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泉寶劍的歷史——乾隆佩劍

一、古代龍泉的"龍淵"劍

  劍,大約創製於殷末周初之際,距今三千多年。早期的劍都很短。西周時兩軍交戰,以車戰為主,遠則弓箭對射,近則戈矛相接,用不上這樣短小的劍,當時主要用來防身。春秋後期,吳越兩國相繼崛起,爭霸於南方。兩國均處於水網交錯、叢林遍野的水鄉,難於車戰,步兵和水軍遂成為吳越軍隊的主要兵種,劍成了軍隊的常規武器。所以,吳越兩國都特別重視劍的生產,其鑄劍技術也遠遠超過中原各國成為我國古代的"寶劍之鄉"。

  隨著諸候爭霸的加劇,各國武器不斷更新。據《吳越春秋》記載,春秋末期,吳越兩國最早發明了鍊鋼技術,也最早由青銅時代步入鐵器時代,鐵劍最早在吳越地方研製成功。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說"鑄鐵劍成功的人,在越有歐冶子,在吳有幹將和幹將妻莫邪。"東漢袁康的《越絕書?外傳記寶劍》還有這樣的記述:"楚(惠)王(公元前488-432年)召風鬍子問之曰:寡人聞吳有幹將,越有歐冶子,此二人甲世而生,天下未賞有,精神通天,下為烈士,寡人願贏邦之重寶,皆以奉子,請此二人作鐵劍,可乎?風鬍子曰:善。乃令風鬍子之吳,見歐冶子、幹將,使人作鐵劍。歐冶子幹將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畢成,風鬍子奏之楚王,楚王見此三劍精神,大悅風鬍子,問之曰:此三劍何物所象?其名為何?風鬍子曰: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楚王:何謂龍淵泰阿工布?風鬍子曰:欲知龍淵,觀其狀如登高山,臨深淵;欲知泰阿,觀其釒瓜 ,巍巍翼翼,如流水之波;欲知工布,釒瓜 從文起,至脊而止,如珠不可紝,文若流水不絕。可見龍淵、泰阿、工布三劍不得鋒利無比,而且劍身上的開然花紋亦非常美觀。龍淵、泰阿、工布三劍名揚天下。這就是龍泉寶劍的起源。

  《越絕書?外傳記寶劍》沒有提及歐冶子、幹將在何處"鑿茨山,泄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原因是生活在東漢時代的袁康,由於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不可能對數百年前的歷史事件進行考察,只可能根據當時的一些零碎的歷史傳說或極有限的文字資料,藉以假託的手法去寫。所以袁康不可能寫清歐冶子、幹將鑄劍的地點。但是,《寰宇志》記載:"龍泉市南五里,水可用淬劍,昔人就水淬之,劍化龍去,故劍名龍泉。"這裡的昔人,自然指的是歐冶子幹將他們。《寰宇通志》二十二卷記載得更具體:"歐冶子廟,在龍泉市南五里劍池湖前,相傳歐冶子乃吳王闔閭大夫時,常鑄劍於此,或謂淬劍,湖旁有古遺鐵,人間得之此。"北宋咸平初年,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楊億對此說得更肯定,他在所著的《金沙塔院記》說:"縉雲西鄙之邑曰龍泉實歐冶子淬劍之地。"後來在南宋嘉定三年(1210)間,何澹在編纂《龍泉縣誌》時,就將歐冶在劍池湖鑄劍的傳說記入其中:"近境有劍池湖,世傳歐冶子於此鑄劍,其一號龍淵,以此鄉名。"元代以後歷朝對於歐冶子在龍泉鑄劍的傳說也多有記載。如元朝至正十七年(1356)十月,宋濂的《龍淵義塾碑》稱:"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今名。相傳其地乃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號劍溪。"明萬曆《栝蒼匯記?地理》記龍泉縣"山南為秦溪,劍池湖在其陰,周圍數十畝。湖水清冽,時有瑞蓮挺出。旁有七星井,為歐冶子鑄劍之所。今為官田,井尚在,夏日飲其水,寒侵齒骨。"又如《大清一統志》說:"劍池湖,龍泉縣南五里,周三十畝,相傳歐冶子鑄劍於此,號為龍泉。"清乾露龍泉縣誌》更詳細的對歐冶子的鑄劍地作了記述:"劍池湖在十七都,秦溪山之陰,其湖周迥十數畝,湖尾深有旋碾渦,其泉脈與縣稽聖潭通,常有甑浮出,題曰劍池供器。旁有七井,效斗星之佈於南山側,井水甘而洌,今科為官田,尚有一井焉。夏日取水飲之,寒侵齒骨。世傳歐冶子鑄劍於此。"再說秦溪山具備鑄劍的資源條件。1958年大鍊鋼鐵時,人們在稽聖潭附近洗鐵砂(即是《越絕書》講的鐵英),說明秦溪山有鐵英可齲古時秦溪山林莽蒼蒼,木炭資源極豐,又有七星井水淬劍,離秦溪山40餘里的山石坑有取之不盡的亮石可供磨劍。這樣俱全的資源條件不正是鑄劍的最佳之地嗎!從歷代來的傳說和秦溪山具備的資源,即可說明秦溪山就是歐冶子、幹將鑄就龍淵、泰阿、工布三鐵劍的地方。

  由於《越絕書》沒有記載歐冶子、幹將"作為鐵劍三枚"的地點,有人對龍泉市秦溪山是"龍淵"劍的發源地就產生了異議,認為"龍淵"劍出在河南西閏,其依據是,《晉太康記》說的"汝南西平縣龍泉水,淬劍,特堅利。"和范文瀾先生的《中國通史》:"韓國出寶劍最多,河南西平縣有冶城,有棠溪村,是韓國著名的鑄劍處。西平有龍淵水淬刀劍特別堅利,稱為龍淵之劍。"但是,這些依據難以否定"龍淵"劍源於浙江龍泉秦溪山。理由是:

  第一、歐冶子幹將鑄就的龍淵、泰阿、工布三鐵劍是作為越國一絕,而載入《越絕書》的。所以龍淵三劍必源於越國,而當時的龍泉秦溪山正是越國之域。

  第二、歐冶子是越國人,幹將是吳國人,在古時他們不會跑到數千里之外的河南西平龍淵水去淬劍的。再說未見有關歐冶子幹將在韓國鑄劍的歷史記載和民間傳說。

  第三,《晉太康史》只說西平有龍泉水,淬刀劍特別堅利,並未說西平的劍就是"龍淵"劍,而是後來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中加了"龍淵之劍"之名。再說《中國通史》只說西平龍淵水淬的劍稱為"龍淵"劍。而且,西漢劉向的《戰國策?韓策?蘇秦為楚合以說魏王》(韓王即魏昭候之子魏惠宣王,於公元前333年即位)說:"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棠溪、墨陽、合佰膊、鄧師、宛馮、龍淵、太阿,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可見,范文瀾先生稱的"龍淵之劍"不過是指用西平龍泉水淬出來的劍而已,是指出產在棠溪、墨陽、鄧師、龍淵等等地方的劍的籠稱,並非歐冶子、幹將在龍泉秦溪山鑄成的"龍淵"劍。

  第四、戰國時代的韓國(公元前403-230年)確實出寶劍,西平的冶爐城,棠溪村,確是韓國的著名鑄劍地。但是,那是吳越鍊鋼鑄劍術傳入韓國之後的事。楚惠王(公元前488-432年)請歐冶子幹將鑄鐵劍(在公元前485年左右),楚國當不會鍊鋼鑄劍,否則楚惠王不必令風鬍子千里迢迢地去吳越請歐冶子幹將鑄劍了。後來,楚國的鍊鋼鑄劍術是從越國傳入的。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滅掉吳國,一時成為霸主,但勾踐(公元前465年)死後,越國又走向衰落,後於公元前306年被楚國打敗,從此臣服於楚。因此,越國的鍊鋼鑄劍術當是勾踐死後才傳入楚國的。

  楚國的鑄劍術又是何時傳入韓國的呢?韓國(公元前406-230年)是七國中最弱的國家,只有韓昭候(公元前358-333年)於公元前355年用申不害為相時,國務才暫得以加強,但公元前337年申不害一死,國力又削弱了。所以楚國的鍊鋼鑄劍術當在申不害為相時傳入韓國的,也就是就是公元前355年以後才傳入韓國的,到了韓惠宣王在位時,韓卒之劍戟才"皆陸斷馬牛,水擊鵠雁,當敵即斬堅。"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龍泉是越國的著名鑄劍處,龍泉寶劍淵源在龍泉秦溪山麓的劍池湖。

  龍泉縣南的"龍淵"水,自歐冶子鑄劍之後,後人是否仍在繼續,目前尚未見有文獻記載。漢代以後,劍逐漸從兵器中退出,特別是唐朝以後,短兵重刀,而帝王將相佩劍之風日益盛行,寶劍的用途就從兵器變為帝王將相、文人學士佩飾之器了;況且戰國以後,統治者為了鞏固統治的需要,紛紛將兵器製造權收歸國有,設立了稱為"尚方"的兵器製造機構,很難說還允許民間鑄劍。因此,未見有龍泉寶劍經傳,或有龍泉寶劍而未傳也是很自然的。但是,當年歐冶子在龍泉秦溪山麓鑄就"龍淵"、"泰阿"、"工布"等三把寶劍的史實,卻是代代相傳的。三國時,曹植就有"美玉生磬石、寶劍出龍淵"的詩句。即用此典故。到了晉代,有一個"豐城劍氣"的故事流傳很廣。這個故事記載在《晉書?張華傳》里,講的是當年歐冶子在秦溪山麓劍池湖所鑄的"龍淵"、"泰阿"兩寶劍,被豐城縣令雷煥在獄基下掘得,後又在延平津失落化龍飛去的故事。這個故事與《越絕書?記寶劍》說的歐冶子為楚王鑄"龍淵"、"泰阿"、"工布"三劍相符,因為豫章豐城在今江西境內,古時屬楚地,楚王的"龍淵"、"泰阿"劍落在豫章豐城是可信的。這故事還被引入後代的詩文中,如唐代詩人王勃的《滕王閣序》里有"龍光射鬥牛之墟",孟淳詩有"昔聞歐冶子,今識劍池湖。一掬泉多少,千年事有無。神功應幻化,靈物豈泥塗。瑣碎洲中鐵,相傳舊出爐。"於是,遠在晉代的時候,朝廷就以"龍淵劍"之名,在歐冶子鑄劍的秦溪山麓設立了"龍淵鄉",以留紀念。

  唐朝,文人對龍泉寶劍更是詩詠不斷。李白有"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之句,說明盛唐時期的軍人和民間的尚武者都是普遍崇尚龍泉寶劍。後因避唐高祖李淵諱把"龍淵鄉"改為"龍泉鄉"。唐乾元二年,把"龍泉鄉"提升為"龍泉縣"。及至宋朝宣和四年,因奉詔避"龍"字,"龍泉縣"一度改名"劍川縣",但未出十年,到宋高宗紹元年,仍復為"龍泉縣"。自元至今,龍泉縣這名字迄仍其舊。其實,"龍淵"、"龍泉"、"劍川"均未離開劍之義。及至宋代福建浦城人楊億所著的《金沙塔城記》和南宋嘉定三年(1210)何澹編的《龍泉縣誌》記載。可見,龍泉的鑄劍歷史由來已久,在宋代以前早已膾炙人口了。

  元朝至正十七年(1358)十月,浦江宋濂《龍淵義塾碑》稱:"龍淵即龍泉,避唐諱,更以今名。相傳其地乃歐冶子鑄劍處,至今有水號劍溪。"元末明初龍泉葉子奇的《劍湖》詩說:"宓子堂前萬柄荷,並頭花發笑凌波……幾回踏遍黃昏日,一路清香送玉珂。"對歐冶子鑄劍遺迹的劍池古迹作了描述。從香港的"萬劍山莊"收藏的元明時的兩柄龍泉寶劍來看,龍泉地方仍在鑄劍。

  二、近代龍泉寶劍

  清朝初期,道教興起。自古來道士均以"七星劍"為作法儀典的法器,甚至以"七星劍"作鎮門之寶。其時佛道並雄,又均崇尚武藝,因而佛道兩都大大地促進了中華武術的蓬勃發展。一時間,佛徒、道士和武俠要求鑄劍增多,龍泉寶劍就自然得到發展。據1994年新編《龍泉縣誌》記載:

  乾隆十三年(1748),鄭義生在龍泉城鎮東前街設鋪鑄劍,用"灌鋼"法(熔化生鐵注熟鐵)制劍,所鑄之劍,,剛鋒很佳,只是與古代劍一樣,"至寶有本性,精剛無與儔;可使寸寸折,不能繞指柔",沒有彈性。

  1830年前後(清道光年間),龍泉廖太和劍鋪,在劍面上創造了鑿洞嵌銅技術。這時的嵌銅,只能嵌七星(北斗星座,標誌劍池七井,謂七星劍)。七星都是園的,顆顆鑽穿過面,兩面出現相對的園七星。劍鞘由一個江山人老張頭在天妃宮設擔鑲包劍鞘銅箍。

  清咸豐五年(1855),劍匠鄭義山第四代孫鄭三古繼承並發揚了廖太和的煉劍技術,在東街天妃宮門正式開設"千字型大小"劍鋪。他改用土鋼鍛造,沿用"水淬"方法,比用舊法所煉的寶劍堅硬鋒利。但劍面仍呈現灰暗色,還有粗糙感覺,並且容易折斷。造型方面,劍身長度是魯班尺16寸-24寸,劍基寬1.3寸,劍鋒稍窄,宜於揮舞,劍質上乘。裝璜方面,從鑿洞嵌銅進展到劍面鑲銅,但還不熟練,只能在劍面上鑲刻七星;季高和上元兩人制的花櫚木劍鞘,僅能鑲包平板銅箍。時值太平天國起義軍駐紮龍泉旬日,需補充大量刀劍作為官兵武器,故"千字型大小"劍鋪,應接不暇。另外,千字型大小劍,不少還供佛像裝飾之用。

  光緒初年,周國華(乳名六兒),周國榮(乳名五兒),周國貴(乳名老九)三兄弟拜千字型大小劍鋪鄭文軒(鄭三古之子)為師,滿師後,周國華在"千字型大小"劍鋪隔壁單獨開設了"萬字型大小"劍鋪。

  清光緒二十年(1894),麗水碧湖的鐵匠高手沈庭璋遷到龍泉,在縣城西街開設"沈廣隆壬字型大小劍鋪",向五子煥文、煥武、煥周、煥清和煥全悉心傳授鑄劍技藝,時稱"鑄劍之家沈氏文周清全。"現在在香港"萬劍山莊"還收藏有沈氏的三把名劍,其一,劍身一邊刻有五爪金龍圖,另一邊刻"龍泉寶劍"四字,並刻敕符,劍身兩邊中央有血槽,並嵌七星。劍格作虎頭狀,近柄處有一"壬"字,銅鞘。其二,民國劍,銘"沈廣隆制"及"古民生自置於龍泉民國卅七年",刃嵌七星,一邊有脊,一邊磨平,木柄,綠色鯊皮鞘。鞘為清代品。其三,民初龍泉寶劍,銘"沈廣隆制"及"龍泉古劍",嵌七星,劍格、劍首及鞘上銅箍皆精工鏤刻,浮雕形花草圖案,紅木鞘及柄,刃質極佳。

  辛亥革命以後,隨著舞劍為國術界的重視,1914年秋,在縣知事楊毓奇主持下七家劍鋪參加競賽,結果"壬字型大小"的沈庭璋所鑄之劍,以一劍擊穿三格銅板,並將另家所鑄之劍斬為二截,奪得第一名,被舉為"劍魁"。1915年2月20日至12月4日,在美國舊金山舉行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沈廣隆壬字型大小"所鑄的龍泉寶劍又被列為獲獎工藝品,蜚聲於世。

  這段時期,匠人們開始試驗在劍鋒嵌入質量較好的建鋼(福建產的土鋼),在一定程度上增強 劍身的堅韌性,但還不能彎曲,無柔性。1924年起,"千字型大小"、"萬字型大小"、"壬字型大小"等劍鋪,曾經用純綱鍛煉,都沒有成功。造型方面,有普通單劍雙鋒(分長知、短鋒兩種),也有雌雄雙劍(雙劍共裝一個劍鞘)的。裝璜方面,劍面刻圖鎏銅,即在劍面上先刻出圖案,再放上銅片,加熱後銅流入刻痕,則圖案鑲銅即成。不過只能鑲簡單的圖案花樣。

  劍鞘包銅工藝,自姜元大(原籍溫州)銅店於1924年開始鏤鑿雲勾、古文錢等花紋,同時在劍柄上掛色絛,寶劍外觀較過去美觀得多了。

  1927年農曆正月初一日,某軍自閩入浙,經過龍泉,某營有個劉槍長(俗呼槍長,系槍械管理參謀一類人物)問沈廣隆劍鋪能不能用鋼鍛劍。他說:"熟鐵鍛劍可用不淬,純綱不能用水淬,不然鬆脆易斷。"沈氏兄弟忙請他指教,他說:"槍內機柄、彈簧等小件機件我能淬,大件的也不能。"又說,要想寶劍發青光,得用比劍身還硬的鋼在劍面上"養光"。沈家煥文、煥武、煥周三兄弟聽了,喜出望外,雖然得不到直接幫助,但也得到很大啟發,馬上著手試驗。在幾個月里,從無數次的失敗中得到教訓,最後終於試驗成功了。過去熟鐵水淬容易變曲,土鋼水淬,極易斷裂。因此,古代寶劍均不能變曲,而現在純鋼改用新法淬火,劍身既鋒利又能屈能伸,再用硬鋼"養光",鋒芒青寒閃爍。從此,沈廣隆劍鋪所制之劍,逐步形成了"鋒利"、"堅韌"、"青光"三大特點。沈家對此一直保密,後因沈煥文之妻泄露,"淬火"和"養光"兩技術才擴散給了其他劍鋪。不管怎樣,這在寶劍的鍛煉技術方面是一大躍進。造形方面,劍身"一樣寬窄"改為"菖蒲葉"型,宜於翩躚起舞。裝璜方面,劍身的一面由七顆園星改為七顆五角星,排列也更加恰當,另一面還創製了"龍鳳吉祥"、"鴛鴦戲水"、"白鵝飛舞"、"仙女下凡"等吉祥圖案紋樣。劍鞘鑲銅則添鏤"八卦"、" "字等傳統優美圖案式樣。這一時期,寶劍的整套生產技術有了顯著進步。

  1929年,浙江省國術館館長張人傑,副館長鄭佐平,聘請山東太極拳大師楊澄甫為教務長,後楊澄甫寫信給沈廣隆購劍。1929年春,第一批由沈煥文帶十二把劍至杭州國術館做樣品賣給該館。夏天,舉行浙江省國術遊藝競賽活動,沈煥文、沈煥周二人又帶七十把參加大會(七十把均落款競賽大會名致贈參賽者)。

  1930年秋,在南京舉行全國國術比賽大會時,中央國術館館長張之江(江蘇水靖督辦)寫信給沈廣攏後,沈煥文帶三十把劍應邀參加。在大會期間,曾與北平、天津、上海、青島、四川、雲南、山東等地出品的寶劍比較,其中較好的北平、天津寶劍,其劍面畫松柏雲鶴、劍鞘鑲老鼠牙花樣銅皮,劍身鍍鎳,裝璜上雖然精看比龍泉寶劍好,但是感到浮華濃艷,並且劍身只能微微彎曲,缺乏彈性。而龍泉寶劍則具有四大優點:第一,純鋼鍛煉,"軟能吹斷頭髮,硬能斬截鐵釘",鋒利無比;第二,能屈能伸,富有彈性;第三,原色自然,寒光逼人;第四,劍面嵌銅,圖案古樸,既實用又美觀。所以,頗獲全國劍術師和劍術愛好者的好評,被評為"最優秀劍"。1935年蔣介石五十一壽辰,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向蔣介石奉獻壽劍一把,上刻:"敬送蔣委員長五旬壽辰,浙江省政府贈"由龍泉縣書法家吳梓培書。

  據民國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初版的《中國實業志》對龍泉寶劍業有這樣的記載:"這些劍鋪的鑄劍原料有三,(一)毛鐵,(二)鋼,(三)花梨木。毛鐵均購自浙江雲和縣,每百斤七元五角至八元五角不等,全年需用量一千四百餘元。鋼均購自福建政和縣,每百斤二十五元左右,全年需用量一千四百餘元。花梨木為制劍殼之用,產於本縣西南鄉一帶,購買時均按設計分段,每段約值洋一百四五十元(每段重量三、四千斤不等),全年需用量約四五百元。"《中國實業志》又載:"龍泉縣每年可產劍二千餘把,每把價值一元至百餘元不等,年產總值八千元左右,行銷於溫州、杭州、上海及浙江省各縣。"

  當時,龍泉劍鋪由原來的三爿增加到十一爿,如西街的"金字型大小劍鋪"(吳繼德,萬字型大小徒弟)、"天字型大小"、"永字型大小"(潘星明,千字型大小徒弟)、"本字型大小"、"禾字型大小"、"何同興"劍鋪等等。但是終因國內戰爭頻繁,人民生活貧困,龍泉寶劍業不但得不到發展,而且橫遭摧殘。當時的情景只是曇花一現,曾幾何時,又冷落下去了。

  抗日戰爭時期,浙江省政府遷移到雲和,達官貴人文人商賈紛紛遁匿龍泉,這期間,龍泉寶劍成了他們的玩物。這時的龍泉寶劍在造型上,出現了所謂薄如紙的"軟劍",彈性特別好,可彎成園圈圍於腰間;也出現了專供劈刺,不能彎曲的"硬劍"。這兩種劍主要用於裝璜房間客室、收藏,顯示名貴富有,不宜劍舞。但在制劍技術上(主要是熱處理工藝方面),有了一定的進步,在發展龍泉寶劍的品種方面具有一定的意義。

  民國三十年(1941),浙江省的國大代表吳望伋曾向"沈廣鹵劍鋪訂購了一把特製"龍泉七星劍"。劍的一面鐫刻青天白日圖案和"澄清寰宇"四個正楷,另一面鐫刻龍鳳七星圖案和"龍泉七星劍"七個篆字。花櫚木製鞘,外飾以鑿花黃銅。費時三個月,耗資法幣2900餘元。當時吳望伋意圖代表全省民眾獻給蔣介石,希望蔣積極抗日,澄清寰宇。這期間,"萬字型大小"劍鋪亦曾為國民黨將軍陳誠專門鑄造一劍。

  但是,戰亂紛紛,民眾日益窮困,鑄劍材料來源困難,寶劍銷路每況愈下,再加上奸商從中壓價漁利,劍匠生活得不到保障。夕陽西照,晚景不長,劍鋪紛紛關閉,改行謀生。到1947年,龍泉所有劍鋪停業,龍泉寶劍生產山窮水荊

  三、現代龍泉寶劍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恢復傳統工藝品生產。1950年以後,龍泉新華街21號,"沈廣鹵劍鋪復業。這時,雖然沈廣隆壬字型大小寶劍質量上等,但是因我國正處在經濟恢復時期,人民的生活仍處於貧困狀態,因而寶劍的銷量不多,沈廣隆一家還不能得以糊口。因此,他們還生產一些手工農具,同時種著幾畝農田,生活清苦。

  1956年,龍泉的鑄劍藝人組成了龍泉城鎮寶劍生產合作小組,隸屬龍泉縣鐵器社,地址在新華街21號。當時共有七位老藝人,鑄劍有沈煥文、沈煥武、沈煥周,以及他們的徒弟季陽春,制鞘有季火榮,包銅有姜華、孔慶標、張寶華,以沈煥周為組長。

  組織起來,集了各家之長,況且我國經三年經濟恢復和土地改革,鎮反肅反,社會穩定,人民生活開始好轉,寶劍市場開始晌復甦,制劍藝人們的生活有了保障,生產積極性很高,對黨和毛主席感激之至。聽說七月一日要舉行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代表大會,欣喜萬分,寶劍生產小組欣然鑄然就了一把銀光閃閃的長鋒寶劍,獻給毛主席,以表達藝人們對黨和毛主席的感激之情。此劍由老藝人沈煥文、沈煥武、沈煥周精心鍛制,三磨四鏟,幾經回淬。劍長32魯長。劍身一面用黃銅鏤鑲上"獻給偉大領袖毛主席"九個正楷字,以及落款"一九五六年七月一日龍泉鐵器社敬獻"等十六個小楷;另一面用紫銅鏤鑲"北斗七星龍鳳呈祥"精細圖案。劍鞘選用上等花櫚木;其色如琥珀,紋似蒼虯蟠螭,流雲逝水,由劍鞘藝人季火榮精細製作,幾經砂磨珠擦而成,鞘面光亮油滑,鞘腔與劍身密合無間。劍鞘包飾是銀器藝人張先露的手藝。鞘口用白銀鑲制對稱的"雙龍搶珠"凸花圖案;鞘身的三個腰圈製成襯葉牡丹凸花圖案;劍梁是白銀鐫刻龍鳳而成;下節用白銀鑲制對稱的"鳥語花香"凸花浮雕;劍首(小如意頭)是銀如意,劍格(大如意頭)製成兩隻對稱的凸花銀虎頭。劍柄用水牛角,劍首掛著橙紅色長絲絛。此劍用工兩個月,鑲白銀二十一兩六錢(十六兩制市秤),可謂精美絕倫,是龍泉寶劍的特品。時值147元(相當於現值3000多元)。屆時,托黨的八大代表、溫州地委書記李文輝帶上北京,獻給毛主席,後來毛主席匯了200元錢給龍泉縣政府,由縣政府轉給了寶劍生產小組,給藝人們極大的鼓舞。

  自此,龍泉的寶劍生產,就以寶劍生產小組為主流,開始蒸蒸日上。寶劍生產小組為了便於顧客使用和保管龍泉寶劍,也為作廣告宣傳,就請陳其楷執筆,沈煥文提供資料,誕生了龍泉寶劍有史以來的第一篇說明書。

  黨的"八大"的召開,縣人民政府更加重視龍泉寶劍這一民族瑰寶的發展,毅然撥款一千二百元修葺古迹勝景"劍池",並在竣工後的"劍子閣"內置《劍池碑誌》一塊。

  後來寶劍生產小組與鐵器社、國營鐵工廠幾經分開、合併,最後於1963年9月成立了龍泉縣寶劍生產合作社,由沈煥周擔任理事主任,季陽春和姜華為理事委員。這時年產寶劍420把。1965年為了擴大寶劍生產,將廠址從新華街21號遷入華樓街74號。

  從1956年到1966年這段時期,合作社生產的寶劍,或名為龍泉寶劍,或名為龍泉古劍,名稱不定;在工藝上,完全按照傳統的鍛、鏟、銼、刻、淬、磨等二十八道手工工序進行生產,龍鳳七星圖案隨意鑿刻,無一定標準。而龍泉寶劍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等四大特色仍保持不改。龍泉劍市場逐漸擴大,主要行銷於江浙、上海、北京、廣州、河南一帶。可是,剛進入蓬勃發展時期的龍泉寶劍,在"文革"一開始,即遭厄運,被當作"四舊"批判封存,合作社停止了生產,鑄劍藝人被趕下農村製作柴刀、鋤頭。直至1971年底,再復建寶劍生產合作社,仍以沈煥周為社主任,何連文為黨支部書記(何連文在粉碎"四人幫"後曾任省和縣的政協委員)。

  由於龍泉寶劍精美絕倫,揚名四海,國家將其列入"國禮",因而在1972年時,龍泉縣寶劍社接受了外交部的定製,由鑄劍師沈煥周及其傳人沈新培精心製作了四把高檔龍泉劍,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華訪問的美國總統尼克松一行,為中美復交作出了貢獻。此時,寶劍社的職工發展為14名,年產寶劍827把,比文革前翻了一番。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全國無處不逢春。龍泉寶劍也迎來了自己燦爛的春天,龍泉縣寶劍社上升為縣屬大集體企業,改名為"浙江省龍泉縣寶劍廠",擁有職工43人,年產寶劍3079把,創稅利5萬多元,而且先後獲得了"龍泉"和"龍鳳七星"兩個註冊商標。從此,龍泉寶劍的全名固定為"龍鳳七星龍泉寶劍",龍泉寶劍邁開了快速發展的步伐。

  由於武打片電影的走紅,特別是電影《少林寺》的上映,全國各地的"武術熱"一升再升,而且人們的生活水平又大幅度地提高,致使龍泉寶劍在市場上供不應求。為了滿足市場需求,一方面將廠址遷至環城東路6號,擴大生產量;另一方面積極開發龍泉寶劍新產品、新品種。八十年代初,鑄劍技師沈新培研製了"雲花劍"和仿古"魚腸劍";陳阿金研製了"花馬劍",其中"雲花劍"在中國國際旅遊紀念品評比中榮獲國家旅遊商品優秀獎;"花馬劍"被列為麗水地區"四新產品"。而且在同年的第五屆全運會期間舉辦的全國體育器械展覽會上,還展出了龍泉寶劍廠生產的長鋒劍、短鋒劍、手杖劍、雌雄劍,以及仿明、清代十八般兵器。這時,龍泉寶劍廠已有職工106人,年產寶劍10867把,創稅利15.1萬元,成為一個全國知名的產龍泉寶劍為主的武術器械綜合生產廠家。因而,原國家兵器部顧問、"中國的保爾?柯察金"吳運鐸專為龍泉縣寶劍廠題詞:"貴廠藝人,無愧鑄劍之名師良工,匠心獨居,堪稱百代絕技。龍泉寶劍藝振古今,譽滿中外,此乃我民族之驕傲。"

  隨著武術熱的升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龍泉寶劍在市場上更加緊俏,單憑縣寶劍廠一家、單憑手工生產,龍泉寶劍滿足不了市場的需要。在改革開放的形勢下,鄉鎮的、個體的寶劍廠家,在龍泉不斷出現。

  1984年4月,龍淵鎮的"萬字型大小寶劍廠"成立,聘請原"萬字型大小寶劍鋪"的傳人周子望為顧問。廠址在水南城郊區供銷社東隔壁,後遷溪沿路城鎮七村倉房。從而打破了"龍泉縣寶劍廠"在龍泉縣一統天下、獨家生產的局面。這是龍泉寶劍生產行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萬字型大小寶劍廠剛成立時,只有老藝人周子望及其子周達仁和陸龍根等六人。因為周子望已年老體弱,其他人又不太會制劍,因而在短期內,雖然有周老技術指導,一時也出不來產品。後來聘請了龍泉縣寶劍廠的五名職工,並暫由此五人生產寶劍,龍淵鎮工辦收購行銷。萬字型大小致力於繼承和發揚老字號傳統名牌,積極創新發展,因此,向社會招收了十幾名學徒,周老精心傳授了寶劍生產的鍛、銼、淬、磨等二十八道工序的技藝,龍泉縣寶劍廠的五位職工又具體參與各道工序的操作,這樣,萬字型大小寶劍廠逐步走上企業軌道,年產量7500餘把,產值30多萬元,創利稅近9萬元。

  由於萬字型大小寶劍鋪早在民國初即蜚聲於世,所以香港武道企業中心《新武俠》雜誌負責人趙從武這時給老藝人周子望來信,說:"在港閱《大公報》,獲知萬字型大小劍廠恢復生產,令人振奮,我一直想訂造一批古劍,公司原擬向日本訂造,得知貴寶劍恢復生產,因此,直接寫信向你們訂造。"這給萬字型大小寶劍廠揚名海外,帶來了好的機遇。萬字型大小劍廠接受了製作仿古劍的任務,認真研究商家訂貨規格要求,反覆試驗,園滿完成任務。這一年"沈廣鹵第三代傳人沈午榮、沈新培兄弟倆辭去了縣寶劍廠的公職,自籌資金恢復了"沈廣鹵劍鋪。鋪址在城東麻車嶺腳,接著城郊區的"劍池寶劍廠"、商業局所屬的"古劍廠"以及個體的"龍淵劍廠"、"阿金劍鋪"等等,象雨後春筍一樣,湧出了五十多家,龍泉成了名副其實的"寶劍城"。由於勢頭髮展快,縣裡一時跟不上制訂政策措施,因而在商標、稅收、價格等等方面曾一度存在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日益暴露後,引起了各級領導重視,在行政領導和司法部門的努力下,逐步得到解決。

  1984年,縣裡某些領導人為了增加生產,滿足市場需要,提出要求龍泉寶劍走機械化生產的路子,並指定在縣二輕局所屬的龍泉寶劍廠廠址內籌建"寶劍機械化生產流水線",此項目經浙江省計經委審批,於1985年1月破土動工。為了加強籌建工作,縣二輕局虛設立一個"龍泉縣寶劍總廠"(當時謂轄龍泉縣寶劍廠、寶劍二廠、三廠和寶劍公司)。"流水線"設計投資105萬元,建築面積2088平方米,年產寶劍10萬把。但是因工程前期的"可行性報告"不實,工藝流程設計與寶劍手工工藝出入較大,有部分設備造型欠妥,某些工藝、技術未過關,因而不能投入使用,使龍泉縣寶劍廠背上了沉重的債務包袱。經多年多方協調,才將債務問題解決。這是項目選擇和投資方面的一個嚴重教訓。

  1985年12月,龍泉縣寶劍廠受國防部外事局委託,特製了250把16魯寸的高級龍泉寶劍。這批劍在裝璜工藝上有了創新:劍面上刻的"龍泉寶劍"四字系國防部門張愛萍親筆行書,它比傳統的寶劍刻篆字難鐫刻,這在鐫刻工藝上有了前進;在包銅工藝方面也與前不同,改變了以往的沖花藝術,而採用雕刻工藝,在如意頭和上下節上雕出浮花,更顯得古色古香、典雅古樸。

  這期間,萬字型大小寶劍廠也有了新的發展。1985年核准使用"萬"字註冊商標,與杭州鋼鐵廠聯營,後把廠址遷至環城東路路口新大樓,擴大生產,不久,又與香港武道企業中心合作。根據在港的宋皇后裔、劍術傳人、香港《新武俠》雜誌總編趙從武提供的圖樣,反覆研製,試製成功仿宋龍驃劍。此劍刃長99厘米,闊3.6厘米,由王鎮銘等研製。它的特點是剛中寓柔,前柔後剛,兼有普通龍泉寶劍軟硬劍之優,剛鋒能斷銅板,而劍之中部可彎大弧形,松之即能彈直,刃上可見若隱若現的岩狀紋和松針紋。仿宋龍驃劍分長劍、短劍兩種,外型精美別緻,劍柄和劍鞘均用上等花櫚木製成。劍鞘包銅是凸花獸頭和菊花瓣,給人們雍容華貴又古香古色之感。相傳這種長劍在一千多年前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曾使用過。宋太祖臨陣身先士卒,亦不準有後退之將士,因每以長劍在畏敵後退的將士的頭盔上刺下印記,戰罷巡視將士頭盔,見盔後有其劍痕者,即命以軍法處斬,一次競達百數十人。萬字型大小寶劍廠所仿製的龍驃劍不能不說是對寶劍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功夫不負有心人。這一年萬字型大小產值達35萬元,創匯23萬元,創利稅8萬多元。萬字型大小寶劍還榮獲浙江省1986年度鄉鎮企業出口創匯先進單位。

  龍泉寶劍有史以來不存在標準化。但是在現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時勢下,對龍泉寶劍的生產進行科學管理有了條件。為此,龍泉縣寶劍廠在1987年這一年裡,做了大量的工業生產經營的基礎工作,接受了浙江省標準計量局的委託,制訂了浙江省寶劍質量標準《浙Q/SG45-84標準》,同時根據本廠的技術和工藝水平,又制訂並實施了比《浙Q/SG45-84標準》要求更高的《龍泉寶劍Q/LBJ05-87標準》。這是有史以來給寶劍制訂的第一個質量標準,使我國寶劍生產步入有質量標準的時代。由於龍泉縣寶劍廠的基礎工作做得好,因而獲得了標準化和三級計量管理驗收的合格證,而且"龍鳳七星龍泉寶劍"被評為浙江省優質產品。這年十月,又為全國人大代表團出國訪問特製了九把高檔禮品劍,使龍泉寶劍製作工藝更上了一層樓。先後來廠參觀的領導人及文藝界名人有王芳、俞鐳、王朝聞、鐵瑛、曾濤、李德葆、王家楊、商景才、王耀庭、葛洪升等。

  1988年,是龍泉寶劍的豐收年。龍泉縣寶劍廠除花櫚木軟劍在全國第二十二屆工藝旅遊品內銷展銷會上獲獎以外,單劍、雙劍又在全國和浙江省武術器械評比中獲兩項"武龍杯"金獎和兩項"金獅杯"金獎,而且還在全國旅遊工藝品評比中獲銀杯獎。這一年,龍泉寶劍廠的龍泉寶劍產值和銷售額均突破百萬大關,創利稅16.5萬元,成為有史以來最高一年。萬字型大小寶劍廠這一年的產值達44萬元,創匯8萬元,創利稅7萬元。全縣寶劍產量達八萬多把,收入350多萬元。也是這一年,國家主席楊尚昆通過秘書吳然向龍泉縣寶劍廠定製了一批高檔的龍泉寶劍。此劍由季小寶鍛制,劍身的一面鏤刻精細的飛鳳七星和篆體"龍泉寶劍"四字,鑲以紫銅;另一面則鏤刻雲霄騰龍和"楊尚昆"三個親筆字,鑲以黃銅,經三煉四磨,精工細作,費時三月而成;劍鞘選上等花櫚木,由謝月娥精刨細削,過三道砂磨,經兩道珠擦使劍鞘花紋畢現,光亮照人;劍鞘包飾裝璜,請著名銀匠鄒志章精心製作,包飾件均採用白銅鍍銀,上、下節是浮雕雲勾菊花芯鑲橙紅色寶石,腰圍製成凸菊花內鑲綠色寶石,護手是對稱凸花雲勾盤龍,劍首為凸花祥雲,堪稱龍泉寶劍的又一珍品。此劍於10月份由縣人大主席周功郁帶上北京。楊主席接到劍後十分高興,不但為龍泉縣寶劍廠題"龍泉寶劍"四個字,而且將題詞的鋼筆、題詞時攝下的照片和一張國家主席親筆名片,托縣長趙碧春帶來,贈給龍泉寶劍廠作留念,並讓主席外事秘書吳然寫信給龍泉寶劍廠表示謝意。這不但給劍廠的職工極大的鼓舞,而且使龍泉寶劍聲譽倍增,銷售額一下子從十一月份的8.3萬元增至14萬元。

  龍泉寶劍自歐冶子創製以來的二千四百多年來,興興衰衰,曲曲折折。只有在新中國成立以後,龍泉寶劍才有了燦爛的前途,寶劍藝人的才智才得充分發揮和發展,他們的生活也日益富裕。龍泉寶劍必定還有更燦爛的明天。

推薦閱讀:

柳永,糾結一生的偽搖滾青年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
我讀《項脊軒志》
《中國文學史》比較(一)
《春香傳》名句「金樽美酒千人血」源流考

TAG:中國古代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