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人徹底愛上自己?

如何讓人愛上充滿魅力的自己?刷爆朋友圈的韓劇《迷霧Misty》中,高慧蘭應該做出了最好的詮釋。

當然,影視文藝中充滿了創作的技巧,比如敘事節奏,比如演員演技,比如劇情設置,……都有成熟的操作技巧。影片中的意外翻轉,和我們普通人的親密關係中遭遇的情況沒有可比性。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穿插一句,有過和迴避依戀的伴侶進入過親密關係經歷的小夥伴,是不是感覺身心疲憊,卻又沉溺其中?其實,就是談了一場像文藝作品中的戀愛一樣,峰迴路轉,永遠不知道下一步對方想要幹什麼?好奇心驅使你,忍不住去推開一個又一個門,看清楚門後面到底是什麼?只是,這種經歷太累了,疲憊會消耗掉所有情感的美好。感情就像雨後的彩虹,迷人美妙,卻脆弱短暫。

好了,拋開《迷霧Misty》中的主角光環和影視技巧,我還是用依戀理論的框架,解讀下看起來亦正亦邪、美艷動人的女主——高慧蘭。

主要想說明的問題是,到底她為什麼這麼讓人著迷,以至於愛上她就是一場接一場的事故(參考她歷任男友/老公的經歷)?

按照我的人物關係對於人物性格/氣質/理想/追求的影響來做分析。

女主和媽媽:雖然影片中沒有出現過多女主和媽媽的戲份,可是通過有限的母女交集,我們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我之前有說過,每個人最初的認知體系,是一個人後天行為指導的操作系統。這個系統內核的繼承於先天依戀關係中的依戀對象的認知。

很明顯,女主親密關係的認知,自我實現的觀念,都是來源於媽媽。我沒記錯的話,女主說過,我很討厭媽媽的愛情觀,一次次地相信男人,卻又在愛情之中被男人傷害。可是,還是期待下一次愛情,還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女主親密關係的認知體系中,對於伴侶的評價就是——我從來不相信男人。在這個前提下,當我發現我愛上一個男人時候,我本能感覺這個愛會對我帶來傷害的。為什麼會有這麼詭異的邏輯推論?很簡單,我媽媽就是愛上了男人,然後男人開始傷害她。看得到我之前文章的小夥伴,還記得我說過先天依戀關係,就是後天親密關係的預演么?

高慧蘭小時候,認知體系沒有足夠健壯獨立。她是沒辦法分辨出自己和媽媽的關係的(這個時期可以參考嬰兒的共生期,我自己叫它認知共生期)。所以當媽媽愛上一個男人,而後被這個男人傷害的時候,她彷彿自己被愛情傷害了一樣。(當然,這裡面還有親子關係的影響,這裡先不做分析)所以,愛上男人,就會被男人傷害,這種親密關係的經驗,就從媽媽身上不知不覺地繼承到了女主身上。這也就是為什麼,高富帥老公(池珍熙的西裝肯定好貴,要不怎麼那麼帥)在求婚時候,我身為一個男人都感覺整個屏幕都被粉紅色泡泡鋪滿了,女主卻冷漠說,我是不會愛你的,你還願意么?男主說,我愛你就足夠了。(跳出來,還記得我說過最終打開迴避的城堡,只有無條件的愛這一點了么?)婚後也很明顯,女主仍不愛老公。還記得我那篇《親密關係的標記物》?行為比語言更誠實。不願意要小孩子,本身就說明女主並不愛老公,起碼相當長一段時間,對於老公的感情是迴避的。

還有一個側面印證——後天的親密關係經驗。它會給女主強化自己的認知經驗:愛上了誰,自己就會受傷。證據:帶著傷心遠渡重洋的高爾夫冠軍凱文李、從高中到成年都在牢獄中度過的河明宇、甚至對自己死心塌地的老公。每一個人都是在不可救藥地愛上她之後,受到了很大的傷害。這種傷害也許並不會上升到一個人主觀的認知層面中,直接提煉出:愛上別=傷害自己,這樣的結論。可是在女主的已有的認知體系中,本來就存在這種愛上別人=傷害的認知,身邊這些人,恰好又在一次次地完美詮釋。

女主的追求理想。大家還記得我說過,迴避依戀的人,他們安全感在哪??誰舉手,告訴我!

對,沒錯,迴避依戀的安全感和焦慮依戀的安全感不一樣。再敲黑板,畫一次重點。跟著我讀,焦慮依戀的安全感在穩定可靠的鏈接,迴避依戀的安全感在自己的自我實現。

看看,高慧蘭的認知其實蠻有趣的:從媽媽說,一定要做好身材管理,千萬不能吃碳水化合物,要努力出人頭地啊,像花兒一樣綻放地生活啊,這些無非就是一個本質意思,你只有依靠自己,自己保護自己。

她雖然無比反對媽媽的戀愛認知,可是卻徹徹底底接受了唯有自己才能保護自己的觀念。從一個連大學都讀不起的灰姑娘,變成了直接幹掉權貴的女王主播,連報仇都不依靠別人,自己正面衝突。她堅信自己可以保護自己,當自己足夠強大時候,沒人可以傷害自己了。自己不需要任何人的愛,自己也不需要愛上任何人,甚至自己愛上了誰,都要立馬轉身……

可是我們站在更大的視角下看她的成長,身邊從始至終都有人不計後果地愛著她,才能成就她的自我實現。

人要自愛,也要愛別人,這兩者並不矛盾。認知的偏差,必然會帶來痛苦和折磨,無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愛自己的人。這種認知的偏差,我知道曾經很長時間內它保護了你,可是它是錯誤的。親愛的,應該改變這種偏差,否則你永遠無法享受到一段長期穩定健康的親密關係帶來的寧靜安穩。科學研究,擁有穩定長期親密關係的個體,更長壽。

大結局還沒出來,我希望,女主在最後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認知偏差,明白身邊人對她一直的關愛,能夠真正學會愛別人,這和自我實現並不矛盾。

影視劇終究是影視劇,對於每個人的生活,它僅僅只是參考。

另外,整個東方文化起源就是在我們這裡,為什麼我們卻只能拍出《我的前半生》?


推薦閱讀:

伴侶難以理解的11件「我」經常做的事 ▎罪魁禍首「親密關係焦慮」

TAG:迷霧韓劇 | 焦慮型依戀 | 原創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