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展覽:大衛·霍克尼與California Dreaming (2)

**如果在任何地方看到任何非授權轉載,此系列停止更新,請公眾號們及微博營銷號們好自為之**


我們上次說到霍克尼在上大學期間畫了一系列作品用來表達他對同性戀平權的支持,以及他如何從抽象藝術過渡到具象藝術:紐約展覽:大衛·霍克尼與California Dreaming (1)

今天我們來看霍克尼的另一個重要theme:維度和透視。

大學四年的時間,讓霍克尼完成了從抽象到具象的轉變,但同時他開始嘗試另一種抽象---探究維度之間的聯繫。比如這幅茶盒:

Tea Painting in an Illusionistic Style

注意到首先這幅作品不符合透視。我們看到茶盒外型的時候,會有一種不舒適感,彷彿在看一個初學素描者的拙略畫作。這裡,霍克尼在模糊二維圖形和三維圖像之間的邊界:他在用一種二維的表達模式表述一個三維圖像,使得這個三維圖像顯得異常的"flat"。這裡引用 Tate Museum對這幅作品的一個註解:

His intention was that, if the blank canvas was already illusionistic, he could ignore the concept of illusionistic space.

霍克尼指出,因為畫作本身就是一個幻象(因為所有物體都是畫在畫布上而不是真實存在的),那麼他所創作的任何作品也不需要遵循現實世界的物理規則。

在這幅作品裡,二維和三維之間的聯繫被畫中的人物進一步強化。我們可以看到這個人是「在畫布上的「:假設忽略茶盒本身,這個人的比例是滿足現實世界的物理法則的。然而如果把這個人放在茶盒的框架中,我們可以明顯的感覺到兩個物件不屬於同一個perspective:人穿越了茶壺的三個平面。Rejecting one-point perspective也是一個會在未來被霍克尼不斷提起的theme。

如果說上面的作品還屬於陰暗向的抽象藝術,那接下來霍克尼就要大刀闊斧地回歸被藝術圈遺棄已久的寫實了:

Play within a Play

在這幅叫做Play within a Play的作品裡,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層次感:巴洛克地毯的背景與前面的地板、座椅和人物。

首先我們的視線會落在後面的地毯/壁畫上。通過把畫面切為兩半,並宛若剪紙般的把下半部分摺疊起來,平面感呼之欲出,不符合現實比例的人物和樹也形成了一種fantasy。

然而,如果我們換個角度看這幅畫...

Play within a Play (局部)

警察叔叔,這個人他被降維打擊了耶!

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可憐的人,他被夾在了塑料板和地毯之間...霍克尼通過往塑料板上抹顏料(注意看鼻子和手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被壓扁的「一團肉泥"...

然而這個人和背景中的人是有本質區別的。背景中的人是二維的---代表著一種「semi-realistic"。我們很難把ta和真實的人聯繫在一起,從而和很難喚起如同「可憐」之類的情感和同理心。而地毯前的人是三維的:我們看到他,我們就知道他是真的。雖然他被壓扁了,變成了二維,但因為不同的繪畫手法(光影),我們仍舊會把他看成一個相對真實的人。

哦對了,這個人是霍克尼的art dealer, 而後面那個二維的人是霍克尼自己... (果然是真愛嗯)

接下來這幅叫做Flight into Italy:

Flight into Italy - Swiss Landscape

同樣的,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到兩個平面:後面的山和前面的車。注意到霍克尼在畫起伏的山巒的時候,其實是在畫山的橫截面。通過與右側寫實的雪山山尖做對比,更加突出了這些山的二維屬性。

對了,這個山它二維到了什麼程度呢:

Flight into Italy - Swiss Landscape(局部)

Flight into Italy - Swiss Landscape(局部)

(知乎最高只能傳5M照片真的太坑了OTZ)

在第一張圖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箭頭指向了Paris;第二張圖裡,一個箭頭指向了Bern。另外,在第一張圖和第二張圖裡,我們還可以看到在山尖處都標了數字...

嗯對,就是海拔。

連面都沒有了只有線,這些山二維得都快一維了..

此處我們不禁心生疑惑,霍克尼畫這麼一幅畫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故事是這樣的:霍克尼和他的小夥伴約好了一起去歐洲玩,結果小夥伴開車而霍克尼全程坐在車後面。然而悲劇的事情發生了,車後排並沒有車窗,於是霍克尼這次旅行除了感受到山的高低起伏以外,什麼都沒看到...

於是就有了這幅畫。

所以你們就看懂為啥那輛車那麼奇怪了對吧。

以上提到的這些作品,我們可以看出二維和三維的聯繫,但在霍克尼眼中,他們的表達形式都不夠直接。同時,霍克尼越來越喜歡具象的肖像畫,所以就有了以下兩幅作品:

The First Marriage (A Marriage of Styles I)

Man in a Museum

此處引用MET對於圖一的評論:

The contrast of the monumental Pharaonic figure gave him the idea of juxtaposing two particular modes of painting within the same composition - one more modeled and veristic, the other flatter and hieratic.

通過將兩個不同畫風的人物並置在同一塊畫布中(一個自然主義+寫實,一個平面化+僧侶式的),霍克尼在畫面上創作出了強烈的反差。

嘗試過這兩幅作品之後,霍克尼發現自己很喜歡這種雙人的畫面布局,於是這也成為了他後期創作的一系列"double portrait"的靈感來源。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開館通訊--做夢的年代
著名書法家項躍應邀參加法國首屆「中國賽馬日」萬人新春大聯歡活動
國家一級書法家童和生作品賞析
博雅藝術講——「窮困潦倒」的巴黎畫派
最後的圖像丨青年藝術家 李可津

TAG:現代藝術 | 當代藝術 | 西方美術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