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焦慮 | 親愛的,其實你不需要那麼努力

1.你的上進也許只是表面功夫

昨天我打開朋友圈,看到朋友轉發的課程:轉發到朋友圈即可免費學習的圖片。

這不是我第一次在朋友圈看到,他也不是第一次轉發類似的課程。看到朋友的轉發我的第一感覺是:這小子好上進,天天在學習。

於是我下意識地去找他聊了一下,我問他:「你每次轉發的課程都去上了嗎?」

他有點疑惑地說:「很少去上。」

我問:「那你為什麼每次都要轉發?」

他說:「不知道為什麼,就是覺得有學習的機會,應該去爭取,這樣顯得比較上進。」說完「哈哈一笑」。

其實,不只是他,我曾經也是這麼一個人,剛進入心理諮詢這一行業時,為了快速成長,我參加了很多所謂大師的工作坊,希望自己像海綿一樣吸收所有的知識。

然而,我的潛意識並不樂意,每一次上課,不是在睡覺,就是在走神,能夠吸收進去的少之又少。不僅浪費了時間,還投入了大量的金錢,對於我這個剛入行的來說顯然壓力很大。

在這個快速發展的社會,我們崇尚碎片化學習:讓學習充滿我們的時間,充分的利用時間,好讓我們能夠在這個社會活的更好。

這種觀念通過媒體,通過各種大咖不斷地傳播,進入我們的耳朵,鎖住我們的視線,深入我們的大腦,但是結果真的就是如你所願嗎?

2.努力也許變成了我們的焦慮

努力——多麼正能量的辭彙,讓我們看到了陽光和希望。從小我們就被灌輸,我們要努力才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才能夠自我實現。

小學時有一篇課文《一定要爭氣》,講的是中學時候的童第周學習成績很差,平均才四五十分,但是他不氣餒,在大家都進入夢鄉的時候,還在路燈下面刻苦學習,通過不斷的努力,最終把成績提上去了,還留學比利時,最終不斷克服困難做成實驗,成為震驚整個歐洲的生物學家。

多麼勵志的故事!這罐雞血打完之後,我成功努力了兩周的時間,然後恢復原狀。

高中的時候,我的一個同學原本學習成績只是比我好一點,看起來也是憨憨的,說實話,我內心是有點瞧不起這種人的,甚至不太願意跟對方說話,然而就在高二下學期,他跌破了我眼鏡,名次提高了將近100名。

後來聽說,這個同學很刻苦,別人玩他在讀書,別人睡覺他在讀書。

聽到這些,我突然對這個人肅然起敬,我也開始了拼搏,然而堅持不了一周,反而讓我內心很自責,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可能看到這裡有人會有想法:「你說了這麼多,就是讓我們不要那麼努力嗎?」

其實不是,我只是想讓大家看到也許你努力的背後是你與人對比的焦慮,而不是源自你內心的動力。

努力多少來自於對比,這個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努力」已經讓你焦慮,疲於奔命了,那麼就說明你的努力不是讓你覺得開心有成就感的,而是讓你覺得焦慮痛苦且受挫的。

3.為何我們會如此焦慮——被超越的恐懼

記得在16年參加精神分析培訓的時候,曾奇峰老師說:「人人都有害怕被超越的焦慮」。

當我們社會提倡這麼一種文化的時候,媒體又處於發達的狀態,我們很容易在社交圈裡面感受到一種被超越的焦慮,當我們看到別人正在學習的時候,我們的反思機制就會啟動,然後開始自我評價。

當我們的自我評價系統得出的結果是「我們沒有學習」,那麼我們的大腦就會開始自我評價,並且採取適當的行動,這種系統反應我們俗稱「被打了雞血」。

今天中午健身的時候跟健身教練聊了一下,她說她現在也有這種類似的焦慮,覺得身邊的人都在成長,都在學習,而自己最近沒有學習,已經產生焦慮了。

談到了被超越的恐懼,這種被超越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來探討。

第一、我們的成長環境給我們塑造的是一種「比較性的」、「競爭者的」環境。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我的一個好朋友拿到一個三好生的殊榮,並且我的媽媽也知道了,然後我媽媽說了一句:「你看,同樣是玩在一起的,人家學習成績怎麼那麼好?」

我當時感受到的是一種滿滿的嫌棄,這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經歷。

當然成長過程中,這種事情是很多的,這種環境給我們的好處是激勵我們成長,壞處是我們會覺得如果我們不努力,也許會被家人拋棄

第二、社會的競爭機制。

隨著教育水平的提高,各種高學歷的人才湧入社會,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已經不稀奇了,甚至碩士也開始拿著以前本科學歷的工資了,如果我們不努力很可能會被我們的生存環境淘汰。

生存都是一個問題,把這個問題說到最極致,「被超越的焦慮」其實是一種「死亡焦慮」

4.其實,你不需要那麼努力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觀點,「我們要努力,努力到無能為力」;還有另外一句話:「現在努力還來得及,最糟糕的結果無非是大器晚成」。

乍一聽特別正能量,但是細思極恐。

其實,這兩句話沒有問題,問題是如果這個人是出於一種不自我認同的狀態,那麼看到這兩句話的結果是:興奮——不管三七二十一的努力——努力失敗——更加地自我否定。

如果這句話是那些能夠找到方向的人看到,其實是沒有效果的,因為他們不覺得自己需要多大的努力,只是覺得他們做事情特別的開心。

雖然談不上努力,努力是外人的看法,而不是自己的看法!

「努力」就像一塊沉重石頭砸在自己的心裡,把自己壓垮,然後我們開始自我懷疑。

這背後的心理機制其實更像是對自己的不認可,然後拚命地去「討好內在的父母」,這個過程中我們忽略了自己是否開心、願意、有委屈呢?

小的時候父母對於我們的要求,我們不得不討好,不得不滿足,因為我們沒有能力去獨自生存,所以只能努力得到好成績,變成乖小孩。

這種討好內化到自己的內心,長大後身邊人的努力就會喚起一些內心的感受,我們會退行到小時候的狀態,感受到那份不努力就不被喜歡的焦慮。

然後身邊的人就變成你父母的代替者,彷彿用那些他們的努力告訴你,你應該去努力,否則你就不會被喜歡。

5.我不是在否定努力

我不是在否定努力,而是更多的提倡3分努力,7分跟隨內心。

如果努力的成分太多,那麼你就很容易因為失敗而產生嚴重的挫敗感,結果是更加的焦慮。

而如果你跟隨自己的想法去做,那麼就算失敗你也不會有那麼多挫敗感,因為「我不是做給別人看的,而是自己喜歡」。

我想愛迪生那句話應該改一改,改成「天才=1%的靈感+30%的努力+69%的意願」。我認可愛迪生是偉大的,但是他也是一個普通人,如果他沒有一分想要讓所有人都用上電燈的願望,他是堅持不下去的。

我想喬布斯也是偉大的,但是如果是單純的努力,他也許只能夠是優秀,而做不到偉大,真正讓他變得偉大的他改變世界的願望!

我想馬斯克是偉大的,但是如果只是單純的努力,他頂多是一個優秀的機電工程師,真正讓他能夠稱得上偉大的,是他想要造福人類,改變人類生活方式的決心,他的格局,不是一般企業家可以企及的。

其實,你不需要那麼焦慮,更多的尊重你的內心,選擇自己要的,然後配合適當的努力,相信我,你一定不會過得太差!


推薦閱讀:

有錢就不自卑了?別天真了!
25歲,女生,大學剛畢業,不聰明,不好看,身材一般,沒有男朋友,工作還沒有過試用期……?
長得丑但人生很成功的人都是怎樣的?
如何在近乎變態的家庭教育的影響後建立自信?
優秀的人,除了普遍單身,還有什麼共同點?

TAG:社交恐懼症 | 自卑 | 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