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如何才能自在地混跡於社交場合

「我不喜歡聚會,事實上我是一個害羞,內向,在跟人打交道上顯得笨拙的人。在一個大型的派對里,我就像是被鎂光燈照到的小鹿斑比,對於我來講實在是太過刺激了,這就是為什麼我最終跑到洗手間躲著去了!

我需要時間讓我出局自己待會兒!跟陌生人閑聊讓我十分焦慮而且我也超級不擅長,更可怕的是,我有一個短的可笑的注意力(跟人聊一會兒就煩了)」

說這話的不是我,而是無數人心中的女神,從9歲開始就在全世界的注目下長大, 那個好像從來沒有讓人失望過, 陽光正派又美麗的「小赫敏」艾瑪·沃特森 (Emma Watson) 在一次接受採訪時說的。

可是內向的人一定就害羞嗎?難道跟陌生人閑聊的焦慮是只有內向的人才有的問題?外向的人就一定更會社交嗎?

很多人在這些問題上陷入誤區,事實上在我們這個過度推崇外向性格的社會,多數內向的人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內向。

美國一項研究表明,96%的管理者自稱為外向。而在另一項調查中,65%的高管說內向的性格會為成為領導減分,只有6%的人把內向看成為一個優勢。

就像艾瑪·沃特森說的「好像如果你不是個外向的人,人家就會覺得你哪兒不對勁的樣子。」

在我的課堂上,當我問到「覺得你是內向的人,請舉手」時,在座的大約三分之一的人舉起了手。這其實才代表了一個真實的比例,生活中大約1/3的人是屬於偏內向性格的

大家敢於在我的課堂承認自己是內向,這當然不奇怪,因為他們都是來學習如何和陌生人尤其是氣場比自己高的人閑聊的。多數人把這個問題歸罪於性格內向。但真是這樣嗎?

首先,很多時候人們把害羞和內向混為一談。其實正如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在他的書《害羞心理學》中所說「害羞是一個另外一個性格特質」指的當別人讓你在情感上感覺受到威脅(emotionally threating)的時候猶豫不決或者很在意自己的行為。因此內向的人不一定就害羞,外向的人也不一定就不害羞,很多時候我們的害羞是「情境式」的,比如一去一個社交場合就害羞。

著名的職業性格測試工具MBTI里指出「外向的人從和別人的互動中獲取能量,而內向的人更多的從自己單獨的思考和感受中獲取能量。」

儘管多數人認可這種對內向/外向的定義,但是沃頓商學院教授Adam Grant在一篇名為《職場中關於內向的五個誤區》[1]的文章中指出:

「廣泛的研究表明,這其實是一種誤區。內向的人並不討厭和人打交道,跟別人說話聊天同樣帶給內向的人能量。這不該有什麼大驚小怪的,因為社交是生活的調味品,它滿足了人類的最基本需求-歸屬感。」

但如果不是從哪兒獲取能量的區別,那性格內向和外向的人到底差別在哪兒呢?

Adam Grant教授的結論是"對刺激的敏感度"。

如果你是一個性格內向的人,強度過大或過長時間的社交會讓你覺得受不了。這時候,內向的人就需要靜靜地呆一會,這樣就可以為自己充電了。換句話說,外向的人的「社交電池」(social battery)比較耐用,而內向的人並不是不喜歡社交只是他們的「社交電池」不怎麼禁用而已。

所以就像艾瑪·沃特森說的她需要跑到廁所里呆會兒,可除了去廁所透氣,還有沒有其他辦法能讓內向的人在這種社交場合更遊刃有餘嗎?當然有了!其實只要你做好充足的準備並且掌握一定的方法,內向的人也可以成為社交達人。

1【設定目標】

那天有個四大的合伙人通過「在行」找到我諮詢社交恐懼。她身材高挑,面容姣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談起參加社交活動,她一臉愁容,「我總覺得自己目的不純」她說。

很多人之所以討厭參加社交活動是因為覺得自己動機不純。問題是這種場合本來就是有一個商業目的(purpose)或者主題(theme)的, 這不正是這種活動的本質嗎?如果沒有的話,我們為什麼不在家吃熱湯麵而是要踩著高跟鞋杵在那兒吃冷餐呢?

更何況你是帶著目的去的,別人也是如此,都是千年的狐狸還玩兒什麼聊齋啊?只不過大家需要通過閑聊(small talk)這麼一個「過濾」機制來判斷想和誰建立進一步聯繫還是就淺談為止。

所以在去之前想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要去,有什麼特別的人想要找,特別的事想要和誰聊嗎?還是你就是去樂呵一下,沒什麼具體目的,這也無妨。

關鍵是目的想的越清晰,準備的越充分,反而越不焦慮。最怕就是自己沒想明白糊裡糊塗去了,到那兒一個人縮在一個角落,一直在往嘴裡塞東西,心裡又覺得我不該來這兒就吃吧,應該干點兒什麼吧?找誰說點兒什麼吧?

這些問題都是應該去之前就想好的,這時候現想,難怪不知所措不知所云。

2【結伴同行】

當內向的人說他們需要靜靜的時候並不代表說他們非自個一個人呆著,就像艾瑪·沃特森所說:

「當結識新朋友的時候,我會陷入社交焦慮。但這並不是說,當我和身邊的一小群朋友在一起的時候,我就不愛跳舞,或者放不開,我只是在公眾面前綳得很緊」。

所以如果那種有很多陌生人的社交場合讓你發怵的話,最好跟一個朋友一起去。這並不是說讓你倆從頭到尾像連體人一樣綁在一起,而是當你需要充電的時候,你可以撤退到安靜的角落,和同行的朋友聊聊,等電池充滿了再出發。

但是怎麼從一個談話中撤出來而不顯得冒犯他人呢?這個話題長了點,下次再說。

3 【問好問題】

Adam Grant教授還有一個觀點我不能再同意更多了!

」內向的人或許負面情緒比外向的人要多一點兒,但是外向的人並不一定就能給周圍的人帶來同樣多的正面情緒」。換句話說,外向的人多數情況下會自我感覺良好,但他們並不一定能讓別人感覺良好"。

而真正好的談話是讓雙方都彼此感覺良好的。

那怎麼才能讓對方感覺良好呢?這時候內向的人就可以發揮你的長處啦!當外向的人還在那兒忙著說個不停的時候,愛思考的你可以一邊被動參與:點頭,微笑,一邊想一個好問題來問別人啊。

一個好的問題能將看似膚淺的閑聊帶入到一個更深的層次,也因此和人建立更深的關係。至於什麼是好問題,怎麼才能提個好問題,也且聽下回分解吧。

【總結】

職場圈子拼的是關係的質量和其多元化的程度,而不是你在社交場合說了多少話,拿了多少名片。

內向的人並不一定就缺乏和他人建立社交關係的能力,外向的人也沒什麼可沾沾自喜的。無論內向外向,我們完全可以把每一次和陌生人的談話都當成一次探索之旅,讓你的好奇心戰勝你的恐懼和用盡了的「社交電池」。

Let your curiosity overcome yourfear and exhausted social battery!

最後我想說說為什麼作為一個相對外向的人,我總是沒事兒閑著替內向的人打抱不平。

先說一個直白的不能再直白的原因。

教練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幫著人們看清自己某些「限制性信念」,比如內向的人就一定不善言辭。培訓則是給出方法最終幫助人們產生正向的行為改變。

而當我們把所有行為都歸結於天才,性格,長相,運氣這些因素,那跟迷信有什麼兩樣啊?那生病就找大仙跳兩下不就完了?還要我們這些做教練的,做培訓的幹什麼啊?

再說一個沒那麼俗氣的原因。

我一個朋友的女兒前一陣準備申請美國的一個頂尖私立小學,讓我幫她女兒看看她寫的入學申請信。我說我先跟你閨女聊聊吧。結果我跟她閨女聊的時候,她就一直在那兒說「哎呀,我女兒啊什麼都好就是性格太內向了!

我看著她閨女,個子不高,比我小時候還白點兒,就在那兒安安靜靜地擺弄她的手工。一時間我放佛看到了自己小時候的影子,就是那種知道自己不是人群中最亮眼的那個,知道媽媽覺得我不夠好,並且為此感到不安但同時心裡又很有譜。

是的,儘管從小被老師奚落,被老媽數叨,也因此很沒有安全感,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心裡一直有另外一個小聲音在告訴我,你是Okay的。

我給她講內向和外向的差別。她一下子就轉過這個彎兒來了,鬧了半天不一定要能說會道熱熱鬧鬧才行啊!我女兒很okay啊!上個月她女兒畫的一幅優秀作品被入選代表學校去哈佛大學參加為期10天的一個少年訓練營。估計這會兒,小姑娘已經到了哈佛了。

一個觀點,一篇文章,讓一個媽媽少了些焦慮,讓一個小姑娘自由綻放。這就是為什麼我堅持為內向的人吶喊!因為每個人都應該自信地做自己。

什麼內向外向的有那麼重要嗎?懂得接納自己欣賞他人(包括自己的孩子)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你想要進一步學習社交場合有效溝通技能的話,這裡推薦一門課程:

【豆瓣活動】會「閑聊」的人更容易成功—教你「閑聊」

(培訓師Hubert自己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Introvert(內向者)哦,然而在社交場合跟他聊過天的人都對他印象深刻。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嗎?去找他現場教你吧!)

-------------------------------------------------

[1] "5 Myths About Introverts and Extraverts at Work「 by Adam Grant in Breaking News and Opinion on The Huffington Post


推薦閱讀:

我是怎麼不愛說話的
跟女生聊天時總是沒信心怎麼辦?
章澤天為人如何?
請您停止對別人的『指手畫腳』
職場新人如何克服浮躁心理?

TAG:內向 | 溝通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