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紫砂」敗家之路

我胃不好——大凡總在外就餐的人,成天高油高鹽,嗜辣重口,都會有這種體驗。偏偏年輕的時候又好酒逞強,胃病更是雪上加霜。到了34歲那年,生活轉了個大彎,如同燒雞的脖子。酒是不再濫喝了,但是生活還想有滋有味的過,開始找尋刺激味蕾的替代品。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喜歡上喝茶。以前也有和朋友去本市茶城選茶、喝茶的經歷,但是總覺得在人家店面一坐半天、只品不買,是種很沒面子的事(賣茶的mm往往都很漂亮,只品不買往往有了那麼一絲曖昧)。當把飲茶作為一種刺激味蕾的消遣的時候(更多的是一種「矯情」),對於精緻和場景的追求往往大於飲茶本身,「飲茶粵海未能忘」,未必是「粵海」那裡的茶有多麼讓人留戀,而是飲茶的人與當時的情境。對於茶具的關注度也漸漸在提高。喝茶的人,往往有這三種情況:茶好,茶具不大在意,一把玻璃壺也能喝得詩情畫意;茶與壺都要講究個品味,只求個質感,收藏為主,家中茶餅、茶壺,博古架上一溜;玩茶壺,紫砂器具,至於茶么,馬馬虎虎。

我是個初入坑的人,上面這三種可能都歸不進去。不過,小講究一下,還是可以的。我玩茶壺,首先看的是泥料,其次是器型、工藝,最後才是作者何人,名頭何職(其實還是沒錢,只能在「性價比」這個層面上去鑽牛角尖)。

自己收的第一把壺便是清水泥料的「仿古」。瑕疵壺,壺肩上一個鐵質析出,但是爆了,形成一個小坑。算是處理壺吧, 但是這個卻是泡養比較滿意的一把(一直用來泡普洱,結果壺的顏色越來越近「豬肝色」)。

仿古式(也做「仿鼓」)紫砂中最常見的三種器型之一(另外兩種是西施、石瓢)。器型扁圓,持握感比較好,容量一般以200-300 cc較為常見。

第二把,潘壺。準確說是一對兒。紫泥。這壺的沙礫感比較強。主要用來沏金駿眉。

來個「哥倆」的對比照,猜猜哪個是 泡養過的?

壺的平衡感不錯

第三把,牛蓋蓮子。蓋子的形狀形似牛鼻,因而得名。段泥。泥中隱隱透著黑砂。可惜我手殘,不小心給蓋子摔了個茬,心疼了好久。

很難得的平底......燒完之後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變形。

第四把,通刻的紫泥西施(屬於某個公司的定製禮品)。買來時庫存的時間比較長了,拍照效果不大好。「西施」壺的名字滿有點男人的審美情趣,據說形如西施的胸部(鬼知道是不是長這個樣子),原名就叫「西施乳」,後來可能覺得名字不雅吧,遂改名為「西施」壺,也有叫「文旦」的(壺形略有差別)。

紫砂器,素麵無紋飾的,被稱為「光貨」。如果帶有花紋、銘文和裝飾的,被稱作「花貨」。根據所刻的銘文的方式,轉身兩面都刻字的成為「通刻」;只有一面刻字或者銘文的叫做「半刻」。

本人收到的「花貨」——桃趣,把桃子生長的過程表現在壺型上,很有意思。紫泥的料很好,非常有肌理感。「花貨」對貼花的功夫還是有一定要求的,基本手工貼花的居多。也考驗製作者的的審美。

也許有的朋友對壺的作者款識感興趣。一把壺的款分為底款(製作者的名章 有時會出現記料、記地的字樣,比如「陽慕XXX制」「丁山XXX制」「原礦***泥」,名章較為常見)、蓋款(蓋子泡水的那側,會有作者的姓章+名章兩個戳記,比較常見),把款(在壺把和壺身的連接處有一個小章,一般都是姓章),有的壺為了表示制壺基於「全手工」的方式,會在壺身桶內部蓋章,不過這並不是全手工壺的顯著標志。壺身上一般還有銘者的落款。一把優秀的壺,如果有銘文刻款的話,一定是做工細、刻工精、泥料優、器型美——「四絕」

當然也有一些壺形,我也是存疑的。比如泥料的顏色過於的鮮艷,比如這把段泥的瓦房:

當然,這只是我收壺中的一小部分,篇幅所限,以後如果大家有興趣了,我還會分享一些紫砂壺、紫砂花盆給大家交流分享。我也算是個「半吊子」、「門外漢」,如果有說的不對的地方,還請指正。
推薦閱讀:

關於小葉紫檀的真假分辨。新老料劃分。 盤玩。之類系統認知, 乾貨指點?
三種經典文玩已暴跌成白菜價?真的嗎?
做印章,做手串、做掛件!這種百變菩提居然只要1塊錢?
佛珠當然是用來念佛的
求鑒定手串1200,鏈子900,是柏崖嗎?有一股中藥氣息?

TAG:文玩 | 個人愛好 | 業餘愛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