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木星和土星印證的地球南北極地幔旋渦體的存在!
對於地球內部地幔的運動模型,地學界一直存在爭議。以西方地學界主導的觀點認為,地幔以對流的形式存在,也就是主流的「地幔對流說」。
在主流地學界人士看來,只有地幔對流體的存在,才能解釋海底裂縫擴張的事實,才能解釋海底板塊的銷蝕與再生過程。地幔對流說與板塊構造學說似乎相得益彰,互相支撐,彼此形成了一種無形的默契。
然而,最近美國娜莎(NASA)公布的圍繞木星探測的朱諾號探測器拍攝的木星大氣底層的紅外圖像,不禁令人大開眼界,眼前為之一亮。它為我們展現了木星北極大氣底層的奇異圖像,中央一個大的逆時針旋渦,周圍被八個小的逆時針旋渦緊緊包圍(八合一結構),灰常均衡,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彷彿一簇盛開的玫瑰花。朱諾號也沒忘了拍一張木星南極大氣底層圖像的對比圖,與木星北極截然不同,木星南極中央是一個順時針的旋渦,周圍被五個順時針旋渦包圍,它們的大小相差沒有北極明顯,而且中央的旋渦略顯稍扁,沒有北極中央旋渦圓滑深邃。
天文學界也為我們展現了土星北極壯觀的六邊形旋渦,灰常震汗,逆時針旋轉,旋渦眼正好位於六邊形的幾何中心。
木星是太陽系行星中的大哥大,土星是當之無愧的老二,從行星老大和老二身上,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些什麼,至少要大力感謝天文學界的努力,讓我們看到了太陽系內其它行星表面壯觀的景象,既有個性,又有共性。
共性就是行星表面或深層都有不同程度的旋渦體存在,我們地球最常見的就是颱風、颶風和龍捲風的旋渦體,以及最近被常常提及的北極冷氣旋渦體。可見,旋渦體是行星上廣泛存在的常態現象。
和木星、土星等巨行星比起來,地球好比籃球隊伍中的一粒芝麻,恰好鑲嵌在木星的肚臍眼(大紅斑)上,彷彿波雲詭異的大氣中一顆藍色的明珠。
看到木星、土星南北極旋渦體的常態存在,自然而然地聯想到我們地球本身,地殼以下南北極地幔是什麼動態模型呢?本著行星共性的原則以及中華文化的獨特慧眼,推斷出地球南北極存在地幔旋渦體,北極為逆時針地幔旋渦體,南極為順時針地幔旋渦體,南極地幔運動似乎更加劇烈一些。
由於地球南北極地幔旋渦體的存在,6500萬年前,地球表面2.1億平方公里的超級古陸解體後,主體古陸板塊群在偏北地幔旋渦體的拖曳下向北半球高緯度漂移,並逆時針旋轉,而6500萬年前位於南半球赤道附近的古鯨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前身),在美洲古陸板塊的拖行下漂移至南極圈附近,與南美洲古陸板塊撕裂分開後,在南極地幔旋渦的拖曳下,獨自滑入南極,成為今天被厚厚冰雪覆蓋、與眾不同的南極洲板塊。
由於南極洲板塊下面地幔旋渦體的存在,南極洲板塊被地幔旋渦內吸為漏斗狀,所以,南極洲板塊的中央部分是凹陷的,這已經被國際觀測所證實。
雖然被南極地幔旋渦內吸變形,南極洲板塊還不至於完全被吸入南極地幔旋渦,畢竟南極洲板塊面積和體積足夠大,但南極洲板塊的形變也反映出南極地幔旋渦的威力灰同一般。
地球南北極地幔旋渦是迴流吸入口,地幔從南北兩極迴流至地球的心臟——地心,與人體心臟功能類似,地心也是一個輸送泵,對地球內部的循環加壓輸送,由此構成地球內部完整的閉合循環。
由此可見,地球表面北漂的地球雙旋臂十字型洋陸漩渦體,在地球北極地幔旋渦的拖曳下,最終,其核心(西北太平洋海底龍眼帝王古陸板塊)將被動漂移至北極地幔旋渦入口,屆時,始於6500萬年前持續時間長達1.6億年有餘,轟轟烈烈的地球洋陸漩渦大漂移宣告結束。
所以,中華文化提醒我們,地球內部地幔的運動模型與海底裂紋沒有任何關係,海底裂縫處地幔的溢出,並不意味著改變地幔的循環模式,如同我們的皮膚不小心被割傷,有血液流出,沒有人會認為我們體內的血液循環是對流模式的。
當然,由於人體的渺小,人類可以解剖人體而獲得真知,但人類還無法解剖地球,不過,地人合一,通過人體可以獲得地球內部的類似模型,這就是中華文化的偉大精深之處。
而且,地球海底裂紋是在6500萬年前超級古陸解體大漂移後誕生的,6500萬年前之前,並沒有海底裂紋形成,那地幔對流就不存在了嗎?火星表面沒有板塊裂紋,是否意味著火星內部循環就不是對流形式了呢?
所以,中華古語說得好,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同的研究對象運用合適的方法才能得心應手,四兩撥千斤、事半功百倍。
由此可見,中華古人的智慧,只會讓西方人望洋興嘆。
備註: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
※科幻小說中常見的一個設定——「從土星光環捕獲冰塊運送到火星或小行星帶」——真的可行嗎?
※卡西尼號墜入土星大氣的最後時刻,收集到了土星大氣的哪些信息?
※藍色起源公司的新格倫運載火箭有何特點?
※近距離接觸土星的環,體驗會是怎樣的?
※卡西尼的禮物:第一張真彩色圖像,讓我們好好看看美麗的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