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栩思錄之第一季終結篇(8)——大東亞共榮的夢想

每周點睛語:

我們鍥而不捨地要求日本人作出誠懇的道歉。但當誠懇的道歉真的到來時,我們是否已經準備好接受道歉並且諒解他們?

真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剛在上一期暢想了接下來都要寫些什麼,沒過多久我就不得不決定結束這一階段的寫作——來到大學,才發現大學要比想像中的更加忙碌;盼望著沒有各種瑣事的大二,又發現大二將有更多的事等著自己。司考黨的苦苦哀嚎猶言在耳;大三的考研複習逐漸向自己走來;六級的複習就在眼前(六級以及考研英語都將難上一個檔次);法學中重要的民、刑兩訴就在這個學期。與大三的學長住在一起深知白駒過隙,抬頭髮現大學生活再過一年也將過半,曾經覺得遙遠的大三在不遠處等待···

是該在這個關鍵節點讓位於更重要的事了。

以後不寫了嗎?

當然要寫。至少,寒假會寫,會更有充足的時間寫,會更加詳盡地寫。

-----------------------------------------------------------分割線------------------------------------------------------------

記得當高中歷史課每每提到歐共體成立、德法和解時,我總是不禁幻想——德法和解而歐盟出,歐盟出而歐洲強;如果中日和解,中日韓聯手並與東盟合作,那該多好啊!

可惜,這只是我的夢,一個從目前來看虛無縹緲的白日夢。

現實是,中日爭端不斷,中韓因薩德生嫌隙,韓日均與美國結盟,東盟中南海各國心懷鬼胎。

我們中國就是被圍剿和找茬的對象。這些撮爾小國,不是美國走狗就是唯恐天下不亂、對中國垂涎三尺的小人。它們曾經向我們稱大爺,現在又狗仗人勢。

都是他們的錯。

都是他們的錯?果真如此?

我們從小學習歷史就被教導,我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比鄰各國受我們影響頗深。

但它們受我們影響深到什麼程度,我們多數人並不清楚;我們是否受它們影響,影響又有多深,我們也不甚了解。我們不甚了解它們的國情,更不了解他們的歷史。而恰恰相反的是,他們對我們了解頗深。

日本,是我們在讚頌本國古代文化先進性時常常說的一個國家。我們的國民在講述「日本怎麼向我們學習」時,打心底里表現著對本國文化的驕傲,以及對日本人不懂知恩圖報的蔑視乃至憎恨。

確實,日本學了我們很多。日文中的平假名基本上照搬了中國的草書;奈良的城市設計模仿唐代長安;和服模仿漢服;天皇年號更是「借鑒」中國古籍,比如「昭和」出自《尚書》「百姓昭和,協和萬邦」;古代日本大名把進京城稱之為「上洛」,直譯為「去東都洛陽」···例子太多,舉不過來。

這是我國國民稍微知道一點就不停誇耀的東西,我們用這個來彰顯日本人有多麼「山寨」。

那我們是否也「山寨」過日本呢?

還是愷撒說得好,「人總是看見自己願意看見的東西」。我們會選擇性的遺忘一些往事,知道的人就當這事兒沒發生過,不知道的人也不想去知道。

但我是法科生,我沒法不知道。我還愛好歷史,我更不會裝作不知道。

清末,中國西學東漸,政府實行新政,變革法律。我們主要向誰學習呢?日本。

編纂民法典,我們請的是日本法學家松岡義正;民法典的編纂體例,我們參考的是德日的潘德克吞式,前三編「借鑒」《日本民法典》。清朝如此,民國亦然。《刑法典》等諸法皆不必細說。值得特別一提的是,我國目前的諸多法律術語是從日本照抄的,比如「法人」,比如「刑事訴訟」,比如「當事人」···數不勝數。

這還只是法律上的。我國的許多名詞同樣是在清末民初大量湧入中國。代表現代含義的「經濟」二字來自日本,「同志」二字來自日本,還有「國體」、「動態」、「講壇」、「講座」···

如果我們能看懂日語中的很多含義,不要光說因為日文中有很多中文,還要明白,這些詞可能有很多是近代日本傳入中國的。

如果這些事知道的人就已經不多,那麼接下來的史實所知道的人就更是寥寥無幾了。

曾經逼著李鴻章簽訂《馬關條約》的伊藤博文,曾經因戊戌變法專門來到中國,幫助中國的維新運動,雖然最後因百日維新失敗而無果而終。

中國與日本建交時主動放棄對日的國家索賠,然而此後幾十年都有人拿日本和賠了巨款的德國相比,認為日本對中國毫無補償,更別提對戰爭的悔意。但日本在中國改革開放後對中國所做的積極影響卻好少有過人提及。簡舉一例:中國的現代化鋼廠——寶鋼,學習的是日本新日鐵的鍛鋼技術,管理制度。直到如今學到的東西都沒有過時。而新日鐵的前身,就是曾經強征中國勞工的八幡制鐵所。

上述史實只是其中的一些。日本對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提供的極其優惠的貸款、經濟援助都記錄在歷史中,如果想知道,查查史料就不難看到。

如今,不管承不承認,「日本」都在深深的滲入中國,從商品到文化,從無印良品到優衣庫。

日本的例子同樣只是部分。韓國受日本的影響不亞於中國,對中國的影響更不亞於日本。韓國的本土宗教天道教基本教義是「儒釋道三教合一」;古代朝鮮的史書無不是用中文記載的;由於韓文的缺陷,造成了大量的同音異義詞,至今不得不用中文做注釋。至於韓國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廣大韓劇迷和韓流粉已經替我回答了。

韓日兩國還算是中國百姓經常提到的,至於越南這樣存在於「下面」的小國,我們多數國人並不注意。

但這個國家與我們同樣是剪不斷理還亂。

古代越南使用漢字,他們發明的「喃字」只是漢字的變種;越南版「紅樓夢」《金雲翅傳》的原型是中國明朝名妓金翠翹;孔子、老子、孫中山是越南本土宗教高台教的聖人;同時,作為中國「自古以來的固有領土」,越南的「抗中史」對於他們自己而言同樣是可歌可泣,越南的民族英雄很多是「抗中英雄」···

越南人對中國的心態,就像中國人對日本的心態一樣複雜。

說了這麼多,都是為了說明一點:中國和鄰國如同藤蔓般共生共長,纏繞不清。歷史中我們曾經影響過他們,而他們也影響著我們;他們也許做過對不起我們的事,而我們的雙手也不見得多乾淨。遺憾的是,我國國民對鄰國普遍有一種「債權人」心態,好像我們周邊的這些國家都欠我們什麼。「我們的文化滋養了它們,他們卻像『白眼狼』一樣不知報恩;我們給他們提供過物質資源(比如越南、朝鮮),他們卻反咬一口。」在我們眼裡,他們都是過錯方,他們都「欠」我們。這種對鄰國的認識觀念同樣是導致兩國隔閡乃至對立的重要原因。令人遺憾、反感的是,在我國,還有一些真正「別有用心」(請注意經常用這個詞的人都是哪些人)的人,煽動民族主義、國家對立,希望能轉移大部分人的視線,欲以「御外」而緩解國內矛盾。

我不是什麼「親日派」、「親韓派」,我也不會為「欠」我們中國的那些國家洗白,更不會企圖鼓吹歷史虛無,期望自己的同胞好了傷疤忘了痛。但我同樣想「小聲嘀咕」,如果我們的電視熒幕上頻繁的播著「抗日神劇「和」「抗日歌曲」,我們新聞媒體的基調充斥著「假想敵情節」,那麼相對於我們所謾罵的「遺忘歷史的小日本」,我們會不會成為「抱著歷史不放」的另一個極端?

「大東亞共榮圈」,一個極好的概念,被該死的倭人玷污了。即使在幾十年後和平的今天,東瀛島國的武士妖刀已經化劍為犁,這個名詞依舊帶著一股陰森的血腥味,如同那個放著紅光的旭日旗一樣,是東亞各國百姓心中的夢魘。

但我竊以為,這名詞所代表的概念真的很美好。我甚至希望有一天,這個「共榮圈」真的能夠實現。當然,不是以倭國為主導的共榮圈,更不是以武力為手段而實現。

我有一個夢,有一天,中日之間剷除芥蒂,親如兄弟。我們一起悼念著侵華戰爭中死去的中國人,一起祭奠著在原子彈下喪生的無辜日本百姓;

我有一個夢,有一天,中日韓三國精誠合作,商業高度融合,文化高度繁榮,政治高度互信,軍事高度合作;百姓可以自由往來,「盛世」在一衣帶水的國家間觸手可及;

我有一個夢,有一天,世界的中心是東亞而不是北大西洋,無人能夠用島鏈禁錮住我們,大中華文明圈再次煥發絢麗的榮光。

我有一個夢。大東亞,終將共榮。

推薦閱讀:

朝鮮丨朝鮮採礦業

TAG:東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