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油膩的中年猥瑣男的反省
從去年開始,習慣於跑步後,在回家的途中反省自己。在清幽的河邊,無人打擾,慢悠悠地踱步,靜靜地思考,非常愜意。通過一遍又一遍地反省,我自認越來越「明白」,有信心迎風破浪。
但幾天前與老闆的公開衝突,讓我意識到太高估自己了!冷靜下來後,經過幾天的反省,我由氣憤轉為羞愧,認識到自己其實是在「鬧情緒」,那是弱者的無助行為,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怎麼能擔當大任?
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後,我開始看到一點解決問題的眉目,有點欣喜,晚上到河邊跑步,在乍暖還寒的季節里,流了一身汗後,身心放鬆,就開始「復盤」,梳理自己的思路。
一、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有原因的
當時是立項會議,我還沒有講完,就被老闆打斷,質疑我的專業能力,還說很早以前,公司里就有現成的配方可用。我當時很生氣,因為這個問題已經存在二十多年了,在業內都是一個難題,5年前才被我們這個團隊首次取得突破,現在竟然說公司早年就有現成的配方,這不是否認我們的成績嗎?公司深陷泥潭的那些年裡,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代價,如果早就有解決方案,為什麼不拿出來?那不是傻逼嗎?
我當時情緒很激動,就與老闆爭論了好久。
但會後與兩個同事交流,發現他們根本就沒聽懂我的報告!他們不知道我選擇的是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這樣選擇,更不知道我的研究目的!我解釋了半天,同事才聽懂,並開始支持我。那很有可能老闆也沒有聽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老闆的質疑,其實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在報告中,我是在將問題分類,而不是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因此就沒有剖析機理。如果聽不懂我的意圖,作為技術出身的老闆,自然就會質疑。
而他所說的現成配方,會後我了解了一下,確實是有,但老闆不了解詳細情況(可能是僅僅聽了彙報),性能與老闆所說,差距甚大。要解釋的話,一兩句話就足夠了。
也就是,衝突的源頭,問題的關鍵和核心,是我沒有講解清楚!如果他們聽懂了,自然就不會有疑問!
如果那天開會的時候,我能意識到老闆的質疑是有其必然性的,然後分析原因,有針對性地解釋。同時,我也會意識到自己的講解缺乏邏輯性,並及時修正。就不會有衝突了。與人衝突,只能令人不快,促使別人為自己設置障礙(至少不幫自己),危害很大,何況,自己這次是與老闆衝突!後果將更嚴重!而且,那種衝突,就像吵架一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大家各執一詞,最後依然處於混沌狀態,完全無益於解決問題。
「存在即合理」,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必然的,都有其原因,要正視之!但怎麼到了現實中,就拋到九宵雲外了呢?只顧得自己生氣,其餘的全忘了!
如何讓自己思考後得到的結論,進入自己的價值觀,也就是進行實踐呢?
這幾年,行業危機,形式非常不好,我對公司經營有諸多不滿,自學了相當多的經典管理學著作,自認「滿腹經綸」,卻無機會施展,就經常與同事在茶餘飯後談論公司經營出現的問題,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過把嘴癮!
人至中年,自己反倒成了無助的憤青,豈不可悲?!
二月河版《康熙王朝》中,年幼的康熙計劃除鰲拜,動手之前,帝師伍次友捎給康熙一句話: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是因其心不動!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一種必然!在所有條件都確定時,結果是唯一的!
那又何必激動?何必生氣?只會讓激動的情緒影響自己的判斷力而已,不如搞清楚,整明白,找到其要害,一擊而破!
二、要框架結構清晰
立項會議時,同辦公室的XXX是評委之一,會後在辦公室聊天時才發覺,他也沒有聽懂我的意圖。第二天,XXX跟我討論了我的報告中的問題,他認為我之所以沒有讓大家聽懂,就是因為缺少邏輯框架,沒有那種「順藤摸瓜」、環環相扣的邏輯性,而是一下子就進入自己選擇的那個問題點,這有點太突然了,會進入蒙圈狀態,因為他們缺少我所擁有的大量信息,我省略掉了,他們就聽不懂了,不明白我究竟想幹什麼,為什麼要選擇干這個。如果先拉起高度,從全局角度,讓大家像看地圖一樣,從總體框架上指引,就很清楚地看到我的脈絡,看到路線圖,明白我為什麼這樣選擇,以及我選擇的是什麼。
XXX展示了他所做的PPT,真的是抽絲剝繭,框架感清晰,並大量使用圖表示意,直觀形象,很容易地就引出了他所選擇解決的問題,以及選擇的理由。
做報告、講話或寫報告,都是「表達」,表達的是自己的思維,如果表達不清楚,其實意味著自己的思維不清晰。如果思維不清晰,行動源於思想,做事效率及效果,就很難指望了!
因此,不要「自以為」心裡明白就認為萬事大吉了,最重要的,是要清晰地表達出來,不但讓自己聽懂或看懂,也要讓別人聽懂或看懂。要想表達清晰,就要先梳理出骨架,一遍一遍地反覆梳理,使其清晰、簡潔起來,讓自己的思路真的成為一條清晰的「路」,順著走,自然就走到自己的目的地了。
磨斧不誤砍柴功,不要急,梳理清晰了,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表達清晰,就要先將自己拔高,站在高處俯瞰大局,將框架梳理出來,這樣,重點自然就顯現出來了。
三、「怒」無益於事
「怒」無益於解決問題,反倒影響自己的判斷力。就像這次與老闆衝突,我情緒激動地說了很多話,試圖「打敗」老闆,卻像爭吵一樣,各說各的理,各有各的理,結果最後,惹惱了老闆,卻一點效果也沒有!老闆掌控著資源,他生氣了,直接影響我能分到的資源,做事就更不易了!爭執有什麼用呢?
本來,我是產品負責人,對於自己負責的產品,我是專家,沒有人比我更清楚,相當於內行人對外行人,本來是極易解釋清楚的,卻因激動的情緒影響了自己的判斷,思維也變得混亂起來,理不清頭緒,沒有梳理出讓外行人看明白的框架來,最後讓大家一頭霧水,一團糟。
其實,關於「怒」這個問題我早就深入思考過,還專門寫了一篇文章,但事到臨頭,才發現「做到」並不易,將這種觀念真正融入自己的指導行動的價值觀里,更是不易!
下次再遇到這種事情時,應該怎麼辦呢?我認為「三思而後行」是個好方法,情緒激動時,就不要開口,不要動手,先安定情緒,平靜後,思考「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然後去解決這個問題。
僅僅「說」或「知道」是沒用的,要一次一次地實踐,等到其融入自己價值觀里之後,再遇到這種事情,就自然而然地這樣去處理了。
四、總結
受到輕視、質疑或攻擊時,「怒」只會影響自己的判斷力,起的是負作用。要相信,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是必然的!因此,站在高處,俯瞰全局,突破常規思維局限,找出骨架,思考其發生的原因,並用事實去檢驗自己的分析是否正確,最後有針對性地制定可行性方案,執行下去,才能解決問題。
要讓這種理論融入自己的價值觀里,因價值觀決定了自己的行為。但如何融入呢?一次一次地實踐,直到成功融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做技術(IT研發方向)的人,大部分都想轉到管理呢?
※最值得中層管理者看的一本書
※領導人的第一項能力
※弗洛姆筆記:從「健全的社會」到「健全的學校」
※歷史筆記:治亂的得失(上)
TAG: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