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聯那些年
2008年春季的一天清晨,一行七八個人匆匆地走在北京某大街上。雖說是風塵僕僕,但看這一票人西服革履、器宇軒昂,倒也不似閑雜人等,大抵是趕著去做什麼重要之事。
「喂,我說你怎麼連領帶都不打?」一位高個子隊員看著旁邊一位稍矮的問。
「帶著呢,到了會場再打」,矮個兒答道。
「何必呢,多麻煩」,高個兒訕訕地咕噥著。
這時一位貌似是帶隊的女士插了話進來:「他臭嘚瑟唄,想跟別人都不一樣」。
矮個兒臉一紅,把西裝的V字領整個立了起來,假裝是擋風,其實則是想擋住自己因為被看穿了小心思而略微發紅的臉。
路途並不長,這一路說說笑笑的人很快便走到了目的地。只見眼前矗立著一棟不高卻頗具風骨的建築,定睛觀其名,曰:
「英傑交流中心」。
***
那是我第一次去參加模擬聯合國,是北大辦的,那一票人是我所在高中哈爾濱市第三中學代表團的同學和老師們,而那矮個兒就是我了。這一晃,都8年了,而那次的模聯和那些年所有模聯的點點滴滴,到如今依舊在我腦海中印象深刻,畫面感十足。
06–09年我於哈三中就讀期間,正趕上一個學校發展承上啟下、思潮轉型的時代。哈三中校風一貫包容開放,而包括我本人在內的很多學生,都漸漸產生了一種拒絕拘泥於書本、想要走出去、全面發展的願望,而模聯正是在這個時候走進了我的生活。當時北大剛從美國引進模聯不久,哈三中因其盛名,早早地受邀派團。截至07年我本人開始參與,已有過幾次參會記錄。早先都是當一般交流活動做的,校方會出面臨時招募英語能力較好的同學組團參會,但沒有設置永久性校內模聯組織。
07年起,主抓模聯的英語組吳霞老師、張莉老師,以及王明偉副校長認為有必要效仿外省高中成立永久模聯社團,放手讓學生負責組織、培訓以及全國性大會的準備工作,以最大程度利用模聯給學生們帶來的提高綜合素養的機遇。而我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榮幸地成為了哈三中首任模聯社主席。那些年我做的事分兩種:代表學校去參加模聯,及管理模聯社團。
當時我最喜歡出去參會。年輕人,本來就愛新鮮,能去趟首都北京或者上海,還是去北大或者復旦那樣的名校去展示自己,想想就覺得心潮澎湃。會前組織方一般會安排同一個會場的代表們互相認識,破破冰。也不知道他們是否曉得,我們開會幾個月之前就已經開始在QQ上溝通了,可能還互發過照片,如今見面倒是有種老友相逢的感覺。
開會的時候更有意思,大家在會場上用英語唇槍舌戰、下了會一大堆人一起圈在一個賓館的小房間里準備第二天會議用的各種文件。如果是夏天,可能還沒有空調,各位「外交官們」便當真是汗流浹背,一邊喂蚊子一邊夜以繼日地趕工和做場外斡旋。有時太晚太累,就疊羅漢似的一屋子睡的都是人,不少還穿著西裝。第二天大傢伙都頂著一雙熊貓眼穿著掛著褶子的西服,一邊打哈欠一邊再繼續代表著自己心中的祖國奮力拚搏、亦或為了全世界人民之疾苦奮筆疾書,團結各邦,採取行動。我當時總覺得,如果我們長大了,真的做了外交人員,也這般拚命,那麼這個世界一定會變得更好。
一般會議結束了會頒獎,大家都想拿最佳代表,但很顯然名額只有一個,所以到後來我也就抱著一種重在參與的心態了,而且其實會議結束後所有人都惦記著另外一件最有意思的活動:地球村。北大很夠意思,把整個交流中心都留出來,給各國代表準備展台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記得我在北大代表的是卡達,所以還特意從服裝城訂製了阿拉伯大袍和頭巾及綁繩,當時天氣已經有點熱了,但我和安理會的搭檔就這麼穿著那布料不怎麼透氣又容易起靜電的袍子、綁著頭巾,在展廳里走來走去,宣傳卡達的民俗文化等等。不過走走的好處也是有的,其他國家的展台上,少不了好吃好喝的,也有好多其他的奇裝異服,真真的一個地球村。於是大夥就這樣一起吃吃喝喝照照相,暢談一下人生理想、以後的打算,最後也不忘互相留下聯絡方式,就這樣開開心心地結束那幾天的活動了。
參加了三次全國的模聯,每次情況,大抵如此。那個年代,中國的精英高中生們都會去參加模聯大會,每次去參會都能碰見好多有意思的青年才俊。許多年後再看,他們之中好多都走出了國門去海外打拚,如今大多頗有建樹,甚是有種龍行天下的感覺。我與很多當年的模聯同仁依舊保持著聯繫。逢年過節互致問候;行李往來,做客家中,豈不樂哉。
然而,事後觀之,讓我受益最大的,並不是參加模聯會議本身,而是組建和管理哈三中模聯的日常。哈三中不愧是知名學府,在黑龍江全省尚對學生課外活動不大支持甚至反對進行的背景下,文章初始提到的幾位負有遠見的老師和校領導就決定成立社團、並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干。我是首屆的主席,在英語組老師們的幫助下,從社團的架構設計、常駐委員會招募、成員選拔和培訓、針對全國性大會的準備工作等等,一應事項,通通都抓了起來。這些項目列出來也就是兩行字,但是做起來卻是個中精彩只有做過的人才知道。記得那時候設計海報,也是腦洞大開,用了很多修辭性很強的問句擺在宣傳海報的開頭,甚至還編了幾個勉強能算作打油詩的順口溜給同學們介紹模聯。選拔成員的英語聽力和筆試題也是我從英國廣播公司節目裡面節選出來,並編輯成試卷的。之後再要跟英語組的老師們一起商量設計英語的口試流程,並分工做面試官選拔社團成員。這協調工作也是種考驗,學業壓力本來就大,自己的時間其實並不多,而英語組的老師們很多是需要帶畢業班的,所以如果需要彙報工作或者請求幫助,只得想方設法管理好時間。有時候還會遇上社團成員的班主任老師不願意讓學生花太多時間在課外活動上的情況,這時也只有登門拜訪、走它十幾個班的教室去跟老師們保證不會耽誤太久;亦或是去老師們的辦公室賣賣萌、耍耍賴,想盡了各種辦法。這些做下來,總算社團初成建制,沒有耽擱參加全國大會,而很多外班的同學也都熟悉了我這個到處「安利」模聯的矮個兒。如果說人總要長大,那我想,我就應該是那個時候開始的吧。
09年起,我離開祖國赴美求學,爾來7年將近。這期間在美國的大學裡,課餘生活的選擇變得豐富起來,但時不時地,我也總想去那模聯社湊湊熱鬧。後來我在美國念法學院,除了必修課之外,念了不少的國際法,畢業後將要去供職的律所,恰好也以解決國際法律爭端著稱,大抵是受了模聯那些年的影響,心中早已住下了一個地球村,再也放不下了吧。模聯對於我和很多二十一世紀初的哈三中模聯人,都不只是一種課餘活動。它承載著那個年代的我們奮發向上的夢想,記錄著我們成長的酸甜苦辣,伴隨著我們一路向前—像那2008年春天走在北京某大街上的一票人一樣—一路向前。
那些年,我們一起模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