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胎換骨——20世紀30年代義大利海軍的戰列艦大改裝
1922年簽訂的《華盛頓條約》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海軍假日」,此後近10年間,各簽約國基本停止了新型主力艦的設計、建造。到了20世紀30年代初,五大海軍強國都開始考慮條約失效後主力艦隊的更新換代問題,著手設計新型戰列艦。與此同時,各國海軍也對根據條約保留的舊式戰列艦進行了不同程度的升級改裝,以提升其戰鬥力,維持艦隊核心主力的規模。在20世紀30年代各國海軍的戰列艦改裝工程中,義大利海軍是改動幅度最大,改裝最為徹底的,涉及艦型、動力、防護、火力等各個方面,將4艘一戰時期建造的舊式無畏艦硬是改成富於現代氣息的中型快速戰列艦,套用現在的流行說法那就是改得連親媽都不認識了,充分展示出義大利人在造艦技術上的獨到智慧。
改裝背景
義大利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公認的海軍強國,具有深厚的海洋傳統和完備的造船工業,是當時世界上能夠獨立設計、建造大型主力戰艦的少數國家之一。義大利人在造艦技術上非常具有創新精神,實際上無畏艦的早期概念就是由義大利工程師庫尼貝蒂(Cuniberti)在1903年提出的。不過思想上的先行者卻是行動上的後來者,義大利海軍直到1909年才開工建造第一艘無畏型戰列艦「但丁」號(Dante),該艦是世界上第一艘採用三聯裝主炮和炮塔式副炮的無畏艦,航速達23節。
從1910年至1915年間,義大利海軍又陸續建造了3艘加富爾公爵級(Conte di Cavour class)和2艘安德烈亞·多利亞級(Andrea Doria class),這兩級艦設計大致相仿,均裝備13門305毫米艦炮,安裝在5座炮塔內(3座三聯裝和2座雙聯裝),是歷史上裝備主炮數量第二多的戰列艦,僅次於英國海軍著名的「阿金科特」號戰列艦(HMS Agincourt),後者在7座炮塔內安裝了14門305毫米炮。不過,在加富爾公爵級和多利亞級服役時,其他各國已經開始建造裝備更大口徑火炮的超無畏艦,而義大利海軍的主要對手法國海軍也在布列塔尼級戰列艦(Bretagne class)上採用了10門340毫米艦炮,義大利戰列艦在火力上已經稍遜一籌。
《華盛頓條約》規定義大利可以保留4艘埃琳娜女王級前無畏艦(Regina Elena class)、1艘但丁級、3艘加富爾公爵級和2艘多利亞級,共計10艘戰列艦,並被允許從1927年開始建造新戰列艦替換舊艦。到20世紀20年代末,4艘埃琳娜女王級、「但丁」號和加富爾公爵級的「達芬奇」號(Da Vinci)均已退役,義大利海軍實際保有的戰列艦數量下降為4艘。受到經濟低迷的影響,義大利雖然從20年代末就開始設計裝備381毫米艦炮的維內托級戰列艦(Veneto class),但直到30年代初期才最終確定方案,於1934年開工建造,而在此之前兩年,法國海軍率先開工2艘敦刻爾克級戰列艦(Dunkerque class),3艘布列塔尼級也接受了現代化改裝,使得義大利人在主力艦對比上的劣勢愈加明顯。
為了在維內托級服役之前,提升現有戰列艦的戰鬥力以抗衡法國海軍,義大利海軍決定從1933年開始對2艘加富爾公爵級實施大規模改裝,其改裝方案由海軍造艦委員會的主要負責人弗朗西斯科·羅通迪海軍中將(Francesco Rotundi)主持制定,重點是加強動力和火力。改裝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實際上除了艦體主要結構和主裝甲防禦結構不變外,從上層建築、動力系統到主副炮、防空武器均接受了徹底的改裝重建,改裝幅度佔到全艦結構的60%,幾乎與新建一艘戰列艦無異。1933年10月,「加富爾公爵」號(Conte di Cavour)在的里雅斯特的CRDA船廠開始接受改裝,它的姊妹艦「朱利奧·愷撒」號(Giulio Caesar)則在熱那亞的特雷諾船廠進行改裝。「加富爾公爵」號於1937年6月完成改裝,「愷撒」號的工程持續到同年10月,前後歷時四年。
艦型重塑
加富爾公爵級在最初設計時採用艏樓船形和沖角艏,艏樓甲板一直延伸到後部X炮塔的位置,上層建築非常簡單,前後上層建築、兩座煙囪和前後桅杆近乎對稱地布置在艦體中部的Q炮塔前後,其標準排水量為23458噸,滿載排水量為25489噸,艦體全長為176米,艦寬28米,吃水深度9.3米。
在接受改裝時,加富爾公爵級的艦首造型得到了修改,採用適航性和耐波性更好的飛剪艏,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新艦首是在舊艦首的基礎上進行延伸建造,使艦體長度增加了10.4米。為了適應全新的動力裝置,加富爾公爵級對艦體內部結構也進行了修改,艦體寬度增加。原先布置於中部艏樓內的副炮炮廓被全部拆除,艏樓甲板大部分被加寬到與艦體等寬,但艦尾結構基本保持不變,依舊採用縱列雙舵布局。
相比艦體的延長和加寬,加富爾公爵級的上層建築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實際上幾乎是推倒重建。在前部主炮群後方新建了一座帶有裝甲指揮塔的塔型桅樓,其造型與蒙特庫科利級輕巡洋艦(Montecuccoli class)相似,外觀相當簡潔。在桅樓之後的艏樓甲板上新建了一層甲板室,一直延伸到後桅處。原艦體中部的Q炮塔被拆除,兩座煙囪被移到艦體中部,其尺寸和高度都有所減少,間距縮短。前桅被拆除,僅保留三腳桅造型的後桅,在後桅與後煙囪之間的甲板室頂部用於搭載舟艇。
經過改裝,加富爾公爵級的標準排水量達到26560噸,滿載排水量增至29600噸,艦體全長為186.4米,艦寬為28.6米,吃水為10.4米,整個艦容也煥然一新,與舊式無畏艦截然不同。
動力強化
加富爾公爵級的原始動力配置帶有早期無畏艦的鮮明特徵,採用3台帕森斯式直接傳動型蒸汽輪機,分別安裝在艦體中部呈品字形布局的輪機艙內,採用四軸推進,中央輪機驅動內側推進軸,舷側輪機驅動外側推進軸。加富爾公爵級的鍋爐配置有兩種方案,「加富爾公爵」和「達芬奇」號採用20座布萊欽登式水管鍋爐,包括8座燃油鍋爐和12座煤油混燃鍋爐;「愷撒」號採用24座巴布科克&威爾考克斯水管鍋爐,燃油鍋爐和混燃鍋爐各佔一半。加富爾公爵級在完工時的主機輸出功率為30700~32800馬力,設計航速為22.5節,實際航速為21.5~22.2節,可攜帶1470噸煤和860噸重油,續航力為4800海里/10節。在進行改裝時,加富爾公爵級的動力裝置被全面更新,主機更換為2台貝倫佐式齒輪減速蒸汽輪機,改為雙軸推進,鍋爐更換為8座帶有過熱器的亞羅式水管鍋爐,全部為燃油鍋爐。由於Q炮塔被拆除,動力艙得以集中布置在艦體中部,有趣的是輪機艙和鍋爐艙採用獨特的交錯式布局,左舷輪機艙布置在鍋爐艙之前,而右舷輪機艙布置在鍋爐艙之後。儘管主機數量和鍋爐數量都有所減少,但改裝後動力裝置的輸出功率大幅增加,設計功率達到75000馬力,在試航時甚至發揮出93000馬力的動力,達到了28節以上的高速,而在服役期間也保持了26~27節的航速,可以裝載2600噸燃油,續航力為6400海里/13節。加富爾公爵級的全新動力系統不僅性能明顯提升,而且結構緊湊,重量較輕,相比舊系統減少了531噸的重量,節省的重量有利於增強防護。火力升級
加富爾公爵級最初裝備了13門由英國設計的46倍徑305毫米艦炮,安裝在5座主炮塔內,全部布置於艦體中心線上,由前至後分別為A、B、Q、X、Y炮塔,其中A、Q、Y炮塔為三聯裝,B、X炮塔為雙聯裝,A、B炮塔和X、Y炮塔分別呈背負式布局,安裝在艦體前後,Q炮塔被單獨安裝在艦體中部的兩座煙囪之間。加富爾公爵級的主炮仰俯角度為-5~+20度,發射的穿甲彈重量為452公斤,炮口初速為840米/秒,最大射程可達24000米,每門炮備彈量為100發,射速為1發/分,炮塔旋轉和火炮仰俯均為液壓驅動,並配有電力輔助裝置。
加富爾公爵級的副炮為18門50倍徑120毫米炮和14門50倍徑76毫米炮,均為單裝炮。120毫米副炮被安裝在艦體中部艏樓建築兩側的炮廓內,76毫米炮主要作為反魚雷艇炮使用,可以靈活安裝在主炮塔頂部或甲板各處。加富爾公爵級還配備了3具450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分別位於兩舷和艦尾。在20年代的小規模改裝中,加富爾公爵級的76毫米炮減少到13門,全部安裝在主炮塔頂部,加裝了6門40倍徑76毫米高射炮和2門2磅高射炮作為防空武器。
在30年代的大改裝中,加富爾公爵級為了重新布置動力系統和水下防禦結構,將艦體中部的Q炮塔拆除,這樣主炮數量就減少到10門,而且305毫米艦炮的射程和威力在當時已經顯得不足,難以比肩法國戰列艦的340毫米和330毫米艦炮。如果為加富爾公爵級重新研製新的大口徑艦炮,則耗時漫長,增加成本,還會大幅改變艦體結構,非常不經濟,於是義大利工程師們想到了一個取巧的辦法,在不改變火炮主體結構的情況下將305毫米炮通過擴膛將口徑增大至320毫米,以提高火炮的威力。
在改裝後,加富爾公爵級的主火力變更為10門43.8倍徑320毫米艦炮,安裝在4座主炮塔內,發射的穿甲彈重量為525公斤,炮口初速830米/秒,不過射擊精度沒有明顯改善。主炮塔也做了相應的改裝,火炮最大仰角增加到27度,最大射程延長到28600米,彈藥裝填系統進行了重新設計,射速提高到2發/分,固定裝填角度為+12度。經過改裝後,加富爾公爵級的主炮雖然單次齊射炮彈重量下降了約11%,但由於單發炮彈的威力增加,射速和射程都有提升,因此整體威力較改裝前有較大提高。
在改裝中加富爾公爵級的副炮和防空武器也進行了全盤更新。120毫米炮廓式副炮全部拆除,換裝12門OTO M1933型50倍徑120毫米艦炮,安裝在6座全封閉炮塔內,布置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築兩側的艏樓甲板上,每舷3座。防空武器更換為8門OTO M 1928型47倍徑100毫米高射炮,安裝在4座雙聯裝炮塔內,分別布置在B炮塔和X炮塔兩側,此外還加裝了12門37毫米機關炮和12挺13.2毫米高射機槍,均以雙聯裝形式安裝在主炮塔頂部和甲板各處,在1940年時所有13.2毫米機槍均被20毫米機關炮取代。在改裝中,加富爾公爵級的魚雷發射管全部被拆除。在改裝計劃中還包含加裝飛機彈射器和搭載水上飛機的內容,但為了騰出空間安裝防空武器而放棄了。
防禦改進
加富爾公爵級的主裝甲防禦結構在30年代的改裝中受到的改動幅度相對較小,其250毫米的水線主裝甲帶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其厚度不足以抵禦381毫米炮彈的攻擊,而且由於改裝後吃水增加,主裝甲帶幾乎完全下降到水線以下,進一步削弱了其垂直防禦能力。
加富爾公爵級在防禦方面的改裝主要集中在水平防禦和水下防禦上。為了應對航空炸彈的威脅,加富爾公爵級著力強化了水平裝甲,在艏樓甲板增設了一層新的裝甲甲板,主裝甲甲板的厚度增加到80毫米,使得覆蓋在動力艙段頂部的水平裝甲總厚度增加到135毫米,在彈藥庫頂部的水平裝甲厚度達到166毫米,但由於這些裝甲被分散在多層甲板上,其實際防護能力不如同等厚度的單層裝甲甲板。加富爾公爵級還強化了主炮塔基座的防禦力,在其外側增設了一層50毫米裝甲,奇怪的是這層裝甲與原炮塔基座之間留有50厘米的空隙。此外,在桅樓內的司令塔受到260毫米裝甲的保護,主炮塔正面裝甲為280毫米,副炮塔正面裝甲為120毫米。經過改裝,加富爾公爵級的裝甲重量增加了3279噸,占排水量的比例由28.1%增加到39.6%。
加富爾公爵級的水下防禦系統得到了徹底的改裝,其原有的雙層底加舷側隔艙的水下防禦結構被全新設計的普列賽防禦結構所取代。這一新穎的水下防禦結構由海軍工程師翁貝托·普列賽(Umberto Pugliese)設計,其主體構造是舷側的大直徑圓筒狀隔艙,在隔艙內注入燃油或水,用以吸收魚雷或水雷的爆炸能量,同時與雙層底和內側的弧形防雷隔壁相結合,提高水下防禦能力。普列賽防禦結構完全布置在艦體內側,避免了在艦體外側加裝大型防雷凸出部導致阻力增加的弊端,但是這一結構相對複雜,而且需要較大的艦體寬度才能應用,其實際防禦效果未能如預期的那樣有效。儘管如此,在多利亞級的改裝以及維內托級上都採用了普列賽結構。
改裝後續
在1937年2艘加富爾公爵級完成改裝後,2艘多利亞級隨後也被送上船台,接受同樣的大改裝,其中「安德烈亞·多利亞」號(Andrea Doria)進入CRDA船廠,「卡約·杜里奧」號(Caio Duilio)進入特雷諾船廠,改裝工程一直持續到義大利宣布參戰之後,「杜里奧」號於1940年7月重新服役,「多利亞」號於同年10月完成改裝,歷時約三年,如果從1933年加富爾公爵級開始改裝算起,義大利海軍的戰列艦大改裝項目整整持續了七年時間。
根據某些資料顯示,在30年代初義大利海軍的未來艦隊規劃中其實沒有2艘多利亞級的位置,當時義大利人計劃以2艘維內托級和2艘大改後的加富爾公爵級構成一線主力,對付法國海軍的舊式戰列艦,同時以維內托級為藍本設計建造2艘新型戰列巡洋艦應對法軍的敦刻爾克級。然而,法國海軍在1935年開始建造更為強大的黎塞留級戰列艦(Richelieu class),迫使義大利海軍調整計劃,放棄戰列巡洋艦計劃,將維內托級的建造數量增加到4艘,同時對多利亞級實施大改裝,以充實艦隊戰鬥力。
安德烈亞·多利亞級為加富爾公爵級的改進型,延續了後者的總體設計,同樣裝備13門305毫米艦炮,副炮火力強化為16門45倍徑152毫米艦炮,Q炮塔的安裝位置比加富爾公爵級低一層甲板,動力裝置為3台帕森斯式蒸汽輪機和20台亞羅式鍋爐,燃煤鍋爐和混燃鍋爐各一半,四軸雙舵,輸出功率32000馬力,航速21節,續航力為4800海里/10節。多利亞級標準排水量為22950噸,滿載排水量為25120噸,艦體全長為176米,艦寬28米,吃水深度9.4米,裝甲配置與加富爾公爵級相同。
多利亞級的大改裝基本延續加富爾公爵級的方案,但更多地吸收了同期建造的維內托級的設計要素,因此在某些方面又與加富爾公爵級有所不同。在艦體改造上,多利亞級也更換了新的飛剪艏,但與加富爾公爵級在舊艦首基礎增建不同,多利亞級是將舊艦首拆除後完全重建。在上層建築布局上兩者差異更加明顯,多利亞級同樣拆除了Q炮塔,但前部上層建築仿效維內托級的樣式,更為高大,在其後方豎立一根單柱式主桅,兩座煙囪也與加富爾公爵級一樣集中布置在艦體中部,尺寸、間距縮小,原先的後桅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圓柱形上層建築,其頂部設有副炮射擊指揮所和一根短桅。
在動力系統的改裝上,多利亞級基本與加富爾公爵級相同,採用2台貝倫佐式蒸汽輪機和8座亞羅式燃油鍋爐,雙軸雙舵,輸出功率為75000馬力,試航時的過載功率為84000馬力,最高航速可達27節,實用航速為26節,裝載燃油2550噸,續航力為6400海里/13節。在防禦結構的改裝上多利亞級也大體與加富爾公爵級相似,強化了水平裝甲,採用普列賽水下防禦系統,但增設的炮塔基座裝甲沒有像加富爾公爵級那樣留有空隙。
多利亞級的主炮改裝與加富爾公爵級一致,通過擴膛作業獲得了10門320毫米主炮,但副炮的改裝就大相徑庭了。多利亞級採用了全新設計的OTO M1937型45倍徑135毫米艦炮作為副炮,總共有12門,安裝在4座三聯裝炮塔內,集中布置在前部上層建築兩側,每舷2座,呈背負式布局。防空武器更新為10門新型的安薩爾多M1938型50倍徑90毫米高射炮,安裝在10座全封閉式炮塔內,配有多向穩定炮架,布置在艦體中部上層建築兩側,每舷5座。此外,多利亞級還加裝了15門37毫米高射炮,後來還加裝了20毫米機關炮。由於採用較新型的防空武器,多利亞級在改裝後的防空能力比加富爾公爵級更強。在改裝中,多利亞級同樣拆除了魚雷發射管,也沒有安裝航空裝備。
經過大改裝後,多利亞級的標準排水量增加到26550噸,滿載排水量為29340噸,艦體全長達到186.9米,艦寬為28.03米,吃水為10.3米,主副炮和防空武器的火力都明顯增強,防禦能力得到改善,動力提升,機動性也相應提高,與加富爾公爵級一樣成為具備相當戰鬥力的中型快速戰列艦。
得失評價
從1933年到1940年,義大利海軍耗費了大量的資源和時間,完成了4艘舊式戰列艦的大改裝工程,到1940年10月時義大利艦隊中可以使用的戰列艦數量增加到6艘。然而,長期以來,關於加富爾公爵級和多利亞級改裝工程的必要性和實際作用在海軍歷史學家當中一直存在爭議。很多人認為義大利海軍此舉得不償失,佔用了寶貴的船台和熟練工人,浪費了大量資源,即便是經過改裝,4艘中型戰列艦的戰鬥力依然遜色於對手,不如將資源節省下來用於建造更多的維內托級戰列艦。
如果從技術層面進行考察,義大利海軍的戰列艦大改裝可以說是極為成功的,值得為義大利的艦船工程師們點贊,他們充分利用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造艦及武備技術的進步成果,對4艘舊式戰列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結構重建和裝備更新,其改裝範圍之廣、幅度之大在世界艦船史上都是罕見的,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舊式戰列艦的潛力。通過大改裝,加富爾公爵級和多利亞級的作戰性能都得到明顯提高,其戰鬥力的增強是不可否認的,這一點從各艦改裝前後的性能數據對比就能夠得到確認。但是,受到艦體尺度的限制,加富爾公爵級和多利亞級無法承載更為重型的艦炮和更厚重的裝甲結構,因此在火力和防護上相比條約時代後期及條約失效後各國建造的全新戰列艦差距明顯,所以不免為人所詬病。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義大利海軍的造艦、改裝計劃都是以對抗法國海軍為目標。根據30年代義大利海軍的作戰構想,經過大改裝的加富爾公爵級和多利亞級將以法國海軍相對老舊的布列塔尼級為作戰對象,而更為新銳的敦刻爾克級和黎塞留級則是同樣強悍的維內托級的對手。依據上述設想,改裝工程算是十分合理和有的放矢。平心而論,經過改裝的4艘義大利戰列艦在對付3艘布列塔尼級時是有優勢的,雖然法艦在火力上略勝一籌,但其現代化程度偏低,航速緩慢,在交戰中很可能處於下風。
問題是人算不如天算,當義大利人完成改裝工程時,法國已經戰敗投降,對手換成了強大的英國皇家海軍。雖然英國地中海艦隊在戰爭初期沒有太多的現代化戰列艦,但是伊麗莎白女王級(Queen Elizabeth class)的381毫米重炮絕非加富爾公爵級和多利亞級所能抗衡的,更不用說納爾遜級(Nelson class)的406毫米重炮了。更為重要的是,英國海軍在航空母艦和雷達上擁有義大利人不具備的絕對優勢,極大限制了義大利水面艦隊戰鬥力的發揮。由於交戰形勢的變化,經過改裝的義大利戰列艦就顯得非常雞肋,其改裝工程的價值自然也難免受到質疑。不過,義大利人在制定改裝計劃時並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與英國海軍為敵。
在二戰時期,加富爾公爵級和多利亞級的表現乏善可陳。「加富爾公爵」號在1940年11月12日的塔蘭托夜襲中被一枚魚雷擊中,大量進水,坐沉在港內,此後再也沒有被修復,其普列賽結構並未起到防禦效果,後於1945年2月毀於盟軍空襲。「愷撒」號參加了1940年7月9日的卡拉布里亞海戰,被英軍「厭戰」號戰列艦(HMS Warspite)擊傷,後多次參加護航行動,1943年9月向盟軍投降,戰後於1948年作為賠償艦移交給蘇聯海軍,改名為「新羅西斯克」號(Novorossiysk),後於1955年10月發生不明爆炸而沉沒。「多利亞」和「杜里奧」號在二戰中主要從事護航和破交作戰,憑藉較強的防空火力發揮了一定的作用,1943年9月向盟軍投降,戰後繼續在義大利海軍中服役,於1956年退役。
推薦閱讀:
※洛杉磯級潛艇有哪些延伸型號?
※舊日本軍艦史(三):風帆時代 風帆戰船
※中國東風21D導彈的殺傷力有多大?一發能擊沉航空母艦嗎?
※【軍事科普】蘇俄各型潛艇解析(上)
※055驅逐艦能否成為中國海軍旗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