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原生魚:北京的魚類
本文鏈接:中國原生魚:北京的魚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本文按《北京魚類志》的順序整理,資料來自:
- 中國動物志資料庫
- 國家水產種質資源平台
- FishBase魚類資料庫
細鱗鮭
Brachymystax lenok (Pallas,177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079
又名細鱗魚。俗稱樺魚,花魚。體長10到26厘米,體背部深紫褐色,體側略淡,腹部橘黃色。體側有許多分散的圓形或橢圓形小黑斑。為冷水性魚類,多棲息於水溫較低的山麓附近的水域,幼魚喜鑽入石縫或亂石堆中,入冬後進入深水區。是肉食性魚類,較貪食,通常以小魚、魚卵、水生昆蟲等為食,有時也能食小型哺乳動物及植物的枝葉等。每天食慾最旺的時間是早晨頜傍晚,其它時間多潛伏在溪流沿岸的水底。多分布於黑龍江、圖們江水系,在秦嶺有零星分布。魚肉肥,含脂量大,個體大,是一種珍貴的經濟魚類。
鰻鱺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184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95
俗稱青鱔,白鱔,體長440厘米,體細長,前部圓柱形,後部側扁,頭部鈍尖。體呈灰黑色,腹部黃白色。為降河入海產卵的洄遊性魚類。成魚棲息於江河湖泊及水庫底層,白天潛伏於洞穴或石縫中,夜間出來活動,以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甲殼動物為食,也食動物屍體。肉質細嫩,含脂量高。分布於長江、閩江、珠江流域,以及海南島等地。
多鱗鏟頜魚
Onychostoma macrolepis (Bleeker, 187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668
俗稱魚古洞,體長10厘米左右,體側扁,稍狹長,背部稍隆起,腹部圓。尾部稍側扁。頭短。吻鈍。體呈黑褐色,腹部灰白,體側每個鱗片基部均有新月形的黑斑。分布於長江、淮河、海河水系。
鯉魚
Cyprinus carpio Linnaeus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450
俗稱鯉拐子。身體側扁而腹部圓,口呈馬蹄形,須2對。背鰭基部較長,背鰭和臀鰭均有一根粗壯帶鋸齒的硬棘。體側金黃色,尾鰭下葉橙紅色。鯉魚平時多棲息於江河、湖泊、水庫、池沼的水草叢生的水體底層,以食底棲動物為主。其適應性強,耐寒、耐鹼、耐缺氧。在流水或靜水中均能產卵,產卵場所多在水草叢中,卵粘附於水草上發育。
鯽魚
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 1758)
http://fishbase.org/summary/271
俗稱鯽瓜,體側扁而高。頭較小,吻鈍。無須。下咽齒側扁。背鰭基部較短。背鰭、臀鰭具粗壯的、帶鋸齒的硬刺。為廣布、廣適性魚類,分布自亞寒帶至亞熱帶,能適應各種惡劣環境。雜食性,食浮游生物、底棲動物及水草等。繁殖力強,成熟早。3—7月,在淺水湖汊或河灣的水草叢生地帶繁殖,分批產卵,卵粘附於水草或其他物體上。為中小型魚類,常見為半市斤左右。廣佈於全國各水系。 中國原生魚:北京的魚類
銀鯽
Carassius gibelio (Bloch, 178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376
體側扁,寬而高。腹部圓。頭小,吻鈍。口端位,呈弧形;口裂寬大於口裂長。無須。背鰭基長,其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近,最末根硬刺粗壯。尾鰭分叉較淺。生活於湖泊、河灣等水流緩慢的水域。成魚為雜食性,適應性強,常因棲息環境不同,體色有明顯變化;同時形成了在形態和生態上都稍有差異的地方性種群。為我國北方主要經濟魚類之一,也用於養殖。
唇骨魚
Hemibarbus labeo (Pallas, 177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7301
體長10到25厘米,略側扁,胸腹部稍圓。頭大,其長大於體高。吻長,稍尖而突出,長度顯著 大於眼後頭長。體背青灰色,腹部白色。成魚體側無斑點,小個體具不明顯的黑斑。背、尾鰭灰黑, 其他各鰭灰白色。喜棲息於水流湍急的水中,幼魚生活在水流平穩的地方。主要以水生昆蟲及軟體動物為食。生長較慢,數量少。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
花骨魚
Hemibarbus maculatus Bleeker, 187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752
俗稱麻鯉,體長5到18厘米,較高,腹部圓。頭中等大。背鰭長,末根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的硬刺,長且粗壯。體背及體側上部青灰色,腹部白色。體側具多數大小不等的黑褐色斑點。背鰭和尾鰭具多數小黑點,其他各鰭灰白。為江湖中常見的中、下層魚類。以水生昆蟲的幼蟲為主要食物,也食軟體動物和小魚。生殖季節在4—5月,分批產卵。卵粘性,附著於水草上發育。廣泛分布於全國各大水系。
麥穗魚
Pseudorasbora parva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91
俗稱羅漢魚,野草魚。體長,側扁,尾柄較寬,腹部圓。。尾鯖寬闊,分叉淺,上下葉等長,末端圓。體背及體側灰黑色,腹部銀白色。體側鱗片的後緣有新月形的黑斑。各鰭灰白色。為江河、湖泊、池塘等水體中常見的小型魚類。喜棲息於水草叢生的淺水水域。雜食,主食浮遊動物。產卵期4—6月。卵橢圓形,具粘性,成串地粘附於石片、蚌殼等物體上,孵化期雄魚有守護的習性。
華鰁
Sarcocheilichthys sinensis Bleeker, 187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7349
體略高,稍側扁,頭後背部顯著隆起,以背鰭起點處為最高,腹部圓,尾柄寬短,側扁。體灰色,背部灰黑,腹部灰白。體側具寬闊的垂直黑斑4塊,各斑塊的寬度與其間隔相等或稍大。各鰭灰黑色,邊緣淺黃或呈白色。棲息於水的中下層,以底棲無脊椎動物、藻類及植物碎屑為食。利用它尖銳的下頜刮食固著在石頭上的食物。在各大水系均有分布。
黑鰭鰁
Sarcocheilichthys nigripinnis (Günther, 187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2225
俗稱花花媳婦,體長10厘米左右,略側扁.尾柄稍短,腹部圓。頭較小,頭長略小於體高。體背及體側灰暗,問雜有黑色和棕黃色的斑紋,腹部白色。鰓蓋後緣、峽部、胸部均呈桔黃色,鰓孔後緣的體前部具有一條深黑色的垂直條紋,背鰭、尾鰭灰黑色較深,其他各鰭呈黑色。常游於水草繁茂處,有躍水的習性。以水生昆蟲和水草碎片為食。在長江、黃河、珠江水系及海南島、台灣均有分布。
東北頜須鮈
Gnathopogon strigatus (Regan, 190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937
體長不到10厘米,側扁,腹部圓。背側灰黑色,腹部灰白色,體側中央有一條較寬的黑色縱紋,側線上下方有豎條較細的縱紋,背鰭有黑色縱紋,其它各鰭灰白色。小型魚類,喜棲息於河流及其支流的底層。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分布於黑龍江流域。
點紋銀鮈
Squalidus wolterstorffi (Regan, 190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972
體長不到10厘米,稍側扁,腹部圓。頭中等大。吻前端鈍圓。胸腹部披鱗。背鰭較短,無硬刺。體呈淡棕色,腹部白色。體側中軸稍上方有一黑條紋,體側上半部有不規則黑色斑點。側線鱗片各具一黑斑。背鰭、尾鰭深棕色,其它各鰭灰白色。棲息於淺水水域,以矽藻、綠藻及枝角類為食。小型魚類,數量稀少。分布於灤河、海河、長江、閩江、灕江等水系。
棒花鮈
Gobio rivuloides Nichols, 192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100
體長,略呈圓筒形,背部不甚隆起,腹部平坦,尾柄側扁,較短且高。頭近錐形。背鰭較短,無硬刺,外緣微凹。體背深灰色,腹面白色。體側具不明顯的縱紋,沿體中軸自頭後至尾基。其上有9一11個黑斑點,背中線上也有8-11個黑斑點。背、尾鰭有多數小黑點組成的條紋,其他各鰭灰白。底層小型魚類,棲息於泥沙底質的緩流淺水處,以搖蚊幼蟲和藻類為食,6月繁殖。分布於海河、黃河、灤河、大凌河等水系。
細體鮈
Romanogobio tenuicorpus (Mori, 1934)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7347
吻稍尖,口下位,呈弧形。唇厚,口角具粗長的須1對。背鰭無硬刺,胸鰭較大,腹鰭較長,尾鰭叉型,末端尖。體背部及體側上部灰黑色,背上有許多小黑點,沿體側中軸有8—11個黑色長形斑塊,背部正中有6—7上黑斑塊。喜激流,生活於江河中不進入湖泊。個體小,數量少,無經濟價值。分布於黑龍江、灤河水系。
棒花魚
Abbottina rivularis (Basilewsky, 185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2903
體長,稍側扁。頭較短,吻短,前端圓鈍。眼小,側上位,眼間寬平。背鰭無硬刺,胸鰭圓鈍,均較短。尾鰭叉型。頭背部稍黑,體側具一不明顯的縱紋,其上有9-11個黑點斑塊,背部也具8-11個黑色斑塊。背鰭和尾鰭具有由黑色小點組成的斑紋。小型魚類,生活在靜水或流水的底層,主食無脊椎動物。分布於全國各主要水系及湖泊、溝塘中。
蛇鮈
Saurogobio dabryi Bleeker, 187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7352
體長形,前部圓筒形,候補稍側扁,腹部略平坦。頭較長,吻部在鼻孔前下凹。吻長大於眼後頭長。唇發達,具顯著小乳突,下唇後緣遊離。須1對。側線鱗47—49。胸部裸露。體上灰下白,沿側線有一條寬的黑色縱帶。小型魚類,生活於江河、湖泊的底層。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繁殖期4—6月,漂流性卵。體較肥壯,數量較多。在各大水系廣泛分布。
潘氏鰍鮀
Gobiobotia pappenheimi Kreyenberg, 191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7278
體長形,前部圓形,後部側扁,腹部平坦。頭平寬,寬大於高。吻圓鈍。鱗圓形,側線平直,胸鰭較寬大,尾鰭深叉形,末端稍尖。體背部棕灰色,下部色淡,體側正中線上有9個黑色斑點。背鰭河尾鰭上有不明顯斑點組成的條紋,其它各鰭灰白色。小型魚類,喜生活在急流中,貼近水底。胸部和胸鰭有吸盤的作用。以底棲無脊椎動物、昆蟲幼魚為食。分布於海河和黃河水系。
青魚
Mylopharyngodon piceus (Richardson, 184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02
體粗壯,近圓筒形,腹部圓,無腹棱。鰓孔寬,向前伸至前鰓蓋骨後緣的下方;鰓蓋膜與峽部相連;峽部較寬。鱗中大;側線約位於體側中軸,淺弧形,向後伸達尾柄正中。體呈青灰色,背部較深,腹部灰白色,鰭均呈黑色。棲息於大江河和湖泊的下層,一般不游至水面。以軟體動物為主要食料,有時也食小蝦和水生昆蟲。生長快,個體大。分布於長江以南平原地區,黑龍江、黃河等水系也有分布。
鯮魚
Luciobrama macrocephalus (Lacepède, 180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895
體細長,近圓筒狀,尾柄粗壯。頭尖長,前部呈管狀,稍平扁,眼後頭部側扁。口上位,下頜顯著長於上頜。無須。眼小,位頭之前上方,眼後頭長遠大於吻長。體背深灰,體側及腹面銀白,背鰭灰黃,其他鰭及尾鰭下葉紅色。性情兇猛,遊動性強,以追捕小魚為食,危害其它魚類,是兇猛的肉食魚類之一。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
草魚
Ctenopharyngodon idella (Valenciennes, 1844)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79
體長形,前部近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無腹棱。頭寬,中等大,前部略平扁。吻短鈍,吻長稍大於眼徑。體呈荼黃色,腹部灰白色,體側鱗片邊緣灰黑色,胸鰭、腹鰭灰黃色,其它鰭淺色。生活於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性情活波,典型的草食性魚類,以水草、萍類及高等植物為食,幼魚期兼食昆蟲、蚯蚓及藻類。個體大,生長快。在各地廣泛分布。
中華細鯽
Aphyocypris chinensis Günther, 186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3617
體細長,稍側扁,體高略小於頭長。前腹圓,從腹鰭基底到肛門具有腹棱。吻鈍。咽骨弧形,較窄。咽齒圓錐形,末端略成鉤狀。鰓耙短小,稀疏。沿體側中部有1道不太顯著的深色條斑。各鰭無明顯斑紋。口端位,口裂向後方傾斜,唇薄,無須。腹鰭基部肛門之間有腹棱。鰓耙短小,稀疏。鱗片大,側線不完全。集群性小型魚類。生活於水田、溝渠、池塘、湖泊中。喜集群,游泳迅速。分布在四川、浙江、山東、福建、湖北、河北、東北等地。
尖頭鱥
Phoxinus jouyi (Jordan & Snyder, 190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2927
體長,稍側扁,腹部圓,尾柄稍高。口裂寬淺,呈弧形。鱗細小,排列不規則。側線完全。尾鰭淺灰色,其餘鰭呈淺色。體呈黑褐色,至腹側漸淺而呈白色。體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小斑點,體兩側中軸有一顯著的黑色縱帶紋。小型魚類,生活在水流緩慢清澈的冷水溪流中。通常成群,遊動迅速。以食硅藻、植物碎片等植物為主,也食一些水生昆蟲等。分布在黑龍江和山西等地。
瓦氏雅羅魚
Leuciscus waleckii (Dybowski, 186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549
體長形,側扁,背緣略呈弧形,腹部圓。頭短,側扁,頭長小於體高。腹鰭起點在背鰭之前,末端鈍,不伸達肛門。尾鰭叉形,上下葉等長,末端尖形。體背側青灰色,腹側淺色,體側鱗片後緣灰黑色;背鰭、尾鰭淺灰色,尾鰭邊緣灰黑色,胸鰭、腹鰭、臀鰭淺色。中上層魚類,喜棲居在河口及水流較緩、水質清澈處,冬季在江河的深水處越冬。雜食性,以底棲動物、水生昆蟲為食,也食藻類和小魚等。是脂肪不多的瘦魚,被捕後極易死亡。分布於黑龍江流域和黃河中游地區。
鱤魚
Elopichthys bambusa (Richardson, 184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2068
體修長,頭錐形,吻部尖。下頜前端有一堅硬的骨質凸起,與上頜的凹陷相嵌合。鱗細小。背鰭起點位於腹鰭之後上方。鮮活時體背側灰黑色,腹側銀白色;背鰭、尾鰭深灰色,其餘鰭及峽部呈黃色,尾鰭邊緣黑色。大型兇猛性魚類,性情活波,遊動迅速,善於獵食,常在敞水區域追捕鰱、鱅、鮊類等魚為食。上等的食用魚類,但危害其它魚類。出西北、西南外,在各水系廣泛分布。
馬口魚
Opsariichthys bidens Günther, 187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7264
體廠而側扁,背、腹部較圓,口大。背部灰藍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許多藍綠色的垂直斑條。背鰭和臀鰭具藍黑色小斑點。胸鰭、腹鰭桔黃色。眼上方有一紅色斑點。喜棲息于山澗溪流中,尤喜水流較急多砂礫的支流中,與鱲常集群游泳,性情活波,清晨和傍晚常躍出水面。小型兇猛魚類,以小魚、水生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分布於各大水系。
鳤魚
Ochetobius elongatus (Kner, 1867)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5599
體低而延長,呈圓筒狀,尾柄低。頭短,稍側扁。吻短,稍失,吻長大於眼徑。鮮活時體背側灰黑色,腹部銀白色。鱗片中等大小,尾鰭末端尖,分叉深。背鰭、臀鰭、尾鰭帶淡黃色,尾鰭邊緣黑色。中型魚類,有江湖洄遊習性,性情溫和,生活在水的中上層,以浮遊動物為食,有時也吃小魚。廣泛分布於各大水系。
寬鰭鱲
Zacco platyp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http://fishbase.org/summary/7762
體長而側扁,體高略大於頭長,腹部圓。生活時體色鮮艷,背部灰黑,腹部銀白,體側有多條藍色的垂直條紋,在條紋之間雜有粉紅色斑點。腹鰭淡紅色,各鰭鰭膜微黑,無明顯斑紋。小型魚類,喜棲息于山澗底質為礫石的小溪急流中。通常集群活動,性情活波,喜躍水。攝食小型魚類和水生昆蟲。常與馬口魚在同一水域中共存。廣泛分布於各大水系。
赤眼鱒
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184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0387
又名鱒條、紅眼,體前部近圓筒形,尾部側扁,背緣平直,腹部無腹棱。頭近圓錐形,背面較寬。側線以上每一鱗片基部有黑點,列成縱行。背鰭、尾鰭深灰色,其他鰭淺灰色。體色與草魚蕾絲,灰黃中帶青綠色,背部深灰色,腹部銀白色。眼的上緣有一塊紅斑。生活在江河流速較緩的水域或湖泊的中下層。不喜集群。雜食性魚類,主食水草,也食小魚、軟體動物等。廣泛分布於各大水系。
似鱎
Toxabramis swinhonis Günther, 187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396
俗稱鋸鰷,又稱為薄?,體甚側扁,背部較平直,腹部弧形,自峽部至肛門具腹棱。頭短,側扁,頭背平直,頭長顯著小於體高。背鰭位於腹鰭基後上方,外緣平直,最後不分枝鰭條為硬刺,後緣具鋸齒,刺長短於頭長;背鰭起點至尾鰭基的距離較至吻端為近。體呈銀白色,背側色較暗。體側有一條亮銀色縱帶紋,液浸後變為黑色。小型魚類,一般棲息於水體的中上層。常成群游於水面。食物喂枝角類、浮游藻類及少量的昆蟲幼蟲等。分布於長江、黃河等水系。
白鱎
Hemiculter leucisculus (Basilewsky, 185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755
又名白條、小白條,體側扁,背緣平直,腹緣略呈弧形,自胸鰭基下方至肛門具腹棱。頭略尖,側扁,頭部背面平直,頭長短於體高。吻短,吻長大於眼徑。體背部青灰色,腹側銀色,尾鰭邊緣灰黑。極常見的小型魚類,生活在水的中上層,冬季潛藏於深水層,喜群集於沿岸水面游泳覓食,行動迅速。雜食性,以水生昆蟲、高等植物碎片、枝角類和藻類等為食,偶爾也吞食小魚。廣泛分布於除西部高原外的各大水系。
油餐條
Hemiculter bleekeri Warpachowski, 188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2529
又名小白條,體型於餐略同,體側扁,背腹緣略呈弧形,腹部自胸鰭基部下方至肛門具腹棱。頭側扁,頭背平直,頭長小於體高。體背部青灰色,體側和腹面銀白色,各鰭均為灰白色。在河流、湖泊、池塘等各類水體中都能生存,喜集群,常在淺水處攝食。雜食性魚類。除西部高原外在各大水域均有分布。
鯿魚
Parabramis pekinensis (Basilewsky, 185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82
又名扁魚,體高,甚側扁,呈長菱形,背部窄,腹部自胸鰭基下方至肛門具腹棱,尾柄寬短。頭 小,側扁,略尖,頭長遠較體高為小。體背部青灰色,略帶淺綠色光澤,體側和腹面銀灰色,各鰭均為灰白色。棲息於水的中下層,喜棲息在河床上有岩石的流水中,冬季群集於深水處。草食性魚類。幼魚喜食浮遊動物、藻類、水生昆蟲以及少量水生植物碎片。廣泛分布於國內各大水域。
紅鰭鮊
Chanodichthys erythropterus (Basilewsky, 185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35
又名連子,體長形,側扁,頭後背部隆起。下頜往上翹。下咽齒尖端呈鉤狀。胸鰭長,其末端接近腹鰭。尾鰭深叉形。體背部灰色,側面及腹面銀白色。體側鱗片後緣具黑色斑點。背鰭灰白色,腹鰭、臀鰭和尾鰭下葉均呈桔黃色。喜棲息在水草繁茂的湖泊中,在河流中通常在緩流鱧。主要捕食小型魚類,也是少量水生昆蟲、蝦和枝角類。從黑龍江至海南島都有分布。
寡鱗飄魚
Pseudolaubuca engraulis (Nichols, 192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782
體甚側扁,腹部外廓圓凸,背部接近一直線。腹棱完全。無須。側線在胸鰭上方突然向下彎折。體呈銀色,背部略帶黃色。個體小,產量少,小型魚類,雜食,在長江流域、黃河流域均有分布。
團頭魴
Megalobrama amblycephala Yih, 195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85
又名武昌魚,體高,偏扁。腹棱自腹鰭至肛門。上下頜角質較薄。背鰭刺較短,其長度不及頭長。尾柄高大於長。鰾3室,中室最大。生殖季節雌雄體上均具珠星,雄魚第1根胸鰭條肥厚,略呈波浪形彎曲。體呈青灰色,體側鱗片基部淺色,兩側灰黑色,在體側形成數行深淺相交的縱紋。鰭呈灰黑色。生活在水的中下層,是適於靜水水體繁殖生長的魚類。幼魚主要食甲殼動物,也食少量水生植物嫩葉,成魚主要以水生植物為食。主要分布於湖北的中型湖泊,鄱陽湖也有分布。
青梢紅鮊
Chanodichthys dabryi (Bleeker, 1871)
http://www.fishbase.se/summary/46610
體長形,側扁,背部較厚,在頭後隆起,腹部在腹鰭處稍凹入,腹棱存在丁腹鰭基至肛門,尾柄較短。側線前部微彎,後部平直,伸達尾鰭基。體背部灰黑色,腹部銀灰色,鰭均呈灰黑色。喜棲息於靜水湖泊,在水的中上層遊動攝食。以小蝦尾食料,偶爾兼食小魚。兇猛魚類,在黑龍江、長江、珠江等流域均有分布。
翹嘴鮊
Culter alburnus Basilewsky, 185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708
又名翹嘴連子,白魚。體長,側扁,頭背面平直。口上位,下頜堅厚,上翹,豎於口前。眼大。鱗小,側線鱗80—93。背鰭具強大而光滑的硬刺。體背及體側上部淺棕色,下部銀灰色,腹部銀白色,背鰭和尾鰭灰黑色,胸鰭、腹鰭及臀鰭灰白色。大型魚類,生活在流水及大型水體中,中上層魚,遊動迅速,善於跳躍。主要以小魚為食,也食昆蟲、枝角類等。各地江河湖泊均有分布。
細鱗斜頜鯝
Plagiognathops microlepis (Bleeker, 187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742
體長而側扁。頭小。吻鈍短;吻皮緊貼於上領。口下位,略呈弧形;下頜前緣有薄的角質緣。無須。體背灰黑色,體側和腹部銀白色。胸、腹、臀鰭淺黃色或灰白色,背鰭灰黑色、尾鰭桔黃色,後緣灰黑色。中下層魚類,棲息於較急的流水中,行動緩慢,易於捕撈。主要以高等植物的枝葉頜絲狀藻類為食,也食水生昆蟲、枝角類和其他腐殖物質。在黑龍江、長江、珠江都有分布。
銀鯝
Xenocypris macrolepis Bleeker, 1871
http://www.fishbase.se/summary/11099
又名密鯝、紅鰓。體側扁,長形。頭小。吻鈍。口下位。下頜前緣有薄的角質。無須。眼較大,側上 位。尾鰭分叉較深。鰓蓋膜後緣有桔黃色斑塊。體銀白色,背側略帶暗綠色。胸、腹、臀鰭基部呈淺黃色,背鰭灰色,尾鰭常帶黃色。性情活波,喜集群游泳,棲息在水的中下層。常以下頜的角質邊緣在其它物體上刮取食物,以食藻類和高等植物碎片為主,也食浮遊動物。在長江、黑龍江、黃河、珠江流域及雲南均有分布。
黃尾鯝
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 187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925
體長而側扁,較銀鯝為厚。頭小。吻鈍。口下位,略呈弧形。下頜前緣有薄的角質層。背部灰黑色,腹部肌體側下半部銀白色,鰓蓋骨後緣有一淺淺黃色斑塊,尾鰭黃色。本種和銀鯝較相似,容易混淆。主要區別為本種體相對地高、厚;鱗片數較多;新鮮時尾鰭黃色;分布範圍也較銀鯝狹。棲息於水的中下層,以高等植物碎片、藻類為食,也食少量浮遊動物、蝦、水生昆蟲等。分布廣泛,長江流域最為常見。
似鯿
Pseudobrama simoni (Bleeker, 1864)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6111
又名逆魚。體長而側扁。頭短。吻鈍。口下位,橫裂。唇較薄。尾鰭深叉形。體背部和體上側為青灰色,體下側和腹部為銀白色。背鰭、尾鰭淺灰色,腹鰭、胸鰭基部淺黃色,臀鰭灰白色。小型魚類,棲息於水的中下層,主要食物是硅藻、絲藻類及高等植物碎片,喜用下頜刮取食物。喜群集逆水而游。在長江流域分布廣泛。
中華鰟鮍
Rhodeus sinensis Günther, 186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926
體側扁,呈卵圓形,背部隆起,腹部凸,呈弧形。頭小而尖。口角無須。眼側位,眼間距稍大於眼徑,眼上半部紅色。側線不完全,僅前面的3—7片鱗上具側線孔。雌面具長的產卵管。體側上部每個鱗片後緣都有一小黑斑。沿尾柄中線又一條黑色縱紋。鰓蓋後方的體側有兩個一前一後的暗色斑。生殖季節雄魚色彩異常鮮艷,吻部及眼眶周緣具珠星。卵在河蚌殼內發育。喜棲息在氧氣條件好、水流緩慢、底質具有淤泥的淺水處。以高等植物的碎屑和藻類為食。長江流域及河北、山西有分布。
彩石鰟鮍
Rhodeus lighti (Wu, 193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7833
體高,扁薄,卵圓形。口角無須。背鰭無硬刺。側線不完全,僅在前面3—6枚鱗片上具側線孔。生殖期雄魚的吻部具珠星,色澤鮮艷。背側藍綠色,腹部銀白色,體上部鱗片後緣都具一小黑斑。鰓孔後方的第一個側線鱗上有一綠色大斑點。尾柄中部有一條藍綠色縱紋。多生活在小溪、水溝、稻田等處。主食藻類、水生植物碎片和水蚤等。繁殖季節雄魚體色鮮艷。北起黑龍江,南至廣東、福建等均有分布。
須鱊
Acheilognathus barbatus Nichols, 192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891
體側扁,呈長卵圓形。頭小。吻尖。側線完全,略平直。背鰭和臀鰭均具硬刺。體上部各鱗片邊緣黑色,鰓孔後方第一個側線鱗上有一大斑。長江中下游及福建有分布。
短須鱊
Acheilognathus barbatulus Günther, 187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928
體側扁,輪廓呈長卵形。口亞下位,呈馬蹄形。側線完全。背鰭及臀鰭均具硬刺,背鰭起點距吻端距離比距尾鰭基距離大。肛門接近腹鰭,胸鰭末端不達腹鰭,尾鰭深分叉。體上部各鱗片邊緣黑色,鰓孔後方第一個側線鱗上有一大黑斑。尾柄中線有一條明顯的黑色縱紋。背鰭具三列小黑點。臀鰭及其它各鰭灰白色。小型魚類,生活習性和其它鰟鮍亞科類似。在長江中下游及附近均有分布。
大鰭鱊
Acheilognathus macropterus (Bleeker, 187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380
又名大鰭刺鰟鮍,體扁薄,卵圓形。具短須一對。齒面具鋸紋。側線完全,背、臀鰭均具硬刺。體背部暗綠色,體側銀白色,第四個側線鱗上有一個大黑點,尾柄中線有一黑色縱紋。背鰭具三列小黑點組成的縱紋。鰭的外緣色濃。臀鰭有三條不等寬的黑色縱紋,其外緣縱紋最寬,其它各鰭灰色。是鰟鮍亞科中個體較大的一種。喜棲息於氧氣條件良好、水草叢生的地方。生活習性和其它鰟鮍亞科類似。北自黑龍江,南至廣東、廣西均有分布。
越南鱊
Acheilognathus tonkinensis (Vaillant, 189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709
又名越南刺鰟鮍。體較高而扁薄,外形呈長卵圓形,頭後背部顯著隆起,腹緣淺弧形。臀鰭具有2根硬刺。側線完全。尾鰭分叉深。腹腔膜灰褐色,體背部深灰色,腹側麵灰白色。體側上半部每個鱗片的後援黑色。鰓孔後上方第一個側線鱗上有一大黑點。沿尾柄中線有一條明顯的縱紋。背鰭有三列小黑點。臀鰭灰黑色,邊緣白色。其它各鰭灰白色。生活習性和其它鰟鮍亞科類似。主要分布於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和福建等地。
斑條鱊
Acheilognathus taenianalis (Günther, 187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1857
又名斑條刺鰟鮍。體高而側扁,背前部隆起較高,腹部呈弧形。頭較小,吻尖。眼較大。側線完全,較平直。背鰭和臀鰭均具硬刺。體背部灰褐色,腹側銀白色。鰓後方側線鱗上方有一黑色大斑。尾柄中線具一條細長的黑色縱紋。背鰭、尾鰭有兩列不連續的黑點,鰭的邊緣黑色。其它各鰭淺灰色。生活習性和其它鰟鮍亞科類似。無經濟價值。主要分布於吉林、河北、安徽集長江流域一帶。
興凱鱊
Acanthorhodeus chankaensis (Dybowski, 187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831
又名興凱刺鰟鮍。體側扁而高,呈橢圓形。口角無須。眼較大,側位。側線完全,較平直。背鰭和臀鰭均具細而尖的硬刺。體背部灰褐色,腹側銀白色。沿尾柄正中線有一條細的黑色縱紋。背鰭有兩列黑白相間的條紋。雄魚臀鰭邊緣深黑色。生活習性和其它鰟鮍亞科類似。在我國分布廣泛。
白河鱊
Acheilognathus peihoensis (Fowler, 1910)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1918
又名白河刺鰟鮍。體側扁而高,呈橢圓形。口角無須。眼較大,側位。側線完全,較平直。背鰭和臀鰭均具硬刺。體背部灰褐色,腹側銀白色。鰓孔後方第一個側線鱗上有一個大黑點,沿尾柄中線有一條黑色縱紋。背鰭有兩列小黑點組成的縱紋,邊緣黑色。尾鰭淡棕色,其邊緣色濃。其它各鰭灰白色。主要分布於河北、湖北、江蘇等地。
鰱魚
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74
又名白鰱。頭大,吻鈍圓,口寬,眼位於頭側下半部,眼間距寬。鰓耙特化,彼此聯合成多孔的膜質片,有螺旋形的鰓上器。鱗細小。胸鰭末端不達腹鰭基部。腹部狹窄,自喉部至肛門有發達的腹棱。背鰭短、無硬刺。體呈銀白色,胸、腹鰭尾灰白色。棲息於水的中上層,性情活波,受驚動時能跳出水面。以浮游植物為食。分布於黑龍江、長江、珠江、西江等流域。
鱅魚
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http://www.fishbase.se/summary/275
又名花鰱、胖頭魚。體側扁,較高,腹部在腹鰭基部之前較圓,其後部至肛門前有狹窄的腹棱。頭極大,前部寬闊,頭長大於體高。背部及體側上半部微黑,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部灰白色。各鰭呈灰色,上有許多黑色小斑點。背鰭短、無硬刺。體背及體側灰黑色,間有淺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色。生活於水的中上層,性情溫順,行動遲緩,不善跳躍,易捕獲。以浮遊動物為食,偶食浮游植物。在國內分布極廣,但在黃河以北各水體的數量較少。
花鰍
Cobitis taenia Linnaeus, 175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378
又名豆角。體細長,側扁。頭部小,側扁。口小,唇厚。須四對。前後鼻孔靠近。眼的下緣有一枚硬刺。眼間距狹小。鰓孔僅開口於胸鰭基部區域。胸鰭短小,呈圓扇形。尾鰭近圓形。鱗片甚細小。側線不完全。腹膜灰色,鰾很小。體褐色,頭部密布不規則黑色斑紋,背部有10多個黑色斑塊。體側中線上方至北部之間散有不規則的黑色花紋。腹部白色。胸鰭、腹鰭、臀鰭均為白色。背鰭和尾鰭有幾條黑紋。小型底層魚類,喜棲息於水質較肥的河岸或湖邊的淺水處。以藻類和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分布廣泛。
花斑副沙鰍
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de Thiersant, 187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4998
體長形,略圓,尾部側扁,頭長而尖。前後鼻孔靠近,中間有一分離的皮褶。眼的下緣有一分叉的硬刺。鰓孔很小,鱗片很微小。側線完全。背鰭無硬刺。胸鰭圓扇形。臀鰭短小、無硬刺。尾鰭分叉深。體呈黃褐色,腹部灰白色,鰓蓋後緣有多條深褐色的橫斑紋。尾鰭基部有一深褐色斑點。背鰭、尾鰭有多行褐色斑點組成的縱紋。小型底層魚類,主要以水生昆蟲為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河北均有分布。
東方薄鰍
Leptobotia orientalis Xu, Fang & Wang, 198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5406
體長,側扁,頭長大於提高,眼小,口小。尾鰭短而寬。側線完全,平直。體被細鱗。北部棕灰色,腹部淺黃色,體具10多條棕灰色垂直寬頻紋,延伸至腹部。背鰭具3-4列斑點組成的斜形條紋。尾鰭有5咧回形條紋。分布於黃河、漢水等地。
北京特有,已滅絕。
黃線薄鰍
Leptobotia flavolineata Wang, 1981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0397
體長而側扁,軀幹部略粗而圓,尾柄短而高。眼中等大,側上位。胸鰭短小,圓形。尾鰭短而寬,深凹,兩葉圓鈍。胸鰭、腹鰭基部均具腋鱗。體被細鱗,頰部也具鱗。體棕黃色,有14條很寬且規則的深棕色垂直帶,間隔為黃色細線,左右側的帶於線均相連接成環。背鰭有4條由斑點組成的黑色橫紋。尾鰭有不規則條紋。腋鱗黃色。僅分布於北京房山拒馬河上游。
北京特有,已滅絕。
大鱗泥鰍
Misgurnus mizolepis Günther, 188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4483
體近長筒形,稍側扁,尾部遍薄。尾柄上脊較高而長。須5對。鼻孔靠近眼。眼被皮膜覆蓋。眼下無刺。頭部無鱗,體鱗較泥鰍為大。側線完全。胸鰭距腹鰭很遠。尾鰭圓形。體背部及體側上半部灰黑色,體側下半部及腹麵灰白色。體側具有許多不規則的褐色斑點。背鰭、尾鰭具黑色小店,其它各鰭灰白色。生活習性與泥鰍類似。分布於長江中下游。
泥鰍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 184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3016
體長形,呈圓柱狀,尾柄側扁而薄。頭小。吻尖。須5對。眼小。鱗片甚細小。背鰭短小。胸鰭距腹鰭很遠。胸鰭不達臀鰭。尾鰭圓形。體上部黑色,下部白色,體側有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背鰭及尾鰭上有更小的斑點。尾鰭基部上方有一顯著的黑色大斑。其它各鰭灰白色。適應性極強。多棲息於泥底較深的靜水或水流緩慢的池塘、溝渠、稻田等水域,適於中性和弱酸性土壤。多活動於水的底層,有時潛入泥中。除用鰓呼吸外,腸管和皮膚均有呼吸作用,如果氧氣不足,可躍出水面吞吸空氣。雜食性,幼魚主要吃浮遊動物、搖蚊幼蟲等,成魚以植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在夜間攝食。在國內各水域廣泛分布。
北鰍
Lefua costata (Kessler, 187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8022
體長形,前部稍扁平,後部側扁。腹部圓。頭寬而平扁。尾鰭圓形。鱗片甚小。無發達的側線。口下位,有8小須,4個在唇上。背鰭不具鰭刺。體上部暗褐色,下部白色,北部及體側有黑色小點。體側有棕色狹條紋。尾基有以黑點。背鰭及尾鰭有小點。主要生活在靜水和水流緩慢區域。數量不多,主要分布在北部地區,如黑龍江、內蒙古、山西、遼寧等地。
北方條鰍
Barbatula toni (Dybowski, 186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1649
體長形,前部近四方形,後部側扁。頭平扁且寬闊,寬度大於高度。口旁有3對小須。前鼻孔有短管,後鼻孔為圓孔狀。鰓膜連於胸鰭。頭與體均無顯著的鱗片。背鰭無硬刺。胸鰭短小。尾鰭截形。體呈淡黃色,體側有許多不規則的深褐色斑塊。胸鰭、背鰭、尾鰭均有褐色斑紋。生活於水的底層,受驚嚇即鑽入石頭等物底下隱藏。以藻類、植物碎片為食。適應環境能力強。一般生活于山區溪流中。主要分布於東北、內蒙古、山西、河北等地。
黃顙魚
Tachysurus fulvidraco (Richardson, 184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8052
又名黃辣丁、嘎魚。體延長,稍粗壯,吻端向背鰭上斜,後部側扁。頭略大而縱扁,頭背大部裸露;上枕骨棘寬短,接近項背骨。吻部背視鈍圓。口大,下位,弧形。背鰭較小,具骨質硬刺,前緣光滑,後緣具細鋸齒,起點距吻端大於距脂鰭起點。脂鰭短,基部位於背鰭基後端至尾鰭基中央偏前。背部黑褐色,至腹部漸淺黃色。沿側線上下各有一狹窄的黃色縱帶,約在腹鰭與臀鰭上方各有一黃色橫帶,交錯形成斷續的暗色縱斑塊。尾鰭兩葉中部各有一暗色縱條紋。適應性很強,廣泛分布於各種水體中,棲息於水流緩慢、水生植物叢生的水底層。白天極少活動,夜間外出尋食。以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小蝦、軟體動物及小魚為食。如麥穗魚、小鯽魚、蝦虎魚。在各地分布廣泛。
烏蘇里擬鱨
Pelteobagrus ussuriensis (Dybowski, 187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8050
體延長,前部粗圓,後部側扁。頭縱扁,頭頂有皮膜覆蓋;上枕骨棘幾裸露,與項背骨接近。吻稍尖圓。口下位,橫裂。唇厚。上頜突出於下頜。上、下頜具絨毛狀細齒,形成齒帶;齶骨齒帶呈新月形。眼小,側上位,位於頭的前部,眼緣不遊離,被皮膜覆蓋。背鰭骨質硬刺前緣光滑,後緣具弱鋸齒,刺長稍長於胸鰭硬刺。尾鰭內凹,上葉稍長,末端圓鈍。體呈灰黃色,腹部白色。比黃顙魚少很多,主要分布於黑龍江、長江等流域。
鯰魚
Silurus asotus Linnaeus, 1758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6566
又名鯰。體延長,前部略呈短圓筒形,後部漸側扁。頭縱扁,寬大於頭高,鈍圓。吻寬且縱扁。口大,次上位,口裂呈弧形且淺,伸達眼前緣垂直下方。唇厚,口角唇褶發達,上唇溝和下唇溝明顯。臀鰭基部甚長,後端與尾鰭相連。胸鰭圓形,側下位,骨質硬刺前緣具弱鋸齒,被以皮膜,後緣鋸齒強,鰭條後伸不及腹鰭。體色隨棲息環境不同而有所變化,一般生活時體呈褐灰色,體側色淺,具不規則的灰黑色斑塊,腹面白色,各鰭色淺。大型魚類,常生活於水草叢生、水流較緩的泥底層。為肉食性魚類,以蝦、小魚為食。在各地分布廣泛。
青鱂
Oryzias latipes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69
又名大眼賊。體很小,側扁,背部較平直,腹面下凸。頭中等大,較平扁。無須。眼大。頭部及體側均被圓鱗,體鱗較大。背鰭靠後,接近尾鰭。胸鰭位置較高。尾鰭寬大,後緣稍內凹。體呈青灰色,腹部及各鰭灰白色,臀鰭及尾鰭均散布有黑色小點。小型魚類,生活在池塘、湖泊、稻田及溝渠。常成群活動於水的上層。分布於海南島、福建、四川、遼寧、山東等地。
中華多刺魚
Pungitius sinensis (Guichenot, 1869)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4828
體長形,側高,尾柄細長,且有發達的側棱。頭較小,眼較大。身體的前部有薄骨片,後部光滑。背鰭由兩部分組成,第一背鰭由分離的小刺組成,小刺左右傾斜,第二背鰭由鰭條組成。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前方具一遊離硬刺。胸鰭略呈圓形。腹鰭有一硬刺。尾鰭微凹近截形。體呈草綠色,腹部白色。生活在水草叢生的淺水水域。分布於吉林、遼寧、黑龍江、河北、天津等地。
黃鱔
Monopterus albus (Zuiew, 1793)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663
又名鱔魚。體細長,呈蛇形,尾部尖而短,頭部上下隆起,口大,上頜稍突出。上頜、下頜和顎骨都有細齒。體光滑無鱗。鰾退化。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為皮褶狀。體黃褐色,具有許多不規則的黑色斑點,腹部灰白色。生活在水邊,喜穴居石隙中,夜間出穴覓食。能直接呼吸空氣。肉食性魚類,主要食小魚、昆蟲幼蟲及蝌蚪、幼蛙等。適應性強,分布廣泛。
鱖魚
Siniperca chuatsi (Basilewsky, 1855)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28054
又名胖鱖、季花魚、鰲花、桂魚、桂花魚、螯魚、花鯽魚。體高而側扁,背部隆起,背緣呈弧形,腹部圓凸。口裂略向上傾斜。上頜、下頜、犁骨和口蓋骨均有大小不等的小齒。眼較大,位於頭的前部,側上位。鱗片為細小的圓鱗。後鰓蓋骨的邊緣有平扁的大刺。背鰭長,前部為硬刺,後部為鰭條。胸鰭圓形。腹鰭有硬刺。臀鰭由硬刺和軟鰭條組成。尾鰭圓形。體呈黃綠色,腹部灰白色,體側具有多個不規則的暗棕色斑塊。背、尾、臀鰭均有暗棕色條斑紋。一般生活在靜水或緩流的水體中,白天卧穴,夜間活動。冬季在深水處越冬。肉食性兇猛魚類,以其它魚類為主要食物。全國各江河湖泊均有分布。
小黃黝魚
Micropercops swinhonis (Günther, 1873)
http://www.fishbase.se/summary/68232
體延長,頗側扁;背緣淺弧形,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小於體高。頭中大,較尖,頗側扁,背部稍隆起。頭部具感覺管及5個感覺管孔。吻尖突,頗長,吻長小於或大於眼徑。眼大,背側位,眼上緣突出於頭部背緣。體被中大櫛鱗,頭部、前鰓蓋骨前部被圓鱗,鰓蓋骨被小櫛鱗,吻部和眼間隔處無鱗。胸部和胸鰭基部被小圓鱗。無側線。體淡褐色,背部色較深,體側有十多條灰褐色橫紋。眼下緣至口角有一條棕色條紋。背鰭、尾鰭棕色,並具有多列黑色小點。個體很小,數量較多,常成小群生活在淺水水域的水草叢中,喜伏水底。以浮遊動物、水生昆蟲及其幼蟲、小蝦等為食。分布廣泛。
子陵吻蝦虎魚
Rhi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1897)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15825
又名小爬虎魚。體延長,前部近圓筒形,後部稍側扁;背緣淺弧形隆起,腹緣稍平直;尾柄頗長,其長大於體高。頭中大,圓鈍,前部寬而平扁,背部稍隆起,頭寬大於頭高。眼較大,側上位。體被中大櫛鱗,頭的吻部、頰部、鰓蓋部無鱗。項部在背鰭中央前方具11~13枚背鰭前鱗。背鰭2個,分離。胸部、腹部及胸鰭基部均無鱗,腹部具小圓鱗。無側線。胸鰭寬大,圓形。腹鰭胸位,左右癒合呈吸盤狀,橢圓形。體呈灰褐色,腹部黃白色。體側有一縱行暗色斑點。頰部有3-4條較長的褐色斜斑紋,還有一些短的斑紋。背鰭與尾鰭上均有暗色小點組成的線紋。臀鰭暗色。胸鰭基底上方有一個黑色小斑。喜生活於淺水區水底具有卵石、岩縫、沙灘的環境中,喜底棲生活。以小蝦和水蚤等為食。數量多,分布廣泛。
圓尾鬥魚
Macropodus ocellatus Cantor, 184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795
又名老布魚、鬥魚。身體側扁切薄,略成長方形。頭較大,吻短而鈍。上頜與下頜均有小齒。前鰓蓋骨又細鋸齒。全身被鱗,鱗片較大,頭部為圓鱗,體側為櫛鱗。背鰭前部為鰭刺,後部為分節的鰭條。腹鰭胸位,第一個鰭條為鰭刺,第二三根鰭條向後延伸。尾鰭圓形。體呈暗綠褐色,體側有側人字形黑藍色橫紋十餘條,鰓蓋後上角有以深藍色圓斑。背鰭、尾鰭和臀鰭微紅色,腹鰭灰褐色。雄魚體色鮮艷。喜棲息於雜草叢生的池塘、湖邊、溝渠的淺水區。以浮遊動物為食,也吞食蚊子幼蟲。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的河流中。
烏鱧
Channa argus (Cantor, 1842)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4799
又名黑魚。體形呈長棒狀。頭部扁平,頭大,口裂大。吻部圓形。口內齒牙叢生。偶鰭皆小,背鰭和臀鰭特長,尾鰭圓形。頭部與軀幹部皆被有大小相似的鱗片。側線完整,在胸鰭的後方有個彎曲。 頭頂部有許多感覺小孔,大魚其數目較多。體色背部灰綠色,腹部灰白,體側有作八字形排列的顯明黑色條紋。頭部有三對向後伸出的條紋。背鰭、臀鰭和尾鰭具有黑白相間的花紋。胸鰭、腹鰭淺黃色,胸鰭基部有一黑點。底棲魚類,性情兇猛,成魚以小魚、小蝦、水生昆蟲為食。喜歡潛伏在水草叢中追捕獵物。適應性強,可以在水面呼吸。冬季在淤泥中過冬。除西部高原地區外均有分布。
中華刺鰍
Sinobdella sinensis (Bleeker, 1870)
http://www.fishbase.org/summary/52400
體延長呈鰻狀,側扁。頭略小而尖。眼小,被透明皮膜,無遊離眼瞼;眼間隔窄而隆起。口小,近橫裂狀,下頜較短。犁骨與齶骨無牙。前鰓蓋骨無棘或鋸齒。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無鰓耙。鱗片極細小,頭、體及各奇鰭均被有。背鰭和臀鰭均與尾鰭相連續。背鰭各鰭棘以低鰭膜相連,呈分離狀。臀鰭第三鰭棘距第一、第二鰭棘頗遠。胸鰭小而圓。尾鰭尖形。體褐或灰褐色。體側有暗色垂直帶紋,腹側有淡色斑點,背側或有蟲狀紋。背鰭有暗褐色網狀紋,臀鰭略黑而有白色邊緣。體背部黑褐色,側麵灰黑色,背、腹部有許多網狀花紋,體側有十多條垂直褐斑。分布於亞熱帶地區。
本文鏈接:中國原生魚:北京的魚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