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英語霸權(四):如何促進國際語獲得突破性進展?
一百多年來,人造語言還沒有取得真正成功,除了自身可能仍存在各種缺陷的原因外,外部原因主要有兩個:1、因為不存在人造語言的母語國家,所以在學習者密度不夠高的情況下,學習者沒有學習和練習的環境,反過來又影響到願意學習的人數,導致學習者密度無法提高,形成一個死循環;2、由於沒有任何一個大國給予官方政策上的支持,因此學習人造語言總是沒有用處,沒有用處就沒有更多的人來學習,因而政府就仍然不會支持,這也是一個死循環。
在移動互聯網高度發達的今天,因為網路拉近了人們的距離,相聚萬里的學習者們可以在網上相互學習和練習,所以上述第1個問題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解決。在這個背景下,世界語的學習人數有大幅度提高,目前單單在多鄰國平台上就有上百萬的學習者;而在另一個平台憶術家(Memrise)上面,除了世界語外,也有不少人在學習邏輯語(Lojban)、因特林瓜(Interlingua)、伊多語(Ido)等其他國際語。
國際語在互聯網時代的進步,表明全球民眾對國際語的興趣還是相當廣泛的。然而,沒有母語背景,沒有大國支持,學而無法致用,永遠是一個無法突破的障礙。
如前幾篇短文所述,中國存在終結英語霸權的內在動力,這個動力實際上比歐洲國家更為強烈。因此,如果中國能夠出現推廣國際語的組織,其基礎會更為堅實。那麼如何利用互聯網帶來的機遇,讓國際語展現出終結英語霸權的能力,從而得到官方的實質性支持而逐步變得有用起來,就是這個組織能夠成功的關鍵。
其實,世界語現在已經獲得了不少官方支持的,包括歐盟、中國等,但這些支持都停留在「態度性」支持,缺乏「實質性」支持。所謂「實質性」,即在某些情況下的強制性,至少是引導性,現在仍然是沒有的。
希望在下一個一百年內完成大業嗎?現在是需要突破的時候了。
筆者把促成這件事情的策略歸納為ABC三部曲。
A. 鎖定目標定位
前文第三篇已經論述了國際語發展應該具有的目標,這裡再高度概括一下,即:取代英語的第一外語地位。包括三個方面的定位:
1) 使用層次,主要定位為生活旅遊和科技商貿層次,不奢求思想文化交流。在文化交流層面上,對某些國家文化特別感興趣的,可以另行學習相應國家的語言,不一定是英語,也可以是法語,也可以是阿拉伯語;反過來,其他國家的人若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也可以專門學習中文。大家對等,沒有強迫。有興趣學習這些傳統外語課程的,可以在小時候與國際語並行學習,也可以長大後再學習。
2) 教育人群,定位為一般大眾教育。對於有需要的少數專業人士,仍然學習相應的外語。這裡有一個關鍵問題,對於那些年少的時候只學國際語,長大後需要使用英語的人群,提供一個可以快速轉換的學習方案。已有研究表明(參見維基百科「世界語」詞條),如果先學習世界語,再學習英語、法語等西方語言,速度可以非常快,效果甚至更好。其它國際語應該可以達到同樣效果,當然這方面的研究還需進一步完善。
3) 時間周期,定位為在小學高年級到高中低年級階段,與現狀相比壓縮80~90%的外語學習時間。這樣就可以多出可觀的時間,讓孩子們更多地學習科學技術和中國傳統文化,或更多的課餘時間參加各種文體活動,甚至是他特別感興趣的某國語言(不一定是英語)。具體來講,大致為每個星期上一至二節課的國際語課程即可。因為人造國際語邏輯性很強,課時密度小不會成為學習的障礙。
以上目標定位只是筆者的建議。國際語推廣組織可以對此進一步討論,但必須強調形成統一、具體、清晰的目標是成功的前提。
B.鎖定推廣對象(科學評估適合推廣的語言方案)
現有國際語方案很多,各自吸引一些支持者,難以形成合力。國際語推廣組織需要經過科學、公正、全面的評估,在推廣哪種國際語方面達成共識,然後齊心協力推廣該門國際語。當然,不排除在大家的意見作用下,對於選出來的這門語言,再做一些細小的改進。
人造語言是一種「軟產品」,它的評估跟電腦的評測不一樣,因為並沒有內存大小、處理器速度這樣的一些公認的客觀指標;即使有一些指標,比如「學習難度」,測定工作也很難做。所以國際語的評估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一門國際語所宣稱的優點,都難免會被認為是「王婆賣瓜」,難以達成普遍的共識。
對於「軟產品」的評估,採用二維可視化評估的方式更好一些。十多年前剛剛進入新世紀時,電信業務大發展,新業務層出不窮,使得很多電信公司在資源投放上無所適從。筆者作為諮詢顧問,幫助中國電信多個省公司評估其業務發展前景。電信業務也是一種「軟產品」,難以簡單評判,我們決定從「商業影響度」和「技術難易度」兩個維度來評估這些業務。下圖是其中一個省公司評估的結果,位於右上方的表明其發展前景較好,位於左下方的則表明其發展前景較差。
十多年過去了,我們看到在當初評估的幾十種業務中,位於右上角那些預計前景看好而應重點推廣發展的業務,如ADSL、FTTB+LAN、光纖專線上網、來電顯示等,後來確實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只有對「小靈通」相關業務的樂觀預測是失敗的,原因是中國電信後來獲得了行動電話的經營權,用行動電話替代了「小靈通」。
這種「技術-市場二維評估模型」的評估結果比較直觀、有效,並且因為評估過程的科學性和公正性,能很大程度上平息爭端。在電信的案例中,每次評估活動兩到三天的時間裡,來自業務和技術等不同部門二三十位專家,開始時可能會爭得面紅耳赤,但最終結果大家都能「心平氣和」地接受最終結果。
筆者建議採用類似的「技術-市場二維評估模型」,對當前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國際語,包括世界語,都納入進行一次評估。例如採用「語言設計水平」和「市場接受度」兩個維度來進行評估。
「語言設計水平」包括拼讀、詞法、語法的合理性,基礎辭彙量大小,學習的難易度等多個指標,每個指標給予不同的權重。「市場接受度」包括現有人數規模、東西方大眾的心理接受度、政府可能的接受度等多個方面,亦給予不同的權重。
通過細緻而科學的評估,最終選出一到兩門語言進行試驗推廣。當然,最好只選出一門,以使資源更為集中。
C.分階段實施
這是一個巨大的工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若在全球範圍達成目標,大約是一件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可能完成的事情。但若中國能有組織牽頭推動,並得到政府一定程度的支持,在十年二十年內,可以做出一個基本的效果。
建議分如下幾個階段分步實施:
1) 準備期(2~3年)。成立民間組織,在政府一定力度的支持下(態度性支持即可),召集1000到2000個自願者,學好選定的國際語,並收集、翻譯、整理資料,建立網站,建立學習環境。在自願者中將選出100~200個對此國際語非常流利的成員,下一階段將作為首批培訓師。此階段也可以適當做一些的宣傳,但不是重點。另外,此階段還可對選定的國際語進行適當的改進提升。
2) 試用突破期(5~8年)。在政府的支持下,選取一帶一路上教育相對落後的非英語國家的合作項目,嘗試在項目的籌備期即培訓雙方人員學習使用選定的國際語。由於國際語需要的培訓時間很少,所以在基本不佔用太多時間和資源的情況下,觀察取得的成果——即雙方是否能夠很好地採用國際語針對項目進行有效溝通。如果效果不錯,就進一步推廣,在更多項目中試驗;若效果不甚理想,也基本不影響項目本身的實施,不給國家造成損失,然後我們繼續改進。在此期間,也可以在社會上廣做宣傳,讓更多人參與此項事業。另外,還可在一些英語基礎相對較差的邊境城市嘗試推廣與鄰國直接的商貿、工作往來中,經簡單培訓後使用選定的國際語。這是關鍵一步,即證明國際語是「有用的」——直接幫助國際合作項目,甚至可以計算其經濟效益。
3) 過渡推廣期(5~10年)。由於已經證明了國際語對國家的效用,政府部門有理由開始直接主導相關工作,而由此前的國際語推廣組織提供技術和人力支持。在此階段,部分學校開始試點延遲英語教學的年級,代之以先開設國際語課程;到適當階段,再用英語接替回去,以確保學生升學不受影響。比較理想的情況是,到那個時候,中國在英語方面的要求已經降低,甚至已經在中考、高考中取消英語,那麼這些試點學校就可以很晚才把國際語轉換為英語,甚至不再轉換,只是把英語作為高中以後的選修課保留。這個階段的重點是三個:① 驗證國際語確實能節省中小學教學時間和資源;② 驗證大部分學生少學或不學英語不會帶來損失;③ 積累國際語師資力量。此階段還應在社會上廣為宣傳,帶動在學校之外的更多成年人學習國際語,並在更多的國際合作項目中使用。
4) 替代期(10年以上)。此階段中國在積累足夠多的國際語人才的基礎上,作為經濟強國和人口大國,向全世界宣布放棄英語的第一外語地位,在保留部分英語人才以便在必要的國際合作中繼續發揮力量的同時,對於中國主導的大部分國際合作、國際貿易項目,優先考慮使用國際語。在此階段,中國的一些國際性旅遊景點、城市標緻等,原先用中文/英文雙語標識的,逐步改為用中文/國際語雙語標識。同時,各種官方、民間組織,倡導和遊說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加入這一行列,包括一些世界級組織如聯合國等,最終達到全球基本一致地把國際語作為第一外語和國際間交流語言的目標。
作為「挑戰英語霸權」系列的終結篇,最後再總結一下為什麼是中國來做這件事情。其背後的邏輯是:中國在英語上投入最大,學習也最難,所以改革的內在驅動力最大;同時中國的人口數量、經濟實力和影響力等綜合能力也是最強,所以改革成功的可能性也最大。總之從必要性和充分性兩個方面看,由中國來完成這一壯舉都是最好的選擇。
希望我們這一代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國際語的真正成功——我們的子孫不會再被強制學習英語,而他們長大了卻能使用國際語,帶著更輕鬆的心情、更自信的「語境」,去到更多的地方,看到更大的世界。
(全文終)
推薦閱讀:
※如何才能改寫自己的命運
※經濟全球化對貧困和社會不平等的影響?
※全球化和國際化的區別?
※未來N年後有可能實現消除國籍種族界限,成為一個大統一的世界?
※當代藝術為什麼總是抨擊意識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