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清戰國(二):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春秋與戰國之分界有六種說法

1)前476年/前475年:

這種說法來源於《史記*六國年表序》「余於是因秦記,踵春秋之後,起周元王,表六國時事,訖二世,凡二百七十年,著諸所聞興壞之端。後有君子,以覽觀焉。」這種分法以周元王元年(前475年)為戰國第一年,該說法為史學界廣泛使用,現代史學家郭沫若也採用這種分法。

這種分法的優點是:以共主周天子為分期依據,具有權威性。

缺點是:春秋以五霸為特徵,但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勾踐統治時期分成兩部分,其霸業達到頂峰反而算到戰國去了。

2)前473年:

勾踐滅吳,成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為40年代童叔業《春秋史》採用。

優點:春秋以爭霸為主,大國之間不滅國不絕祀,而勾踐滅了大國吳國,符合戰國特徵。

缺點:同上直接把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勾踐的霸業巔峰納入戰國。

3)前481年:

《公羊春秋》《穀梁春秋》絕筆之年,魯哀公十四年。這種說法為呂思勉《先秦史》、錢穆《國史大綱》採用。

優點:春秋這一稱謂來源於魯史《春秋》,戰國這一稱謂來自於《戰國策》,所以以《春秋》絕筆之年合情合理。

缺點:與上述相同,把勾踐的霸業巔峰划到戰國去了。

4)前468年:

周定貞王元年,《左傳春秋》絕筆之年。

優點:以共主周天子為分期依據,春秋這一稱謂來源於魯史《春秋》,以《左傳春秋》絕筆之年同樣合理。勾踐霸業巔峰也歸入了春秋時期。

缺點:其時智伯在晉國實力達到巔峰,戰國七雄的韓魏趙仍飽受其壓迫。

5)前403年:

周王承認韓魏趙三家為諸侯,《資治通鑒》之始。

優點:以戰國七雄成立為標誌,把勾踐、智伯等強權勢力全歸入春秋。

缺點:韓魏趙三強早已成立,田氏也取得齊國政權,就差周王承認僅此而已。以周天子形式上的追加承認來區分沒有意義。

6)前453年:

三家分知氏。這種說法20世紀七十年代由金景芳《中國古代史分期商榷(下)》中採用。

我非常認同這種分法,其時越國霸業已經衰落,智伯已滅,把勾踐和智伯全部歸入了春秋時期,同時戰國七雄均已雛形。

參考:《中國斷代史春秋史》及《中國全史》


推薦閱讀:

TAG:春秋時期 | 春秋戰國東周 | 戰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