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美國大學沒有牆?丨擇由留學

從前幾個月開始,擇由的很多學生都陸續收到來自美國大學的碩博錄取 Offer,例如哈佛、MIT、哥倫比亞等等……擇小由我曬Offer曬到麻木。。。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擇小由將為大家詳細介紹美國的生活、文化,讓各位準留學生們在走出國門前,先好好了解一下即將踏入的新環境,這樣才能更快融入這片新土地,不會茫然失措噢~

上周擇小由介紹了美國人價值觀的形成,複習請戳 ? 想搞清美國人的價值觀?得從了解美國清教徒開始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為什麼美國大學沒有牆?大家搬好小板凳,拿好紙和筆認真看噢!

暑假期間,許多朋友帶孩子來美國,少不了要到各個世界一流大學遊歷一番。

一來美國大學校園風景秀麗,是放鬆心情的好去處;二來名校的氛圍對孩子也有勵志作用,至少可以為將來上大學做些準備。

大凡每到一校,大家照例要找找校門,拍張照片,以示留念,但遺憾的是,這個願望往往落空,不要說校門,連帶有校名的標誌都難找。

閑聊時,朋友們往往感嘆,「 美國大學真是自由開放,不但沒有圍牆,連個校門也沒有,更不要說守在門口查驗證件的保安了。想什麼時候進就什麼時候進,想從哪兒進就從哪兒進。不像你們北大、清華,進門還要排隊,簡直沒有一點兒大學的氣度和胸懷,彷彿就是一個衙門。」

就從這一點來看,國內大學要想成為世界一流大學,恐怕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國外大學沒有圍牆,並非一個新的發現;由大學有沒有圍牆引申出大學是否自由開放,並進而批評中國大學的封閉與官僚,也不是一個新的觀點。

然而,我遍查所能見到的討論大學圍牆與大學精神的文章,都把大學沒有圍牆作為一個先驗存在的前提,卻沒有一篇試圖去問一問:為什麼國外大學沒有圍牆?

圍牆

圍牆有兩種含義:一種是現實中存在的物理意義上的空間隔斷結構,用以離合、分割或保護某一區域;另一種是由前一種引申出的比喻,寓意某種產生阻隔作用的力量。

比如,錢鍾書先生最著名的「圍城」即是對人生的比喻。

比喻的好處是形象,給人留下的印象深刻,但也往往容易混淆事物的本質。

就大學而言,有沒有圍牆是一回事,是不是開放自由是另一回事。

在我看來,圍牆和大學精神風馬牛不相及,用圍牆來隱喻大學之自由開放,恐怕是某些不了解實際情況的人的牽強附會了。

為什麼美國大學沒有圍牆?許多美國教授聽到我的問題很愕然,他(她)們壓根兒就沒想過這是一個問題,更沒有人把圍牆和自由開放的大學精神聯繫在一起。

聽完我一番啰哩啰嗦的解釋,他(她)們也覺得這個現象很有趣,並且對中國大學的圍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同時也很坦率地告訴我,美國人並不認為這二者之間有什麼意義重大的相關性。

圍牆的作用在於提供安全保障。換句話說,如果安全能夠得到保障,圍牆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據我觀察,美國大學之所以沒有圍牆,最根本的原因在於不需要,同時也是歷史形成的自然結果。這和大學是否具有自由開放的精神毫無關係。

在美國歷史上最臭名昭著的「麥卡錫時代」,大學並沒有圍牆,但那時的大學裡充斥了監聽、搜查和迫害,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更加自由。

普林斯頓是全美極其罕見的既有柵欄又有校門的大學,但卻絲毫沒有因此而變得不自由。

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美國大學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第一類

像斯坦福這樣校園面積極大的大學,佔地達35平方公里。一旦進入校園,輕易別想走出來。

如果把校園全部用圍牆圍起來的話,不要說建造成本很高,就連維護費用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對於斯坦福這樣資金雄厚的大學來說,錢不是什麼問題,關鍵是這筆支出既無必要,也沒有意義。

第二類

第二類是像威爾斯理女子學院這樣坐落在威爾斯理小鎮里的大學。

大學即小鎮,小鎮即大學,二者融為一體。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就是小鎮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這樣的大學,當然沒有必要用圍牆把自己和小鎮隔離開,事實上也無法真正實現隔離。

這一類大學多建於美國早期,其實是歐洲大學傳統在美洲大陸的延續。歐洲歷來喜歡在風景如畫、靜謐安詳的小鎮建立大學。有時候,小鎮反而因為大學而在世界上享有盛譽。

比如,德國最頂尖的大學哥廷根大學就坐落在哥廷根市。在這個只有12萬人口的小城市裡,居然有近3萬人是哥廷根大學的學生,是名副其實的大學城。

第三類

此外,還有一類是像哥倫比亞大學這樣坐落在大城市中心的大學。所謂校園其實就是街道兩旁的一棟棟樓宇而已。

這一類大學建校伊始就依託城市而存在,一方面是租用城市的建築物作為校舍,同時分享了城市的安全、交通和市政等公共設施的便利;另一方面,在後期的發展過程中,大學的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與所在城市的聯繫極為緊密,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

例如,哥倫比亞大學最負盛名的學院有商學院、新聞學院、教育學院,等等,這和它坐落在集全球經濟、金融、藝術和傳媒中心於一身的紐約關係極大。

難怪人們說,「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在華爾街學經濟,在聯合國總部學政治,在百老匯看戲劇。」

與此類似的還有芝加哥哥倫比亞學院,這所全美最頂尖的藝術院校的發展得益於芝加哥的時尚與現代,它甚至因此拒絕搬遷到市政府免費為之建設的郊區。這樣的大學,當然更不會用一道圍牆來把自己和城市隔開了。

和中國相比,美國的一個重要特點是人口少。

除了少數幾個大城市外,許多地方人煙稀少。正因為平時見不到什麼人,所以人和人之間很親切,彼此友善禮讓。

人們總是要創造各種機會聚在一起,溝通交流,又怎麼會用圍牆進行自我隔離呢?美國人之所以顯得熱情好客,喜歡聚會聊天,都和這個因素有關係。

另一方面,美國的社會和家庭安全系統相當發達。

尤其在西部的多個州,不但家庭安全系統和警察局直接相連,許多人也合法擁有槍支。

按照美國法律,他(她)可以隨時擊斃任何企圖非法闖入的入侵者,當然必須是正面射擊——這屬於正當防衛。因此,圍牆作為安全屏障的意義並不存在。

美國人也不喜歡在房屋周圍壘砌高高的圍牆,至多種一圈樹牆而已。這種沒有圍牆的文化自然也會影響到大學的建設。至於那些坐落在城市中心的大學,本身就屬於城市警察管轄的範圍。

大學裡的師生均為年滿十八歲的成人,不需要額外特殊的保護——這正是雖然美國大學沒有圍牆,但美國中小學卻都有圍牆的原因——一旦出現危害校園安全的事件,警方會立即採取行動。

也就是說,圍牆並不能使校園變得更加安全,大學自然沒有修建圍牆的需要和動力。

與美國不同,中國素有砌牆的傳統。

早在春秋時期,即有「城郭之制」。20世紀50年代以後,伴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全面建立,大學也由學術性社區變成了事業「單位」,由此砌起了圍牆。但這種文化是否一定意味著封閉、保守和官僚,是值得學術界和知識界認真思考和研究考證的問題。

同樣,自由開放是大學建設的應有之義,但這一點不需要由沒有圍牆來加以體現。

20世紀90年代初,北大拆除南牆,曾經引起一時轟動,但此舉除了具有象徵性的意義之外,北大並沒有因此而發生多麼巨大的變化;十多年之後,北大把曾經拆除的南牆又重新壘起來,也無非出於現實性的需要。

南牆拆建前後,北大依然還是北大。由此看來,圍牆就是圍牆,也許並不需要賦予它多麼重大的文化意味,即使它是大學的圍牆。任何一種文化必然根植於自身傳統和特點。

多年來,我們隔岸看花,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去解讀美國教育,不光鬧了不少笑話,恐怕對於中國教育自身的建設和發展並不會帶來多少有價值的思想和推動。

轉載自新浪專欄,作者:秦春華

【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望諒解。如原創作者看到,歡迎留言,小編會在後續文章中及時聲明和更正,多謝理解】

你們的學校有沒有圍牆呀?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來幫你們上牆!?

加入「擇由?美國留學私享會」,與1000多位同學和家長一起參加群內分享活動與答疑,每月兩期以上,學習、交流美國研究生申請、標化考試、學術管理、專業選擇、行業精英職業就業分享等20餘個熱門話題!更有每周一次的專場答疑!

-添加小助手(krxrbbf)的微信;

-發送「知乎+姓名+手機號+就讀學校/年級/專業」。

推薦閱讀:

簽約享優惠加送新年禮物
美國電子工程EE申請分析-5000字長文
美國50州最美大學顏值大PK,不服來辯,哼哈
作品集培訓,一定要去「北上廣」參加嗎?
美國留學行李清單,你最後悔沒從國內帶什麼?

TAG:美國大學 | 留學美國 | 美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