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奴20年,熬成中產後還是房奴!
十年前,人們鄙視當房奴
十年後,人們想當房奴而不得
倘若用魯迅先生的風格來形容中國的房子,大概是這樣的:「中國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當穩了房奴的時代,一個是想當房奴而不得的時代。」歷史車輪滾滾,現在已經滾入了第二個時代。
記得十多年前,房奴和蟻族這兩個詞剛流行時,很多人對於買房是不屑一顧的。
當時的購房者確實有種荊軻刺秦的意味,屬於壯士兮一去不復返那種,想想,用未來二十年的收入,去換一套房子,值得嗎?當時,大家都一致認為:樓市裡的房奴和股市裡的韭菜,是中國經濟浪潮里的兩朵奇葩,都是空前絕後,卻不乏來者。
10多年來,這兩個戰場里的勇士,都是殺紅了眼或讓別人眼紅的兒郎。
願逝者安息,生者堅強,阿門……
1
我叫王陸,名字是爺爺取的,王是王師北定中原日的王,陸是鹿死誰手中鹿的諧音。
我的故事是這樣的:當時是2004年,沒錯,就是14年前,我從北京一所二本大學畢業,當同學們還在打簡歷,找工作的時候,我就已經在看房了,為什麼這麼牛逼?沒有為什麼,我雖然是08年畢業,但是因為家境原因一直在勤工儉學,算是班級里比較早出社會的吧,已經意識到買房的重要性了。
對,就是意識。
那種意識,來自我陰差陽錯進入房地產行業。
當時還沒有看房軟體,也沒太多營銷手段和團隊,賣房靠房地產商到處發小廣告,在報紙上和城市高炮上打廣告,而我做的就是這些工作,最早一批小蜜蜂。
耳濡目染也好,近水樓台先得月也好,總之就是有了越早買房越好的意識,只不過,意識萌芽,並生長成參天大樹也沒用,剛畢業,無背景無積蓄的兩無大學生,去哪裡能掏出錢買房呢?
當時很火的李毅吧出現了一個帖子:某部門最近頒布了一項大數據,是為了告訴人們:你要不是大款大官大腕的三大人物,想要在北京買套100平方米總價300萬的房,各個社會階層所付出的代價,請看:
1:種三畝地每畝純收入400元的話要從唐朝開始至今才能湊齊(還不能有災年)
2:工人:每月工資1500元需從鴉片戰爭上班至今(雙休日不能休)
3:白領:年薪6萬,需從1960年上班就拿這麼多錢至今不吃不喝(取消法定假日)
4:搶劫犯:連續作案2500次(必須事主是白領)約30年。
5:小姐:連續接客10000次,以每天都接一次客,需備戰10000天,從18歲起按此頻率接客到46歲(中間還不能來例假)
以上還不算裝修、傢具、家電等等費用。
這個帖子中除了「某部公布了一項統計數據」這句話是虛構的,其餘內容基本屬實。
當時,我轉正後的基本工資構成是850,加250的補助,提成一開始是萬六,後來加到了萬八,那時候市場蕭條,一兩個月不開單是再尋常不過的事,到了下半年買房的人突然多了起來,運氣好一個月能賣5-6套,最多的時候,拿過7000的工資。
即便如此又能怎麼樣?
普通人的積蓄,來源無非就兩種途徑:一是拼死拼活的掙,一是省吃儉用的省。
我若想在北京落地生根,湊夠動輒七八十萬的首付,平均5000的工資,在08年底已經是絕對高收入了,只是工資漲幅永遠都跑不過房價,那時,不少樓盤都已經破兩萬,甚至地段好一點的破三,這種情況下,哪怕我不吃不喝,一個鋼鏰都不花,也需要至少十年的時間,才能付個首付。
2
我不是那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人,北京買不起,在老家的三線城市還是可以的。
4年後,為了娶女友過門,我在老家的市中心買了一套房,120平的房子,單價3000,首付12萬。
貸的是20年,每月還房貸一千七百多。
因為父母年紀漸長,多年的鄉下勞作,身體也積勞成疾,我擔心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劇發生,就留了下來,婚後在市裡的一個新盤做銷售經理。
結婚和首付幾乎掏空我在北京5年工作的所有積蓄,甚至還借了一些錢。
房貸加上日常生活開支,日子已經不能叫皺巴巴了,而是擰得出水來,省吃儉用到何種程度?
就是每頓飯炒三個菜都覺得奢侈了,買套不算貴的換季衣物都是在敗家,一年出門旅遊一次都能肉疼一個月,那時候三線城市還不像現在這麼火爆,房子不好賣,即便我是銷售經理,但每個月拿到手的工資,從來沒有超過四千塊錢。
拋去房貸,可支出的往往不到兩千,雙親之身體越來越不好,那時還不知道這輩子沒抱孫子的命,妻子說,過得苦一點沒關係,但是不能讓父母抱著大遺憾離世,嗯,很快,妻子懷孕了,大著肚子在離家不遠的門店賣衣服。
很多人笑話我,包括老家小鎮上的鄉親,說老家又不是沒房住,在城裡買房看著風光,但卻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要還給銀行打工20年,那麼多錢,光利息就夠我們快活20年了。
是啊,日復日月重月,周而復始的掙錢、存錢、理財,再掙錢、存錢、理財,一個硬幣恨不得掰兩個來用,什麼理想什麼情懷都一文不值,與享受生活更是無仇無怨仇,只是,若不是普通人家,若不是沒有外援,享受誰不會?誰願意每天因為錢算算計計斤斤計較,像個東方葛朗台。
可是,孩子要生要成長,老人要養要老去,年輕力壯不拚命,不節儉,老人用錢的時候怎麼辦,孩子用錢的時候怎麼辦,我們自己用錢的時候又怎麼辦?
社會保障機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哪有資格自私的去享受生活?
是的,我買一平米的錢,很多人都可以去一趟麗江,我買10平米的錢,你可以環遊全中國。
我買半個廁所的錢,你可以去馬爾地夫,我買一個卧室的錢,你可以去巴黎紐約,我買一個一室一廳的錢,那就更了不得了,你可以環遊世界了。
但是,實際上更有可能是這樣的——當你環遊全世界回來,看著我有自己的房子,有自己的家,每天回家有家人陪伴,愛著妻子孩子,向老人盡著孝,過著波瀾不驚但也安穩溫馨的日子,而自己孑然一身,一無所有,空看過那麼大的世界,卻無能力積累,短暫的享受生活過後,買不起已經逼近2萬/㎡的房子,居無定所不斷搬家之時,你會怎麼想?
當然,這取決於各人的價值觀,說到底是選擇先苦後甜,還是先甜後苦?
不過我總覺得成年男人嘛,家裡的頂樑柱了,總得未雨綢繆不是?
所以,及時享受人生這種消費觀,只能是有錢人的專利,像我這種擰巴擰巴的貧二代,如果自己還不逆襲,將來的子女,基本逃脫不了貧三代的窠臼,時常說男人得有擔當,什麼是擔當?我覺得就是,讓老去的父母有所靠,讓妻子有所依,別讓孩子淪為貧三代。
努力掙錢,再儘可能省錢。
對於天賦平平的普通老百姓而言,理財的最好途徑,不用質疑,就是買房,這也是房價這麼高,還有大批非剛需躋身房奴隊伍的根源所在。
3
前段時間,我和老丕一起吃飯,這夥計就感慨不已。
13年,我倆都有將近15萬的存款,他貸款買了一輛二十萬的車,5年後,老丕的車已經到了報廢邊緣,我的這套房已經從36萬,飆升到了將近200萬。
同樣是十五萬,一個進化成「0」,另一個翻了十倍,消費方式不同,財政狀況大相徑庭。
我相信大多數人都聽過《真心英雄》,也聽過裡頭爛大街的這句歌詞:「不經歷風雨,怎麼見彩虹?」但聽歸聽,事實卻是事實,很多榮耀都是因為之前跪過低頭過的。
當時的房奴是很苦,因為背負著房貸在身,不得不挖空心思去賺錢,三線城市的本土小開發公司,有一個好處在於,不需要無休止的加班,除了客戶在場,幾乎到點就可以撤。
下班之後,我干過很多兼職,擺地攤,賣水果,KTV推銷酒水,跟著一個師傅學會做關東煮以後,雷打不動的在大學門口賣關東煮,大多數都是5毛錢一串,一擺擺到晚上十二點,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後還要搗鼓將近一個半小時,準備第二天的食材和湯底……
就好像一隻狼,不知疲倦,肚裡咽著肉,嘴裡叼著肉,還要弓著腰,咬著牙去搏殺。
生活苦嗎?其實也不苦,一個上升的態勢,比什麼都重要。
孩子上幼兒園以後,妻子也找了份工作,還是賣衣服,不過在孩子睡了以後,她寫公眾號,雖然收入不多,但流量主一個月下來也有1800塊,就這樣,我們夫妻倆的收入加起來有一萬五了。
那兩年,身邊一大波的人開始將手裡的余錢投資成房產,看著別人買房,我與妻子很淡定,兜里沒錢也不奢求,而且,溫飽已然不成問題,小富即安就行了。
16年的時候,我們這三線城市的房價悍然破萬,一套房子動輒一百多萬,不少人覺得樓市瘋了,中國人嘛,骨子裡就有種情節,放在樓市來說就是越漲越買越跌越不鳥,包括我。
20年貸款,每月1700,在當時的確是個沉重的枷鎖。
但5年過後呢,1700也不過是我與妻子三四天的收入,興許是之前養成的勤儉持家習慣,拋去房貸後,一年能存10萬,16年5月份,我入手了第二套房,120萬,同樣是貸20年,七拼八湊付了首付之後,再次當起了房奴。
老百姓就是這樣,我也胸無大志,不懂其餘投資渠道,我只知道我手裡的錢最好的投資渠道就是買房——放銀行吧,利息不夠折損的,其他投資渠道又不穩妥,所以才拿出來置業。
生活還是那種生活,房奴還是那個房奴。
4
看完我的親歷,很多人可能說,你的收入一直都是高收入,不能算窮人。
人們只看到結果,鮮有去回顧過程,試想,如果不是走了20年的房奴路,不是被房子壓著負重前行,我這種貧二代能有現在的2套價值將近400萬的房子嗎?
窮困的生活,推動著我一路向前去改變自己的現狀,這個過程中,選對了方式,家庭財富的積累和時代發展趨勢同頻共振,最底層的草根逆襲到中產階層,方式跑偏,錯過最佳時代發展趨勢,再想逆襲,前路艱難。
也是這個原因,才有那麼多人後悔,當初如果……
誰都不是預言家占卜師,也沒長前後眼,不知道時代的發展走向,所以,財運倆字,很多時候看起來虛無縹緲,又像是天意,但真的是天意嗎?
當然,買不起房子總能找到原因。
無外乎三點:一是家庭不好連借錢都沒沒地借,二是男怕入錯行,沒有找到匹配的掙錢渠道,三是理財觀念錯誤,總認為全款買得起房子才買。
雖然說攢錢的速度追不上房價的漲幅,但哪家沒本難念的經,老想著自己凄慘,沒用的,眼光還得朝前看,男人嘛,可以無名小卒,也不必飛黃騰達,但一定要吃苦耐勞,很多人如今奔三的人買不起房,其實就是缺乏足夠的吃苦耐勞,北京上海買不起,但是咬咬牙老家上車並不是什麼太難的事情,當然如今的樓市不一樣,之前沒上車的,只怕越來越難了。
就像那個段子所言:今天不貸款,明天連首付都不夠,首付還不借,最後只能買車庫。
能夠和時代發展同頻共振,是土著居民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樣的優勢,地域性非常明顯。
三線城市的本地土著幾乎人手最少兩套房,農村孩子再進城,在房價妖艷上漲的時代,想要追上縣城土著的資產,非常難了,同理,縣城土著的孩子要去大城市,面臨的是同樣的天花板。
逃離北上廣之所會成為全民話題,也得意於一線城市那不可理喻的房價,三四線城市的人觀念也隨著房價不斷改變,過去誰家孩子在北上廣工作,拿著10萬年薪,別人會一臉羨慕說真有出息,現在聽到誰家兒子還留到北上廣,都不自覺的替人捏一把汗:10萬+年薪,那麼高的房價,買得起房子嗎?有意義嗎?
是啊,目前大環境下,能在一線城市紮根的非富即貴。
房價越高,階層固化就越不可摧。
普通家庭的娃,憑藉學識進入一線城市卻又無法長久立足時,與他們比肩或者學識不如他們的城市土著二代,因為出身的優勢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早早有了一席之地,這種現實決定了另一個真相:學識不再是人與人之間的分水嶺,出身和金錢才是真正的階層劃分標準。
知識當然能夠變現,但如今僅靠知識變現,想改變一個人的階層歸屬,道阻且長。
這也是為何焦慮越來越多,階層固化越來越嚴重的原因,當一個社會的階層已固化至此,無法逆襲的平二代都較絞盡腦汁謀新出路,但往往遍尋不著,這份新的出路在哪裡,也已漸漸成為社會的焦點問題。
房價愈演愈烈,真的有幾分北上廣留不下肉身,三四線也快容不下肉身了的意味,更可怕的是,買不起房,房租也水漲船高,當在大城市房租都要佔收入的三分之一時,何談樂居樂業。
像我這種早生了數十年的貧二代勉強擠上車,不會理財,且窮得只剩下房的我,也為此憂心不已,我在想,倘若我將第一套房掛牌出售,在我們沒有凈流入人口的三線城市,要多久才能出手?
現在的90後,想要靠自己,大多數人僅靠常規渠道拼盡全力終生都買不到一套房子,如此,正能量再渲染得多,德智體全面發展得再好,GDP再高,整個時代的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風,能夠遏制嗎?
房價就是一把達摩利斯之劍,越漲越危險,稍不留神就一劍砍下來,如果長期得不到妥善的解決之法,勢必催發種種的社會問題和矛盾。
中國的樓市如何走向,中國的房價何去何從?
老百姓辛辛苦苦從牙縫裡省出的那點可憐積蓄,如何不在如今虛火奇高的樓市中一夜蒸發,所有這些,都是關係民生的不容忽視的重大問題。
答案到底在哪裡?在遙遠的星空,或者蒼穹之上嗎?
-END-
如果你對於房子,買房有一些問題想要點對點溝通,歡迎加我的個人微信:yl63569109
推薦閱讀:
※中国正在赶超“北上广”的一线城市有哪些?
※江南六大古鎮都包括哪些?
※杭州 | 怎樣留住秋天?當然是桂花的香氣
※武漢佰鈞成怎麼樣?
※為什麼杭州、崑山等城市的公共自行車能成功,而其他很多城市卻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