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集|2018年3月19日下午4點24分
想懟。
沒錯。
特別想懟。
但這次不展開長篇大懟。
ps://////////////
想跟我一起吐槽的人請留言,也可以留下你自己的吐槽,讓我們把吐槽集編織得琳琅滿目。
我知道你們煩了,我知道你們徹底煩了,我在朋友圈就是一個愛吐槽的sb。
我認了。
但是,我一直訓練自己理性地吐槽啊。
最近我的吐槽如下(排列不分先後,純看心情):
1,
不是把所有聲音亂七八糟疊加在一起——就是實驗音樂了。同理,不是把所有元素亂七八糟疊加在一起——就是實驗藝術了。昨天討論的點也就在這裡,你是先想好形制?還是先想好主題?是應該先琢磨觀念?還是先琢磨媒介?
朋友說最近看了太多展。有件作品明明不需要分屏,卻偏偏分了屏。問,為什麼?
回答:因為一開始我就想好這次展覽我要做分屏的啊。
2,
那些藝術家,當了老師,接近了權力、地位,他們就會需要一種叫粉絲的東西。他們試圖影響學生、糾正學生。太痛苦了。
我不是真的想學建築,我學建築是為了做super studio那樣的東西。
她對我說。
3,
前些天,一個科學界的朋友跟我說:
我每次去看當代藝術,都覺得奇怪,為什麼我非得看說明牌呢?沒這牌子我就看不懂——有了牌子還經常看不懂。一點感覺都沒有。我覺得不對吧?藝術首先應該是感受吧?
這不是你的問題,這是當代藝術的問題。好作品太少,劣幣驅逐良幣。
所以他們只能去搞戲劇化策展了。劇場是萬能良藥,觀眾一來,皆大歡喜。貌似問題都解決了。
其實一個也沒有解決。
大部分作品的觀念不行(觀念本身就在處在知識結構的低層級上)。表述結構龐雜、混亂、沒邏輯。我的這位朋友受過非常好的教育,如果這個作品做到視覺上沒有冗餘,形式準確傳遞觀念,同時可以充分讓人有所感知,那我的朋友不可能是這個反應。
當代藝術總標榜自己滿足「小部分精英人士的認知享受」。但小部分精英人士真的來了,一眼望穿。拿知識結構去唬精英,是唬不住的。看來,不要再自欺欺人,對他們來說,很難。
藝術界的問題說到底就是讀書沒讀好啊
4,
藝術首先是一種直觀感受。否則它不需要存在,它可以是別的,比如哲學。
思辨應該在感受之下存在,形成一個嚴密的結構,處在第二層,被知識精英共享。而不應該是:思辨的結構只能由文字來書寫,感受單獨立在那兒,自己和自己玩兒。
最差的當代藝術是這樣的:文字所書寫的那一塊兒邏輯混亂,表述不清。套話空話大概念一大堆,但沒有任何具體的、準確的表達。而感受這塊呢——讓人無從感受。
最差的當代藝術就是一地殘渣,就是今天的現實。
不服來懟,我不怕的。
關鍵在於什麼?關鍵在於藝術批評就應該從這個角度介入,考察以上幾點,就足夠做出踏踏實實的批評文章了,而且還可以供人一起討論、批判,共同促進認知。
5,
你要能提出一套方法論,能操作的那種,我也願意本土化。(能操作——這一點好像很難嗷)
本
土
化
就
是
偽
問
題
6,
「楊舒蕙,你的蕙有草字頭吧?你一定要去研究一下super studio的東西。它在用做建築的方式諷刺建築。建築是非常難的東西,對它知根知底以後才能批評它。有人說,我做不了藝術家,才去做批評家,這就是錯的。」
「我的蕙有草字頭。做藝術家太容易了,某種意義上說。」
批評家好做嗎?
沒有批評家,只有軟文大師。
要求一個軟文大師寫得清楚明白那就太過分了。
美學術語,在今天是一套這樣的語言:為了區隔,而不是為了溝通。
7,
我當然有喜歡的當代藝術作品:
好的作品,在形式上一定是精鍊的、簡潔的、乾乾淨淨不夾雜任何冗餘信息的。
觀眾不需要依靠文字說明,就可以直接感受到藝術家表達的觀念。
而且這種觀念不是說教氣質的。
這種好作品很少。
需要藝術家有高度抽象能力。
這件作品做到了以上幾點:背面看是個小孩子,正面看是希特勒(注意表情)。藝術家的觀念是什麼?我很喜歡這件作品。
8,
訂閱號和知乎文的套路通常都是:選擇一個好標題,一個好角度,一點點知識量,真的是一點點,然後迅速拉開鋪開,讓它平平的一大塊。
好看。
也好賣。
就和攤煎餅似的。
9,
很多人都在說「貢布里希不過二流」。大教授之間的各種競爭不關學生的事,學生只管能學到什麼。讀貢布里希在我看來,學的不是觀點、結論,而是方法論。當然,專家可以指出一萬種他的方法的紕漏,結論依然是「二流」二字,但是我以為,明白曉暢的表達、科學式的嚴密論證,宏大視野——恰恰是中國藝術生從未擁有過的素質。不但該學,還該細讀。當然,要看誰來教了。
反正不是我來教。
10,
想檢驗自己的中文表述是否清晰、簡單、準確,有一個方法:翻譯成英文。
或者呢,
念給我媽媽聽。
那還是,
算了吧。
微信公眾號:俺們屯的維納斯
推薦閱讀:
※談弗里達·卡羅作品《生活萬歲》
※死不了的悲傷蛙:三談漫畫與當代藝術
※如何對維米爾的作品祛魅
※悲劇的力量: 馬克·羅斯科
※我與那些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