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卸載滴滴了嗎
2015年2月14日情人節,在柳傳志坐莊調停下,燒錢燒到疲憊的滴滴、快的宣布合併。
一年半之後的2016年8月2日,在柳青的斡旋下,滴滴出行宣布收購優步中國的品牌、業務、數據等全部資產在中國內地運營。
截至今天,成立於2012年的6月6日小桔科技,已經在打車市場上屹立了快六年之久。
這名打車界的「壟斷之王」,如今怎麼樣了?
1、一方面,滴滴本身的問題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嚴重。
對乘客而言,打車難、價格貴。
這些滴滴曾經批評其競爭對手出租的特點,正被眾多用戶吐槽在自己身上。
「屠龍的勇士已經變成了惡龍」——一位用戶在知乎問題「如何評價滴滴收購Uber之後費用大幅上漲」下如是回答。
對司機而言,抽成高,派單遠,賺錢越來越難。
據悉,滴滴目前的主要收入就是司機抽成、小部分收入來自廣告和對車企的營銷服務。
資料顯示,滴滴2017整體虧3-4億美元,可見它現在沒有必要去取消抽成,基於盈利的壓力也不會取消抽成。
2、另一方面,美團、高德、嘀嗒近期先後高調入局爭搶市場蛋糕。
尤其美團打出的「上海司機前3個月零抽成」的口號,相比當下滴滴收取約22%的抽成費用,讓不少司機出現倒戈局面。
市場流傳的消息是,對於美團打車,美團點評CEO王興的目標是要拿下30%的市場。
「滴滴大廈」,內憂外患,危機盡顯。
你卸載滴滴了嗎?
主流聲音顯示,不知從何時起,「霸主滴滴」開始變成「任性滴滴」。
互聯網模式先燒錢搶市場,再慢慢掙錢的方式無可厚非,但是滴滴似乎有些過於任性了。
1、2017年1月,春節前夕,一篇名為《致滴滴,一個讓我出行更不美好的互聯網平台》在網路上刷屏。
不少人借著轉發的機會表達對滴滴的不滿。
不用滴滴,很難通過招手叫到車,因為司機都在等滴滴加價的單子;
用了滴滴,等待接單的時間越來越長;
不加價很難叫到車,但動態調價後,快車、專車的價格比以前高出不少。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什麼呢?一個廣為流傳的答案來自於一位Uber中國前員工談婧:
在打車的時候,滴滴界面會默認在加價的選項上,而且用戶可以選擇加不同的價格,如果一次加價沒被接單,還可以調整加價。
由此帶來的後果是,司機會傾向於不接不加價的訂單,而乘客需要反覆加價才能叫到車。由此,雙方都浪費了時間,用戶花了更多的錢,而規則制定者有了更多牟利的空間。
說直白點,就是乘客不加價接不到單,司機知道你著急叫車,一定會加小費,所以故意不接單等你加價。雙方就這樣互相耗。
事後,雖然滴滴的高級產品總監羅文作出回應稱:打不到車是因為春節車少、訂單多。但用戶心裡還是系下了一個結,而且這個結越長越大。
2、2018年2月,又是一年的春節前夕,央視近日對滴滴快車司機為賺獎勵,「甩單、拒單」以及「誘導乘客取消訂單」等現象給予了報道。
報道稱,導致乘客不僅難以順利出行,還不經意間降低了在滴滴平台的信用評級,影響日後的網約車出行。
3、2018年3月23日,有網友在微博爆料稱,不同系統、不同級別的用戶,在使用滴滴軟體叫車時,會出現路程相同卻存在價格差異的情況,該網友稱「滴滴利用大數據殺熟」。
「以前沒有,以後也永遠不會有。」隨後,滴滴出行CTO張博在滴滴內網撰寫了文章直接否認這一說法。
但是,從網路留言可以看出,網友對這個回應並不買單。
不管怎樣,民怨已積。在成為行業獨角獸後,滴滴的負面消息層出不窮,用戶體驗變差,不少人甚至選擇了卸載。
「反滴滴聯盟」
對於滴滴而言,已經艱難挺過了「百車大戰」。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數據顯示,滴滴出行已經覆蓋了我國400多個城市,佔有87%以上的專車市場份額,99%以上網約計程車市場份額,尤其是在相繼合併快的打車和優步中國之後,滴滴出行的霸主地位已經很難撼動。
誰成想,壟斷格局已定的打車市場,會火燒二次。
眼前,滴滴出現了三個主力對手,而且個個不簡單:美團、高德、嘀嗒紛紛宣布向滴滴亮劍,一場新的網約車爭霸時代似乎正式到來。
1、首先向滴滴出行發起挑戰的「跨界」巨頭,來自美團。
3月21日,美團打車正式入滬,提供計程車及快車兩種服務。
「月入兩萬不是夢!」這是美團在司機端打出口號。
據介紹,在上海開站前三個月,美團打車採取司機「零抽成」;
而在乘客端,上海用戶前三單每單最高可享減免14元優惠。這意味著,3月27日之前使用美團打車,起步價之內的行程都能免費。
事實證明,優惠效果明顯。
有平台統計,美團打車上線後,在 App Store 單日下載量連續六天超越滴滴。
根據美團公布的數據,上線當天燒出了日訂單30萬的驚人戰果,比在南京試水10個月後才達到的10萬日訂單還多出50%。
第三天的訂單量突破30萬單,在其進入的城市中迅速取得1/3乃至更多市場份額。
美團還透露,已經拿到了杭州網約車資質。北京、成都開城也指日可待。
有意思的是,美團成立於2010年,滴滴成立於2012年,雙創始人王興和程維也是多年的好友。對於美團分享自己蛋糕的事,程維之前並不知曉:
「我和王興認識很早,私人關係不錯。美團上線打車產品的那一天我和他還在一起吃飯,我當時並不知道他在做這個事情,他也隻字未提。吃完飯我看新聞才知道了這件事。」
後來程維直接問王興為什麼要搞打車?
王興回答,「他說就是試試。」
「爾要戰,便戰」,其後,程維在接受採訪時說,「我心中無敵。」
相比程維的心胸,滴滴的其他高管可不這麼想。
滴滴區域運營高級總監孫樞在朋友圈發文稱,高補貼畸高會帶來黑產和刷單,這會對整個出行業造成巨大創傷。
這話無疑是在懟美團,卻招來網友一頓罵……
2、當美團還沒來得及為自己的打車業務快速擴張而慶祝時,3月27日,不動聲色的高德地圖宣布推出順風車業務,並在成都、武漢兩地率先上線。
並同時開啟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城市的車主招募,之後將逐步擴展到全國更多城市。
逆天的是,高德搞順風車出大招了——0抽成!純公益!
「將堅持對用戶不抽佣,對行業不打補貼戰,對城市道路不添堵」成為了其最基本原則。
高德地圖總裁劉振飛表示,高德地圖之所以推出順風車業務,其實完全是基於當前的形式,順水推舟!
相信大家都有一個體驗是,我們平時打車之前,往往需要用地圖軟體查詢路線,打車App和地圖App之間來回跳轉並不方便。
很多網約車司機的導航地圖也是高德地圖,同樣會遇上不同App上跳轉的麻煩。這時候,高德順風車出現了,正好解決了用戶和司機這一體驗痛點。
據AI財經社報道,高德地圖有7億用戶,同時還聚集了國內最大數量的車主用戶,平均每天為用戶提供高達3.4億次的出行路線規劃。
從技術層面來看,高德地圖絕對佔有領先地位,在將道路情況相結合後,高德地圖順風車可實時了解當前最佳行駛道路,避免擁堵路段。
3、這一方,高德晴天霹靂吊打滴滴;另一方,網約車公司嘀嗒拼車也發動了新攻勢。
在大家的印象里,嘀嗒拼車一直致力於順風車業務。
去年年底,以及今年一月份,嘀嗒曾兩次發布公開信致信滴滴,指責滴滴對司機「二選一」的做法,以及滴滴客服打電話威脅嘀嗒計程車司機。並希望滴滴能夠公平競爭。
對此,滴滴予以否認,並稱嘀嗒是在「碰瓷」。
2017年10月以來,嘀嗒拼車自便開始涉足計程車業務,補貼頻頻。
在乘客端,計程車優惠簡訊屢屢送達手機,很多用戶開始重新安裝早已卸載的嘀嗒拼車App。
而且,很多人都發現滴滴打不到的計程車卻能在嘀嗒上輕易打到。
2018年1月,「嘀嗒拼車」正式更名為「嘀嗒出行」,可見其野心。
為了爭奪計程車司機,嘀嗒的地推團隊活躍在一線,不斷拉新。
「我原本用滴滴,但派單越來越少,一個月僅能掙3000元,嘀嗒能讓我掙的錢翻倍。」一位向邦哥推薦安裝嘀嗒App的司機說。
的確,經試驗,首次使用嘀嗒的每一單乘客、司機均有優惠。
嘀嗒方面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中旬,嘀嗒已開通北京、上海、天津、廣州、深圳、佛山6個城市,通過嘀嗒認證的計程車達14.2萬輛,佔6個城市計程車總量的比例超過70%;認證司機超過18萬名。
嘀嗒的新攻勢或與蔚來不無關係。據知情人士稱,蔚來資本已於去年7月份投資嘀嗒。
蔚來資本合伙人張君毅認為,嘀嗒經過了團購大戰、順風車大戰,「是個打不死的小強」。
不管每一方的動機如何,乘客、司機逃離,加上美團、高德、嘀嗒組成的「反滴滴聯盟」,滴滴巨頭之位受到威脅,現在看來,程維受訪時曾下的「網約車競爭在2016年就結束了」論斷為時尚早。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很長時間以來,由於滴滴幾乎是唯一可以選擇的網約車平台,所以大家對於滴滴的過分舉動可謂是敢怒而不敢言。
所以「反滴滴聯盟」的出現,也不能說是趁虛入,因為這側面反映了滴滴引起的消費者的被壓抑已久的公憤。
有網友直言:不管費用貴不貴,只要美團打車在自己的城市上線,堅決不再打滴滴了……
自己的蛋糕不珍惜,早晚被人搶了吃。
據極光大數據發布的《網約車App行業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最後一周,網約車App市場滲透率為14%,市場規模超過1.4億人。
滴滴出行憑藉12%的高滲透率成為第一梯隊的App,每100個移動互聯網民中就有12個是滴滴出行的用戶。
第二梯隊的神州專車相比滴滴量級差距較大,滲透率僅為1.37%,其餘網約車App均低於1%。
此外,滴滴出行的30天留存率為76.1%,遠超行業平均水平。
留下這麼小的市場缺口,為什麼還會有攪局者出現?
不可否認,美團打車和高德地圖順風車的推出,都與其應用場景掛勾。
在吃喝玩樂後直接在美團App內約車,和在查找路線的同時撮合高德平台上現有的真實的用戶出行需求,這些都是合理而存在市場的業務延伸。
然而,尋找到正確的業務切入點只是決定競爭成功與否的一小部分因素。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如今的中國互聯網行業中除了BAT,58同城代表了本地生活、美團代表了O2O服務、滴滴出行代表了移動出行的格局已經較為清晰。
這種格局除了需要行業內的多年競爭打拚「剩者為王」外,數據和資源的積累無疑是最大的行業門檻。
這大概也是滴滴至今為止如此淡定的原因。
新一輪大戰之後,大多數用戶會在自己的手機上留下滴滴出行的App還是其他家的呢?
顯然這要看到底是誰,無論是在司機端還是在乘客端都能夠給予用戶最合適的體驗。
在用戶端,乘網約車是短期消費行為,便捷性、價格無疑是乘客選擇平台的重要因素。
在司機端,重新拿迴風光的收入才是王道。畢竟,與曾經月收入上萬的2015年相比,如今大部分網約車司機收入僅維持在6000-7000元左右。
得用戶者得天下。硝煙再起是市場的事,用戶用腳投票,在乎的終究是體驗,哪會在乎誰輸誰贏。「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來源:創業邦(ID:ichuangyebang)
作者:淺夏。
推薦閱讀:
※網約車新政,會「殺死」網約車嗎?
※滴滴順風車的使用體驗如何?
※你說與其在北京拼拼拼,不如回家當老師!真的是這樣嗎?
※快的和滴滴合併,那雙方各自的的APP怎麼辦?
※真相:打車軟體拼優惠,到底哪家強?
TAG:滴滴出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