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alian Design Icons | 「激進設計」的衰落與「孟菲斯」的崛起(1974-1983)

在1974-1983這10年中,義大利設計在快速變化的時代潮流中,仍然以現代主義為主導風格。伴隨著全球能源危機,塑料材質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大理石、皮革等天然材質受到廣泛運用。1981年,埃托·索特薩斯創辦了「孟菲斯小組」,時至今日,依然對設計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經過 60 年代末期的強勢發展,「激進設計」和「反設計」運動在進入 70 年代之後開始衰落。70年代中後期,肇始於建築領域的後現代設計思潮開始影響其他設計領域。

1974——蒂諾·戈維納(Dino Gavina)推出了 Metamobile 低成本傢具,以粗糲的木頭製作而成,由恩佐·馬里(Enzo Mari)設計,用戶可自由組裝。

1975——義大利作家、導演皮埃爾·保羅·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被謀殺。

1977——阿德里安·格里日羅 & 亞歷山德羅·格里日羅(Adriana & Alessandro Guerriero)、 喬治·格里高利 & 布魯諾·格里高利(Giorgio & Bruno Gregori)共同在米蘭創辦了「阿基米亞工作室」(Alchymia Studio)

1978——義大利政治家阿爾多·莫羅(Aldo Moro) 被左翼極端恐怖組織紅色旅(Red Brigades)綁架並殺害。

1979/1980——阿爾多·羅西創作了「漂浮劇場」(The Teatro del Mondo),該劇院位於威尼斯海關大樓(Punta della Dogana)旁。

1980——首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舉辦,雙年展總監、建築師保羅·波特菲斯(Paolo Portoghesi)將主題定為「昨日重現」(The Presence of the Past),對後現代主義運動進行反思。

1980——亞歷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保拉·娜沃內(Paola Navone),弗蘭克·瑞吉(Franco Raggi)和丹妮拉·普帕(Daniela Puppa)共同為當年的威尼斯雙年展策划了「平庸之物」(The Banal Object) 展覽版塊。

80年代起——義大利家居製造業超過德國,成為國際出口領導者。

1980——博洛尼亞大屠殺:一個炸彈在義大利博洛尼亞市的火車站爆炸,造成 85 人死亡,200人受傷。

1980——學者及作家安伯托·艾柯(Umberto Eco)創作的小說《玫瑰之名》發行。

1981——埃托·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創建「孟菲斯設計小組」(Memphis Design Group)。

1982——英國電影導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 Scott)創作的《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發行。

1983——亞歷山德羅·門迪尼(Alessandro Mendini)在 1979 年為 Alessi創作的「茶與咖啡廣場」被製造出來。

1983-1985——股市大爆發。

80年代——從 1981年到 1991年,服務業同比增長69%,而製造業僅僅增長了 0.5%。服務行業的僱傭者首次超過了工業生產者。

80年代——政府確立了「義大利製造」(Made in Italy)的識別標誌,來保護和加強義大利產品的品質和價值,尤其是時尚、機械、家居和食品行業的產品,而這些也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先行代表。

由英國畫家杜吉·菲爾茨(Duggie Fields)於倫敦創作的室內項目, 靈感來源於美國雕塑家克萊斯·奧登伯格(Claes Oldenburg) 於 1964 年在紐約 Sidney Janis 畫廊展示的「卧室」(bedroom)作品。 攝影 / Tim Street Porter(來自 INTERNI 雜誌,1977 年第 266 期)

1976年,阿基米亞工作室(Studio Alchimia)創立, 並於1979年和1980年分別舉辦了兩場名為「包豪斯 1」(Bauhaus 1)和「 包豪斯2」(Bauhaus 2)的展覽, 展品大多具有通俗風格,核心在於反對高雅文化和「好品位」。

1981年,離開阿基米亞工作室的埃托·索特薩斯 (Ettore Sottsass)創辦了「孟菲斯設計小組」(Memphis Design Group),該小組致力於打破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 觀念的桎梏,作品造型大膽,強調裝飾性和手工技藝的創造性,擅長運用明亮鮮艷的色彩。儘管其作品,尤其是前期作品,在功能方面受到某種程度的詬病,然而該小組的設計理念契合了彼時求新求變的多元化設計趨勢,一直到現在仍然對於很多設計團體及其創作產生了顯而易見的影響。

2017年,是埃托·索特薩斯 (Ettore Sottsass) 誕辰100周年和去世10周年,為紀念這位極具童心的設計師,這些致敬作品對他的創作特點進行了大膽借鑒, 不僅把簡單的元素和帶有圖騰象徵意義的元素結合在一起,還會誇張地改變物體的比例和運用顏色的規則。

「激進設計」的餘溫和「孟菲斯設計小組」的崛起儘管為義大利設計界帶來了不少劃時代的作品,然而實驗性和個性化的產品並非這個時期的全部,依然有像阿切勒·卡 斯蒂格利奧尼(Achille Castiglioni)、馬里奧·貝里尼 (Mario Bellini)和馬里奧·博塔(Mario Botta)等設計師不受潮流的影響而進行自我創作,貢獻了很多帶有「高技」(Hign Tech)和「極簡」(Minimalism)等風格、 既有理性意識又具有藝術審美的作品。

452 La Rotanda邊桌。馬里奧·貝里尼 (Mario Bellini)1976年設計,Cassina出品。

期間還發生了幾個影響至今的事件。第一,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 1980 年首次舉辦,並一直延續至今,是國際建築界最具影響力的盛事之一。第二,全球能源危機的爆發使得自 60 年代以來在義大利設計中扮演重要作用的塑料材質開始退出設計舞台,由此帶來的是設計界對於多種材質和技術的探索和使用。第三,義大利官方政府確立了「義大利製造」(Made in Italy)的識別標誌,來保護和加強義大利產品的品質和價值,尤其是時尚、機械、 家居和食品行業的產品。

首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由義大利建築師Paolo Portoghes為策展人,最主要的展品為「主街」(Strada Novissima), 是一組由二十個7×9.5米大小的建築立面所組成的人工布景,每個立面分別由一位著名建築師設計,圖為Hans Hollein所做的立面。

發展到今天,「義大利製造 」也不再僅僅是權威的產品評判標準和營銷護航員,而演化出更廣泛的生活方式圖景,助力義大利設計以系統的、整體化的形式散播到世界各地,與德國、日本等國的設計產品在世界範圍內分庭抗禮。

1974

Cross 瑪瑟羅·庫紐(Marcello Cuneo) Arflex

1974

Kyoto 弗朗科·弗拉蒂尼(Franco Frattini) Bottega Ghianda

1976

Shelves 倉俁史郎(Shiro Kuramata) Glas Italia

1976

Elmetto 艾利歐·馬蒂內利(Martinelli Martinelli) Luce

1977

412 Cab 馬里奧·貝里尼(Mario Bellini) Cassina

1977

114 Nuvola Rossa 維柯·瑪吉斯特蒂(Vico Magistretti) Cassina

1977

Atollo 維柯·瑪吉斯特蒂 (Vico Magistretti) Oluce

1978

Bahama 森特羅·瑞瑟徹(Centro Ricerche) Emu

1979

9090 理查德·夏珀(Richard Sapper) Alessi

1979

Eccentrico 安吉羅·曼吉羅蒂(Angelo Mangiarotti) Agapecasa

1979

Spaghetti 吉安多梅尼科·貝洛蒂(Giandomenico Belotti) Alias

1980

Wink 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 Cassina

1980

Tavolo con ruot 吉伊·奧倫蒂(Gae Aulenti) FontanaArte

1981

Carlton 埃托·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 Memphis

1981

Casablanca 埃托·索特薩斯(Ettore Sottsass) Memphis

1982

Sancarlo 阿奇利·卡斯蒂戈 里奧尼(Achille Castiglioni) Tacchini

1982

Seconda 馬里奧·博塔 (Mario Botta) Alias

1983

Kyoto 倉俁史朗(Hiro Kuramata) Memphis

1983

9091 理查德·夏珀(Richard Sapper) Aless

1983

Max 安東尼奧·奇特里奧(Antonio Citterio) Flexform

「設計於我而言,是探討生活的一種方式,是探討社會、 政治、愛情、食物 , 甚至設計本身的一種方式。歸根結底 , 它是一種象徵社會完美的烏托邦方式。」本文以「激進運動」 和「孟菲斯設計小組」重要代表人物埃托·索特薩斯的這段話作結尾,2017年是這位偉大設計師誕辰100周年,以此來紀念他對彼時設計界的重要貢獻,以及對於當今設計領域的深遠影響。

本文來自《INTERNI設計時代》11月刊 Focusing。針對此次梳理,我們將連載 7輯,線性呈現義大利百年來設計史中的重要傑作,追溯義大利為我們帶來的設計與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希望能為今天的設計帶來一些思考。

文字 / 木葉

翻譯 / 殷緣

編輯 / 王昱心

推薦閱讀:

如何從時間軸的維度來探討設計史

TAG:義大利 | 設計 | 設計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