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其一生,她唯獨沒取悅自己
04-21
最近看了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的《步履不停》,這部電影情節很平淡,比白開水還淡,但是我卻被它吸引了。剛開始的描述,它給人的感覺是一部反應老年人與兒女關係的片子,所以按常規邏輯推斷,我以為最大的問題在年老孤獨沉默寡言的爸爸,而不是與女兒一直在嘮嘮叨叨,有很多活在乾的媽媽。但是,導演描述最受傷的那個人是媽媽。
一個女人,一輩子就是守著家庭,做飯、帶小孩,到深夜還在打著毛衣,老了,依靠也走了:兒子不在了,要麼走了,要麼不在身邊;丈夫也不親近,走在路上請丈夫拉拉手都是社會傳統的尷尬,在家裡也說不上幾句話;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她最受傷呢?
1.人到中年,遭遇白髮人送黑髮人她是家庭主婦,從結婚開始就沒出去工作過,在15年前大兒子因為在家附近的海里救了一個小夥子被大海吞沒,至今這位媽媽不能放下心中的怨恨,要求被救者在每年大兒子忌日要來家裡拜祭,她說:我就希望這樣讓他不能心安。(不能放下,不能排解,以為這就是報仇,卻不知讓自己年年記起,年年受傷。)2.人在中年,遭遇老公外遇
電影里的一個小細節說:她有個秘密,經常一個人在家聽一個音樂CD,今天家庭聚會晚上還拿出來和兒子老公等一起分享,只見老公臉色發黑,抓狂地扒著碗里的米飯。原因在她為泡浴的丈夫遞送浴巾時一一道出,她年輕時發現老公去了情婦家裡,情婦家裡正放著這首音樂,於是她每天都在聽。(不與老公小三直面婚姻,卻為了小孩和家庭貌合神不合地生活下去)3.心裡惦記小兒子,卻道兒子的心已不在家小兒子在另外一個城市發展,取了一個寡婦。做媽的當然不開心,一是心心念的兒子為什麼老不給我電話,更不要說經常回家看她了,甚至還考慮過年回家看她也不打算過夜。另外,小兒子居然娶了一個自認為倒霉自家門口的寡婦,還不考慮生孩子,這個氣放在心裡多難受,雖然她表面做得對兒媳婦很好:給她自己的和服,給她和媳婦帶來的兒子做好吃的,恭謹如親。但是,她卻悄悄地跟女兒說媳婦的壞話。原來一些的表面的好是為了掩飾背後責怪的惡!(這是永恆的婆媳關係,兒子結婚後,媳婦關係第一,母親關係已經不太重要,但是作為母親的她依然沒把握好分寸,希望兒子事事如她想的那樣行動。)還是在打著毛衣,為家庭做著飯,但是心卻被逝去的事物抓空了,抓得發狂了。不然為什麼家裡來了只黃蝴蝶,就瘋了似的要留著它,並對著它叨念著逝去的大兒子的名字。(看到這個情景,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些人會有精神病;為什麼老年人最大的養老問題,不是物理身體的健康問題,而是心理壓抑無法排解的問題。)
能證明自己對家裡有意義,活著有存在感的事情就是:抓著舊有的傷心事不放,盯著身邊的活人生氣。你可能會說,遭遇同樣的是事情,年輕何嘗不是如此?男人何嘗不如此?你說得很對,但是年輕人和男人過一段時間就能跳出來了。
為什麼?因為他們有自己投入的事情投入,有新鮮的人接觸,有尋找他人幫助的途徑,於是年輕人和男人都能很快從這些人生挫折的坑裡跳出來。他們是怎麼跳的呢?1.最不濟的方法:投入工作(包括與薪水無關的興趣愛好),忘記悲痛。在工作的成就感中找到生活前進的意義。2.找一段旅遊、閱讀一本書,尋找一個組織,拉上一個朋友,天南地北地,就是把這些情緒,與藍天對質、與古人對話,與朋友交流。然後有一天,他豁然開朗,放下了,繼續前進。3.與外遇當事人撕逼,要麼離婚,要麼甩掉小三繼續前行。所有的途徑無非是擁抱悲痛、面對悲痛、接受它,然後放下。行文至此,你也許會問:是誰把她套在裡面?是她自己:她的見識與閱歷,讓她決定是繼續守在傳統里,繼續扮演一個受害者還是成為一隻破蛹而出的美麗蝴蝶。電影里的媽媽沒法面對這些悲痛,捅破它,讓它穿透自己的身體,讓自己成長,因為:她人生的幸福都寄托在別人的身上。1.她生存的物質來源在於丈夫,所以她沒法與丈夫撕逼,擔心撕逼完了,兒女沒人養,自己不知道如何存活;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是,擔心被人家笑,所以不敢離婚。2.她生存的精神寄托在家務,在兒女,守候兒女,讓他們按著傳統的方式成長,除此外無他,當意外發生,沒人引導她如何從中跳出。我們再看看為什麼美國的電影里儘是英雄片,較少母親類的悲情片,因為他們的女性懂得在物質與精神上愛自己。美國的女人自己賺錢,沒誰要求她必須守在家庭里照顧家;美國的女人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興趣,這是從小開始媽媽就灌輸給她的觀念,畢竟人家社會認為男女都一樣。有一天,大部分的年輕女性會經歷從妻子到媽媽到奶奶的角色,希望大家不要做那位受傷的媽媽,不要守在自己的家裡獨自為家裡人的背叛,為人生的不順而暗自神傷,因為你跟每個人一樣,有讓自己擺脫這些不順的能力。你只需要人生每個階段準備著,做堅強的你自己。推薦閱讀:
※斯里蘭卡-印度洋上,茶香何處
※643.與喵共舞319~周末在家休息
※家鄉拾趣
※個人搜集的我國各省風光攝影證件照(圖片來源於網路,待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