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生完寶寶時的這些想法太嚇人了,所以我不曾說出口。

今天的話題不太高興,

但是它真的真的陪伴著我一直走到了今天。

產後抑鬱這件事情,絕大部分都像暗涌一樣悄無聲息的過去了。

媽媽們在疲倦與掙扎中流的眼淚,那些家人說的無心但刺耳的話,卻成為生孩子這件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像剖腹產的疤痕一樣,終會癒合,但永恆地在母親的心中留下了印跡。

我在Facebook的一個本地媽媽群里看到了這組漫畫。

漫畫中句子勾動了我的一些回憶,看到我熱淚盈眶。那時候娃只有幾個月大,還不會自己翻身,我心裡總是不斷擔心他出事情,甚至腦補過無數種非常不好的情景…… 是不是抑鬱不得而知,但我知道的是,各種奇怪的想法我從來都不曾說出口。

這個社會、整個家庭,對於一個母親的期待太高了。其實孩子生下來,母親和父親都是零經驗,為什麼父親笨手笨腳、對嬰兒無感都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母親卻必須在經歷一場「身體浩劫」後,立刻掙扎著從床上爬下來,迅速上崗就位。

「誰能把孩子抱走讓我好好睡一覺,

就兩個小時?」

「我下體的撕裂傷口真的太疼了,

我坐不下去,我不想餵奶。」

「我居然漏尿了。」

「我的肚皮為什麼鬆弛得像爆掉的氣球。」

「我對我的孩子沒感覺,

我只是在盡我的責任。」

「我的事業,皮膚,身材全部完蛋了。」

這些話,說出口並沒有那麼簡單。

很多陷入產後抑鬱的媽媽不敢去尋求幫助。這是因為,她害怕別人覺得她小題大做,害怕自己鼓起勇氣傾訴所有,最終換來一句:「沒關係,這是正常的,很多人都這樣。」

隔靴搔癢,你把傷疤展示了一遍,然而對方早早已經準備好了答案,並沒有真心在聽。

有些產後抑鬱的媽媽甚至會產生一些過激的想法,比如在深陷抑鬱、和家人有爭執又長期缺覺情況下,某個瞬間產生衝動想掐死自己的孩子(有些真的發生了),事後她當然知道這種想法是失去理智的,但卻難以尋求幫助——她怕傾訴對象報警,或者不再讓她照顧自己的孩子。

有些產後抑鬱的媽媽鼓起一萬分的勇氣,把自己的痛苦說出口,然而等待她的未必是有效的安慰:

「別人生孩子都沒這麼多事,

就你矯情!」

「你是孩子的親媽,

要負起自己的責任!」

「哭哭哭,哭有什麼用,

哭完產的都是毒奶!」

「你想買什麼就買什麼,

錢隨便花還不行嗎?」

「不行就別喂母乳了!

吃奶粉也一樣能養活!」

「為什麼別人都能喂母乳,

就你不行?」

真相就是,幾乎所有的丈夫都覺得妻子在產後的情緒問題是小題大做、無理取鬧。

而且,給產後抑鬱傷口撒鹽的往往就是無知又心直口快的家人。甚至包括自己的親媽。

其實就算是醫生,也未必在對待產後抑鬱傾訴時有經驗。有一位國外的媽媽曾在網上分享自己的經歷:

「我剛生完第二個孩子時,和產科醫生說起生第一個孩子時產後抑鬱的一些癥狀,可是因為太擔心那時的一些極端想法再來一遍,所以我在訴說的時候哭了起來。

結果,醫生把我扣留了!我無法和剛出生的寶寶還有丈夫回家,我被扣押了24個小時,在這期間他們用手電筒每15分鐘照一次我的臉!可能是想用這種方法判斷我是否有自殺傾向。

最後我被確認沒有問題,被放走了,然而這個測試卻給我的身心留下了重創。現在我要有第三個孩子了,我想我不會再把自己不好的想法告訴任何人。」

即使是面對和自己同期生產的媽媽,因為所有產後的難堪都涉及隱私,我們也還是難以啟齒。

沒有親身經歷過,你就不會知道,

選擇說出來,而不是選擇哭,

有多難。

作為產婦的家人和朋友,如果新媽媽鼓起勇氣向你表達了自己的焦慮和不安,即使你沒有任何處理經驗,也一定請表現出自己的同理心和關愛!不要大驚小怪更不要一廂情願的認為是她不夠樂觀!不要用自己的無知去指指點點一個陷入抑鬱的母親!她需要的不是《母乳優點大全》,可能只是一個理解的眼神。

因為超過99%的可能性是,一個陷入焦慮的母親,她什麼都不想說。

國外的「baby shower」時間點在孕晚期,在孩子出生之前,親朋好友辦個Party,朋友們共享生養小孩的經驗,送一些小衣服和尿不濕之類的新生兒用品。

在國內,文化傳統是「滿月酒」。所有人都來慶祝新生命的誕生。但是說真的,准媽媽和新媽媽的心情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並不是每一個媽媽都能真的感受到「新生命帶來的喜悅。」

很多新手媽媽都由衷地說過相同的話:「我更懷念寶寶還在肚子里的時光。」另一個版本是:「我好想把他塞回去。」

人們對新生兒母親的期待(我們懷孕時對自己的期待)和孩子出生後真實的情況,往往不太一樣。

或許有的媽媽能做到眼裡只有孩子,完全置自己於不顧;但大多數媽媽,還是會對醜陋的傷疤感覺到煩躁,對睡不夠感覺到絕望,對甩不掉的肥肉無能為力,對家人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身上卻把自己當做第一問責人感到委屈。

委屈也沒有用,新媽媽面對的所有事情還是要從零學起,銜乳不好自責,孩子不愛吃輔食自責,孩子病了自責,孩子摔了自責……手忙腳亂,在崩潰中負重前行。

再講一個小故事。

前段時間朋友家生小孩,我微信聯繫新爸爸表示恭喜,順便也聊了聊孩子的情況,結果沒想到這位新爸爸很鬱悶:「她怎麼這麼作呢,生完孩子天天哭,看誰都不順眼,換了兩個月嫂,現在把自己親媽也氣走了,只能我請假在家照顧。」

這位疑似產後抑鬱的新媽媽,其實是因為孩子乳頭混淆,繼而不信任月嫂,而她媽媽也固執地認為「是女人就能奶好孩子」,最終換來了她天天以淚洗面的結局,自責照顧不好寶寶。

本質是因為難堪和自責,表現形式卻是遷怒月嫂和老公。她將真實的想法放在了心裡,無法找到合理的方式去傾訴和表達。這就是現實中的產後抑鬱最常見的情形。

對於一個陷入抑鬱的母親來說,她能開口要求家人幫助,已經是鼓起了十足的勇氣。然而這個時候能靠得住男人總是少之又少。

「你能讓孩子別再哭了嗎,

我明天還要上班。」

「求求你了,讓我睡書房吧,

我又沒有奶,拉我熬夜有什麼用。」

「我發誓昨晚是在公司加班,

這個項目比我的命都重要。」

畢竟耽誤工作可是天大的事情。有了孩子,男人被打亂的生活節奏換個卧室睡就可以解決。

不能一棍子打死所有的爸爸。

好朋友的老公以一己之力承擔了大部分的育兒重擔,我們一起出去玩時,他常常是一臉倦容,永遠睡不夠。

然而男人的天性決定了他們比女性更難說出口自己的苦衷。累不能說,被領導拍桌子不能說,雞飛蛋打的客戶不能說,出了錯不能說,升職加薪無望更不能說。只剩下一屋子煙霧繚繞,和嘆息。

是的,有的爸爸也會陷入產後抑鬱。

小生命是美好的,但責任是沉重的。

有的時候你並不能分清自己是不是產後焦慮。就像我到現在也分不清,在無數個長夜漫漫哄娃入睡時,我那些奇怪的想法,忍不住抓狂尖叫流淚的時刻,到底算不算抑鬱。

但我看完這組漫畫,終於明白的事情是:我有權利說出我的感受,如果不說出來,我永遠沒有辦法判斷自己的情況。產後所有的困惑和壓力,都不是羞恥的。

最後一個例子是,作為一個情緒健康的母親,如果在路上遇見一個帶著煙味的陌生人把自己腦袋鑽進嬰兒車、還動手摸孩子,心裡也一樣會不舒服。

但不管怎麼樣,你可以把任何令自己的不開心的事情,向自己信任的人傾訴出來,傾訴的過程能緩解你的焦慮,也能幫助你進一步判斷,自己是不是需求更專業的幫助。

這組漫畫背後的故事

凱倫·克萊曼是一位有執照的臨床社會工作者,著有大量有關產後心理健康的書籍,她同時也是賓夕法尼亞州一家產後恢復中心的創始人和主管。

為了改變「當媽媽是如此美妙」的傳統觀念,該產後恢復中心發起了#說出你的秘密#活動。克萊曼與插畫大師莫莉·麥金泰爾一起創作了這些漫畫,講述了產後抑鬱的女性的痛苦與抗爭,希望人們能夠通過漫畫聽到她們的心聲。

克萊曼在採訪中曾表示,這組漫畫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廣大女性去勇敢而真實地表達出在那段憂鬱不安的日子裡萌生過的可怕、消極的念頭。

她表示目前來看結果還是令人滿意的:「有些媽媽告訴我,自己從來沒跟任何人說過這些——這些想法簡直太嚇人了,不過說出來以後她們覺得好多了。」

「雖然如今公眾對於產後抑鬱症的關注和認識有所提高,但出於忌諱,大部分女性依然不願意表達自己做母親後的真實感受和想法。」

她說:「有許多原因可以解釋她們為什麼不願意說出這些糟糕的感受和想法。有些媽媽擔心別人對自己的評頭論足,她們或許感覺自己不是個合格的母親,也可能是覺得自己太不成熟了,要不就是精神出問題了。」更讓人擔心的是,一旦說出這些感受,別人會不會認為自己是個不稱職的母親?會不會直接把寶寶帶走?

克萊曼強調,除了產後抑鬱症之外,人們還應該提高關於產後焦慮的認識。她說:「簡單來講,焦慮感是一種由於環境改變引起緊張不安的自然反應。如果一個女人在遺傳、生理和心理上容易受到焦慮的影響,她就更可能產生一些可怕的念頭。」

其實,產後焦慮是一種普遍現象。克萊曼指出,關鍵問題在於許多媽媽不清楚哪種焦慮程度是正常的,而哪些跡象表明她們需要接受心理疏導。

「最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這種焦慮感有沒有影響到你的生活。如果你整日焦躁不安,那就需要注意了。要是這種焦慮的痛苦嚴重影響到日常工作,請一定要及時與醫護人員溝通交流。只有被給予足夠的安全感,她們才能說出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通常傾訴完之後她們會覺得好受多了,與之相關的焦慮感和內疚感也會減輕不少。」

減少沉默和消除產後壓力帶來的羞恥感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缺乏與外界的溝通和交流,那些負面情緒就找不到發泄口,產後焦慮的情況可能會更嚴重。

「我希望媽媽們能從我們的漫畫中得到認可和鼓勵,能夠有勇氣找到合適的人說出自己的焦慮和不安。因為只有這樣她們才能感覺好一點,才能擺脫那些可怕的念頭以及伴隨而來的痛苦感和羞愧感。」

參考資料:

instagram:@postpartumstress

huffingtonpost.com.au/e

沒關係,把秘密說出來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小樣來了


推薦閱讀:

我媽說婚後反正都要當全職媽媽,讀那麼多書是浪費,勸我別讀研
她不懂如何育兒卻要做全職媽媽,不送孩子上幼兒園,堅持自己帶娃
養娃路上的全職媽媽
我就是全職媽媽,你咬我啊

TAG:孕婦 | 全職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