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巧 | 如何幫慢熱的孩子打開心扉?

怕生的孩子

我們發現,在中國普遍缺乏可信賴的託兒所機構的情況下,3歲前的孩子大多由爺爺奶奶輩在家照料,而父母則白天忙於工作。

隔代照料孩子,當然會讓孩子時刻處在無微不至的關愛中,但孩子若只呆在家裡和長輩接觸,就會很容易產生「怕生」的現象。

不知道你的身邊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小朋友?我們也經常遇到見著陌生人就哭的孩子,他們的舒適區大多數只有自己家裡。

這種現象在中國的幼兒家庭中普遍存在,如果沒有很好的梳理方式,那這種「怕生」會影響孩子進入幼兒園、小學,也會妨礙孩子在學校里的社交活動。

如果嚴重的情況可就不太好了!所以,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如何疏導孩子的「怕生」情緒。

「怕生」,也可以稱作「慢熱」,或者「害羞」,表示孩子在新的環境和陌生的人面前表現得很謹慎,或者不安。

如果是很小的寶寶,它們會表現出不想被任何陌生人抱,只願意被少數信任的人觸碰。

而大一點的小孩來到陌生環境,它們更傾向在邊界地帶(sideline)待一陣,觀察其他人的舉止,直到自己的不安感消失,才會加入。

沒有任意兩個孩子或家庭是一樣的,所以在對待每個孩子時,我們都要找到針對性的策略。

▲ 首先、要仔細考慮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在找到解決方案前,也請家長先問自己以下問題:

1. 在你遇到陌生的人,或者新的環境時,你會如何反應?

2. 你和孩子在這方面相同嗎?這些相同或者不同,影響了你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嗎

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時,就會帶著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感知這個世界,我們稱其為「感知氣質」。而小孩接觸新生事物和陌生人的方式,就是「感知氣質」里非常重要的一個選項。

如果稍微留心,我們就能看到,有的孩子天生就更能融入新環境,幾乎不需要過度。但另一部分孩子卻需要更多父母的耐心以及陪伴。看似不太好,但這些孩子同時也具備一項重要的技能——懂得仔細觀察周圍環境,並從中學習。所以,父母也不必太擔心。

感知氣質並不是你孩子,或者是你所能決定的,而且感知氣質也不能分出優劣對錯來。但是,感知氣質是一項你孩子發展過程中重要的影響因素,因為它會影響孩子在這個世界中獲得的經驗,以及對這個世界作出的反應。

更慢熱的孩子和更能融入環境的孩子,會有兩種非常不同的人生體驗,也就是說,父母一定要給予他們不同的幫助!

其次,觀察孩子的行為,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判斷孩子屬於哪種感知氣質

1、時間:有沒有特殊時刻會讓孩子對外界更敏感?是不是在Ta餓了或累了的時候?或者是不是Ta剛起床,或犯困的時候?

2、地點:你的孩子有沒有在一些特殊場所更容易感到怕生?比如,有的小孩可能拜訪別人家時還比較容易適應,但在更大更吵雜的場所更容易表現得不安

3、人:你的孩子有沒有對特定的人更容易適應或者更警覺?Ta更容易適應新的小朋友還是成年人?比如,有的怕生的孩子也可能對某個陌生人表現得很熱情,而原因或許是這個陌生人長得很像Ta熟悉的親人。所以你很難猜測出孩子的表現如何,必須要認真觀察!

4、環境刺激:有的孩子對外界的刺激很敏感,比如聲音、光線、物體的運動,等等。或許一場生日聚會裡大聲的音樂、人群的跑來跑去、拼接出的不同觸感的泡沫地毯,就足以讓孩子感到喘不過氣來。而有些研究也表明,如果孩子對聲音、觸感感到敏感,這樣的孩子可能更具有「懼怕」的感知氣質,父母對這種感知氣質的留意甚至應該比「慢熱」還要多。

你可能會發現孩子在不同場景下的表現不同。Ta可能在朋友聚會上表現得非常安靜,但回到家中和長輩在一起時,又變得不停說話。

你可能會發現孩子非常享受自己一個人玩耍的時光,但這並不是說他們就不開心,他們獨自玩耍時開心的程度,可能和其它外向的孩子一樣多。

這樣表現的孩子,可能更具有「慢熱」的感知氣質。

你會發現,如果突然轉換了環境,無論哪種感知氣質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反抗。

研究表明,年齡越小的小孩,他們的適應能力一般也越強,他們並不害怕改變生活習慣。只是,有的小孩能夠非常迅速地適應轉變,但慢熱的小孩則需要花更多時間去適應一個新的班級、新的朋友、新的老師。

所以慢熱的孩子需要更多來自父母的支持和陪伴,在新的環境下迅速建立起新的習慣尤為重要,這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終於來到了今天談論的關鍵問題,如何支持一個慢熱的孩子適應新環境呢?

我們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可以實際操作的方法吧!

假設現在的情景是,你帶孩子來學校的第一天,可Ta並不適應,並哭鬧著不讓你走。這時你需要:

1、認可孩子的感受,告訴Ta你理解Ta

在孩子哭鬧時,不要責罵Ta,但一定要好好告訴Ta:「我知道說再見很難,我知道你不想讓我離開,我能夠理解。」然後再讓孩子也學著理解你:「但我現在有工作要做,我必須離開。」

2、融入到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里如果有時間,你可以融入到孩子感興趣的活動里,比如帶Ta一起玩教室里的玩具,或者一起讀一個故事。

3、創造分開時的「儀式」感有的父母喜歡趁孩子不注意時,悄悄離開。我們想說的是,請盡量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

如果經常如此,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不信任的情緒,更嚴重的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安全感。所以,與其悄悄地走,不如創建一些你們和孩子之間獨有的告別「儀式」

比如在每次離開前告訴Ta:「我現在要去工作了,但在我走之前,我會好好親親你,並給你一個大大的擁抱,我們一起抱十秒鐘。」接著擁抱孩子,一起從十數到一,然後再離開。或者,更增加一些小心機的方法是,你和孩子各自親吻一下對方的手掌,讓對方好好保護自己的親吻,一直到接Ta的時候,看誰保護得最好。

4、委託你信任的老師幫助觀察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可以把孩子委託給自己信任的老師,並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我知道你難過是因為會很想我,我也會一樣地想你,可我必須離開去工作。所以這段時間,你也可以留在學校里做你的工作:學習和玩耍。宋老師會一直在班上陪著你,也會照顧你。我會在你快放學時來接你。」

5、離開時不要猶豫不決這是美國在所有針對孩子習慣培養的研究中反覆強調的一點:一旦開始培養孩子的某種習慣,就要堅決執行,不要搖擺不定。

在這個情況中,如果家長決定離開,就堅決地離開。如果孩子發現了你會因為Ta哭泣而猶豫,那麼Ta就會知道哭泣是可以用來對付家長的武器。同時,如果孩子發現你走後仍在為Ta擔心,那麼Ta也會認為教室里可能有需要擔心的事情。但是,如果你走出教室時表現得自信,孩子也會選擇相信你的感覺而信任這個新環境。

除了在特殊場合下的那些操作方法,家長們在平時也要幫助孩子享受每天的社交生活,讓Ta不懼怕和人打交道。

1、首先,一定要告訴孩子你非常愛Ta,接受Ta的每一點,也尊重Ta的需求

假如Ta很排斥大型的聚會,那麼在家裡舉辦生日派對時,就只邀請少數最好的親戚朋友,而不是邀請很多人。

2、其次,不要給Ta的行為打上標籤不要隨意說:「你是個害羞的孩子」,「你是個不好的孩子」,這樣Ta會覺得自己被否定。避免使用否定意義的詞,我們可以把它換做正向的表述,比如,「我們可以嘗試更勇敢一些,去和對方打個招呼」

3、幫助Ta建立自信和自我認同這裡需要家長們非常留意孩子的喜好,Ta喜歡做什麼,更擅長做什麼,Ta掌握了哪些技能,達到了哪些目標。家長們需要多花時間陪孩子一起玩,做Ta想做的事情,更好地了解Ta,從而知道該如何幫Ta建立自信,讓Ta在陌生的環境也勇於表達。

4、在Ta感到舒適的環境里,陪養Ta的社交能力幾個家庭里的家長可以帶小朋友約出來一起玩,在美國這叫做playdates,通過玩耍來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假如孩子不喜歡吵鬧的環境,那麼就先只帶Ta和一、兩個熟悉的小朋友一起玩,讓Ta慢慢適應,然後再逐漸增加玩伴的人數。

帶孩子出去playdates時,最好能形成一定的規律習慣,比如每周一次或兩次。這樣孩子能夠規律性地鍛煉社交能力。

5、提前帶孩子適應新環境,或者新的人當你需要帶孩子適應新的環境時,如果條件允許,可以提前一天帶Ta先去查看新環境。

如果孩子需要見陌生人,或者很久沒有拜訪的親人,也可以提前告訴孩子,例如,「你的舅舅明天會來看我們」,或者說,「我們以前的鄰居邀請我們參加下周的生日聚會」。

讓孩子心中對即將到來的變化有所準備。當孩子感到一切變化都是在Ta可以掌握的範圍內時,自然不會對新的變化那麼抵觸。

6、幫助孩子表達Ta的感受慢熱的孩子一般不太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就需要家長們幫助Ta,鼓勵Ta來完成。

比如,當孩子看見一群小朋友在堆積木,自己想參加但又不敢開口時。家長千萬不要一味地趕Ta去,或者嘲笑、激將Ta過去開口,這樣孩子只會更加恐懼!家長這時應該循循善誘,引導著孩子主動開口。可以嘗試著蹲下來問Ta,「你正在看他們玩積木,是想和他們一起玩嗎?」當孩子點頭表示認同後,再一步步鼓勵孩子,讓Ta勇敢地邁出第一步。

7、在閱讀中幫助孩子理解朋友的意義市面上有很多關於朋友的書籍和繪本,家長們都可以買回來和孩子一起閱讀,讓孩子了解朋友不僅僅是一起玩,還可以一起分享快樂,可以互相幫助,讓彼此都成長為更棒的小朋友。

外文書籍里比較推薦的是《My Friend and I》(by Lisa Jahn-Clough),《Big Al》(by Andrew Clements),《Little Blue and Little Yellow》(by Leo Lionni),《My Friends》(by Taro Gomi),《How Do Dinosaurs Play With Their Friends?》(by Jane Yolen)

中文書籍里,有很多從海外翻譯過來的繪本,也有本土編寫的關於朋友的書,比如《學會和朋友分享》,《學會交朋友》,等等。

學會尋找幫助

假如家長們完成了以上嘗試,但孩子依舊難以在新環境里社交,甚至有以下的表現:

1、當你向Ta微笑時,Ta不會還以微笑,或者沒有其它面部表情的交流2、很少有來回揮手,指物品的手臂動作3、當在Ta身邊喊道一個Ta熟悉的人的名字時,Ta的身體或頭部不會旋轉著尋找這個人4、很少有目光交流

這種情況下,孩子有患上社交困難症,抑鬱症、或自閉症的可能,家長就要考慮尋找一位值得信賴的醫生,讓他協助診斷,輔導孩子恢復社交能力。

從前面所述,我們了解到「慢熱」的孩子一般擁有更敏銳的觀察能力,這真的不是一件一刀切斷的壞事情。

而想幫助「慢熱」的孩子打開心扉的父母,也要做好投入大量時間與精力的準備,這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

當然,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又有哪件事情是容易的呢?

只不過,孩子的一個微笑就值得一切了,不是嗎?

推薦閱讀:

如何讓自閉症孩子更主動說話
寶寶多大能玩手機?美國眼科學會發聲了!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季孩子的十個健康問題
如何幫助孩子有效遠離抽動症?

TAG:兒童教育 | 兒童健康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