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讓你一無所成的不是貧窮,而是心窮!

年輕的時候,我們常常把很多遺憾、失敗歸因於窮。

因為窮,買不起高檔化妝品、衣服、包包,沒有錢好好打扮和包裝自己,所以畢業幾年連對象都不敢談;因為窮,沒有閑錢可以出國旅遊,就連出省都很少,所以別人一提到某個地方的旅行見聞的時候就沉默不言。

以為等工作賺錢了,一切貧窮引起的問題就能夠得到解決,但事實是,自己的心裡依然感到貧窮、匱乏。

貧窮可以改善,但是一旦心窮了,就很難再矯正。

1

自我期望值降低

起床晚了,眼看著早課馬上開始,覺得反正都來不及了,乾脆就不去了吧,然後倒頭睡去。但是室友卻趕緊起床穿衣服,飛奔到教學樓,在鈴聲響起的前一秒跑進了教室。

當人心窮的時候,遇到障礙的第一反應不是「該做些什麼才能克服」而是「算了吧,我應該不行的」。看似前者更折騰人,還不一定能成功,然而,多試幾次,說不定就有一次能夠成功。

貧窮對於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可能會越來越自卑。根據研究,8-11歲的孩子中,經濟階層和自尊心沒有顯著的關聯,在12-14歲有微量的關聯,到了15-18歲,關聯變得更大,而在成年以後,階層和自尊心的關聯則明顯變大。

貧窮首先是一種自我剝奪。為了吃上一口飽飯,會無限制地透支自己的身體,無法發展出基本的知識、社會技能,更無法突破性格、心理的各種限制,使自己永遠被鎖定在貧窮匱乏的狀態。而這種自我剝奪的狀態很容易進行代際傳遞,窮人心理上往往是自卑且經常過著一種風雨飄搖的生活。這種心理上的剝奪比貧窮本身還可怕。

大腦的發展過程是可塑造的,貧窮的確會對心理的各個層面造成影響,很多負面影響甚至在經濟狀況已經改善後仍然影響深重,但大腦的結構和神經連接一直在不斷地改變著,這種可塑性持續一生。通過改變思考和行為的方式,我們能夠為自己,也能為孩子創造更光明的未來,避免造成心理的貧窮。

心理貧窮的人對自己的期望值往往較低。參加招聘時,第一反應一般是「應該不會要我」、「有些條件我可能達不到」,而不是「我一定要去試試」、「他們很好,我也不差」。

即便獲得了面試機會,也不一定能夠好好發揮,因為自我應驗效應會開始起作用。「反正我也選不上」的想法一旦產生,在心理暗示下就會做出一些搞砸的行為,比如突然不知道該怎麼介紹,大腦一片空白等等從而應驗了期初對自己的看法。

心理貧窮的人,心裡永遠裝著個「我不配」,這樣很可能使得他繼續貧窮下去。

2

短視行為

在《我在底層的生活》一書中,為了尋找底層貧窮的真相,作者隱藏自己的身份與地位,潛入美國的底層社會,去體驗底薪階層是如何掙扎求生的。最後作者發現一個事實:

因為沒錢,不得不住在偏遠地方

-->因為住在偏遠地方,所以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在路上

-->因為花費很多時間在路上,她用於提升自己和發現更好工作機會的時間越來越少

-->為了應付房租和生活成本,她不得不說服自己承擔更多小時工作或者兼職

-->因為花了太多時間做各種勞苦的工作,她漸漸成為一個工作機器,無力做任何其它的事情,直到情緒爆發離開

然後換一個地方,進入下一個循環。

當一個人心窮的時候,往往沒辦法高瞻遠矚,並不是說他們缺乏相當的智力,而是,他們往往沒有多餘的時間、精力為長遠卻有益的決策做出短暫的犧牲。心窮,讓視線只能停留在眼前一米的路上,每天不斷處理當天出現的問題,而無法抬頭看見前方一兩百米甚至更遠的路。

心理貧窮的人忘了生活的一個本質:錢的存在是為了讓我們生活得更美好。

3

延遲滿足能力降低

根據著名的「延遲滿足」實驗,最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成功延遲了自己對棉花糖的慾望,而這一批孩子長大後在學習成績上比那些馬上吃糖的孩子平均高出了210分。那些心窮的人就像是那些忍不住把零食吃掉的孩子一樣,明知道再多堅持一會就能夠得到更多的獎勵,但還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做出了看似對現在有力,實則對未來有害的短視行為。

有個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他好好開荒,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那 個「窮」字了。 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 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

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窮人的計劃如願以償,只是吃了一隻羊之 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隻。

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了,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只剩一隻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 他想:致富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發善心的富人興緻勃勃送種子來,竟然發現窮人正就著鹹菜喝酒,牛早就沒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貧如洗。

很多窮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卻因為心窮,往往無法堅持到底。 據一個投資家說,他的成功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再困難,也要忍住不動用投資和積蓄,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賬單。

4

容錯度低

那些愛「折騰」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

馬東無疑是一個愛折騰的人,屢次轉行跳槽,清零重來。明明在澳洲學的計算機專業,畢業後找了一份高薪工作,偏偏又回國考北京電影學院;明明在央視做得順風順水,卻又辭職去了愛奇藝擔任首席內容官;結果還不安心,再次辭職創業,這才有了《奇葩說》......

這些人的人生往往擁有較高的容錯度,即便創業失敗、休學過後還是迷茫、副業還無法賺錢,但是他們依然樂於嘗試、探索其它路徑,失敗了,沒關係,大不了換條路重新來,多試幾次,總能找到對的一條路吧?

根據Haushofer和Fehr兩位經濟學家2014年在《科學》雜誌上發表的文章,貧困會讓人們變得更加厭惡風險,對未來的折現率也更高。這就是心窮,心窮的人輸不起,他們的人生似乎不允許有偏差,每一步都循規蹈矩,謹慎小心。因此也喪失了探索其他可能性的機會。

說到底,前一種人敢於試錯,是因為他們輸得起。而心窮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做選擇的時候往往比較保守,不敢冒險,即便知道風險背後的利益,但只要想到失敗的可能,還是選擇

貧窮不可怕,千萬別心窮。因為前者只是一陣子,而心窮或許會持續一輩子。


推薦閱讀:

你為什麼不能和上級搞好關係?
你覺得差不多的生活,其實差了好多
關於職場和職業發展的那些事
新派「公斗劇」《女不強大天不容》——趕快看看你身邊有沒有職場小人「張國輝」和「徐文珺」?
吳寒笛:35歲,人生已敗

TAG:心理 | 心態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