有三千多家。地方政府在默許的情況下支持醫院開展這類診療,相當多省市都將這項治療納入醫保報銷的範圍,報銷比例高達80%-90%,物價部門也都規定了指導價。

就這樣,一項始終沒有認定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療法在部門爭議中遊走於灰色地帶。

有效性低,早被美國淘汰

「美國對免疫細胞治療的研究的歷史已有十幾二十年,包括用DC細胞的免疫治療,結果是臨床大多無效,唯一通過FDA批准的是用於治療晚期前列腺癌,臨床實驗表明這項治療可以延長患者生命四個月。」美國MD安德森癌症中心武向衛教授說。

「中國現在用的細胞治療很快就會被淘汰。」周鵬輝說,他曾在哈佛醫學院研究生物治療多年。據他介紹,美國多年前也在進行這類細胞治療,因為試驗效果不佳,並沒有繼續研究,已經轉向了免疫細胞的特異性、單克隆抗體和腫瘤疫苗研究,而不是對免疫細胞數量的簡單擴增,並取得了重大突破。

DC-CIK療法(給魏澤西使用的治療技術,也是國內市場上流行的一種細胞免疫療法)似乎是中國特色的概念,這項療法並不是來自中國的發明,美國人最早嘗試了很多年,但是區別在於美國臨床實驗失敗後沒法上市就只能放棄了。但在中國,因為沒人管又很能掙錢,所以就繼續給病人用,謀財不害命。經檢索,目前登記在案的,仍在進行的CIK相關的臨床實驗只有35個,幾乎全部在中國!中國有關這項技術僅有的幾篇論文,發現數據只能支持「延長疾病無複發兩周」。「等於沒效果!」專家這樣評價。

為什麼CIK療法無效和癌症免疫抑制

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靶向性不明,二是癌症的免疫抑制。

CIK療法的本質都是向病人輸入大量的免疫細胞,並希望它們能夠殺死癌細胞。但是這有一個很大的問題:靶向性不明。殺傷性免疫細胞的作用是很廣的,它們要殺細菌,殺病毒,殺各種各樣出了問題的細胞,總之絕大多數都不是用來殺癌細胞的。因此,雖然CIK或DC-CIK療法給病人輸入了大量的免疫細胞,但其中真正能對腫瘤細胞起作用的微乎其微,效果自然很有限。

DC-CIK療法的出現從一定程度上就是為了增加CIK療法的靶向性:希望通過樹突狀細胞的指引,讓免疫細胞來更有效地殺死癌細胞。但是不幸的是臨床上DC-CIK療法看來效果也是很有限,因為它也無法突破CIK療法的第二個瓶頸:癌症的免疫抑制。

絕大多數癌症細胞在剛出現的時候,會被免疫系統識別並清除,徹底「扼殺在襁褓中」,這就是身體對癌症的免疫監控。但是突然有一天進化出了一個癌細胞,它很好地偽裝了自己,告訴免疫系統:「自己人!別開槍!」這樣的癌細胞逃脫了免疫監控,才能形成癌症。因此所有臨床上的癌症都進化出了一套避開免疫系統識別的辦法,這就是癌症的「免疫抑制」。有了「免疫抑制」,無論你輸入多少免疫細胞,它們都無法識別癌細胞,也就沒用了。

由於以上兩個主要原因,靶向不明加上癌症對免疫系統的抑制,導致CIK,或者DC-CIK對病人無效。

針對癌症免疫抑制的研究

最近兩年,臨床上證明有效的兩類免疫治療手段恰恰是針對這兩個因素開發的:CAR-T療法解決了第一個靶向問題,直接讓免疫細胞像導彈一樣打向癌細胞;第二大類有效的免疫治療藥物,「免疫檢驗點抑製劑」專門阻斷癌症細胞的免疫抑制,因此解決了第二個問題。

CIK,DC-CIK並不是偽科學,但是很多臨床實驗已經證明它們單獨使用無效,現在我們也慢慢知道了為什麼。從科學理論上來說,CIK或DC-CIK和阻止癌症免疫抑制的藥物(比如PD-1抑製劑)結合應該會有更好的效果,中國領先的醫院和醫生應該儘快進行這方面的臨床實驗,而不要沉迷於繼續用無效的「免疫治療」來創收,治癒哪怕一位癌症病人帶來的成就感和社會價值豈是金錢可比。

科學家們擔心,受魏則西事件影響,國內的大眾會混淆目前真假免疫療法。目前最有前景、且被世界認可的免疫療法則集中在「免疫調節藥物療法」和CAR-T細胞療法上。免疫藥物PD-1抑製劑——Opdivo和Keytruda已經都在歐美上市。這兩種藥物在黑色素瘤、肺癌、肝癌、胃癌、乳腺癌等病人身上都展現了可喜的效果。而現在新一代的免疫細胞療法CAR-T藥物主要針對特定白血病和淋巴瘤。

遺憾的是,這類真正的免疫調節藥物都沒有在中國上市,給市場混亂提供了可乘之機,一些了解前沿的病人不得不花費高昂的價錢到港澳、歐美和新加坡購買。但是也有一些不良的機構,利用患者重病亂投醫的心理,一方面不斷威脅患者已經到了最後關頭;另一方面又說只有他的葯或者療法能治癒(或者說基本治癒)。但是現實科學的數據是五年生存率,以及藥物有效率的信息,有時數據並不美麗,甚至只有讓患者沮喪的百分之幾的進步。很微小的改變,也說明了人類在與癌症進行對抗時的艱難。

患者應該知道的真相

1.免疫細胞療法在全世界都還在研究之中,並未大規模使用。晚期前列腺癌是美國市場上唯一允許的使用癌症免疫療法的病症;

2.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CFDA和中國衛計委從來沒有被批准進行癌症免疫療法臨床試驗, 少數醫院自主進行的單中心臨床試驗結果從來沒有獲得過批准;

3. 中國門目繁多"免疫療法"沒有任何一種經過嚴格臨床測試,也沒有任何一種得到了官方審批,所以既不合格,又不合法。中國三甲醫院進行癌症免疫療法(或者癌症生物療法)都是處於「無政府狀態」;

4. 中國任何公司和媒體從事癌症免疫療法的商業宣傳都是虛假宣傳,根本不是繼手術、化療、放療後的第四種療法。

歷史將會證明魏則西事件只是這一治療發展中的一個小小的波瀾,我們不能因此就全盤否定腫瘤的細胞免疫治療,國內混亂的灰色市場和不規範監管才是這次事件真正的痛點。腫瘤的免疫治療具有非常好的前景,或許可以成為人類抗癌之戰的轉折點。

對於腫瘤免疫藥物PD-1請尋求國外正規的醫療機構。40000-77672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 301醫院投70億建腫瘤中心》?
腫瘤常識普及系列(十五)分期與病理
懷孕會招來乳腺癌嗎?要生存還是生育?
肺癌發病率全國第一,最大元兇是什麼?
癌症病房裡的「佈道者」

TAG:癌症 | 免疫治療 | 癌症免疫療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