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為師理念
將來我應該會成為一名高中歷史老師,但是歷史和其他科目的不同點在於,歷史是需要幫助孩子們塑造三觀的,所以在這我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明確的是,我應該會用儒家的那一套,外儒內法這種孩子們需要在社會上學會的東西,等他們長大之後再說,高中要做的並不是一步到位,所以還是先給孩子們展示一個溫柔的世界。
儒家有12種提倡的品德,分兩個層次。仁義禮智信,忠孝悌節恕勇讓。我並不打算像孟子一樣「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梁惠王上》)我打算主張的是仁義二字。
早上上廁所的時候,突然把首尾二德在腦中連起來,想起一句「當仁,不讓於師」(《論語·衛靈公》)這12德本身是有次序的,而且為了前面的可以適當不堅持後面的,「當仁不讓」就是其中的例子,即使是面對師傅,在行仁的時候也不該謙讓,是也。
仁者,愛人(《孟子·離婁下》),力行近乎仁(《禮記·中庸》)。仁義二字,歸根結底是對愛護普通人、親力親為學以致用和堅持正義的總結。有人說,那如果沒有仁義,有後面這10樣呢?我說說我自己的看法。
「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孟子·離婁上》),說明禮是以仁義為本的,如果沒有仁義,禮也就成了一副空空的皮囊,無所依存。徒有繁文縟節而內心實無仁愛之心,如同我們熟知的日本人一樣,好禮,不仁。
智而無仁,猶好學而不力行之。言行不一者,是為無信,且並不能貫徹始終,是狡獪之人無疑。
信而無仁,坦白說我不知道這是什麼;不過信而無義,是很容易被惡人利用的,為智者所不取。
忠而不仁,如武周來俊臣;孝而不仁,如西晉潘岳;悌而不仁,如東晉王導;節而不仁,如漢末審配;恕而不仁,即能推己及人而不力行,今之所謂「聖母白蓮花」是也;勇而不仁,如那些欺凌弱小之人;讓而不仁,如那些被欺負時忍氣吞聲之人。
所以,仁義二字,至關重要,至少在我這是這樣。
最後,我知道有人會認為我這種嫉惡如仇的心態可能不適合給孩子們當老師。但是: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正直、誠信、博學的人,在孔子看來是有益的;心術不正、表面一套背後一套、花言巧語的人,孔子認為是有害的。當然,我也這麼認為。
以仁義教與學生,總比一味只會和稀泥,讓孩子們放任自流、標枝野鹿地長大來得有好處,儘管這樣我會很累,不過這是正確的。
附註:標枝野鹿,語出《莊子·天地》:「至治之世,不尚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是上無為而下自得也。
推薦閱讀:
※坐懷不亂,還是欲求不滿?
※如何從0開始掌握英語這項技能?
※你不是懶,你只是還沒有找到自律的竅門
※Beautiful Soup 手記
※如何利用碎片化時間讀書?
TAG:學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