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現15億的80後姑娘:摩拜,不等於膜拜
從馬雲到胡瑋煒,從宏偉的資本運作到突發奇想的創意爆發。十五億,八零後,距離,格局,財富自由等辭彙拼接而成的一篇又一篇教育人們的文章。我相信大家已經看夠了。
也看煩了。
胡瑋煒的那篇訪談我看了,前後大概三十分鐘,姑娘口才多好談不上,但談的至少還算真誠。我建議朋友們有時間看看,我作為一個兼職的自媒體作者,幾個平台同步之後的文章閱讀量也有幾萬了,這幾萬個點擊量裡面能有1%的人去真的了解這個姑娘的成就,我就覺得至少比那些看了之後思考一晚上然後第二天拿出來當談資的人要強的多。
我們這個社會,最好的命運人人皆知,最不好的命運,眾人皆在體驗。
今天我不想摘抄哪裡的履歷充當沒有營養的幹活來調戲大家的眼球,這位摩拜教主套現的過程我也不想細究其內在的「癢點」跟大家說些有的沒的。
我就談談我作為一個工作十餘年,從員工到管理,從底層掙扎至今的人,看待這樣的事件有何想法。
現在我們大多數打工者的歷程大致分為這麼三種:
第一種,工作找了個說的過去的,說穩定不穩定,說不穩定也是一口白飯。朝九晚五偶爾加班的生活確實沒什麼激情,但重在有個活能幹著。
這樣的人說沒有想法那是假的,但是越呆越懶,越呆越不敢去闖:想法大過實踐的事實背後,並不是這些人真的慫了,而是他們知道即使成功,他們所付出的東西並非他們的追求。
這第一種人,習慣安逸,也並非不思進取,他們在用他們的行動告訴世人:安逸也是一種生活態度,有人創業,難道我跟著創業才是對的嗎?有自己的生活步調,這才是生活,而不是「被生活」。
第二種,有熱血有激情,敢沖敢幹敢玩命。能跳槽絕不蹲著,能拼一把絕不呆著。這樣的人並不少,但隨著年齡和心態的沉澱,這樣的人也不會很多。
這種人的心態是別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甚至能做的更好,這其中有些人確實實現了自己(當然實現的方式是否真是自己能力所為,我們暫且不表)沒實現自己的,要麼還在奮鬥,找「人生的風口」,要麼累了疲了,選擇了一條更適合自己的路走。
這第二種人,值得佩服,作為我也希望看到這種人能夠獲得他們追求的人生成就,其實一個人的奮鬥本就與他人無關,而這些在外人眼裡看起來幾近瘋狂的人生鬥士,無論他們的成就中幾分真假,至少他們用他們的方式在表達著他們生命中有些赤紅的含義。
第三種,混子。這種人很多,網路上尤其多。這樣的人看不慣別人的好,也拿不出自己有本事的證明,他們的存在就是告訴別人你再努力也和我一樣,他們的人生信條就是其實大家都一樣,所以別那麼拼了。
混子似乎是一個人人唾罵的代名詞,可是這樣的人也確確實實生活在我們的身邊,我們無法改變他們,他們也無法改變我們,似乎這樣僵持的對峙越來越沒有現實意義:
是的,很多時候人的選擇,就是誰也說服不了誰。
也許有人會問我這三種人跟那個套現十五億的八零後姑娘有什麼聯繫?我會告訴他:沒聯繫。
是的,沒聯繫:人生就是這樣,你不必變成他,他也沒義務變成你。
我知道現在很多人喜歡拿那些抓住機會爆發起來的人大做文章,但我們不妨冷靜想想:即使我們知道那些成功者究竟為什麼成功,我們又有多少能力去做到他們的樣子,我們又有多少機遇去挑戰他們經歷過的選擇?
也許我們做不到一些高不可攀的事情,但我們依然頑強的活著。這,就是現實。
碌碌無為的大多數並非沒有意義的活著,我們所奔波的都是我們所選擇的結果:沒有誰有資格批判另一個人的生活,或者說,一個人的改變,並非是外界的需要。
一個人的改變,是內心的自省。
摩拜教主搖身一變成為了人們羨慕的「財富自由者」,但摩拜畢竟不是膜拜,很多人的渴望,不是渴望他的人生經歷,而是渴望他的財富。很多人羨慕的,並不是他為什麼會賺這些錢,而是羨慕他賺了這些錢能買到什麼。
真正能因此而改變的人,不會拘泥於那個令人羨慕的財富數字背後的影響:他們想拼,隨時都有機會。
但如果不想拼,又何必一味的追求所謂的成功呢?
你能活下來,這就是成功,尊重你的生命頑強的活著,這就是成功,成功不是你有錢,而是在你沒錢的時候,你挺的下去,也堅持的過來。
有錢人畢竟是極少數得利者不斷博弈的結果,以物質論英雄的觀點,成功者和失敗者的關係永遠是「一將功成萬骨枯」。
但如果我們選擇以自己的步調而活,你依然可以活出自己的滋味: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但是錢買不了你的呼吸,買不了你的經歷。
屈服於物質的人,永遠駕馭不了物質:我們膜拜的不是某個成功者的坎坷,而是每個人必將經歷的考驗。
這樣的考驗,會一個,接著一個。
生命不息,考驗不止。
推薦閱讀:
※如何在2018成為更好的自己
※一個人最不應該的態度,就是嫌棄自己
※你對未來的態度,藏著你的階層
※如何看待1%的富人獲取了2017年全球新創造財富中的82%
※懂得寬恕的人,活得有多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