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大秦名相——蹇叔
就在這一片靜謐之中,有一位農夫,在密葉匝匝的竹林間酣酣睡去,他的呼吸,清淺而均勻,他置身於竹林間的石凳上,恣意地享受著小村莊的美麗與安靜,仿似超然物外。
這個人,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秦國名相——蹇叔。
始遇百里奚
只要提起蹇叔,人們自然就會想起秦國的另一位名相——百里奚,其實這就像人們說起管仲,不得不提鮑叔牙一樣,他們的君子情誼,著實令人欽羨。歷史並沒有詳細記載蹇叔在遇見百里奚之前的經歷,只說他一直生活在一個叫鳴鹿村的宋國邊陲小村裡。蹇叔仁德禮智兼備,為人謙卑和睦,有相國之才卻甘願在小村莊里享受著平凡而又寧靜生活,不問仕途。
至於他為什麼有如此大的雄才謀略,以及令人稱道的名仕風骨,歷史沒有說,但我們可以想像,到底什麼樣的努力才造就了一個經世之才。就像姜尚,我也絕不相信他在未遇周文王之前,每天只是屠屠牛、開開飯店,就成就了他後來的豐功偉業。
總之,蹇叔於百里奚,有知遇之恩。人生就是這麼奇怪,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遇見誰,然後整個人生都來了個徹底翻轉。
這日,暮色沉沉,蹇叔正行在回家的路上,不巧沿途正遇上一位衣衫襤褸的乞丐,那人衣裳破敗、污濁不堪,可當蹇叔的目光移至乞丐的臉時卻突然停了下來,心裡暗暗驚奇:此人相貌奇偉,眉宇間也透著一股正氣,怎會如此落魄不堪?好奇之下遂上前叩問,那人說,他本虞國人,自幼飽讀詩書,本想離鄉一展宏圖,不想四處求仕皆不得賞識,無奈之下才落至沿路乞討。
這個人,就是彼時壯志難酬的百里奚。蹇叔與百里奚相談,見他思維靈敏、頗有自己想法與見解,且渾身充滿正氣,憐愛之下,便將他留在自己家中。他們一起耕地牧牛、煮茶闊論古今事,彼此欽慕、惺惺相惜。
三誡百里奚 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蹇叔扭轉了百里奚的人生,也可以說,是百里奚促就了蹇叔的盛名,如果百里奚沒有遇見蹇叔,他或許早就餓死他鄉,而蹇叔,也會一輩子默默無聞地待在鳴鹿村,直至終年。 他們所處的時代,正值周王室日漸衰微,各諸侯國群雄四起、紛爭不斷的春秋時期。隨著周王室國脈漸微,周禮漸漸崩塌,大到天下,小至諸侯國內部,皆動蕩不堪,下逆上、臣弒君等事也屢見不鮮,而齊國「齊前廢公」一事,便是其中一例。齊僖公在位時,由於對侄子公孫無知尤其喜愛,因此無知便遭到了齊僖公長子(即齊襄公)的嫉妒,待到齊襄公即位時,他便降低了無知的待遇,於是懷恨在心的無知便召其黨羽發動了宮廷政變,殺死了齊襄公且自立為王。
無知當朝,急需用才,於是四方招賢納士,而此時,待在鳴鹿村已有一段時間的百里奚便想入齊,蹇叔知道後,極力勸阻,說,雖然齊襄公昏庸暴虐,可公孫無知弒君篡位畢竟名位不正,民心難從,況且襄公之弟公子小白(即齊桓公)尚且逃亡在外,恐怕你此去凶多吉少。不多久,公孫無知果然死於一場內亂中,百里奚免一難。
不久,百里奚又聽聞周莊王的弟弟王子頹喜歡鬥牛,於是他便想通過養牛來接近王子頹。臨行時,蹇叔又如兄長般千叮囑萬囑咐,大丈夫不可輕易侍奉於人,如果遇錯了人,半途放棄便是不忠,與其共患難又是不智,所以子當萬分謹慎啊。百里奚來到王子頹身邊後,才能日顯,王子頹決定重用他。蹇叔聽說後,便讓百里奚帶他一起去見王子頹,回來後蹇叔說,王子頹志向遠大可才學疏淺,身邊人也都是阿諛奉承 、趨炎附勢之輩,這樣的人、這樣的團隊是依靠不得的,我勸你還是儘早離開吧。果如蹇叔所言,後來王子頹真叛反周惠王,兵敗被殺,百里奚又免一難。
百里奚壯年離鄉為施人生抱負,可惜身在異鄉雙鬢漸白仍然仕途無望,不免低落惆悵,再加上年齡的增長,思鄉情濃,遂有歸去之意。蹇叔也知道,鳴鹿村畢竟不是百里奚久留之地,於是將百里奚拜託給在虞國做官的好友,在好友的引薦下,百里奚拜見了虞公。見完虞公,蹇叔說,虞公為人貪婪,也不是明主,我勸你還是作罷。可這一次,百里奚並沒有聽進他的勸誡。後來虞公因貪圖晉國錢財讓道給晉滅虢國,晉滅虢之後反打一耙,回道順便滅了虞。百里奚作為俘虜也被困為奴,人生低落谷底!有人要問,百里奚作為一代「謀無不當,舉必有功」的名相,可為啥總在個人問題上判斷失策呢?其實我們可以換位思考一下,百里奚壯年起人生抱負便是輔佐君王治國安邦,可是人將暮年仍然漂泊動蕩、貧困交加,不僅夙願難償,連基本生活幾乎都成問題!人生陷入如此地步,難免會失去判斷力,有時即使知道選擇可能是錯誤的,但也會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可蹇叔呢,他志向不在為官,他真的是身在鄉野心懷山水,作為一個局外人,他自然是看得清楚、分析的明白。
而這三誡,正充分地反映了蹇叔異乎常人的觀察力、判斷力及決策力。
出仕強秦
在那個時代,名聲可以說是一個人立足的根本,就像百里奚雖被困,可名聲在外,秦穆公聞其賢,遂派人將其帶回秦國,拜為大夫。
百里奚入秦後,不忘蹇叔,極力向秦王舉薦他,一方面,百里奚是為秦霸業著想,另一方面,也許是期望蹇叔能同他一起輔佐秦王,共成偉業吧。帶著秦王的囑咐、百里奚的私信,公子縶揚鞭直奔蹇叔家,一路上車疾馳,塵飛揚。
到了鳴鹿村,公子縶見村落里綠竹成海、清泉潺潺,不禁墜入眼前美景,這時,躬耕於隴上的農人又唱起了高遠的民歌,更為這寧靜的塵外之境多添了幾分意韻,公子縶不禁感嘆,此真乃人間妙境,蹇叔真賢人也!
在一個茅廬前,公子縶見到了蹇叔,說明來意後,便恭敬地遞上了秦王的征書禮幣,及百里奚的書信。百里奚信中寫道,吾未聽子勸在虞遭受了滅國被虜之難,今承蒙秦王賞識,委以重任。但吾深知與子之才德相比,遠不能及,今秦君求賢若渴,特來聘迎。子若不許,吾亦退官歸隱也已。
蹇叔看完信,掩卷深思,百里奚一生漂泊、坎坷不斷,年七十才如願侍明君、展其願,如果我不去,他必定與我同隱鳴鹿,他宏圖難酬,從此也必定是鬱鬱寡歡;如果我去,卻又有違我願......
一番思考之下,蹇叔終於決定放下其個人意願,以成百里奚之志,他對公子縶說,我隨你去吧。
蹇叔哭師蹇叔至秦國,同樣官拜大夫,他在治國之策上主張德禮治天下,強調道德教化、禮制整頓百姓思想行為的重要性。他認為,只有讓百姓懂禮節、知恥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用之以德,齊之以禮,才能讓整個國家充滿正氣,從而讓秦國在諸侯國里樹立起大國威儀。
秦穆公也是一個講究信義的國君,他細心聆聽蹇叔的治國之道,相逢恨晚,於是拜蹇叔和百里奚為左右相,同掌朝政。秦國得二相,如虎添翼,國家發展如日中天,為秦國以後的霸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可即使是賢君,也有糊塗的時候。以前看到歷史上一些極荒唐的事,總想,怎麼沒有人去勸誡呢,怎能犯這樣的錯誤呢?其實是,有人勸誡,可是不聽啊。很多人在很多問題上,其實更多的還是相信自己的判斷力,就像范增,他也曾極力要求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死劉邦,可項羽似乎未放心上,最後劉邦逃脫,范增憤而擊玉,豎子不足與謀!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欲滅鄭。秦伯問蹇叔,蹇叔分析道,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士兵勞苦遠征難免車馬勞頓、士氣疲乏,且後勤難以保障;部隊之龐大、路途之遙遠,鄭國也很容易就知道我們的行蹤;更何況通往鄭國的崤山,兩面靠山,中間是個大峽谷,是個險地,我們的強敵晉國一定會埋伏在那裡,所以,此戰不宜。
可是秦穆公急於超越晉國,早成霸業,哪裡聽得進他的勸告。即使蹇叔和百里奚再三勸阻,秦公還是執意讓蹇叔之子西乞術、百里奚之子孟明視、還有白乙丙三人統帥大軍,劍指鄭國。誓師宴上,蹇叔泣不成聲,他說,孩子們,你們此行遠征,我是恐怕再也不能看到你們活著回來了。
師未出,相先哀,大不吉。這時坐在台上的秦穆公萬分生氣,派人對蹇叔說,你知道嗎,就你這個歲數,正常人墳墓上的樹都有一抱粗了,你能不能不要這樣敗士氣!
就這樣,秦軍部隊浩浩蕩蕩地出發了,蹇叔跟在隊伍後面,哭送自己兒子西乞術,他說,我兒,你們此行經過崤山,晉軍一定會陳兵在那裡等候你們,你們無歸,為父一定會去那裡幫你們收拾屍骨,讓你們完屍還鄉。
結果,正如蹇叔所見。
秦軍一路向前,在接近鄭國時,被鄭國一個商人發現行蹤,且使計讓他們誤以為鄭國早有防備,於是部隊決定向後撤退。
晉國聽聞秦國無功而返,認為此次是消弱秦國的好機會,於是發兵駐紮崤山,在崤山險地大敗秦軍,秦軍全軍覆沒,三將被俘。
所幸的是,晉文公妻子正是秦穆公的女兒,於是她便使計勸說當時國君晉襄公放了三將,三將才得活著回秦國。
古時候對於敗軍之將的處罰是非常嚴重的,然而秦穆公知道他們要回來後,並沒有責怪,而是一身素衣親自去郊外迎接他們。見到三將,秦公放聲大哭,悔不該當初未聽蹇叔之諫,使秦國遭受如此重創!作為一個深謀遠慮的軍師,蹇叔完全知道哭師之諱以及可能會招來的禍患,然而,在這麼多年輕的生命面前,他實在是忍不住內心失去他們的悲痛,這是一個父親的哭泣,也是一個良相的哭泣。
在歷史上,有無數以德行天下而令人敬重的人,就像蹇叔。在鄉間,他或許就是一個志趣高遠的老伯伯,白天耕種養家,夜晚秉燭夜讀,滿天繁星下、一間茅廬里,一個人細細探索、慢慢品味天、地、人之間的奧秘。他恭仁儉讓、樂於助人,深受相鄰敬重,以至於無論他行在哪裡,都被人禮尊為上,以至於他想耕種鄉間,卻被拜為國相。
這真是應了,拚命想居高位的,反倒跌為卑賤;仁德謙卑的,反倒尊享榮耀。
作為一個政治家,蹇叔晚年以其曠世逸才,和百里奚一起,大大推動了秦國的發展進程,使秦穆公成為了春秋五霸之一,成功將秦國從一個地勢偏僻、文明落後的小國推向了大國之列。
歷史沒有詳細記載蹇叔到底為官到何時,但我們還是可以從歷史裡面找到一點痕迹。公元前621年,百里奚和秦穆公相繼去世。本來就為百里奚而出仕的蹇叔,隨著百里奚的離去,也許,他也會選擇在一個淺霧朦朦的清晨,揮著長鞭、駕著牛車,緩緩行在回去的路上,他要回到他的故鄉,他的鳴鹿村,他初遇百里奚的地方。
推薦閱讀:
※漫談北洋軍閥 第一篇 晚清 (二)晚清政治派別
※樂麒說歷史 | 明朝與倭寇的戰爭(2) ——俞龍戚虎
※大國憲制,歷史中國的制度構成
※古代的有錢人是怎樣任性的?西晉富豪石崇彪悍的奢靡人生
※貴州往事10?夜郎道上的靈異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