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自嗨式學習,重返高效閱讀
作者:霽顔醬(富書籤約作者)
01
我有一個朋友賈勤奮,是大家公認的「學習粉」,他的勤奮感天動地。
每天不是在朋友圈內刷免費微課的培訓鏈接就是曬今天拆了多少本高端書籍又或者跑了多少圈還順手做成了手繪思維導圖,不是在學習就是在學習的路上。
這個行為極具感染性,朋友圈裡大家自覺一拖二,二拖三,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我也被拖進了群,早起打卡、讀書打卡、健身打卡,就差吃飯,洗澡打卡了……
報的班越來越多,囤的課越來越多,書在家中佔了幾平米有的還沒來得及拆。即使這樣,你覺得自己還是一無所獲很累卻不敢停下前進的步伐。
無效的自嗨式學習就像去高鐵站等飛機,去水果店買肉食。方向不對,怎麼努力都不會有用。
「王左中右」在《3000萬中國人假裝在學習》中寫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廣袤的960萬平方公里大地上,人們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精神抖擻、如饑似渴地做一件事情,學習。
學習的熱情是感人肺腑的。手機里沒有幾個知識付費欄目,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什麼「認知升級」、「超級個體」、「關係攻略」,一個都不能少;
知乎每天都要刷個兩三遍,有合適的live一定要聽,月薪三萬,年入百萬,這年頭不光要追究大數據,也要追求大數字;
定期在朋友圈分享學習心得,並有一套自己的江湖話術。
a說一句「跨界學習變度思維」,b便說「我的成功可以複製」;a再說「這個世界正在懲罰那些不改變的人」,b便回「悄悄讀書的人終究會得到命運的回贈」……
咖啡廳要常去,互通有無。有時候興緻來了,還會用指甲蘸了水,在桌子上寫字,告訴你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四種走法。
02
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也提到過4種常見的偽學習,看看你有沒有中招。
第一類偽學習:追逐各類「乾貨」,無論乾貨的表現形式是20分鐘音頻、10分鐘音頻、還是PPT或思維導圖。
第二類偽學習:追捧各類「大神」,想當然地覺得聽了牛人的分享,自己也會變牛,而且也沒有能力辨別那是真「大神」還是「跳大神」的。
第三類偽學習:崇拜各種「新知」,最喜歡《失控》《從零到一》《大數據時代》這樣高屋建瓴的圖書。
看到「你從前對職業規劃的認識都是錯的」這樣的標題就趕緊打開,碰上從量子力學開始講創業,或者從腦科學出發談溝通的文章,能興奮得渾身發抖。
第四類偽學習:沉迷於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對這類人來說,勤奮、堅持,以及讀書、聽在線課程的數量本身就是意義。
有人奔波於各個社群,有人參加各種訓練營,有人立志一年讀50本書,有人堅持每天打卡背單詞……
一棒子打死所有的學習要不得,偽學習也不見得都不好。最終,有人學成了大俠,武藝高超;有人學成了大夫,治病救人。
不怕不用功,最怕假用功,只是大俠和大夫都鳳毛麟角,大部分人並沒有什麼成長。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有些人翻了一堆書、收藏了一堆乾貨、參加了一堆微課之後,以為自己已經聚沙成塔,其實還是一盤散沙。
檢驗你是真學習還是假學習的第一步就是甄別現有信息,看你能不能將你學到的知識與你的生活、工作相關聯,達到知行合一。
03
你以為只有中國人在假裝學習嗎?不然。
休·麥奎爾在書中寫到:6個月前,我發現自己淹沒在海量的簡單信息中。互聯網上有所有美好的東西,如維基百科、推特、播客、《紐約客》、郵件、TED演講、Facebook、Youtube、BuzzFeed,甚至偶爾有的《哈佛商業評論》,動一動手指,就能得到無限快樂。
實際上,這種樂趣比比皆是,但它並非總是令人愉快的,也會伴隨著一些痛苦。
因為它們,我無法專心工作,與家人和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分心,總是覺得疲憊、煩躁,游泳時總想看到數字信息。
我的壓力感覺是數字化的,就好像是由我屏幕上的位與位元組所構成的。
我累壞了。
我意識到一件很恐怖的事(而不是驚訝),去年我只讀了四本書。也就是說,一個季度讀一本書,每月才讀三分之一,這一切像一把鋒利的尖刀深深地刺痛了我。
我愛讀書,我的激情和生活來自於書籍,我從事圖書出版工作,我是LibriVox的創始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免費公共有聲讀物圖書館。
同時,我花了大部分時間在經營Pressbooks上,一個在線圖書生產軟體公司,甚至在某個抽屜里,我可能還有一本未發表的小說。
我愛書,然而,我沒有閱讀它們,事實上,我不能閱讀。我試過了,但每一次,讀了三四個句子後,我不是去查收郵件,就是睡著了。
他的經歷是不是和你很像?我們有辦法戒掉假裝學習,高效閱讀嗎?在以後的日子裡,可以通過訓練自己重返閱讀,來抵抗數字信息的壓力嗎? 慢信息可以治療海量信息么?
類似蛇毒可以用來製作能治病的抗毒血清,書本這類古老又慢的信息是否能夠成為一種解毒劑,治療不斷更新的數字信息所造成的壓力?我們無法集中注意力的問題是否可以尋找到有效途徑來解決?
04
我們的行為受到現代信息系統的影響,人類大腦的構造就是將新信息優先於任何其他事物。
比如,當你按下郵件刷新的按鈕或者當你收到推特郵件廣告提醒時,你的大腦就會在這類意味著新信息的觸發下釋放出多巴胺。多巴胺讓我們更為敏捷地感知到潛在的快樂,我們的大腦便因此不斷地尋找能夠產生多巴胺的事物。
整個過程有一個學習循環:新信息+多巴胺=快樂。這就打通了神經通道,「教給」大腦,當你按下郵件刷新鍵時,就會得到一個獎勵(即使獎勵只不過是來自系統的另一個消息)。
就好像耗資數千億美元的工程和產品設計,製造出了個讓我們分心的完美機器。大腦有自己的完美機制去激活固定線路。
你需要「教給」大腦從學習中得到快樂,用真實學習所獲得的快感去激活腦中的固定路線。
新信息上癮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則是注意力不集中、來回跳動所帶來的能量消耗問題。
根據神經學家丹尼爾·列維京所言,通常人類大腦占人體重量的2%左右,但消耗20%的能量。
大腦的所為決定了它的能量消耗:當你放鬆或盯著窗外時,你的大腦處於「休息」狀態,每小時大概消耗11卡路里。而集中精神閱讀一個小時則消耗42卡路里。但處理大量新信息每小時需要65卡路里。從一個話題跳到另一個話題則更消耗能量。
每次你放下手頭工作去查閱電子郵件時,消耗的不只是你的時間,還有能量。
列維京說:「通過安排自己的時間而進入專註狀態的人不僅能完成更多的工作,還不會那麼累,在神經能量方面的消耗也不會那麼大。」
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要想在工作時間內擺脫川流不息的信息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在固定時間內完成一件事卻是可能的。
在上班時間內專心上班,完成手頭上的任務,下班後再將時間分塊,專心閱讀,一次只做好一件事。
因此,戒掉假裝學習的第二個方法是專心致志,把「一次只做一件事」作為努力的重點,嘗試將自己從信息流中脫離,重新鏈接那些較慢的信息。
05
為實現了將大腦從超負荷的數字信息中解脫出來這一目標。
《哈佛商業評論》翻譯了一篇休·麥奎爾《重返閱讀,是你2018年該養成的第一個習慣》的文章,他在裡面定下了自己必須尊重的三個規則:
1. 下班回家後,收起我的電子產品。
這可能是最可怕的變化。有一種期望,我們總是在工作,或者總是與工作相連。
但是,對我來說,很少會在上午10:15(或在晚上8:15)收到需要立馬回復的郵件。緊急的時候,我需要在晚上工作。
但一般來說,當我早上開始工作時,清醒的、充分休息的大腦,會遠遠比由於前一晚電子郵件過多所導致的不堪重負、精神疲憊的大腦要更有價值。
2. 這周內,每天晚飯後,我不再看電視,也不在互聯網上浪費時間。
這可能是影響最大的變化。對我來說,餐後一兩個小時是一天中唯一真正自由的時間。所以,一旦孩子們上床,清洗完盤子後,我甚至不再問這個問題。
我直接拿出書,開始閱讀,經常是在床上進行閱讀,有時會殘忍地提前一小時。
我認為這種變化是最困難的,但這是最簡單的,騰出時間重返紙質閱讀讓我得到了真正的快樂(我喜歡電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喜歡看)。
3. 卧室里拒絕發光的屏幕。
這是我第一次遠離數字負荷,即使偶爾會違背其他的規則,但從未違背過這一規則。
我再也沒將iPhone或者iPad放在床邊,這意味著我不會在我醒來太早時,如凌晨3點半查收郵件,或者在凌晨5點訪問推特。
相反,在那些失眠或早醒的時刻,我會拿起我的書本(通常馬上又進入夢鄉)。
遵守這三大規則對我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由於我不再不斷追逐下一個數字信息,我有更多的時間。
重返閱讀給了我更多的時間來反省和思考,提高了我的專註力,拓寬了創新精神空間,以解決工作上的問題。我的壓力變小了,精力增加了。
戒掉假裝學習的第三個方法是下班後遠離電子產品、數字負荷,重返高效閱讀。
06
在工作場所和個人生活中管理不斷更新的數字信息,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這將是未來歲月里一個持續挑戰。
數字信息的流動會越發迅速,更為海量。要知道,互聯網只有幾十年的歷史,我們使用智能手機也不到10年。最好的投資是增加自己的精力,高效閱讀與學習。
對於職場與成年人來說,怎樣才能實現真正的成長呢?
移動互聯網時代,可供接受的信息空前泛濫,但能否真正地通過學習達到預期的效果,關鍵還在於學習者自己:
第一,一個會學習的人一定獨具慧眼能甄別有效信息與無效信息。
你在追逐各類「乾貨」、追捧大神、崇拜「新知」前,無論是音頻、PPT、思維導圖、高分書單推薦,把信息對你是否有用放在第一位。
努力沒有錯,但是方向錯的努力不會有用,再勤奮也是白忙活。你的方向與目標應高度一致。
第二,學習者應有足夠的學習能力。
如果知識不能拆為己用,你的學習便是自嗨式的無效學習,記住,一次只做好一件事,關注同領域、同行業的動態而不是蜻蜓點水到處學學。
如果你是一名老師,你可以多關注線上線下與教育行業相關的課程,終身學習;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員,你可以茶餘飯後看看編程相關課程,充電續航;
如果你是一名寫作者,應該密切關注行業動態,有敏銳的洞察力,關注如何高效地輸入與輸出,提高文章質量,不落後於時代。
第三,重返閱讀與真學習後,學習者每天應花上一段時間對自己的學習片段進行復盤。
檢驗自己是否已形成知識體系,可以反求諸己,可以觸類旁通,可以舉一反三;是否可以不斷升級,最終成為專家。
在這個信息生態系統里,我們仍在學習如何生活,如何為人類而不是信息構建生態系統。作為人類,作為技術的建造者,我們會做得更好。在這段時間,重返閱讀也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想要有所成就,戒掉自嗨式學習,重返高效閱讀才是新年你該養成的第一個習慣。
作者簡介:霽顏醬,富書籤約作者,90後雙子座辣媽,文學碩士,新媒體情感公眾大號原創作者,熱愛寫作與生活。以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為終身目標。詩酒趁年華,不負最美時光,簡書@霽顏醬,微博@霽顏醬-張貝貝,豆瓣@霽顏醬。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乾貨│提高效率,給你學習方法
※碎片化的知識到底有沒有用?
※預習加複習等於成功
※[學習的偏方]學習前不妨先學學-心法
※學習時做到這3點,提升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