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教育最大的缺失:閱讀、寫作和邏輯訓練

從中學到大學:語文教學的誤區

在中國大學的課程表中,通識課程邊緣化並不是最嚴峻的問題;教育最大的缺失,不是一個數學系的學生的課表中沒有詩歌鑒賞,或一個中文系的學生不知熱力學定律為何,而是缺乏閱讀、寫作和邏輯訓練。

在中國教育體系中,閱讀和寫作的訓練竟然主要安排在中學階段。

中學英語課程僅限於初級語言教學,因此實際上僅有語文一科涉及實質上的閱讀和寫作,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語文教學奠定了國人的思考方式和智力習慣。

我們語文教學的一大誤區在於重視文采遠勝於理據。

語文老師當然應該引導學生欣賞文字的美感,但除了抒情和審美,學生更應該掌握如何用文章求知、思考和論辯。

中學語文課本中選入了太多《滕王閣序》這類以意象生動、音韻鏗鏘見長的美文,結果學生將大量時間耗費在琢磨詩眼和警句上,卻沒有學到如何批判性地閱讀一篇文章。

老師對課文表現出的虔誠,簡直如同牧師宣講《聖經》。課文被默認為盡善盡美,乃至一個標點也可能蘊藏著微言大義。我上初中時有一篇課文是魯迅先生的《論雷峰塔的倒掉》,教學重點之一是分析文章以句號而不是嘆號結尾體現了作者何種態度。

要知道《論雷峰塔的倒掉》首先是一篇議論文,一個標點的使用再精妙,還能比文章本身的思想性更重要嗎?作業和考試反覆要求學生分析標點符號,卻從不引導學生思考魯迅對法海的批判基於何種倫理原則、是否言之成理,實屬捨本逐末。

不會讀文章,自然也不會寫文章,議論文尤甚。

我上了大學後,逐漸發現中學語文老師教的論證手法背後存在諸多陷阱,此後又耗費了不少功夫掙脫舊習。

拿中學時論證命題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引證法為例。和學術文獻中的引用截然不同,中學所教的「引證法」指的是在議論中引用世人公認為正確的常識、名言、警句、諺語等作為論據。這種論證手法實在大有問題。

首先何為「世人公認」?這世界上有人是教徒,有人是無神論者;有人信奉平等,有人認為等級制度才是合理的;有人崇尚暴力,有人愛好和平。一般來說,一個人只知道自己和某些特定人群相信什麼,卻不大可能確知全世界人的共同信條。

其次,「世人公認」的理論也可能是錯的。比如持有種族歧視觀點的人或許會真誠地相信本種族的優越性是舉世公認的。

使用「引證法」的學生常求助於《名人名言大全》這類參考書,但為什麼哲人或專家說的話就一定可以給論證增添份量?實際上有一種常見的邏輯謬誤就叫做「訴諸權威」。很多人經常嘲笑「民科」,但他們這種論證手法不正是從中學作文里常見的「孔子說」、「馬克思說」延續下來的嗎?

補充一下:

作者在這裡提到邏輯訓練的問題,這個問題,與智商關係不大,其實都是方法論和思維模式的問題。《邏輯,中國與歐洲教育的巨大差距》這篇文章里對此做過闡述:

🔹這個是系統差距,從小學開始,歐洲主要國家的孩子,已經學會了老師布置課題——學生分組分解課題——分頭研究子課題——自行閱讀延展材料和參考教材——小組開會總結提煉觀點——修正原始課題和觀點——補充材料——撰寫報告——修正報告並練習Presentation——最終提交作業 這樣的流程化的邏輯處理模式。

🔹這樣的課題學習方式,對閱讀量和閱讀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歐洲比較好的學校的學生們,閱讀量是驚人的。閱讀廣度和深度也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雖然,目前國內頂級名校做的也還不錯,但是和歐洲孩子做出來的作業的深度,真的不可同日而語。

而在哈佛大學任教的世界著名數學家丘成桐對這個問題也曾表達過看法:

🔹西方的教育,從小學開始就訓練小孩子的表達能力,無論語言和文字的技巧都得到良好的訓練。一般來講,受過這種訓練的孩子都能夠毫無困難地在集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科研的成果,因此他們在課堂上能夠自由發揮自己的意見而得到老師跟同學的重視。我們常常講,中國的學生為什麼到了美國念研究院,討論的時候比不上國外的學生,我想這是他們從小訓練出來的一個結果。

🔹除了語言以外,推理是西方教育很重要的一環,因此數學是中學和大學最受重視的一門學科。歐氏幾何定理不見得對社會有直接貢獻,可是它的推理方式卻是最有效的邏輯訓練。以前,美國主要的大學非常看重兩門學科,一個是語言,一個是數學。語言和數學不能夠得到高分的話,他們基本上不會考慮接受你做他的大學生。最近還加了一個寫作的能力,三門,語言、數學和寫作,這三點是美國所有學校最重視的訓練。

本文節選自《中國大學的「通識教育」實驗失敗了嗎?》,作者為美國洛克菲勒大學化學生物學博士,現居紐約從事科研。
推薦閱讀:

自閉症高達1%發病率,千億康復市場誰來挖掘?| 愛分析洞見
為何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讓低齡孩子來泰國讀書
如何評價林永健對林大竣的教育?
班長大人是根據什麼改編的?
為什麼機翼上下面空氣流過的時間一定要相同?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