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停車五年後何去何從?
04-21
最近在VR界都知道這麼一個消息暴風魔鏡團隊攔腰子斬半的一則消息。隨著互聯網加的創業型公司蜂擁而至。短短一年不到的時間多數企業經歷了由生到死。此時不禁讓資本市場對萬眾創新而引起的資本熱潮遲疑。 那麼對於資本熱潮而引發的思考?如果經歷Da躍進的人們經歷了此次互聯網加創業環境一定會對此時的互聯網創業環境異常的熟悉!Da躍進時代掀起的全國性「除四害」到後的「麻雀翻案」和現在ZF提出的利用互聯網加萬眾創新到後期的倒閉潮同樣的道理。無論受何種因素影響,無論多高的級別所提出的口號都要基與實際情況而區分對待。
市面上最常見的三家分別是捷停,輝通,ETCP。他們的停車場佔比分別為5:3:2。占上海總停車場一半以上。其中捷停在外環以內唯一一家可以實現1公里密度覆蓋的停車企業。其中etcp軟體產品成熟度最高。輝通則顯得低調很多。在對於區域限制極大的停車行業說。區域性質的智能停車玩家的選擇則清晰可見。我們在從用戶需求來看看。
推薦閱讀:
話題轉到如今的智能停車行業,需求的真偽直接決定了他是老鼠還是麻雀。
從15年etcp,停簡單,無憂停車,到區域性質的捷停,蜜蜂停車等的興起,瘋狂補貼,三免政策野蠻的生長模式,到現在寥寥數家的保守型活躍。任何一家不以盈利為目的的企業都是在耍流氓,無論它粉飾的多麼完美。那麼我們來談談它的盈利模式?哦,不好意思。驗證這個難題的企業要麼倒閉了,要麼還在繼續的吹噓尋找。我也就不吹了!那麼我們還是來談談它的核心業務模式吧~市面上所有的企業無非是基於車位共享、道閘入口、地鎖入口、甚至更加小眾的代客泊車這幾種。當然也可以分為純互聯網玩家的線上到線下,和傳統廠商線下到線上的改造升級。無論它的業務模式是那種,所有玩家的最終的戰場還是B的佔領密度。B端的佔領密度直接決定了車主的使用頻率也就是所謂的用戶粘性,這一點是致命的。我們先以上海為例這幾類分別為一、對已知停車場願意享受更便捷停車體驗的需求。這一類用戶堪比核心型用戶。即使沒有補貼,他也會高頻次使用。二、對於未知停車場信息的需求。這一類車主為去某一個地方希望在可接受範圍內享受更便宜更好需求的車主。
三、對於急需車位資源的需求。
這一類車主分別為白天上班族,晚上的小區車主。我們再來看看b端停車場的需求停車場的性質五花八門。除去一些政府或者高層合作型的項目。其它停車場需求無非兩種。一、更多甜頭的需求。有奶的便是娘。此類停車場佔比最大。利益的驅動直接決定了停車場的選擇性。二、更穩定便捷的系統使用的需求此類停車場為一小部分高端商業綜合體。對於這一類停車場一套穩定的系統高於一套全新的設備。現存的問題:
說完了停車場和用戶的需求我們在來看一看智能停車存在的問題吧~我們依然拿etcp做例子。
一、盈利模式的有待驗證。當然這個前提在在B端密度的建立基礎上。更要將需求變現。這兩點多數企業沒有做到。後期的融合也是必經之路。二、五年合同到期後的問題處理。對於較早一批的合作停車場已經過去了一年半。四年之後合作停車場陸陸續續到期。之後項目有權選擇系統甚至設備的更換。如果五年內沒有實現用戶驅動停車場。如現在的美團外賣用戶驅動商家一樣。外加五年的免費維保。智能停車行業很可能再一次的面臨洗牌重組。三、設備自然損耗帶來的維護成本。我們知道以etcp為例,在它對外宣傳的設備成本以及完成改造車場數目來推算,除去水分之外。它的硬體成本遠遠低於傳統捷順等設備成本。直接可以知道它的產品代加工或者貼牌。而且設備質量有待檢驗。五年內設備的損耗更換,人力等投入大大增加。時光加速到五年後,會產生如下三個版本。版本一:
此時的智能停車行業,互聯網玩家大肆吞併合作。用戶驅動了停車場的選擇。五年後被迫續約,部分停車場的設備甚至收費合作。盈利模式清晰可見。版本二:此時合約到期,單體城市競爭格局變化不大。用戶未能驅動停車場自願續約。以專註系統型企業出現發力。各家企業合作停車場不斷流失,行業重組。版本三:五年的時間檢驗出互聯網停車乃偽命題,資本市場不在投資。開始與部分停車場終止合作,收取停車場費用。開始在尚存的用戶上進行運營變現。===================================================================================================================================分割線不論何種結局,誰是最得益的一方呢?在最小的代價前提下所有的停車場改造全部完成。
引發的思考~~無論各種結局,最終的驅動都是在用戶的需求和車位的提供前提下完成的,那麼是否有一種輕模式去完成呢?
推薦閱讀:
※數據人如何看「產品經理千人峰會」?
※「屎」上最強,「找廁所」APP正式上線
※解決碎片化方法論–污染原則
※共享經濟催促信用經濟到來
※為什麼科技互聯網公司都要做民營銀行?
TAG:互聯網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