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盡量避免「苦難教育」的陷阱

今天這篇文章不談PhD的相關內容,來談談老生常談卻不得不談的教育問題。

最近幾個親戚家的孩子考上大學了,然後跟我談了談他們第一學期的大學生活,談完以後我覺得,是教育理念出了問題。這些孩子的家長普遍是70後,應該也是當年吃過苦的那一批人,可能是最後幾批,他們的教育理念大多是要吃苦,要吃虧,都是以後的財富,我今天就談談我的看法。

案例1:就讀於帝都某理工大學的同學A(女),專業為生物工程,經過一學期的學習,覺得課程壓力不大,跟家裡商量以後準備修個二專,來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關鍵詞:女生 生物 二專。當我問起對生物的看法以及對未來的規劃時,A表示現在還沒有想好,不過覺得課程太少了,而且都是記憶內容,想再學一個管理類的二專,未來規劃暫時沒有。

當然我也不好戳破,看得出A應該以後是要棄坑的了 ,但是還沒有從高中生的狀態中走出來,覺得現在課程少,多學一點總沒錯,於是選修了萬能的管理二專。我對第二專業的看法一直比較模糊,不知道這個的設置意義何在,如果是要加強學科聯繫的話,為什麼沒有理學專業的二專?如果要培養多學科交叉人才的話,為什麼沒有創新創業性質的二專?二專大多是外語(日語,法語,德語,韓語)和商學類。如果要棄坑的話,直接琢磨著怎麼轉專業就好,學這些隔靴搔癢的沒有什麼太大用處。A的母親跟我聊過對A的規劃,覺得A的學校生物比較好,出國率高,就選了生物專業,畢竟女孩子,還是應該要多學學外語什麼的,但是上大學也不能太閑,要多讀點書,希望以後能找到一份輕鬆的工作。

A的母親的話中,我能得到的信息為0,但是對A的壓力我是感覺出來了。A學生物是為了出國,A學英語也是為了出國,A學二專是為了充實自己(有意義的浪費時間),要找輕鬆的工作!重點在最後一句,要找輕鬆的工作。按照這個培養模式,我想A可能不僅找不到輕鬆的工作,可能最後還會被忽悠著念個碩士或者博士。父母說一大堆沒有的信息和建議,然後還要讓孩子找一份輕鬆的工作,這種無形的壓力就是身邊的「苦難陷阱」。

按照A母親的觀點,A學了二專以後,肯定會充實自己,讓自己的人生更有競爭力,最後借著生物好出國的東風,去美帝鍍個金回來,找到輕鬆且體面的工作,然後嫁人。A母親的觀點代表了大多數父母的想法,孩子要先吃苦,多讀書,多考出好成績,多拿各種小本本,以後找工作就靠這些了,現在先吃苦,以後就享福了。

然而事與願違的是,輕鬆的工作大多在底層,選擇了吃苦,就一輩子停不下來,根本沒有機會享福。A的媽媽偶像是11G教授,剛開始覺得女兒如果考研去清華,跟著11G做科研,以後回老家進個高校安安穩穩一輩子。後來看11G要去杭州搞事,感覺不太穩,又定下了先充實自己再想出路的戰略。

根據我的所見所聞,吃苦吃到點子上才是有用的,otherwise,沒用。而這個吃苦吃沒吃對?是得等到50歲左右才能看出來的。人活一輩子,當年長得好看學習又好的女班長,現在跟人鬧離婚,孩子還懷著呢……我感覺她當年全都用來讀書了,對愛情的看法僅僅停留在父母之間和書本上。年輕時候的大多數苦難,都會成為真實而又痛苦的回憶,對人的提高一點用都沒有。

舉兩個易懂的例子:

1、當年努力做實驗的大神因為六級沒過不能保研,然後實習經歷也沒有,考研根本沒想過,出國也沒準備,不得已趕緊投秋招,趕上最後一批的秋招,進了一個不大不小的國企(房地產)。當年過了的那麼多柱子,合成了那麼多配體,無數個通宵測晶體,除了鍛煉身體對現在有什麼幫助?潛移默化的影響也沒有大,可能思路上和別的項目經理不一樣,畢竟外行。

2、商院女同學在大一的時候就買了很多ACCA的教材,一直刷到了大三,發現這東西根本考不完,於是棄考。然後準備出國,結果雅思一直6.5,商學院7分限制,又倔強的不想去語言班,至今還在考雅思。ACCA也是英文,但是對雅思毫無幫助,現在還在考雅思,已經畢業兩年了,工作也沒有,一心準備考雅思出國呢。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強調幾點,

1、目標最好是小目標,大目標容易讓人走偏

2、盡量考慮時間成本

3、一旦開始懷疑自己這麼做值不值,應該最終看起來沒啥用,人的第一反應一般很准,但是往往會自己騙自己

4、人生規劃這種東西在現代彷彿不太管用,因為傳統行業被顛覆的面目不堪。高校教師在某段時間內確實是輕鬆+體面的,08年前後,大千人啟動,各個高校開始廣招人才,刷sci,從那個時候開始,就沒有輕鬆的高校教師職業了。

5、現在穩定的工作也有點困難,打一槍撈點錢,換地方繼續打是現在這個時代的特徵。在金融行業,中介行業,會計行業等來錢快的地方非常常見。

6、只有真實而痛苦的愛情,才是最應該吃的苦

人為炮製苦難教育是本末倒置

2017-08-23 08:20:01 來源: 新京報

儘管父母相信苦難能夠對孩子的意志品質帶來歷練,但歷練的結果是什麼,卻要視孩子的天性而異。

  近日,知名主持人樂嘉帶著4歲女兒一起徒步穿越沙漠的事件引發了輿論對於家庭教育的關注和熱議。據悉,在這次穿越甘肅張掖沙漠的活動中,樂嘉4歲的女兒靈兒被要求早上8點到傍晚7點與大人一樣徒步穿越,4天走完76公里,平均每天近20公里。4天里,靈兒因為步伐小,體力不支,常常掉隊,腿上和腳上起了水泡。儘管如此,樂嘉表示,帶女兒徒步沙漠,是想讓孩子明白,作為一個女孩,這一生必須要學會獨立和堅持

  作為一名父親,按照自己方式來教養女兒,只要不違法,不違背道德,都應該是為人父的權利。從心理學角度,每個人出生開始就接受著社會化的塑造,其中最重要的社會化影響因素就是原生家庭的教養和熏陶。從父母對待孩子的初心來說,絕大多數父母都是抱著為孩子好的願望,實施自以為最為妥當的教育。

  不過,如果天下父母只要初心是為孩子好,孩子就能健康成長,那家庭教育就太輕鬆簡單了。可是,百樣米養百樣人,不同家庭出來的孩子,有著不同的人格傾向,有些如父母期望,有些卻未必,還有些甚至帶著「傷」,在父母的「關愛」下受著持續的傷害。

  家庭教育難就難在,「傷害」孩子的父母,可能也是想把孩子塑造成才的父母。以樂嘉的教育女兒方式而言,其初衷是想通過艱苦卓絕的歷練來讓孩子養成獨立、堅持的品質。那麼,他會如願嗎?

  任何一種帶著父母迷信觀念的家庭教育模式,都未必一定有效,當然也未必一定有害。父母從自身成長、閱歷中獲得的經驗教條,往往交織著父母對教養孩子的種種迷信。像樂嘉認為,通過身體的磨難就能培養獨立和堅持的品質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種迷信。因為孩子的天性不同,有些孩子與生俱來就具有獨立和堅持的先天傾向性。問題是,如果孩子的天性不是這樣的,磨難就是磨難,折騰就是折騰,與所謂的獨立和堅持品質的培養沒有必然關係。

  對於父母來說,想要教養好自己的孩子而不走彎路,避免折騰,那麼首先就需要有一個「發現」孩子的心態。孩子雖然是父精母血的結合,但他們的天性與父母可能差異甚大乃至截然不同,以父母經驗和直覺的期望來要求,這對孩子的影響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作為教養和引導孩子成長的父母,首當其衝就需要不懷偏見地「發現」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的人,他/她隨著年齡增長表現出怎樣不同的天性。根據孩子的天性因勢利導,這樣才能避免對孩子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特別是,儘管父母相信苦難能夠對孩子的意志品質帶來歷練,但歷練的結果是什麼,卻要視孩子的天性而異。或許孩子的天性就適合父母執著的教育,那麼孩子成長了,父母也欣慰了;但是如果孩子的天性不適合父母執著的教育,那麼孩子的天性其實是被壓抑了,而父母也更可能收穫失望。

  所以,人為炮製苦難教育是本末倒置。作為父母,積極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在不斷「發現」孩子天性的基礎上,因勢利導,讓孩子在他/她天性基礎上最大程度地發展;而不是在父母的經驗迷信基礎上扔骰子一樣地「賭」一把,能不能把孩子培養成父母期望的模樣。(唐映紅)

15年後看樂嘉的女兒如何成長。


推薦閱讀:

你如何選擇了你的大學專業?
(1 條消息)刺客信條對學習的促進?
德國大學的教育體制有什麼優勢和弊端呢?
【視頻直播】《簡易鋼琴教程》慢速精講
#寒假實習季#來公司實習有一段時間了,總覺得和同事有距離感,該怎麼辦?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