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樂分享 | 謝俊峰:從單刀的角度考察齊白石中晚期的白文印

作者 | 謝俊峰

編輯 | 謝俊峰

內容提要:

本文研究齊白石中晚期的白文印,由單刀的角度切入,梳理考察和探討了齊白石變法選擇單刀的原因和他的單刀對當時和後世的價值。本文針對齊白石單刀獨特的價值提出,齊白石中晚期的篆刻尤其是白文印創作把「刀法」放到了與「筆法」相等的地位。這與他反對做作的思想相符合。齊白石有著反邏輯的思維方式和審美方式,他敢於打破已有範式,自出新意。齊白石中晚期的白文印,刀法是其核心,刻刀如筆,隨心所欲。

關鍵詞:單刀 齊白石 白文印

齊白石的生平和篆刻作品分期

齊白石(一八六四年至一九五七年),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字渭清,後更名璜,字萍生,號白石,別號有寄萍老人、木居士、湘上老農、老白等,二十世紀傑出的篆刻家、書法家和畫家,而他在繪畫和篆刻上用功最勤,成就也最高。

黃惇先生在羅隨祖先生研究的基礎上,根據最新發現的資料,將齊白石篆刻風格演變大致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三十二歲至約四十一二歲,主要為摹仿丁、黃浙派,間及漢印。

第二階段,約四十一二歲至五十五歲前後,漸去丁、黃浙派法,轉而摹仿借鑒趙之謙印風,並探索自家印風。

第三階段,五十五歲至六十五歲前後,漸去趙之謙刀法、篆法,轉取漢碑的篆法,以單刀側鋒直衝法刻印,「印從書出」,如齊白石自言「喜《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再後喜《祀三公山碑》,篆法一變,最後喜秦權,縱橫平直,一任自然,又一大變。」這三變均完成於這一階段,並因此在朱、白上都形成了統一的個人風格。

第四階段,六十六歲以後至九十歲間,仍然奮力治印,以大刀闊斧、直率雄健的風格,自成「齊派」,實現自己膽敢獨造之理想。(注1

依據以上分期,我把第三、四階段歸入齊白石中晚期,這也是本文要研究的時間範疇。

齊白石的篆刻思想

〈一〉印從書出,其實質則是印外求印。齊白石的篆刻和篆書風格極為統一,是踐行「印從書出」的典範,黃惇先生指出:

以及以書法的眼光關注秦詔、漢碑用筆和字形。換言之,他是用「印從書出」觀念來接受趙之謙的「印外求印」的。對比齊白石篆書和篆刻用字,即一目了然。(注2

齊白石篆書跳出了對稱和「篆尚婉而通」的框架,不僅如此他還創造出他獨特風格的篆書,他的篆書用筆看似輕率,實則以不工求工,以不精求精,正如李可染先生所描述齊白石作字作畫,拿著尺子比來比去地經營位置,雖則緩慢,但正是考究方能出匠心。

〈二〉主張「刻」印,反對做作。齊白石認為無論古代還是今天的篆刻家,以「蝕削」為能事者比比皆是,而在單純明確的顯露刀痕的「刻」上下功夫,見刀味,任其自然天成不假修飾的篆刻家太少,相反做作而反覆修改的篆刻家太多。他在《齊白石手批師生印集》中批道:

余看古今刻印家無不做削,非吾過言也,不做不削者,自能欽佩,不以吾為妄耳。

像這樣的論斷白石翁在多處表達過,他認為「脫盡凡格,不見做作,即為佳刻」。可見一方面是執著於自然天成,另一方面又恨時俗「無知刻者」太多,正如齊白石作詩道:

做摹蝕削可愁人,與世相違我輩能,快劍斷蛟成死物,昆刀截玉露泥痕。(注3

齊白石篆刻推崇「快劍斷蛟」乾脆利落的痛快感,正如他所說,世間事難能之處在痛快,而篆刻是風雅之事,拖泥帶水是做不好的。他追求單刀刻石如昆吾刀切玉如泥,刀痕顯露的自然效果。他受黃牧甫的影響很大,二人都極端的反對做作,強調自然而然,黃牧甫說「奈何要效西子之顰」,而齊白石則有「做摹蝕銷可愁人」「昆刀截玉露泥痕」的論斷,雖然兩人印風差別很大,可是在強調自然的主張上是相通的。強調自然,對齊白石來講實際上就是調「刻」印,痛快而不拖泥帶水。他在《題〈半聾樓印草〉序》一文中有:

刻印者能變化而成大家,得天趣之渾成,別開蹊徑,而不失古碑之刻法,從來唯有趙撝叔一人。予年已至四十五時,尚師《二金蝶堂印譜》,趙之朱文近娟秀,與白文篆法異,故予稍稍變為剛健超縱,入刀不削不作,絕摹仿,惡整理,再觀古名碑刻法皆如是,苦工十年,自以為刻印能矣。

由此可見齊白石的篆刻,不是摹仿描畫石上所篆文字點畫,而是刀之所至,點畫自成,不再以「削」和「作」等手段去反覆修印。而且這段文字也表明,他反對做作、力求自然的審美觀是在第二階段就形成了的。而強調「刻」這一基本原則一直貫穿著齊白石中晚期的創作之中。

〈三〉膽敢獨造。齊白石不僅天資聰慧、治印勤奮,而且不願因襲前人成法,他足夠自信,他本著秦漢人膽敢獨造的精神,大膽創新。齊白石「印宗秦漢」,宗(推崇、效法)的不是秦漢人的範式,而是秦漢人膽敢獨造的精神。這一點上,和他師法的趙之謙很像,他也有獨立的探索精神,這是一種不一樣的藝術思考。別人刻印以像秦漢人為榮,而齊白石卻以此為恥,因為不能脫卻前人窠臼。他希望自己能脫略秦漢,自成流派。趙之謙有「為六百年來撫印家立一門戶」的野心,而齊白石則有脫略名家自成流派的雄心。這種精神尤為珍貴。

單刀與齊白石晚期的白文印

單刀的概念

單刀可以是沖刀也可以是切刀,所以單刀不是和沖刀、切刀並列的,它是獨立的。根據整理文獻,單刀可分兩種,論述如下:

第一,指用刀次數的「單」,此處單的意思是「一」,所以單刀指刻一個筆畫只用一刀。這樣刻出來的點畫一面光一面毛。童衍方先生有:

刻白文印還用單刀法的(朱文不適用)。刻法是以刀角在字畫中間從右向左運行,每一筆一刀完成。(《篆刻刀法常識》)

黃牧甫在《陽湖許鏞》印款則有「一刀成一筆,古謂之單刀法也」(注4)。這裡所說的就是上述這種單刀。顧振樂先生《淺談刀法》中也有:

所謂單刀,即每一筆畫基本上用一刀刻成,並不倒旋過來再刻一刀。單刀刻印多用沖刀,運刀需果斷而力猛,不滯不澀,刀過之處內緣平齊,外緣糙裂,不加修琢,自然成趣。

第二,指方向上的「單」,即單方向的用刀,更加確切的說是「單入刀」(注5)所以此時單刀是指刻一個筆畫只從一個方向上用刀,並不反方向再刻一刀。刻出來的點畫亦是一面光一面毛。這種效果可以從「白石吟屋」(圖1、圖2)一印中看到。

圖 1 印面

圖 2 白石吟屋

而齊白石的單刀,從他的作品中看,以上兩種都有,主要是第二種單刀,齊白石自己則說:

我刻印,同寫字一樣。寫字,下筆不重描,刻印,一刀下去,絕不回刀。我的刻法,縱橫各一刀,只有兩個方向,不同一般人所刻的,去一刀,回一刀,縱橫來回各一刀,要有四個方向,篆法高雅不高雅,刀法健全不健全,懂得刻印的人,自能看得明白。(注6

從中我們知道,齊白石的單刀「一刀下去,絕不回刀」,並沒有說一刀成一筆,而是縱橫各一刀只有兩個方向。那麼必要時候,在同一個方向上再刻一刀,也是可以的。這樣的刻法似乎更加合理和易於把握。《齊白石全集》第八卷:

啟功更詳細地敘述齊白石刻印的經過:不但印文要查《六書通》等字書,還要用毛筆在印面上畫上反面的印文,再用小鏡子照,而且再用筆修改幾處再刻。刻完再用小鏡子照,修改才鈐蓋出來。

由此可見齊白石刻完是需要修改的,而修改而不影響單刀的效果,只能順著用刀的方向刻,因此莫英泉先生把齊白石的「單刀法」稱為「沖刀單側刀刻法」,這一定義更加科學合理。

據黃惇先生編的北京畫院藏《齊白石三百石印朱跡》中所拍高清印面圖片,可以看到齊白石的白文印面每個筆畫基本上是一刀完成,不如意處偶有補刀,或者筆畫太粗必須在同一方向上刻兩刀、三刀甚至四刀,這都是不影響單刀效果的。

比如這方「大匠之門」(圖3、圖4),線條渾厚少稜角,一刀難以達到這樣,無論從印拓還是印面,都能清晰的看到有復刀或補刀的痕迹,而「白石吟屋」則線條瘦硬,從印面圖片上看幾乎是一刀成一筆。

圖 3 印面

圖 4 大匠之門

齊白石中晚期選擇單刀創作的成因探究

齊白石中晚期在藝術創作中的變法,常被稱作「衰年變法」其實並不妥當,從第一章齊白石篆刻作品分期以及齊白石所著《乙未日記》載「余作畫數十年,未稱己意。從此決定大變。不欲人知,即餓死京華,公等勿憐。乃余或可自問快心時也。」可知,白石先生繪畫和篆刻的變法皆在55歲左右,算不上衰年。在篆刻的變法中刀法是核心。其變法選擇單刀創作的原因很多,根據其他學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作者收集的資料,大致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強烈的自覺意識和創新意識,作為文人的齊白石治印繼承了秦漢人的精神,不拘古人繩墨而「膽敢獨造」(注7),有強烈的創新意識。這也是文人的自覺意識和更加深層次的藝術追求。齊白石有擺脫秦漢及以後各家各派的束縛自成流派的高遠追求。

追求痛快、反對做作的審美主張和「膽敢獨造」的胸襟和氣魄。這些在第一章第二節有祥細的論述,就不贅述了。

陳師曾的鼓勵勸說 。一九一七年,齊白石第二次來到北京,遇到當時很負盛名的畫家陳師曾,受到他的賞識。陳師曾說齊白石印工而畫拙,指出齊白石的印章「縱橫有餘,古樸不足」,他勸齊白石自創風格,不必求媚世俗,齊白石以為正合己意。這正是是齊白石篆刻準備變法的契機。

受《天發神讖碑》的直接影響, 根據黃惇先生所說「喜《天發神讖碑》,刀法一變」完成於第三階段,即五十五至六十五歲(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七年)前後,《天發神讖碑》是直接啟發齊白石運用單刀法的重要因素。

受到前輩篆刻家單刀作品和漢將軍印的影響。在齊白石之前篆刻家就有對單刀的運用,趙之謙和黃牧甫都用過單刀,只是還不是很多,這對齊白石是肯定有啟發的。漢代鑿刻一路印章的點畫效果,對齊白石影響很大,只是齊白石刀法更加勇猛誇張和霸悍。此外,作者推測刻邊款常用單刀法,也對齊白石的單刀形成有一定的影響。(圖5-圖7)

圖 5 趙之謙 丁文尉

圖 6 黃牧甫 目憐

圖 7 將軍印 重威將軍

齊白石自身的篆刻水平和眼界的提高,尤其是「五齣五歸」遊歷名山大川之後,眼界和胸襟更加擴大,這為齊白石的變法奠定了基礎。石濤作畫「搜盡奇峰打草稿」,齊白石則常稱「造稿」「白石造稿」,突出一「造」字,實則胸中自有丘壑,學習書畫講究始於模擬而終於自運,齊白石是很典型的。齊白石從學習篆刻到四十五歲,已經對丁黃一脈印風有了很好的把握,而其四十三歲見到趙之謙《二金蝶堂印譜》,經過一番研習,到四十八歲,他自述「我刻印的刀法,有了變化,把漢印的格局,融會到趙撝叔一體之內,薇蓀說我古樸耐人尋味」,可見這一時期齊白石已經開始探索他的自家的風格了。

受書法和繪畫風格變化的影響,據《白石老人自述》,一九〇五年齊白石在北京遇到李筠庵,跟他學習魏碑,臨習《爨龍顏碑》。此碑硬朗,有方有圓,筆力遒勁,如刀斧擊鑿而成。康有為稱其「下畫如昆刀刻玉,但見渾美」。齊白石臨習《爨龍顏碑》的時間很長,因而在此碑「昆刀刻玉」趣味上,是深有體會的,這對他中晚期刀法的形成會產生一定的作用。在繪畫上,原本畫工筆的齊白石,漸漸改用大寫意筆法,這也影響到齊白石原來的印章和刀法,轉而逐漸變化成寫意的刀法。

齊白石具有獨特風格篆書的逐漸成熟,他走的是「印從書出」的路子,他取法《天發神讖碑》、《祀三公山碑》、漢篆碑額及秦詔版所變化出來的「齊家樣」篆書,黃惇先生認為:

他喜方勁而舍委婉,追求剛健超縱而捨棄娟秀軟弱,所以齊白石的篆法常表現為多粗細變化而有筆墨之趣;多用平直斜直之線而有瘦硬蒼勁之趣;多取漢碑樸拙之美而顯天然之趣。這樣的篆書點畫只有單刀才能表達得更徹底。(注8

圖 8 爨龍顏碑

圖 9 天發神讖碑 祀三公山碑

職業身份的影響。齊白石早期做過木匠,大器作和小器作中的雕花木匠都做過,而且手藝不錯,在當地是遠近聞名的「芝木匠」,這增強了齊白石的指力、腕力和對刀的把握能力,有助於齊白石大刀闊斧的印風的形成。齊白石出生農民,勤勞樸實,正是他辛勤的耕耘,使得晚期的單刀手法,一步一步完善,最後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綜合以上原因,在齊白石反對做作的審美主張和擁有「膽敢獨造」的氣魄與胸襟的基礎上,最終齊白石選擇了前輩篆刻家少用的單刀手法,加上他獨特的篆書風格「印從書出」,以及疏密對比強烈的章法安排,加上這一階段在齊白石的生涯中算是他的中年,身體健康,憑著其超乎常人的腕力和勤奮,最終形成了他完備的單刀體系的篆刻風格,開一代風氣。

單刀對齊白石中晚期白文印的影響以及齊白石中晚期白文印取得的成就

〈一〉單刀對齊白石晚期白文印的影響

單刀對齊白石晚期白文印的影響,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對入印文字的選擇的影響,入印文字和單刀二者的影響是相互的,單刀直入的刻法有助於表現平直的點畫,易於方折字形的刻畫,但不易於刻圓轉筆畫。因此這對入印文字的要求是直線多而弧線少,方折多而圓轉少。而齊白石學習《天發神讖碑》、《祀三公山碑》、漢篆碑額以及秦詔版,這樣的文字縱橫平直,以隸書的筆法寫篆書,多方折,極適合齊白石單刀風格印章。反過來齊白石篆書中的放浪氣勢和筆墨的意趣也促進了齊白石單刀手法的發展和成熟。

第二是,對結構章法的影響,單刀刻印實踐過程中存在不穩定因素,最重要的是石材的好壞和密度,刀與石的碰撞,更易於表現疏密自然的結構空間。齊白石所取法碑刻,都符合這些特點,於不經意間,別有天趣。由於齊白石單刀基本上是一刀刻就,點畫一面光一面毛,其分割的空間是不均勻且自然無做作的,這樣的線條不適合工穩的單字結構和整體章法。又因為並列的兩個筆畫單刀直衝,很容易出現並筆,無論是刻意也好,無意也罷,總之這樣的情況有利於表現「疏可走馬,密不透風」的藝術效果,戴山青在《〈齊白石印影〉後記》一文中指出,齊白石的單刀集「完璧美」和「破璧美」於一體。(注9)單刀的斑駁,在筆畫密處容易形成塊面,因而有了點線面三個因素。他的印章常常有大膽的留紅,有留紅則需要大塊的空白來呼應,所以齊白石的白文印章大塊有大塊空白和大塊留紅,這一方面是受趙之謙白文印老實為正、疏密自然的思想的影響,也是由刀法決定的。

〈二〉齊白石中晚期白文印取得的成就

齊白石是近代繼吳昌碩之後最偉大的篆刻家,他在篆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早期研習浙派和趙之謙,皆能得其神髓,從齊白石早期的摹仿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他用功之深。而他又不拘於一家,沒有宗派之見,眼界很高,見解獨特,並且膽敢獨造。他中晚期逐漸成熟的白文印,成就最高。

首先齊白石形成了完備的單刀體系,開創出迥異於前代篆刻家的風格,補充和完善了篆刻領域的缺失,給予後世全新的審美體驗。齊白石的單刀和他的繪畫一樣,綜合了工和寫兩個極端的審美元素。他刀下的線條,一面光潔挺拔工穩而純粹,而另一面斑駁毛澀極有刀趣。而這兩個極端的又魅力無窮的元素卻在齊白石的手中完美融合,讓人回味無窮。恰如他的大寫意的構圖中放入十分工細精緻的鳥蟲,他的作品的收與放、工與寫都給人雋永的回味。

沙孟海先生在其著作《印學史》中這樣評價齊白石:

治印常用單刀切石,大刀闊斧,比吳俊卿更猛利,更獷悍。他曾說:「世間事貴痛快,何況篆刻。」他的作品給予印學界的影響也不小。(注10

其次,齊白石中晚期主要以白文印把「刀法」提到了與書法中「筆法」同等重要的地位。沙孟海先生在分析碑刻的問題上,提出寫手和刻手的問題,對北碑進行了分析,根據寫手和刻手的不同分為:寫手好刻手好,寫手好刻手不好,寫手不好刻手好和寫手不好刻手不好四種情況。這一觀點的提出,給後世書法家提供了新的學習角度。而在篆刻上也存在寫手和刻手的問題。(此節受到到導師陳大中老師的啟發)大約明代文人篆刻以前寫刻分離,「文何」以後寫刻一體,直至明清。但依舊是刻服務於寫,也就是齊白石所說的以「磨、作、削」三種手段來表現石上所篆文字。未見直言「刻」者。齊白石在研習趙之謙白文的基礎上洞悉古碑刻法,此處古碑當指以「銘石法」所刻出來的碑。莫武先生《漢秦以下士人愚:讀〈齊白石手批師生印集〉札記》一文認為:

值得指出的是,齊白石對古印中鑿刻表現性的出色體悟,也來自於對唐以前古碑刻鑿刻方式的細緻觀察。在漢唐之間,刻石的方式是用「銘石法」,強調用刀對字形點畫結構的直接表達,刀痕凌厲,雄角特出,而不僅僅是忠實於書寫好的墨跡,這是與唐以後刻碑法完全不同的。唐以後的刻碑法,多數是小心細膩的修飾刻法,服務於墨跡的表達。

齊白石則認同隋唐之間的碑刻用刀方法,他在《題〈半聾樓印草>序》中說他稍變趙之謙篆法,用刀剛健超縱,入刀不削不作,不去摹仿,也不願意做過多整理,他認為古名碑刻法皆如是。齊白石中晚期的白文印,刀法是其核心,刀刻不再處於服務於篆寫的地位,相反而是篆寫服務於刀刻,刻刀如筆,隨心所欲。這是一個質的轉變。恰如沙孟海提出刻有其獨特的審美意義一樣,齊白石的這一觀點開拓到了新的審美視野,把「刀法」提到了書法中「筆法」同等重要的地位,這是在他以前沒人提出來和實踐的。薛元明先生在《齊白石經典印作技法解析》一書中認為,齊白石把刀法抒情發揮到了最大的程度,猛利瀟洒、酣暢淋漓。

同時,齊白石白文篆刻講究明顯的「刀味」,朱天曙先生在《清代以來的碑派書風與齊白石書法》一文中稱為「木味」(注11),用刀猛利乾脆全無做作。而且幾乎印印如此,一以貫之。在空間布白上齊白石主張「疏可跑馬,密不透風」,他設計印章獨具匠心,印章中常有排布緊密的筆畫,字與字之間穿插緊密,或故意為之或自然殘破,印章中常有塊面出現,點線面的完美結合,視覺衝擊力極強。如他所刻的「中國長沙湘潭人也」和「石泉居士」皆是觀念和實踐完美的結合體。疏密的對比不僅體現在結體章法上,還體現在不同筆畫之間的粗細對比上,最典型的就是「丁丑」一印,大膽之極,「丁」字的兩筆用刀勇猛前無古人,刀過之處自然崩裂,點畫碩大結實,姿態全出。而「丑」字點畫適中,偶有崩裂處,與「丁」字既形成對比又有呼應,實在是難得的佳作。

圖 10 印面

圖 11 丁丑

此外,齊白石中晚期的白文印,其空間布白如古璽印一樣自由多變,新奇大膽的組合與穿插碰撞,常常給人意向不到的效果,但又不失妥帖,在這一點上他勝過吳昌碩,可謂融匯百家,自出新裁。他又不拘於所學,他的印章創造了一些形式新的典範,如「以農器譜傳吾孫」和「老手齊白石」,這兩方印用石碑的界格然不囿於界格,隨字形伸展獨具匠心,整體效果極好,不落常格,別開生面。

圖 12 老手齊白石

圖 13 以農器譜傳吾子孫

齊白石中晚期白文印章的影響

齊白石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篆刻家之一。他給我們留下了大量經典的作品,填補了篆刻領域的空缺。同時,他給我們留下了更重要的是善於學習前人推崇獨造的創新精神的。這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的。

齊白石中晚期的篆刻對北方影響很大,無論是對其門人還是私淑者。比較而言,早期他對南方的影響相對較小,一方面因為地域的原因,一方面因為審美的差異。沙孟海先生的《印學史》把齊白石附錄在吳昌碩一章中,葉一葦先生所編的《篆刻史》羅列名家竟未提到齊白石,這都說明這一問題。

齊白石影響著北京和周邊的篆刻家,早期的弟子如劉淑度、賀孔才、周鐵衡、劉冰庵、陳大羽等等,這些篆刻家都學有所成,但基本不出齊白石的樊籬,主要貢獻在繼承「齊派」上。而私淑齊白石而有成就者有寧斧成、來楚生、林建和馬士達等。後三者綜合齊白石和吳昌碩之長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餘論

齊白石中晚期尤其是晚期的白文印基本是用單刀完成,齊白石晚期的白文印不僅僅形成了他獨特的藝術語言,還建立起雙刀以外的審美體系。單刀不僅作為一種刀法存在,更多的作為是一種審美形態出現,其意義之重大不可取代。

齊白石刀法的影響在前一章中已經具體論述,齊白石的單刀把刀與石碰撞所得到的效果發揮到了極致,同時他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自信,他自刻「不知有漢」其款曰:

余刊印由秦權漢璽入手,苦心三十餘年,欲自成流派,願脫略秦漢,或能名家。(注12

他張揚自己的「獨到處」,不願淹沒在前人所取得的成就裡面。也反駁了明代以來「印宗秦漢」的成法,吳昌碩先生也有「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誰所宗」,沙孟海先生認為這是一種「一空依傍敢於創新的精神」,是過去印學家不曾也不敢提的。而齊白石也有同樣的抱負,不僅敢與秦漢人爭高下,更有志超越秦漢「不知有漢」。這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當然齊白石和吳昌碩都是在有一定的基礎上說出這樣的話語的。齊白石的這一思想,為後世篆刻家提供了新的也更廣闊的創作思路,澤被後人。

注釋:

1《齊白石三百石印朱跡》,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15頁。

2《齊白石三百石印朱跡》,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19頁。

3《齊白石手批師生印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526頁

4《歷代印學論文選》,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773頁。

5《歷代印學論文選》,西泠印社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340頁。

6《白石老人自述》,三聯書店出版社,2013年7月版,第136頁。

7傅抱石《白石老人的篆刻藝術》,詳見《題陳曼生印拓》:刻印,其篆法別有天趣勝人者,唯秦漢人,秦漢人有過人處,全在不蠢,膽敢獨造,故能超出千古,余刻印不拘古人繩墨,而時俗以為無所本,余嘗哀時人之蠢,不思秦漢人,人子也,吾儕亦人子也,不思吾有獨到處,故令昔人見之,亦必欽佩。《齊白石印藝》,廣西美術出版社 , 2001年6月版。第141頁。

8《齊白石三百印朱跡》,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5月版,第30頁。

9《齊白石印影》,榮寶齋出版社,1991年5月版,《齊白石印影?後記》。

10《印學史》,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9月版,第169頁。

11《東方藝術》雜誌,2011年04月版,第43頁。

12《齊白石手批師生印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297頁。

圖片注釋:

圖 1、2 《白石吟屋》 2.9CM×2.9CM 《齊白石三百印朱跡》

圖 3、4 《大匠之門》 3.0CM×3.0CM 《齊白石三百印朱跡》

圖 5 趙之謙 《丁文尉》 尺寸不詳 《齊白石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圖 6 黃牧甫 《目憐》尺寸不詳 《齊白石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圖 7 將軍印 《重威將軍》尺寸不詳 《齊白石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圖 8 《爨龍顏碑》《齊白石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圖 9 《天發神讖碑》《祀三公山碑》《齊白石經典印作技法解析》

圖 10、11 《丁丑》2.5CM×2.5CM 《齊白石三百印朱跡》

圖 12 《老手齊白石 》2.7CM×2.7CM 《齊白石三百印朱跡》

圖 13 《以農器譜傳吾子孫》4.5CM×4.5CM 《齊白石三百印朱跡》

參考文獻

黃惇主編,《齊白石三百印朱跡》,2012年5月版,廣西美術出版社。

徐自強、張聰貴編,《齊白石手批師生印集》,2000年5月版,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韓天衡編,《歷代印學論文選》,2010年4月版,西泠印社出版社。

張次溪筆錄、齊白石口述,《白石老人自述》,2013年7月版,三聯書店出版社。

戴山青編,《齊白石印影》,1991年5月版,榮寶齋出版社。

薛元明著,《齊白石經典印作技法解析》,2013年11月版,重慶出版社。

《東方藝術》雜誌,2011年04月下半月刊。

《齊白石全集》(第八卷篆刻部分),1996年10月版,湖南美術出版社。

張竟無編,《齊白石談藝錄》,2009年12月版。湖南大學出版社。

沙孟海著,《印學史》,2012年9月版,西泠印社出版社,。

童衍方著,《篆刻刀法常識》,1983年12月版,上海書畫出版社。

楊廣泰編,《齊白石談篆刻藝術》,1989年1月版,書目文獻出版社。

《印說》,南京印社主辦,2014年第2、3期。

徐海,《趙之謙研究》,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博士論文。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系作者本科論文,2017年入選《第五屆「孤山證印」西泠印社國際印學峰會論文集》)

歡迎關注本專欄,更多精彩敬請期待。


推薦閱讀:

晚清,關於「做印」,吳昌碩與黃牧甫遠遠的望著對方,互相欣賞
如何沉下心來學篆刻?
篆刻刀法,篆刻如何執刀?篆刻的三種執刀方式?
第二個字「中」豎邊上的兩橫 / 兩點有何作用?
圖片上左起第一個字是什麼?(【喻】?

TAG:篆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