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勵志傳奇後遺症

作者:李松蔚

ljsw.cc/thread-2135-1-1

幾年前,我還在大學做心理諮詢的時候,我的來訪者是一些非常優秀的大學生們。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並沒有任何診斷意義上的心理障礙,僅僅是覺得不開心,需要找心理老師聊一聊。他們在世人眼中雖然都是天之驕子,常常流露出的狀態卻是焦躁、懊惱和挫敗,對人生懷有強烈的不滿。這種與現實不相稱的自我否定,出人意料地普遍。

「這學期又過去這麼長時間了,我還是……」他們常常這麼抱怨。

這句話背後的意思是說,他們在心裡存在一個「估值」:過去了多長時間,就理應取得多大的成就,否則,就是哪裡出了問題。本質上,這種對生活的規劃,無論稱為計劃也好,理想也好,應該都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東西,但是這些年來,卻逐漸有千篇一律的走勢。「學霸」是其中受到廣泛追捧的關鍵詞。似乎有越來越多的學生認為,如果自己的人生大戲不能按照「學霸」的劇本出演,那一定是自己的失敗——而不是劇本選錯了。

「學霸」的傳說盛行,有社交網站的推波助瀾。通過網路,學生們的眼界確然大大開闊:某甲把學習計劃精確到每分鐘,本科期間就發表了SCI論文;某乙一邊念書一邊創業,還未畢業就已經坐擁百萬身家;某丙同時收到若干家常春藤名校的offer——不,僅僅這樣還不足以被廣為傳播,應該添上一筆:某丙剛上大學時英語極差,眼界極窄,說起他出國的夢想,大家只當痴人說夢,這樣四年逆襲,他的offer才更有震撼力。

這種故事的迷人之處在於,它為讀者提供了超強的代入感:我的英語還沒那麼差,我的眼界也沒那麼窄,怎麼看我都比主人公最初的狀態強上一兩分,那麼,我的人生憑什麼不能有更高的成就?

他們理所當然地把這些傳奇當作自我衡量的標杆,再心甘情願地用它們打擊自己。

學霸傳說在社會上的版本,則是形形色色的致富神話,兩者的故事邏輯是完全一致的。在被譽為「編劇聖經」的《故事》一書中,羅伯特?麥基提出好故事需要有一個「主控思想」,描述生活是如何從開始時的一種狀態,轉化為結局時的另一種狀態的。這在兩種現代傳奇中都已經形成了固定的套路:起初必定是一窮二白,讓人絕望的,住在沒有手機信號的地下室,跟人合租,吃泡麵,受到各種冷眼旁觀的羞辱……然而非常拚命,全身心地投入,每天只睡三個小時……最後另起一節,「幾年後的現在」,這時的功成名就,飛黃騰達就任憑想像了。打開微信朋友圈,你總能翻出那麼幾段致富神話。毫無疑問,它很吸引人。

我們會發現,堅韌、樂觀、充滿激情、不眠不休,在每一段網路傳奇中,都能看到這些品質的影子。這是「主控思想」的另一層含義。描繪從初始狀態到結局狀態的大逆轉同時,需要給讀者一個解釋:是什麼造就了他們的成功?解釋的性質決定了整個故事的精神氣質。一般來說,智商、外貌、家世背景等先天稟賦的差異會被有意忽略,偶然的機遇因素也不會被大書特書。天才永遠只是少數,讀者更願意在故事中看到一個普通人,不聰明也不漂亮,甚至還有一點被人看不起,只是憑著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征服天下。這樣的傳說才會在普通人的網路里生生不息。——彷彿得到了命運應許的安慰:他行,你就行!

很難說這些故事帶給我們的,究竟是安慰還是刺激更多。

看到那些原本「普通」的人變得不再普通,我們激動之餘,會嘗試著複製他們的路徑:我們對生活的「估值」變高了。直到我們意識到現實與故事總是存在距離。這讓我們失望,也不平。但我們有什麼可抱怨的呢?人家並不是天才,也沒有取巧,唯一能抱怨的就是自己不努力,沒有夜以繼日地用功而已。熱衷於從網路傳奇中擷取人生智慧的人,往往會落下焦慮的後遺症。

我們選擇了故事,故事又制約了我們。今天,父母口中「鄰居家的孩子」再也不是我們最大的宿敵。第一流的寫手為我們搜集來自全世界的勵志人生,精心加工,繪聲繪色地演繹出各色傳奇,力圖使我們相信那就發生在身邊不遠,堪當每個普通人的人生範本。——但在拿起這個劇本之前,千萬不要忘了:傳奇只是傳奇,你的人生則屬於你自己。

其實把眼光看遠便可知真相。人類進化也無非是一個物競天擇的過程,若成功學真的那麼好,佛法那麼妙,儒家思想那麼正確,那麼一百多萬年下來,符合成功學,佛法,儒學的基因應當把其他所有基因都淘汰才對。但環顧四周,那些被成功學鄙薄的凡人不照樣活得好好的?

推薦閱讀:

富人與窮人
4· 小小勵志|人,不一定時時見,但一定天天念~
4· 勵志小故事|當你想要放棄時,請用心看看這個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易中天品三國》全集52集中有哪些經典勵志語錄?

TAG:勵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