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家族發跡史
漢末三國時,袁紹家族「四世三公」,威震天下。三公,在東漢時指司徒、司空和太尉,都是宰相之職。四世三公,即袁家連續四代都有人做宰相。如果再加上袁紹,就是「五世三公」了。袁紹家族是如何一步步發跡的呢?
習得孟氏易,儒學傳家
袁紹家族的崛起,不可不提袁安。他是汝南袁氏的奠基人。
袁安是汝南汝陽人(今屬河南周口)。袁安的祖父袁良,是汝南袁家載於史書的第一人。西漢末年時,袁良拜師學習孟氏《易經》。學有所成後,被舉為明經(類似於考中進士),官至太子舍人。東漢建武初年,擔任成武縣令。
漢代重視五經,設有五經博士,精通者可以擔任。漢代選拔官員的察舉科目,主要有孝廉、茂才、明經、方正等。被舉薦者都需要對五經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明經科。袁良所學的孟氏《易經》,正是官方認可的易經學之一。學得孟氏易,相當於獲得了通往官場的金鑰匙。從此,孟氏易成為袁氏家學,這是汝南袁氏飛黃騰達的基礎。
堅持原則,不受私請
袁安從小跟父親學習孟氏易。他為人威嚴,能夠堅持原則不動搖。袁安年輕時做縣裡的功曹(縣令秘書長),因公事會見從事(州刺史的秘書長)。從事想托袁安給縣令捎一封信。袁安拒絕了,告訴從事:「如果是公事,可以通過驛站傳送;如果是私事,則不能接受。」後來,袁安被舉為孝廉,出任縣令。穩重威嚴的袁安很受人敬重。
抵制君命,救人無數
漢明帝時,發生了楚王謀反案。這件案子,堪比明初的「胡惟庸案」、「藍玉案」,大量功臣貴戚、朝廷大臣牽涉其中,成千上萬的人無辜冤死。由於袁安能力出眾 ,善於處理疑難政務,被任命為楚郡太守。那裡正是謀反案的案發地。袁安到楚地後,連公府都沒有去,直接就去監獄審案。審理之後,袁安把與案件無關的人,全部列出來上奏給皇帝,請求釋放。下面的官吏們個個嚇的要死,紛紛跪下來磕頭,請求袁安不要這樣做。因為這個案子,漢明帝明確表示要嚴肅處理。明帝正在氣頭上,如果處置的很寬鬆,很有可能會被認為是同黨,也會同罪處理。袁安表示:「如果出了事的話,太守一個人承擔,不會牽連其他人。「奏疏呈上之後,漢明帝有所醒悟,同意了袁安的處理。袁安的堅持,使數千人無罪釋放,免於死刑。
袁安此舉,承擔著巨大的風險。漢明帝當時已經殺紅了眼,稍有忤逆,就可能觸犯天威,無辜被殺。官員們各各膽戰心驚,寧可錯殺,也沒有人敢寬大處理。那些被冤枉的人,在嚴刑拷打之下,又被迫去冤枉其他人。以致於這個案子牽扯的人越來越多。只有袁安,不顧自身安危,堅持正義,解救了大量無辜的人。
袁安後來做了河南尹,成為京城最高行政長官。他為政嚴明,在任十年,京城地區秩序井然,受到朝廷的重視。之後,袁安又被任命為太僕,這是漢代九卿之一。
堅持己見,舌戰公卿
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二部,南匈奴歸降漢朝。北匈奴勢單力薄,後來也被迫向漢朝求和。南匈奴經常攻打北匈奴。北匈奴心有怨恨,希望漢朝主持公道,返回南匈奴掠奪的財物。此事在朝廷上公開討論。公卿大臣都認為北匈奴是蠻夷國家,狡詐無信義;如果返回財物,會使得他們驕傲自大,輕視漢朝。只有袁安認為,北匈奴遣使奉獻、請求和親,並返回掠奪的人口財物,已經表達了歸順漢朝的誠意。既然如此,漢朝也應該歸還從北匈奴那裡掠奪的財物,表示誠意,以達到長久的和平共處。袁安的意見,得到了部分大臣的支持,持不同意見的大臣們開始互相爭辯。不料,朝廷辯論失控了,大臣們像市井之徒那樣互相斥罵、誹謗,頗有西方議會爭辯的風采。負責監督大臣的司隸校尉,舉報三公九卿朝堂失禮。於是袁安等紛紛請求辭職以謝罪。漢章帝認為,朝臣爭論激烈,未必是壞事;如果大臣們對國事都沉默不言,絕不是國家之福。就沒有追究大臣們朝堂失儀的責任。最後,漢章帝聽從了袁安的建議,返回了北匈奴的財物。
袁安見識非同一般,更有膽識堅持原則,因此受到漢章帝的賞識。第二年,袁安官升一級,從九卿升為司空,成為三公之一。這是汝南袁家出的第一位三公。
以一己之力,對抗竇憲
漢章帝去世後,年幼的漢和帝繼位,竇太后臨朝聽政。太后之兄,外戚竇憲,成為權傾一時的人物。竇憲一向膽大妄為。掌權後,竟刺殺了對自己權位有威脅的齊王之子劉暢,並試圖嫁禍於劉暢之弟。後來事情敗露,太后大怒。為了給自己贖罪,竇憲請求北伐匈奴,為國立功。
當時,北匈奴勢力薄弱,已經多年未曾犯境,漢朝並沒有出兵的理由。而且大動干戈,花費巨大,於國於民都不利。於是三公聯合上奏 ,反對出兵。但是並沒有得到太后的回應。三公之一的太尉宋由,害怕得罪竇憲,就退縮了,不再參與進諫。其它大臣也漸漸退出。只有司徒袁安與司空任隗堅定不移,先後十多次上書,請求放棄北伐。但太后一直拒絕。大家都很擔心袁安觸怒太后和竇憲。但是袁安卻一直鎮定自若,不以為意。
竇憲帶兵出征後,竇憲的兩個弟弟,竇篤、竇景驕橫跋扈。他們的門客在京城公然搶劫財物。竇景甚至私自命令邊地各郡,讓他們從邊防部隊中抽調勇士,派來作為自己的親兵。邊地太守畏懼竇氏,不敢不答應。對於這樣膽大妄為的行為,監察部門絲毫不敢過問。只有袁安,上書彈劾竇景、邊地太守擅自調發邊防部隊,應該依法處死。並彈劾監察部門長官,不負責任,應該免職。但袁安的彈劾,全部石沉大海。
竇憲兄弟日益驕橫。他們的黨羽在各地擔任太守,欺壓吏民,聚斂財富。朝野的官員也紛紛投靠竇氏兄弟。袁安與任隗一起彈劾這些阿附竇憲的不法官員,先後有有四十多名竇憲黨羽被貶官。竇憲等對袁安和任隗恨之入骨。但他們很有威望,竇憲一時也拿他們沒辦法。
竇憲是心胸狹窄的人。很多得罪他的人,以及阻礙他掌權的人,都被他想辦法除掉了。這是袁安再次冒著生命危險,伸張正義,為國盡忠。
後來,竇憲大敗北匈奴,北伐獲得成功。單于逃走,不知所蹤。竇憲想立歸降他的左鹿蠡王為單于。像之前歸降的南匈奴那樣,漢朝派中郎將監護他們。公卿大臣都阿附竇憲,認為可行。只有袁安和任隗表示反對。南匈奴歸順後,替漢朝守衛邊疆。東漢賜予他們土地,並且每年要賞賜他們億萬計的財物,花銷很大。漢朝之前的策略,是在平定北匈奴之後,讓南匈奴回歸故土。這樣漢朝就能省下大量的花費。如果再立一個北單于,那又要花費錢財養活他們,於國無利。而且南匈奴歸降漢朝40多年,為保衛漢朝,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平定北匈奴後,自然應該讓南單于統領整個匈奴,而不應該另立單于。
袁安和任隗的意見,得到了少部分大臣的支持。但太后不置可否。為了防止竇憲的主張得到施行,袁安單獨上書太后,極力分析另立北單于的不妥之處。太后下詔,讓大臣們在朝堂上討論此事。袁安與竇憲發生了激烈的辯論。竇憲憑藉自己的外戚身份,飛揚跋扈,在朝廷上詆毀袁安,甚至威脅要殺掉他。袁安始終毫不畏懼,堅定不移。但最終,袁安的建議沒有得到施行。竇憲另立北單于。後來北單于反叛,再次成為大漢朝的邊患。
當時漢和帝年幼,竇憲等兄弟專權跋扈。每次會見皇帝,或者與大臣商議國事,袁安感傷時局,經常痛哭流涕。從天子到大臣,都非常倚重袁安。和帝永元四年,袁安病逝。幾個月之後,漢和帝聯合宦官發動政變,奪回了權力。竇憲兄弟被迫自殺,之前依附竇憲的官員都被罷免。和帝追念袁安的功勞,任命他的兒子袁賞為郎中。
袁安之後,袁家也出了不少人才。比如他的兒子袁京,精通孟氏易,留下了大量的著作;他的兒子袁敞,孫子袁彭、袁盱,品德高潔,廉潔奉公,不阿附權貴。
從袁安到袁紹,連續五代人,袁家都有人做到三公級別(包括地位更高的太傅、大將軍)。包括袁安(司徒)、他的兒子袁敞(司空)、孫子袁湯(司空)、曾孫袁逢(司空)、曾孫袁隗(太傅)、玄孫袁紹(大將軍)。另有十多人做到九卿、太守級別。
為什麼袁家能有這麼多人做大官呢?其中原因有很多。
世家大族世代為官的時代
漢代實行察舉制,由大臣們推薦人選來做官。這種制度是有很大的漏洞的。推舉出來的,往往都是官宦子弟。另外,官宦子弟也可以通過父祖的蔭庇進入仕途。他們有廣泛的人脈,熟悉官場規則,又受過良好的教育,所以往往升遷很快。這樣就出現了很多世代為官的大族,比如西漢的金張之家。東漢更甚。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官宦子弟不論愚賢,都是很容易做大官的。
擁立桓靈二帝
此外,袁湯(袁安之孫)參與了擁立漢桓帝,袁逢(袁安曾孫)參與了擁立漢靈帝。他們都得以封侯。這是老袁家的又一大政治資本。
結援宦官
東漢後期,宦官勢力崛起,一度壓制了外戚、士族。掌權的中常侍袁赦與袁家結為同宗,互相支援。這更提高了袁家的地位和權勢。桓靈二帝時,發生了黨錮之禍,被宦官迫害的名臣賢士不計其數。但袁家不僅絲毫沒有受牽連,反而越來越興旺。在宦官隊伍里也有自己人,也難怪老袁家能夠一直官運亨通呢!
沽名釣譽,左右逢源
袁安完全是靠自己的鐵骨錚錚、一腔正氣,做到三公之位。他的後人卻並非如此。如袁逢、袁隗等,對國家沒有尺寸之功,但依然身居高位。他們靠的就是對官場規則的熟悉,對世俗的逢迎。他們與先祖的堅持正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孔子認為,在國家無道的時候,享受高官厚祿,是可恥的事情(邦有道,谷。邦無道,谷,恥也)。袁逢、袁隗等,身處三公之位,對時局卻無絲毫挽救,確實是可恥的事情。
並非所有袁氏族人都對家族的興盛外表所蒙蔽。比如袁閎(袁安玄孫),就表示:「我們袁家依賴先人的陰德,世代居高位。但卻不以德守之,反而驕奢淫逸,在亂世中爭奪權力。這怎麼會不帶來滅門之禍?」於是,他和兄弟們長期隱居山林以避禍。果然,在漢末亂世中,袁隗一家二十多口被董卓殺死。
袁家世代為三公。三公有舉薦人才的權力。百餘年下來,袁家門生故吏滿天下,在漢末享有崇高的威望。這成為袁氏子弟最大的政治資本。袁紹、袁術藉此成為一方霸主。二袁失敗後,袁家逐漸衰落。
史事拾遺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並加上微信二維碼。
長按二維碼,或用微信掃描,可關注史事拾遺。
推薦閱讀:
※古代皇帝要去大便怎麼說,平民呢?
※西周燕都遺址,揭開3000年前周初封燕歷史
※古代四大美女是誰?
※李煜看著小周后被人變態式的折磨,他做了流傳千古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