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如何看待國人:中國的事永遠看不懂
法國人是歐洲的中國人
19世紀學貫中西的大學問家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中說過:「世界上似乎只有法國人最能理解中國和中國文明,因為法國人擁有一種和中國人一樣非凡的精神特質。」
的確,從許多方面看,中法兩國是有驚人的相似性。首先,在文化上,中法兩個民族都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2000多年來,中國作為東方文明的搖籃,對亞洲和世界文化產生了巨大影響。法國歷史雖然沒有中國長,但從中世紀以來,法國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中心,對歐洲,乃至世界產生了深刻影響。世界上很少像中法兩個民族那樣給人類貢獻出如此眾多的思想家、文學家、發明家,更不用說兩國給世界帶來了頂級的烹調藝術。當一個中國人和法國人見面時,他們可以縱論世界文化,也可以大談生活藝術。法國人愛吃喝,中國人離不開吃喝,就餐桌上的話題就可以講三天三夜。中國人喜歡開玩笑,法國人也一樣,玩笑沒有邊。中國人喜歡看熱鬧,法國喜歡群眾節日,尤其是法國式的廟會,各種露天市場川流不息。來到中國的法國人常常對中國街頭行人走路不看紅綠燈,騎自行車者橫穿馬路印象深刻,而到法國的中國人常常發現,法國人反對循規蹈矩,在大街上隨意穿行者也隨處可見。因此,兩國老百姓都給人有點隨意的印象,體現在行為模式上就是靈活變通的處事方法。在法國,這種靈活變通的方法被稱之為「D系統」,D是法文débrouiller第一個字母的大寫,意為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法國人常說,如果從門裡進不去,就從窗戶外跳進去。
其次,從國家治理的政治模式看,中法兩國都是奉行國家至上政策的中央集權政府,治國理念相同。在使館工作期間,所有來法訪問的中國代表團均對法國的行政模式興趣濃郁,認為法國經濟運營方式及政府對國有企業的獨特管理對我國借鑒意義較大。朋友們還發現,作為中央集權傳統的象徵,同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與巴黎,其結構和布局也有眾多相似之處。兩城的帝王之派頭,宮殿氣勢之宏偉,在世界其他城市中僅見。此外,中法兩國在民族統一方面也面臨同樣的問題,無論是法國的科西嘉,還是中國的台灣問題,兩國政府都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自己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
最後,從民族性格方面看,中法兩國的民族自尊心極強,珍視其光輝的過去,骨子裡都有那麼一丁點自傲。中國的老祖將自己比作「中原帝國」,將皇帝叫「天子」,法國人則將自己視為「世界的肚臍眼」,天下最好的國家是法國,最聰明的人是法國人。中國曾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鴉片戰爭前,中國的GDP曾佔世界的四分之一,其國力堪稱名副其實的中央帝國。但鴉片戰爭後,中國急劇衰落,成為西方列強宰割和瓜分的對象。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重新踏上民族振興之路。但由於經濟底子太薄和強大的人口壓力,其現代化進程中有許多困難有待克服。從法國方面看,法國在16世紀便成為歐洲強國,拿破崙曾橫掃歐洲,確立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但二戰後,法國國力式微,被迫淪為二流國家,因此,恢復大國地位一直是法國外交的首要目標。儘管中法在國際舞台上表現的形式不一,兩國老百姓都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某種程度的大國夢情結。法國人似乎更張揚些,中國人更含蓄,更韜光養晦些,但他們對國際事務的參與理念是一樣的,均珍視各自的歷史作用,竭力主張國際關係的民主化和多邊主義,希望未來的世界是多極的世界。
當然,中國與法國在歷史、文化和民族習慣等許多方面存在的相似性,使兩國人民相互仰慕,這方面我們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但也應看到,中法畢竟是兩種文化,無論是歷史,還是民族傳統,差異巨大。在讓中法兩國人民注目對方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同屬西方文化,以基督教—猶太教為本源的歐美人又是如何看法國人的。
「古老而遙遠」——法國人眼中的中國
對大多數法國人而言,中國是東方文化的象徵,中國人是智慧和勤勞的同義詞。中國對法國人的吸引力在於其博大精深的文化。這種對中國文化的好感源於路易十四時期(參見第二章)。對任何法國家庭來說,擁有一些中國收藏,哪怕是一些民國時期的景泰藍,都將是一種高雅品位的體現。這種對中國文化的喜愛還反映在歷任法國總統身上。
戴高樂將軍酷愛中國文化,他從中國光輝燦爛的過去洞察到新中國在國際舞台上發揮重大作用不僅不可避免,也符合情理。他曾在生前向他的外甥女——一位法國駐華外交官了解大量中國的事情,希望有生之年去人民中國看一看。我沒有趕上戴高樂的時代,也沒有趕上蓬皮杜時期,但我有幸拜訪過蓬皮杜夫人,在她的會客廳里,我親眼目睹了蓬皮杜總統1972年訪華時從中國攜帶的各種紀念品,在每年使館的國慶招待會上,蓬皮杜夫人總要向我憶及他們當年訪華的情形;德斯坦總統領導的法國經濟蒸蒸日上,在他任期內,小平同志還訪問法國,受到隆重接待。德斯坦總統熱愛中國文化,卸任後猛學中文,並喜歡在一些公共集會上用中文引經據典,每年他還率領法企業運動協會(前僱主協會)的法中委員會訪華一次;密特朗是第五共和國惟一的一位左翼總統,1981年當選前曾專門訪問過山東曲阜,特別熱衷孔孟文化,在其政治鬥爭生涯中,念念不忘孔孟之道;現任總統希拉克非常熱愛中國,有強烈的「中國情結」,其對中國歷史知識,尤其是青銅器堪稱專家水平。當然,作為政治家,無論是戴高樂將軍,還是希拉克總統,無論是冷戰時期,還是21世紀初的今天,他們均看好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政治作用。我曾親耳多次聆聽過希拉克對中國在國際作用的評價,認為中國將在新世紀成為世界真正的第一強國。
說到中國未來的作用,我曾多次在巴黎上流社會晚會上感受到法國人對中國由衷的敬佩。精英感嘆中國人對勞動的由衷熱愛和由此煥發出的無限創造力。在他們的眼中,中國代表人類的希望所在,是世界的未來,而法國沉重的福利負擔、懶惰的民族習性將早晚斷送法蘭西過去的輝煌。這種看好中國未來的觀點在老百姓中也很普遍。有一次,我代表趙大使到法國中部的克萊蒙菲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做報告,從火車站到旅館的路上,司機神采飛揚地對我說,他一年要接待許多來米其林總部參觀的中國人。當時正好楊立偉乘「神舟5號」載人飛船上天,這位老兄對我說,中國非常強大,最快5年就超過美國,到時法國就有救了,因為中國可以對美國說不。
當然,作為法國老百姓,對中國的看法不可能像政治家和精英們所具有的戰略成分。由於中國特殊的歷史,許多法國人如同過去的大文豪雨果,喜歡中國完全出於對中國人坎坷命運的同情。由於中國人命運多舛,一部分法國人對中國的興趣在於如何幫助中國人減少苦難。在法國有一個家喻戶曉的系列連環畫,叫《丁丁歷險記》,其中有一段講到丁丁到中國西藏的經歷。許多法國人,特別是50歲以上的人迄今還是從這部系列連環畫中來認識中國。此外,在法國,反映中國「文革」的電影、小說等文藝題材的作品很多,不少法國人從這些作品來認識中國,腦子裡還停留在中國封閉的時期。相比之下,企業家通過在中國的經營活動來看中國,其評價與中國蒸蒸日上的市場有關,認為中國不僅是文明古國,也是未來的經濟大國,只有到中國來發展,才能降低法國企業的經營成本,保持法國的國際競爭力。可以說,沒有一個法國企業家不對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讚揚備至和感到歡欣鼓舞的,但企業員工則未必,他們擔心中國發展得太快,早晚要使法國的企業遷至中國,從而以一種矛盾的心態來看中國。
誠然,法國是多元社會,找出一種統一的對中國評價是不可能的。每個法國人根據自己的職業、社會地位和個人興趣來評價中國。國人善良純樸,責任心強,熱愛生活、熱愛家庭、孝敬老人無疑給法國各界留下印象最深刻,然而,國人過於謙虛謹慎、韜光養晦的品格,也使法國人感到不易接觸,缺少必要的透明度。法國《費加羅報》前駐京記者沙伯龍在華十來年,妻子也是中國人,他認為受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不善於對外溝通與交流,在法國公眾中造成難以打交道的印象。因此,在相當多的法國人眼裡,中國人又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行為模式,屬於思維過於縝密和往往喜歡簡單問題複雜化的群體。在巴黎的社交場合,中國和中國人甚至成為有學問和難懂複雜事物的代名詞。有些人迄今也沒有搞懂中國為什麼會有文化大革命?認為中國社會不可思議,人際關係複雜,國家干預公民生活,司法不獨立。一些來華法國商人則著書立說,講述其在中國商海的奇遇,認為中國市場捉摸不透,沒有公平競爭可言,官員收紅包成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總之,在這些人眼裡,中國社會又成了大魔方,認為中國的事情永遠晦澀難懂,永遠也搞不清楚。為了克服與中國人打交道的困難,必須聘請中國人為其在華經營公司負責政府關係或乾脆當首代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