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說不可的時候,逃跑,裝死還是戰鬥?
04-20
說話時經常性地,被懟被冷場被忽視的負面經歷&給你帶來的負面情緒,讓你的身體形成了一種預警:同人類說話這種情景是高度危險的。
我們生理上對待危險狀況有三種自我保護機制:
逃跑,裝死,戰鬥 (Flight, Freeze, Fight)。
所以,我們在社交場合,總想:
- 逃跑:「能不去就不去吧,我不喜歡人多熱鬧,宅家裡多舒服」;
- 裝死:「該我說話了,我說些什麼?完了完了,大腦空白,真想找個地縫鑽下去」;
- 戰鬥:「心跳加速,臉紅到脖子根,說點什麼,快說啊,好緊張好尷尬」。
逃跑,裝死還是戰鬥?
- 很多人選擇逃跑,逃避最能避免痛苦,就像拖延症,既然做正經事讓我痛苦,乾脆我就看劇刷論壇不工作了吧。逃避久了,就形成了慣性,於是自己給自己貼上社交恐懼的標籤。其實社交焦慮很普遍,有調查稱,美國人最害怕的事情是當眾說話,死亡才排第二,這可是在社會崇尚外向性格,教育也極其重視公眾演講技能培訓的美國。每個人都有社交焦慮,程度不同,多參與社交活動,才能鍛煉自己對社交的應對機制。
- 很多人被迫「裝死」,知道應該說一些話,但是頭腦空白,什麼也說不出來,只好呵呵呵。「裝死」機制就是難堪一下下,反正呵呵呵就過去了,總有人開啟新話題,我就逃過一劫。裝死比逃跑好的一點是,畢竟是在現場,有機會說話,問題在於不知道說什麼。
- 很多人自動進入「戰鬥」模式,身體自動分泌腎上腺素,血沖腦門,但是主觀體驗並不愉快,心臟快跳出來了,有點呼吸不過來,怎麼辦怎麼辦,要搞砸了,別人肯定覺得我好差。
三種應對機制,對有些人來說是隨機出現的,有時候是固定的行為模式。
重要的是弄清楚自己是那一種機制,然後用方法克服:
- 應對「逃跑」:主動把自己放在有責任說話的位置上。比如,自己被邀請的時候會逃避聚會,你就自己主動組織一個聚會,這樣作為組織人,你有責任負責搞氣氛,需要主動跟客人攀談。這樣給自己營造一個逃無可逃,主動面對的情境,會很大程度上扭轉這個「逃跑」的行為模式。
- 應對「裝死」:熟練各種談話商量套路。把寒暄small talk跟找話題的問題,變成不需要大腦思考,直介面腔肌肉記憶就能脫口而出。比如說蘇三講到的寒暄10大話題和5大提問方法(鏈接回顧:Small Talk,從陌生到熟悉的第一步!談話聊天避免冷場必殺技:提問題!),熟能生巧,頭腦空白沒問題,熟練讓你直接脫口而出。
套路還有一個作用,讓你在難堪的時候,知道怎麼回應or商量。
有盆友在後台分享了一件對她影響很大的小事,「小時候課間大家都會玩鉛筆盒,鄰桌有個男生鉛筆盒看起來很好玩的樣子,於是我開口跟他說,「給我看一下好嗎」。他笑嘻嘻的回答,「不行,不能給你看」。我低下頭沉默,遭到拒絕之後,心裡像吃了一個蒼蠅那麼難受。後來遇到類似情景,我學會了,雖然那個東西很有誘惑力,我就是不說,就是不提要求,免得被拒絕。」
其實是沒學會套路啊。咱們之前聊過,被拒絕,要學會商量 (點鏈接回顧:被拒絕太難受?來100天試試?)。
- 「為啥不給我看?」
- 「就看一分鐘?」
- 「你可以看我的橡皮,咱們交換看。」
- 統統都說不行的時候,「ok,既然這樣,那我也不稀罕看啦」,我去跟別人玩兒去。
- 克服「裝死」的應對機制,套路真的太重要!
應對「戰鬥」:生理上來看,身體這麼緊張,是在為你能最快的逃離危險做種種準備。把這種緊張的體驗看作是:身體正為你超水平發揮做最大的努力。能夠這樣想的話,越緊張你內心越平靜,因為你知道自己的身體在努力迎接挑戰。
逃跑,裝死,戰鬥,無論你習慣哪種;只要有針對性的練習,就可以解決。
公眾號:語言就是力量
我們就是要:好好說話,天天向上
推薦閱讀:
※社交恐懼症心理:喜歡沉浸於幻想
※改變真的這麼難嗎?(五)
※社交恐懼症心理:害怕自己被拒絕
※社交恐懼症心理:在意別人的看法
※社交恐懼症的一點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