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接納父親的情感疏離?

有句俗話說養兒方知父母心,其實知的前提不一定是養,我們成年後自然會從小孩子的視角里跳出來,然後更深入地明白父母角色的真相。

所以有人比喻說父親是一本書,需要花很多時間讀懂,有時甚至直到最後一頁。曾經參加過一位友人之父的葬禮,友人動情評價道:「我以為我很了解我爸,但是當他過世之後,聽到許多叔叔阿姨對他的描繪和追憶,才發現我又更加了解他了。」這大約就是讀到最後一頁時的體會把。

每一個父親,曾經都是個渴望父愛的男孩。父親對於男孩來說,不僅是養育的依靠,更是情感和精神上的寄託。作為人生中最重要的同性模範角色,男孩從父親那裡學會很多事情——如何做個男人,如何對待家人,如何處理和表達情感。。。

父親的角色通過言傳身教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得到延續。有的時候父親的角色被動蕩、戰亂、貧困等不可抗力所扭曲,父親為了適應環境,沒法繼續做父親了,情感連結就此中斷。如果去看父愛缺失的起源,你可能需要在歷史往歷史長河上游追溯很遠很遠。

也許物質和生活上父親依然在儘力提供,但是情感上他不再溫柔坦誠耐心地對待。許多男孩成長於父愛匱乏的環境,為了適應匱乏帶來的痛苦和難過,他們逐漸說服了自己:「我沒有那麼好,我還不夠優秀,所以得不到是必然的。」

所以父愛的匱乏,很容易造就自卑的兒子。自卑並不是對自己的客觀評價,而是適應匱乏不得已的選擇。這種自卑,尤其體現在婚戀和親子關係當中。


我的一位來訪者曾說,他很嚮往做個父親,但他同時又很害怕。他的父親從小在情感上很疏遠,他十分痛恨這一點,然而長大成年後卻驚恐地發現自己在不自覺地重蹈覆轍——很少表達情感,對做父親這個角色十分不自信。

雖然天性里有喜歡小孩子的一面,但是他坦言自己害怕跟小孩子走的太親近,也不敢想像自己做父親的那一天,「害怕自己會傷害到孩子,就像是當年我父親對我的傷害一樣」。

說到這裡我也想起我自己的父親,有趣的是好像天底下的父親們大致都做過一樣的路。記憶中的父親,總是有著矛盾的狀態,一方面有風趣好玩的孩子氣,也會為家庭儘力提供物質條件,另一方面對我卻又總是保持著距離,讓我覺得他鐵石心腸。

對父親最親密的記憶,大約是4、5歲時隨他出差去北京,半夜裡我餓的胃疼,他背著我走街串巷地尋找餐廳,趴在他背上的溫暖,讓我忘了深夜的寒風。但這樣的記憶屈指可數,更多的時候我是被他疏離的,我也因此怨恨了他很多年。

歲月改變了我們之間的緊張關係。我長大了,他變老了,父親的形象不再全知全能,我也不再完全地依賴他。然後我開始看到了他的脆弱面,當他送我出國臨別落淚時,當聽他講述自己父親的故事時,當看到他在親人葬禮上哭泣時。

我逐漸有了一種新的意識:父親是有恐懼和脆弱的,他是會因為害怕而做出一些行為的。所以當我聽到來訪者說因為害怕傷害孩子而不敢做父親時,內心也不由得為自己的父親一陣顫動。

相比於我的知識水平和時代環境,當他做父親的時候或許是無比惶恐和無知的。他的父親幾乎沒給他什麼可以參考的示範——疏遠、嚴苛、嫌棄。我的降臨其實也是意料之外,所以他半推半就地走進了父親角色。

父親是個腦袋很機靈,也很有毅力和活力的人,不過在做父親這件事情上,想必當年是捉襟見肘的。因為做過兒子,他知道父親對兒子可能有怎樣的影響,而一個被自己父親的忽視深深傷害,又無從獲得為父示範的人,或許是不敢在情感上靠近孩子的,或許只能全力地養家糊口。


恨一個人不可怕,恨一個你很愛的人才更加煎熬。對他行為的理解給我帶來了極大慰藉,我區分清楚了對父親的愛和對他曾經行為的怨恨。作為一個人,他有許多令我尊敬和喜愛的品質,作為一個父親,他因為惶恐和無知做過許多錯誤的選擇。

我曾經因為怨恨而無法信任他,靠近他,向他表達任何情感,因為相信他對待幼年的我的方式就是他這個人的全部體現。而我看到的是一個冷漠無情、挑剔刻薄的人。而今再做評價,我會覺得他當年做爹確實犯了很多錯誤,這些錯誤由他的各種不堪和不幸組成,不過他這個人還行,有可愛可敬的部分,所以我真的很討厭他當年對我的方式,但現在我還蠻樂意和他保持親近關係的。

每一個父親,曾經都是個渴望父愛的男孩。現在的我不會再那麼恐懼做父親了,雖然知道可能傷害自己未來的孩子,但是我更想讓他知道我是愛他的,我是不完美的,我希望他可以原諒我對他的傷害。

我們需要帶著曾經的匱乏和長期積累的影響繼續活下去,我也有情感封閉、抗拒親密的傾向,但我同時知道如果真的很努力專註地嘗試,我是可以做出一些不同於習慣的事情的。在疏離的時候依舊張開雙臂,在封閉的時候依舊錶達愛意,在憤怒挑剔的時候展現柔軟與脆弱。

可能會尷尬,可能很不自在,甚至沒有勇氣,但是每一次嘗試都十分有意義——我可以創造一個新的自己,我可以在家庭血脈當中重建理想的父親角色,我可以告訴我的父親,別擔心你犯過的錯誤,我會儘力讓你的孫子孫女充分感受家的溫馨。


以下是一個和文章主題高度相關的廣告。

對父母關係和自身成長經歷的理解,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擺脫過去,獲得自由發展的必經之路。無數心理諮詢案例的經驗證明,任何人都是有可能放下對過去的心理負擔和痛苦,不受干擾地追尋自己的未來的。

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我們和父母的關係,發現科學合理的親子關係改善路徑,我將會在5月11日周五晚上8點舉辦一場知乎live《如何擺脫父母的「過度關懷」?》,分享心理諮詢中涉及父母關係的視角、洞察和建議。本場分享的內容包括:

? 父母過度關懷、控制和關係不健康的三個判斷標準

- 自責、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

- 生活掌控感匱乏

- 情感表達和調節障礙

? 親子關係衝突產生的三個根源剖析

- 關係發展停滯

- 父母心理創傷和匱乏

- 自身人格發展失衡

? 實現健康、平等關係和個性改善的三個科學步驟

- 最反直覺的第一步:感受你自己,才能平衡人格

- 最立竿見影的第二步:溫和堅定的表達和示範

- 最顛覆關係形態的第三步:重新設計與定位家庭關係

本場live定價僅為¥9.99,時長2個小時。想要了解更多或者報名活動請點擊:如何擺脫父母的「過度關懷」?


推薦閱讀:

電影《心靈捕手》對心理諮詢師有什麼啟示?
怎麼幫助孩子走出性侵的陰影?
中國臨床與諮詢心理學界「兩會」 即將召開 四大動向值得關注
缺乏安全感、自卑到骨子裡是什麼體驗?
172心理治療四步法則——如何提高耐受力?

TAG:原生家庭 | 父親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