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與蘇東劇變

引言

蘇聯解體、東歐劇變,這一20世紀末發生的震動世界的事件,至今還引起人們的反思和議論。作為社會主義運動中的重大挫折性事件,蘇東劇變直接將人們的話題引向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正確性與合時性。蘇東劇變後既有人斷定這是資本主義對社會主義的勝利,當代的世界是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世界;所謂社會主義只是對原有資本主義社會的改良而已。也有當代西方四大思想家齊齊轉向馬克思主義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特別是中國結合本國具體情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堅持馬克思主義。對於馬克思主義是否科學、是否正確和是否符合時代要求,最終還得在實踐中檢驗。但是,我們除了在實踐中自覺地運用並發展馬克思主義外,對於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本身,我們也可以進行檢驗。本文試圖通過對蘇東劇變的歷史進程的分析,論證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中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正確性與合時性。一方面通過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自身內容進行科學性、正確性與合時性的「體檢」;另一方面通過蘇東劇變的史實來具體檢驗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科學性、正確性與合時性。由於作者作為本科生所掌握的知識積累及理論水平有限,故不免有所遺漏和錯誤。

第一章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

本章將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進行一次「體檢」,按照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時間順序分別從其淵源、基本原理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由於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較多,而作者的知識積累及理論水平有限,故僅從最一般最基本的原理進行分析。

第一節 科學社會主義的淵源

科學社會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中的核心部分,是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經濟學的必然邏輯結果。

科學社會主義誕生於任何一個歷史學家撰寫世界歷史都無法一筆帶過的19世紀。這是世界局勢風雷激蕩的時代,是革新與守舊劇烈衝撞的時代。這樣一個世界歷史發展的十字路口,註定是新思想誕生的時代。隨著生產力的空前發展,整個世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基本確立,這種生產方式孕育了一對生來就根本對立的孿生兄弟,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然而,舊的生產方式雖即將被歷史淡忘,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還要做臨死前最後的掙扎。在東方,絕大多數國家都還在封建社會裡蹣跚,並且眼看著即將成為西方世界的傭人。於是,人與人的關係變得複雜起來。在西方,封建勢力和資產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時而是仇深似海的敵人,時而是親密無間的戰友。在東方,家族內部的孽障尚未清理完畢,外族的入侵又咄咄逼人。歷史的機遇讓三大運動: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在19世紀的舞台上同台演出,相互呼應。出現這樣的景象並不是偶然的,其深刻的根源就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上。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如果要用一個詞概括,那麼沒有什麼詞比「異化」更能說明其本質了。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就是人的本質的異化,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人的本質的異化,就是勞動的異化,這種異化不僅僅表現在無產階級的勞動的異化上,也表現在資產階級的勞動的異化上。一方面是勞動作為人的本能、人的需要的異化,另一方面是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異化。當人的本質發生這樣的異化後,必然就導致人與人之間平等聯合團結關係的異化。這種異化還擴展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關係之中,造成了人與自然的異化。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就是把整個世界分為兩部分,讓一部分去統治和剝削另一部分。這樣的生產方式的確極大的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但其代價卻是極其慘烈的,如果任由其發展,最終將會導致人類的滅亡。而上述的三大運動,究其本質而言,都是反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異化。正如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除了創造了資產階級,還創造了埋葬它的無產階級一樣,資本主義運動自其萌芽之初就受到了空想社會主義運動的批判。當資本主義運動發展19世紀,其以似乎是無法阻擋的趨勢席捲全球時,也恰恰是空想社會主義運動的巔峰。因為資本主義發展的越是充分,其內在矛盾越是暴露的徹底。但是,空想主義由於其時代的局限,發展到了巔峰也就意味著其走向了終結。這樣,充分暴露的資本主義矛盾亟待解決,而空想社會主義卻尷尬的走到了死胡同。歷史的疑問迫切的需要一個科學正確合理的解釋。同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除了壯大和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外,也出乎其意料卻也在情理之中的增加了其對立階級——無產階級的力量。剛從對封建勢力的鬥爭中緩了一口氣的資產階級害怕無產階級奪取其勝利的果實,又反過來聯合其老冤家封建勢力鎮壓僅僅顯示了其巨大革命力量的冰山一角的無產階級。無產階級受到的壓迫和剝削空前嚴重,可是,由於缺乏組織性和科學的革命理論,工人運動被一次次鎮壓下去並且陷於低潮,瀕臨崩潰。無產階級也迫切的需要一把金鑰匙打開其身上千斤沉重的金鎖鏈。歷史以其難以理解的想像力把這兩個十分棘手的問題放在了一起,又以其難於超越的創造力一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當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在時代的雨巷中邂逅,當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因為一齊回眸而砰然心動,於是,歷史的奇蹟就這樣發生了。而他們愛的結晶,就是科學社會主義。

當然,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結合併不是偶然的、隨意的、無條件的。任何兩種事物的結合都必須找到其連接點。正如前文所述,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連接點就在於從本質上講他們都是反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異化:社會主義運動解決的是用什麼樣的和諧生產方式去代替異化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問題,工人運動回答的則是誰去終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疑惑。而這樣的連接是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之日起就附帶贈送給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的,故其連接事實上是必然的,是合乎社會發展包括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的。但是,並不是自資本生產方式產生之時工人運動就與社會主義運動親密接觸的;也不是任何工人運動可與任一社會主義運動結成聯盟的。所以,工人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相結合,併產生其愛的結晶科學社會主義不是隨意的、無條件的。那麼,究竟是什麼條件,撮合了這天造地設的一對呢?

回答這一問題的關鍵就在於回答是誰發現了這一對的可能性,只有發現了他們之間可能結合的因素,才會進一步撮合他們。空想社會主義者包括三大空想主義家歐文、傅立葉、聖西門沒有發現,早期工人運動領袖如盧德也沒有發現。發現這一對之間的可能性的人是誰呢?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麼,憑什麼這個媒人是馬克思與恩格斯呢?空想社會主義者往往從唯心主義的角度出發,僅從人類的理性和道義出發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進行批判,對剝削者進行說服教育,沒有找到進行變革真正可以信任可以依靠的力量,這顯然是毫無力度的,也是沒有實際操作性的。而以往的工人運動又缺乏長遠的目標,當他們成功的把剝削者逼上談判桌以後,卻往往因為不知道該談些什麼而亂了陣腳,最後還是被剝削者哄著騙著離開談判席回到工廠繼續乖乖的接受他們的剝削和壓迫。顯而易見,這兩種運動的結合簡直可以說是天衣無縫,社會主義運動因工人運動的聲援而找到了可以真正信任真正依靠的力量,從而走下了書架真正的成為了鬥爭的武器;工人運動因社會主義的指導而更加富於組織性和目的性,從而更容易並且真正的獲得成功。而發現這個秘密的,就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那麼,他們是如何發現這個秘密的呢?

這一成就首先得歸功與19世紀以前的一切人民群眾,因為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充分吸收其之前一切優秀的人類文化成果特別是德國古典哲學和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之後才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馬克思畢生的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因為創立了辯證唯物主義特別是歷史唯物主義,一方面馬恩就有了科學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從而用更加客觀的視角去看待和指導社會主義運動與工人運動;另一方面歷史唯物主義作為揭示整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闡明了階級鬥爭在階級存在的社會包括資本主義社會作為社會進步的主要的直接的力量推動著社會歷史的不斷前進。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特別是剩餘價值學說則深刻的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和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壓迫和剝削,從而闡明了無產階級解放自己和全人類的責任。以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邏輯起點進行推導,必然得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及其制度必然被另一種社會生產方式和制度所取代。馬恩創立的這兩門學說既是其創立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前提和基礎,而科學社會主義理論也是這兩門學科邏輯延伸的必然結果。在此基礎之上,馬恩又創造性的繼承並發展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理論,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從而自然的將社會主義運動與工人運動撮合到了一起。

從上面的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是為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是為符合時代的實踐需要而產生的,是人類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凝結的必然結晶。從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淵源來看,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仍然存在,只要辯證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沒有被證明其為徹底的謬論,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就是科學的、正確的、合時的。當然,這裡所講的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是指直接關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本質的、是辯證唯物主義哲學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必然邏輯結果的結論,作者在本文中所謂的基本原理即使如此。由於時代和實踐的發展,資本主義的表現形式也必然隨之發生變化,科學社會主義關於這方面的理論也必須隨之變化發展和完善,這一部分原理不在本文所指的基本原理之內,作者為了將其分別清楚,把其作為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在當代的發展。

第二節 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

科學社會主義是研究人類社會基本規律的一門科學,特別是研究社會主義如何取代資本主義以及如何鞏固建設社會主義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科學。科學社會主義要回答的基本問題是:社會主義為什麼取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如何取代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建設社會主義;什麼是共產主義;社會主義如何過渡到共產主義。由於當代的實踐僅僅到社會主義階段並且是初級階段,所以對於鞏固和建設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相關理論尚不成熟。作者在本文中論述的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只是對於社會主義為什麼取代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如何取代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的相關原理進行論述。於是,我們可以看出科學社會主義研究的對象就包括在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的一切階級、階層及其相互關係。其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及其相互關係。簡單的講,科學社會主義就是研究無產階級解放的性質、條件和目的。恩格斯曾在1885年指出:「共產主義現在已經不再意味著憑空設想一種儘可能完善的社會理想,而是意味著深入理解無產階級所進行的鬥爭的性質、條件以及由此產生的一般目的。」

生產關係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築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辯證唯物主義揭示的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生產關係即經濟基礎也要不斷發展,從而上層建築也必然隨之而發展,具體表現為社會形態的更替。根據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我們可以把至今人類社會的存在形式分為無階級的社會和有階級的社會。階級作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既不是從來就存在的,也不會永遠存在下去,人類最終將走向無階級的、自由聯合人的社會,即共產主義社會。從有階級的社會走向無階級的社會需要一群這樣的人來推動:他們是真正的一無所有,以至於如果不打破舊世界的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所有的一切就無法繼續生存下去的一類人。因為說到底,階級是私有制的產物,只要社會上的大多數人都擁有私有的、也就是自己的能使自己及後代活下去的生產及生活資料,私有制就會繼續存在下去,階級也就會繼續存在下去。只有當社會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被私有制榨取的一無所有的時候,私有制也就必須要躺進他的骨灰盒了。而在有階級的社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化的程度也會越來越高,這也就意味著階級的組成會越來越分化為一個由少數人組成的剝削階級剝削另一個由多數人組成的被剝削階級,並且階級矛盾會越來越激化。由此,有階級社會自身也經歷了一個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推動社會向前發展的就是階級鬥爭,其力量來源是廣大的創造歷史的人民群眾。因為階級鬥爭直接反映了被壓迫階級代表的生產力的發展和壓迫階級代表的落後的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於是,私有制及其愛子有階級社會在階級鬥爭中由低級向高級的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及資本主義社會。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私有制和有階級的社會卻走到了死胡同。

私有制在資本主義這個曾被一些資產階級思想家比喻為「千年理想王國」的有階級的社會形態里發展到了其巔峰狀態,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但是,也正是這個曾被馬克思高度評價道:「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②的私有制的有階級的社會形態卻把世界上最傻的兩件事都包攬了。第一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二件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資本主義社會的高速發展是以極為慘烈的代價換來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自身具有無法彌補的並且是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這個矛盾把資產階級陷入了一個十分尷尬孤立的境地。一方面是造成了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對立;一方面資本主義宏觀生產的無政府狀態與微觀的嚴密的組織性之間的矛盾使得資本主義不可避免的發生經濟危機從而使資產階級與整個社會對立起來;不僅如此,由於競爭的存在和資本家無限追求剩餘價值的性質,資產階級還與其本身對立起來,資產階級內部也發生著殘酷的鬥爭。資本主義社會將整個社會逐漸的分為兩級,並且不容許任何中間階層或階級的存在。權力與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人手裡,而貧困與飢餓卻像夢魘一樣夜夜糾纏著那些連基本生活都保障不了的絕大多數人。並且,隨著中間階級和在競爭中落敗的資產階級的加入,這個隊伍還在不斷增加。而巨大的財富與權力卻越來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一開始還只是某一個城市,後來逐漸發展到一個國家,幾個國家,甚至現在還在向著全世界發展。正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資產階級不僅自己孤立了自己,使自己陷入了絕境,還順帶創造了毀滅自己的武器、創造了使用這個武器的主體——無產階級和廣大的人民群眾,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另外,資本主義的方式是社會化大生產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為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創造了條件,並且資本主義越是發達,社會化大生產的程度越高,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條件就越充足,這就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無論我們是從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即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來講,還是僅從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進程即剩餘價值學說的視角來講,我們可以很輕易的得出資本主義必將在無產階級的努力下被社會主義取代。凡是有一點政治經濟學理論基礎的人都知道,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所帶來的後果對於資產階級而言除了無限的惡化資本家獲得剩餘價值的環境外,別無其他;而對於無產階級而言也只是讓他們變得越來越貧困,越來越廉價,越來越依附於壓榨他們的資產階級;而中間階級,要麼變成剝削者,那只是少數,更多的是變為被剝削者,並且在這個過程中一併讓自己貶值。然而,資本主義制度的可笑之處在於,如果不對這種生產方式進行變革,那麼生活在其中的人要使自己能夠活下去的前提就是使自己走向滅亡。不僅僅是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以及中間階級如果想讓自己能夠真正的存在下去,就必須變革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就必須消除一切私有制和階級差別。也就是說,無產階級的解放不僅僅是無產階級自己的解放,還是他的對頭資產階級也是其鄰居中間階級的解放。無產階級就是那個在私有制和有階級社會的條件下產生的真正一無所有的人,在他們身上,有著人類歷史上一切階級所沒有的優秀品質。正是因為其受到的剝削和壓迫是空前的,所以其特別堅忍和團結;因為他們與最先進的生產力相聯繫,所以其具有遠見和力量。也正是因為如此,無產階級將擔負起歷史上其他階級所沒有的責任,即解放全人類。從無產階級誕生的那一刻起,私有制和有階級社會的命運就被牢牢地攥在了無產階級而不是資產階級手中,人類社會前進和發展的旗幟就緊緊扛在無產階級而不是資產階級的肩上。

現在,我們解決了資本主義必將被社會主義取代的問題,也找到了推動這種歷史變革力量的主體即無產階級,現在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無產階級要怎樣推翻資產本主義生產方式。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程也不例外。雖然資產階級如果不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自己也要面臨滅頂之災,但是,由於其階級的局限性,他們往往看不到這一點;即使有少數資本家看到了這一點,但是在巨大的財富和權力的誘惑下他們往往心存僥倖,對於客觀真理視而不見。資產階級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的既得利益者,他們絕對不會坐等無產階級推翻他們的統治,甚至會率先利用他們已經取得的特權而歇斯底里的進行殘酷的瘋狂的鎮壓。並且,即使當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被推翻以後,那些資產階級的遺老們還會千方百計不顧一切的進行瘋狂的反撲。並且,無產階級在這場徹底的變革中所面對的還不僅僅是資產階級,還要面對青面獠牙張牙舞爪的封建舊勢力和搖擺不定見風使舵的中間階級以及和無產階級一樣生活在水深火熱苦大仇深中的農民階級。於是,無產階級本身的組織、團結、建設、發展是第一性問題,而如何處理好與這些形形色色的其他階級的關係就成了第二性的問題。

首先,無產階級在這場變革中必須組織和團結起來,一方面是因為只有組織和團結才能使無產階級的力量的到最大的組合和實現;另一方面是由於無產階級所面臨的對手是極其強大與殘忍的,如果不組織和團結起來,就不可能取得勝利。為了更好的組織與團結各個無產階級成員,無產階級需要成立一個對內團結對外鬥爭的樞紐性、先鋒性的組織。這個組織首先必須是無產階級中最優秀的分子組成的,擁有堅定的革命信念、堅忍的革命意志和堅貞的革命精神。其次,這個組織必須有科學的正確的先進的理論作為指導並矢志不移的予以堅持。再次,這個組織必須有統一的綱領和嚴格的紀律並與群眾保持密切聯繫。這樣才能保證這個組織對內的凝聚性、信服性、導向性,對外的優越性、獨立性和戰鬥性以及這個組織本身的階級性、堅韌性和先進性。因為這個組織不僅要把分散的無產階級組織起來凝結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並且還要抵制變革中各種錯誤思潮的浸襲,在變革遭到困難挫折和打擊時能夠讓無產階級繼續保持團結和戰鬥。

這個組織就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共產黨。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中最優秀的分子所組成的組織,是整個變革中的核心力量,是推動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以及鞏固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所以,共產黨首先必須是最先進的組織,必須始終代表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這就要求共產黨必須堅持科學的理論指導,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必須優化和純潔黨員隊伍。其次,黨必須要有鐵的紀律,要注重自身的建設。黨作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首先要保證自己不被腐蝕和潰敗,因此就要有嚴格的紀律,保證自己的戰鬥力不被削弱並且還要不斷的提升自己的戰鬥力。再次,共產黨一定要保持和群眾的密切聯繫,堅持群眾路線。「先鋒隊當他只有不脫離自己領導的群眾並真正引導全體群眾前進時,才能完成其先鋒隊的任務。」③第四,共產黨要堅持其根本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沒有民主,就沒有團結;沒有集中,就沒有力量。第五,共產黨必須牢牢掌握革命的領導權。作為先鋒隊,如果不去領導革命,那麼他的存在就是無意義的。並且也只有最先進的政黨掌握了領導權,才能真正保證革命的徹底勝利。在領導權的問題上,共產黨無需謙讓。最後,要求共產黨以及其領導的無產階級要有高超的對敵鬥爭與對內團結的技巧,堅持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當前鬥爭與長遠目標相結合、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當然。無產階級一定要不失時機的巧妙的發展自己的力量,讓自己的力量在一點一滴的積累中不斷壯大。

其次,無產階級必須處理好與其他階級的關係,分清什麼時間什麼地點什麼條件下誰是盟友、誰是敵人。根據階級劃分來講,封建舊勢力是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共同的敵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條件下都不能與之妥協;農民是無產階級最可靠的盟友,也是各個階級中人數最多的一個階級,能否爭取到農民的支持直接關係到革命能否成功;資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代表的是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無產階級的盟友;在社會主義革命中則是落後生產關係的代表,是革命的對象;而對於中間階級,一方面要盡量拉攏,另一方面又要防止其叛變。根據革命的性質來講,在民主革命中凡是與封建舊勢力沆瀣一氣的都是革命的對象,凡是反對封建舊勢力的都是盟友;在社會主義革命中,凡是與資本主義狼狽為奸相互勾結的都是應當撕得粉碎的歷史垃圾,凡是反對資本主義的都是可以一同上陣的朋友。當然,無論誰作為無產階級的盟友,無產階級都必須保證自己的獨立性和革命的領導權。

當我們完成了自身的建設,分清了敵我關係,接下來就是實實在在的開始鬥爭了。於是,我們馬上就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怎麼鬥爭?

任何一個階級反對另一個階級,就其鬥爭方式而言,不外乎兩種,即和平鬥爭和暴力革命。和平鬥爭是在革命形勢尚不具備的情況下為保存和積蓄無產階級的力量並盡量爭取有利的鬥爭形勢而採取的策略,是暫時的策略;而暴露革命則是在革命形勢成熟的條件下通過暴力奪取革命果實。雖然暴力革命的效果是直接快速立竿見影的,但是,暴力革命只能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使用。其巨大的破壞作用不僅僅是毀滅敵人的終極武器,我們也要看到,如果暴力使用不當,也會變成毀滅自我、毀滅社會的兇器。那麼,無產階級暴露革命什麼情況下才算是條件成熟呢?首先是無產階級自己本身已具備了進行暴力革命的條件,一是無產階級的在政黨的領導下整個無產階級團結一心,力量空前強大;二是無產階級及其政黨有正確的路線、政策和策略;三是獲得人民群眾及其同盟階級的堅決支持並自覺行動。其次,還要求資產階級虛弱到能都被擊潰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革命的到來,具體而言,就是:第一,資本主義內在矛盾達到尖銳化的程度,以至於其造成的全面的社會危機使無產階級不能照舊生活下去,資產階級也無法照舊維持其統治並且完全喪失了掌控社會的能力;第二,無產階級的革命要求空前高漲。當然,無產階級是否有可能不使用暴力來奪取革命呢?從理論上講,只要無產階級的力量足夠強大到讓資產階級自動放棄抵抗,以及資產階級社會的民主制度成熟和完善到能夠藉此完成無產階級革命。當然,實現和平革命肯定是需要無產階級擁有和平奪取政權的智慧和能力的。從主觀願望上來說,我們更希望和平奪取政權,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可能性無限放大。我們應當看到,作為既得利益者的資產階級是絕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的,當革命威脅到其統治甚至是革命尚在萌芽之初時他們就會動用手中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將無產階級革命謀殺在搖籃里。毫無疑問他們會事先使用他們掌握的最強大的暴力組織——國家來鎮壓無產階級的革命。所以,無產階級必須明白,自我的解放最終還是得靠自己,幸福的花要自己親手澆灌。最後,無產階級要善於運用這兩種鬥爭方式,在革命條件尚不成熟之時要沉得住氣,積極用和平鬥爭的方式爭取哪怕一點一滴的有利條件,為革命積蓄力量;當革命條件成熟時,又一定要抓住時機,要毫不猶豫毫不留情的將敵人撕得粉碎。當然,和平鬥爭與暴力革命要靈活的使用,甚至是交替使用,只要是有利於無產階級革命勝利,具體的革命形式是可以做適當改變的。

無產階級的鬥爭形式也可分為經濟鬥爭、政治鬥爭和思想文化鬥爭三個方面。經濟作為無產階級鬥爭的基本形勢,是指無產階級為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而進行的鬥爭。但是經鬥爭作為無產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當前的利益的鬥爭方式雖然可以暫時改善工人的生產生活條件、團結工人、鍛煉工人、積蓄革命力量為進一步的鬥爭打好基礎,但是,它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能從根本上消除無產階級受剝削受壓迫的根源。基本形式還有待於上升為最高形式——政治鬥爭,即無產階級以奪取政權為目標的鬥爭。奪取政權是無產階級在這場革命中的關鍵目標,只有奪取了政權,才能保證無產階級解放自己和解放全人類事業的勝利。當然,無產階級除了要對付資產階級的「硬刀子」,還有注意資產階級的「軟刀子」——思想文化的滲透。無產階級必須高度重視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鬥爭,意識形態領域不同於經濟和政治領域是看得見、摸得著的,意識形態領域是最容易受到資產階級的攻擊和浸襲的,既可能以直接攻擊的強硬的面目出現,也能以修正主義等溫柔的面目出現,特別是後者,由於其帶有很強的欺騙性和隱蔽性,在鬥爭中就必須時候引起注意。上述的這三種鬥爭方式需要在具體的鬥爭環境中靈活使用,不可割裂開來。總而言之,無論何種鬥爭形式,都必須是有利於增加無產階級革命力量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最終勝利的。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如何鬥爭,接下來就必須解決另一個問題了:我們鬥爭的目的是什麼?這個問題是不言而喻的,無產階級階級要根本改變其受壓迫受剝削的現狀,就必須打破一切陳舊的落後的反動的秩序和規則。既然如此,無產階級就首先得把維護那個秩序和規則的監護人徹底溺死在革命的洪流中。於是,取得政權就是無產階級革命的第一步。當陳舊的落後的反動的秩序和規則的監護人被歷史前進的車輪碾地粉碎的時候,無產階級就可以毫無顧忌的徹底剷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東西了。無產階級一定不可以對這些秩序和規則手下留情甚至直接運用,因為這些秩序和規則是用來囚禁無產階級的,當然不能用來解放無產階級;其次,無產階級要建立的秩序和規則是比以往任何秩序與規則都要公正客觀合理,所以,以往的這些秩序和規則已經沒有任何存在的理由和意義。最後,無產階級要建立其自己的秩序和規則,這個秩序和規則將不同於以往的任何秩序和規則。首先,這個秩序和規則的首要目的就是消滅無產階級本身,就是要消滅一切階級,即意味著要消滅任何形式的私有制,不論他是張牙舞爪還是含情脈脈。其次,這個秩序和規則要使其下的一切人得到自由和全面發展,要消除一切異化,人本質的異化、人與人關係的異化、人與自然關係的異化都將在此灰飛煙滅。最後,隨著生產力的極大提高、社會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社會成員精神境界的極大提高,這個秩序和規則自己也將走進歷史博物館。這就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最終目的。在實現這個目的的整個過程中,無產階級始終是中堅力量,因此,始終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作為保證其目的的最終實現和防止反動分子的惡意阻擋與破壞就顯得十分有必要,因此作為其先鋒隊的共產黨也應當始終保持其領導的地位不動搖,直到無產階級專政和共產黨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他們只需要乖乖的躺進玻璃箱僅僅用來供人參觀的時候為止。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無產階級在取得革命的勝利之後並不會立刻生活在共產主義社會,而是要經歷一個除舊立新的一個向共產主義社會過渡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社會。在社會主義社會,政治上必須堅持和鞏固在共產黨領導下的無產階級專政,這個專政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廣大人民群眾對極少數敵對分子的專政,其實質是無產階級與廣大人民群眾結成的階級聯盟。其具體的實現形式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經濟上要改革生產關係,使生產關係與現實的生產力相適應,並且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具體的經濟形式也應當以發展生產力為目的,視具體情況而定。思想文化上也要建設與當下經濟基礎相適應和與符合共產主義原則的內容。無產階級在這個階段的任務用溫總理的一句詩表述就是「腳踏實地、仰望星空」。

最後,要說明的是,無產階級革命的進程是長期性與曲折性、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統一。

任何社會形態的的更替都絕不會是一個一帆風順一蹴而就的過程,更何況社會主義革命所擔負的任務是前所未有的沉重。任何反動勢力都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台,在其統治被推翻後也還會如跳樑小丑般做一些小動作,包括資本主義革命也伴隨著封建勢力的不斷復辟。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做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論斷後也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補充道:「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全部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我們應該看到,資本主義社會從誕生至今也不過四百多年,其真正確立起對世界的統治也不過兩百年,資本主義社會尚殘留著一些促進生產力的因素,所以,資本主義的滅亡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前人從未涉及的話題,其道路要我們自己去摸索,就免不了走彎路、走錯路,所以,這也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效,顯示其巨大的優越性,更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此外,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也是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

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是一個世界性的歷史進程,首先是因為資本主義是世界性的;其次社會主義革命是解放全人類的革命,自然也是世界性的。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主義革命是在同一時間在所有國家以同樣的方式勝利。各個國家有其特殊的國情,自然革命成熟的時機和具體形式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對待革命的進程的問題上,我們不可過早的蓋棺定論。無論是哪個國家或者那幾個國家,只要革命時機成熟,就要抓住機遇促成革命的成功。決不可徘徊猶豫,錯失良機。馬克思在談到國際工人協會中不同的理論觀點時指出:「由於每個國家工人階級的各種隊伍和不同國家的工人階級所處的發展條件極不相同,他們目前所達到的發展階段也不一樣,因此它們反映實際運動的理論觀點也必然各不相同。」④列寧在《論面目全非的馬克思主義和「帝國主義經濟主義」》中指出「一切民族都將走向社會主義,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卻不會完全一樣,在民主的這種或那種形式上,在無產階級專政的這種或那種形式上,在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速度上,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特點。」他還指出:「由於開始向建立社會主義前進時所處的條件不同,這種過渡的具體條件和形式必然是而且應當是多種多樣的。地方差別、經濟結構的特點、生活方式、居民的素質、實現這種或那種計劃的嘗試,——所有這些都必定會在國家這個或那個勞動公社走向社會主義的途徑的特點上反映出來。這種多樣性愈是豐富(當然,不是標新立異),我們就愈可靠愈迅速地達到民主集中制和實現社會主義經濟」⑤因此,某個國家革命的時間、方式和進程(特別是跨社會形態的革命)只能因其具體國情而定。

此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不斷發展的理論。要不斷糾正已經被證明的錯誤的理論,要根據實際情況改正已經過時的或不合實際的理論,要根據實踐的發展在運用中豐富已有的理論。列寧在帝國主義時期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發展即是最好的例證。

第二章 蘇東劇變簡史

在本章,作者將對蘇東劇變的歷史進行一個簡單的梳理。在上一章中,作者對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梳理,是為了在對蘇東劇變簡史梳理的過程中對照基本原理分析,這樣就便於從中發現一些東西。由於作者所掌握的史料有限,故作者只是概括性的將歷史串聯起來,有不合適或遺漏之處,還望諒解。

第一節 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簡史

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大會批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宣言,蘇聯正式成立。蘇聯的歷史就此開始,但是,如果要進一步探尋蘇聯的成立,那還得追溯到十月革命的勝利。

列寧根據資本主義世界的新變化——資本主義進入到帝國主義階段創造性的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提出了帝國主義理論,並通過分析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絕對規律提出了社會主義可能在一國或數國首先取得勝利的理論。在此理論的指導下,列寧領導了俄國十月社會主義的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俄。十月革命勝利後,蘇俄國內外的反動勢力勾結起來妄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列寧的領導布爾什維克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衛了蘇維埃。政治上打碎舊的國家機器,建立無產階級專政權力機關;經濟上剝奪剝削者,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外交上取消沙俄強加於各弱小民族不平等條約,實行民族自決;結束帝國主義戰爭,簽訂布列斯特和約;粉碎帝國主義干涉,取得國內革命戰爭勝利。⑥通過這些措施,蘇維埃俄國度過了最困難的1918年夏至1921年春。在十月革命勝利之初,列寧曾經初步擬定了向社會主義過渡和建設社會主義新經濟的計劃,通過國家資本主義的環節過渡到社會主義,其中,「計劃和監督」是其採取的一項重要經濟措施。在1918年春完成剝奪剝削者的任務後,列寧原計劃將工作重心向經濟建設轉移,但是,自1918年夏開始的反動勢力發動的反對蘇維埃政權的戰爭打亂了這一計劃。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不得不採取應付困難的非常措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其主要措施包括:實行餘糧收集制;大中企業收歸國有,小企業實行監督;取消一切商品貿易,一切生活必需品均由國家分配;實行義務勞動制,「不勞動不得食」。經過三年艱苦的鬥爭,蘇維埃政權贏得了勝利。但是,在戰爭勝利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已經不再適應新的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導致的一系列嚴重的政治經濟危機使得曾一度想以「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列寧不得不轉變思維,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自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會後,蘇俄開始逐步實行新經濟政策,其基本內容有:在農業方面,用糧食稅代替餘糧收集制,有限度的允許農民租佃土地和僱傭勞工;在工業方面,對國營企業進行改革,利用國家資本主義手段提高生產力和恢復部分私有企業;在商業方面,允許國家調節下的自由貿易,通過國營商業、合作商業和私人商業等多種渠道,大力發展商業。列寧對新經濟政策充滿信心,他曾經在1922年說道:「社會主義現在已經不是一個遙遠的將來,或者什麼抽象圖景,或者什麼聖像的問題了」,「我們把社會主義拖進了日常生活,我們應當弄清楚這一點。這就是我們當前的任務,這就是我們當今時代的任務。」「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⑦事實證明,新經濟政策符合蘇俄當時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和社會發展的趨勢。

1921年1月21日,列寧因病去世。斯大林在與托洛斯基和布哈林的兩次鬥爭與爭論中佔得上風,領導蘇聯人民建立了一種政治經濟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體制——「斯大林模式」,又稱社會主義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的建立」是伴隨著新經濟政策的結束以及高速工業化、農業全盤集體化、大清洗三大運動的完成而建立起來的。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⑧:

一、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在經濟上,社會主義蘇聯模式是在生產資料全民所有制基礎上,按高度集中統一的指令性計劃和行政手段對國家經濟生活進行全面管理。這一體制主要通過高度集中的部門管理來貫徹中央的指令性計劃,排斥市場機制,生產和分配嚴格由國家統一規定。在所有制結構上,國家所有制占絕對優勢;在國民經濟管理上,按集中計劃原則實行指令性的計劃經濟體制;在經濟發展戰略上,優先發展重工業和軍事工業。

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社會主義蘇聯模式延續並發展了列寧時期的無產階級專政體系,帶有權力高度集中的特點。主要表現為:高度集中的黨和國家領導體制,自上而下的幹部委任制,軟弱而低效的監督體制,地位特殊的國家安全機關。

三、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體制。主要表現為過度集中的思想文化管理體制,領袖言論成為真理與錯誤的唯一標準,思想觀點分歧和學術爭論往往被上升為政治鬥爭,公共輿論高度一致。

四、外交上從開放和和平共處平轉變為封閉、對抗和霸權主義。

社會主義蘇聯模式不僅在蘇聯實行了將近五十年,也在東歐諸國實行了近四十年。其對蘇東的影響使深遠的甚至可以說是致命的。因為蘇東諸國一直試圖改變這種模式而不斷改革,但一直也未能徹底擺脫它的束縛。自從社會主義蘇聯模式在蘇東建立後,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蘇東以後的社會主義建設史就是對社會主義蘇聯模式的改革史。

1953年3月5日晚,斯大林病逝。隨後,同年9月11日,赫魯曉夫當選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了其頗具爭議的11年改革之路。

社會主義蘇聯模式雖然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衛國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其固有的矛盾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國內外環境的變化,逐漸激化顯露出來並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政治經濟問題。蘇聯亟待一場深刻的改革,而這個歷史使命便落在了赫魯曉夫身上。於是,赫魯曉夫對蘇聯的政治、經濟體制以及對外政策進行調整和改革。在政治上,改革過分集中的黨政領導制度,打破個人迷信,反對個人崇拜。在經濟上,通過放權和強調物質刺激來改革傳統的工農業管理體制,調動個人和企業生產的積極性。應該說,赫魯曉夫對於蘇聯的改革進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他缺乏正確的指導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如他把整個社會面臨的困境歸結於個人迷信和個人崇拜尤其是斯大林的性格缺陷,在1956年2月蘇共的二十大會議上做了關於揭露斯大林個體崇拜的秘密報告,曾一度使帝國主義藉此掀起反共反蘇的浪潮以及東歐政局的動蕩,自己卻大搞個人崇拜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提出了一些不切實際的口號,如1961年他聲稱「20年內蘇聯將基本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在具體做法上也只是對原有體制的小修小補。這些因素使其改革並未取得積極的效果。

1964年10月14日,蘇共中央全會解除赫魯曉夫蘇共中央第一總書記、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職務,選舉勃列日涅夫為蘇共中央第一總書記。自此,蘇聯開始了其最為穩定的勃列日涅夫執政的18年。

在勃列日涅夫時期,由於世界局勢趨向緩和,和平與發展越來越成為成為時代的主題,加上美蘇之間保持著核武器的均勢,因此,發生新的世界大戰的可能性變得更小。此時,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在西方國家方興未艾,為適應新的形勢西方國家也開始了改革的步伐。在蘇聯國內,蘇聯模式的弊端由於長期未得到根本的解決暴露的更加明顯。這樣的國際與國內環境為蘇聯進行深入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勃列日涅夫卻白白看著這樣的機會從手上溜走。雖然其進行了一定的改革,但也只是隔靴搔癢。不僅如此,蘇聯國力在勃列日涅夫時期走到了轉角,開始下滑。首先,在原有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的減少計劃的指導性指標、擴大企業自主權的「新經濟政策」半途而廢,國家實力由盛而衰。其次,政治體制不斷僵化並形成了特權階層。第三,對外推行霸權主義,長期的軍備競賽使蘇聯經濟不堪重負,也嚴重損害了社會主義國家的形象。

在經歷了安德羅波夫和契爾年科的短暫過渡後,1985年3月11日,蘇共中央選舉出了其歷史上最後一位總書記——戈爾巴喬夫。

戈爾巴喬夫面對的還是老問題——改革。不過,戈爾巴喬夫對蘇聯的改革的最卻終將蘇聯送進了火葬場。在重點對經濟的改革受挫的情況下,從1988年6月蘇共第十九次全國代表會議開始,戈爾巴喬夫改革的重點由經濟體制轉向政治體制,改革開始背離社會主義方向。一開始還只是提出了「民主化」、「多元化」、「公開性」的原則,改革國家權力機關,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將政治改革的目標確定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後來直接放棄了共產黨的領導,實行總統制並且向市場經濟過渡。這些措施不但沒能解決蘇聯長期積壓的種種矛盾,反而使各種矛盾如火山噴發一樣一齊爆發出來。對蘇聯歷史的全盤否定,引起人們的思想混亂;國民經濟崩潰,開始大滑坡;民族矛盾迅速激化,民族分離活動愈演愈烈;蘇共黨內開始分化相互爭鬥。1990年,立陶宛率先宣布獨立,接著,俄羅斯帶頭,許多加盟國隨後發表了「主權宣言」。蘇聯面臨著分裂的危險。1991年,蘇聯就是否保留蘇聯進行全民公決,大部分公民表示贊同保留蘇聯。1991年8月,經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和各加盟共和國領導人的磋商,《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條約》公布,將「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改名為「蘇維埃主權共和國聯盟」,其實質是將其變為鬆散的邦聯。隨著試圖挽救社會主義蘇聯的最後的行動「八一九」事變的失敗,蘇聯解似乎已經無法逆轉。1991年8月24日,戈爾巴喬夫辭去蘇共中央總書記的職務,並建議蘇共自行解散。蘇共墜入毀滅的深淵,而各加盟共和國則加緊獨立的步伐。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等十一國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簽署《阿拉木圖宣言》,加入國家聯合組織「獨聯體」,至此,蘇聯完全解體。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作為蘇聯首任也是最後一任總統,宣布辭去蘇聯總統和武裝力量最高統帥職務。第二天,蘇聯最高蘇維埃舉行最後一次會議,正式宣布蘇聯停止存在。

自此,執政七十多年的蘇聯共產黨和曾經作為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一併在歷史的銀幕上消失。

第二節 東歐社會主義建設簡史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歐建立了八個人民民主國家,分別是: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歐這八個國家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與其民族解放運動相聯繫的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這些國家在獨立之前雖然都有革命的活動和共產黨,但其力量還不足以單獨戰勝包括法西斯在內的反動勢力,都是在蘇聯的支持和幫助下獲得獨立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的。根據其獨立和建立政權的方式的差異,可以分為以下四種類型。

第一種是主要依靠本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反法西斯武裝力量,蘇軍只起著配合幫助的作用,如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第二種是本國的反法西斯力量還不夠強大,主要依靠蘇軍消滅本國的法西斯勢力,如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第三種是本國的反法西斯力量發動武裝起義推翻了追隨軸心國的反動政權從而轉向同盟國,並且在蘇軍的協助下獲得解放,如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第四種是在蘇占區建立的人民政權,如民主德國。

在這八個國家中,除捷克斯洛伐克和民主德國外,大多數國家的工業都不夠發達,農村中存在著嚴重的封建殘餘。在民主政權建立之初,東歐諸國領導人如季米特洛夫、鐵托、哥穆爾卡等都根據本國的實際,提出了適合本國國情的通向社會主義的道路並且得到了蘇聯的允許。後來,隨著冷戰的加劇,蘇聯加緊了對東歐的控制,開始在東歐強制推行蘇聯模式。

由上我們可以看出,東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深深的打上了蘇聯大國主義的烙印。這也決定了以後東歐諸國的改革不僅僅只是對於蘇聯模式的突破,往往也夾帶著掙脫蘇聯束縛的因素。

南斯拉夫因為反對蘇聯控制而受到了孤立和封鎖,但是也因禍得福,探索出了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自治和不結盟的社會主義。但是,這種模式削弱了中央的管理力量,使分散主義和自由主義有了滋生的制度土壤,也因此也為民族分裂勢力的活動提供的廣闊的空間。進入1988年,南斯拉夫國內政治、經濟和社會各方面都出現危機。隨後,南斯拉夫各加盟共和國相繼提出獨立的主張。受東歐其他國家局勢影響,南斯拉夫實行多黨制,甚至其後有轉向社會民主黨和分裂的趨勢。南斯拉夫最終以分裂作為結局,1991年6月,以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宣布獨立為開端,以前的南斯拉夫後來分成了五個國家:波黑、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南聯盟。

東歐諸國除了南斯拉夫外,其他諸國都在蘇聯的強制下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一方面這種體制本身具有的明顯的缺陷,另一方面東歐諸國的實際國情不同於蘇聯,使得這種體制隨著各國實踐的深入和環境的變化,其弊端暴露的越來越明顯,加上蘇聯為其自身利益而對諸國內政的干預,在東歐激起了一連串的事件。此後東歐諸國開始了探索各自改革的路。

1956年,波蘭發生了波茲南事件,波蘭政府出動了軍隊和坦克,才控制住局勢。不久,哥穆爾卡出任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一書記,開始了政治經濟方面的改革。哥穆爾卡提出實行中央計劃和企業自治相結合的方針,擴大企業自主權。然而,從1958年起在內外保守勢力的阻撓下,改革迅速後退,到1959年波蘭統一工人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改革完全廢止。此後,在70年代波蘭曾一度實行新體制戰略。然而,這非但沒有解決長期積壓的矛盾,反而產生了更多的政治經濟社會問題。80年代末,波蘭境內的通貨膨脹大幅度上升,人民群眾不滿的情緒也隨之趨向激烈。早已被取締的團結工會趁機東山再起,罷工浪潮席捲全國。波蘭統一工人黨在劇烈的社會動蕩中慌了手腳,決定實行政治多元化和工會多元化,並恢復了團結工會的合法地位。1989年8月24日,以團結工會為主的聯合政府的成立標誌著執政四十五年的統一工人黨失去了議會的控制權和政府的領導權,也標誌著波蘭政治經濟制度的劇變。1990年1月,波蘭統一工人黨分裂為「社會民主黨」和「社會民主聯盟」。1990年12月,團結工會主席瓦文薩當選波蘭總統,波蘭政局的變動至此結束。

同樣在1956年,匈牙利發生了匈牙利事件,最後由蘇軍開進布達佩斯後方才平息了叛亂。叛亂平息後,卡達爾被推上了改革的風口浪尖。自1968年起,匈牙利開始了大規模的經濟體制改革: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所有制的基礎上,把國民經濟按計劃發展的中央管理與商品關係、市場積極作用有機地聯繫起來。這次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經濟平衡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匈牙利也因此被譽為「東歐消費者的天堂」。1973年以後,匈牙利的經濟發展遇到了困難。80年代後半期,匈牙利財政赤字劇增,通貨膨脹嚴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此後,匈牙利也走上了多黨制的道路。1990年3月25日,匈牙利舉行了多黨制後的首次大選。自由民主主義者聯盟全國委員會委員根茨·阿爾帕德5月2日當選為國會主席,8月3日當選為首任總統。波蘭的社會主義制度就此畫上句點。

6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經濟發展遇到嚴重困難,黨內鬥爭激烈。1968年初,杜布切克出任捷共中央第一書記,開始了被稱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捷共公布了革新社會主義的《行動綱領》,提出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改革黨的領導體制,貫徹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經濟體制,對外奉行獨立自主的方針。但是,「布拉格之春」遭到了「莫斯科寒流」的侵襲,在同年8月出兵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改革就此中斷。這也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劇變埋下了伏筆:捷克斯洛伐克的演變就是以要求為1968年事件平反為開端的。1990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舉行大選,捷共被完全排除在政府之外,失去了政權。

在其餘四個國家也如中了魔咒一樣與他們走上了一條大同小異的路。長期積壓的政治經濟體制的弊端不但沒有因改革而得到解決,反而被更加激化。面對尖銳的社會矛盾,各國共產黨無一不選擇了放棄黨的領導實行多黨制的道路,結果在後來的大選中紛紛落馬,失去政權。1989年12月,德國統一社會召開中央全會,宣布集體辭職;隨後於1990年2月決定將黨的民稱改為德國民主社會主義黨,宣布走民主社會主義的道路。1990年10月,民主德國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1989年,羅馬尼亞則通過流血事變處決了羅共領導人齊奧塞斯庫,羅共隨之自行解散。1990年4月,保加利亞共產黨正式改名為社會黨,雖然在同年6月的選舉中獲得了勝利,卻在同年10月的大選中失敗淪為在野黨,財產也被沒收。1991年6月,阿爾巴尼亞共產黨改為社會黨,放棄馬克思列寧主義,並在1992年3月中舉行的大選中失去政權,成為反對黨。自此,東歐八國全部由社會主義國家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東歐劇變宣告完成。

第三章 蘇東劇變啟示錄

對於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和東歐劇變進程的簡單梳理基本完成,作者接著將對證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對蘇東劇變進行簡單的反思。作者認為,一方面作者的知識水平尚淺,另一方面有很多的專家學者已經對這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意義的工作,故作者對於具體方面的分析就沒有太大的必要和價值。所以,作者先是對一些具體的必要的問題簡單的梳理一下,更重要的是作者要提出一些問題的思考方向,希望可以為這些方面的研究做一點貢獻。

第一節 總結與反思

蘇東劇變作為一場地緣政治的地震其餘震——對蘇東劇變的總結與反思遠未結束,甚至可以說是剛剛開始。當代學者就有對蘇東劇變原因的分析,也有對其影響和借鑒意義的思考;既有對其必然性的解釋,也有對其偶然性的闡述;既有對其作出肯定的聲音,也有對其進行否定的批判。由於作者積累不多,加上篇幅有限,作者僅僅從印證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角度對蘇東劇變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與反思。

蘇東劇變不但不是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的失敗,反而印證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首先是體現了無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長期性與曲折性的統一,這就要求我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依然要重視提防反動勢力的破壞活動。其次,蘇東劇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各國機械的套用了蘇聯模式,並且所有的改革均為真正突破蘇聯模式,這正是無產階級革命進程的一般性與特殊性原理的印證。這也要求我們在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實踐找出符合自己發展的道路。而各國在改革的過程中共產黨性質的改變是改革偏離社會主義的重要原因之一。這也是對於科學社會主義黨建原理的印證。對於我們而言,就必須得不斷堅持和發展馬列主義的指導思想,要不斷加強黨的自身建設,以保持黨的先鋒隊性質。在蘇東劇變中,人民群眾對於生活條件的不滿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這就要求我們要以人為本,堅持群眾路線,堅持把經濟建設,把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放在首位。為此要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東歐劇變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對蘇東的攻勢並不主要是暴露的直接的軍事干預,更多的是放在了意識形態滲透、外交分化和經濟封鎖上。對於我們而言,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顯得尤其重要。此外,要努力發展經濟,保持經濟上的獨立自主的地位。還要善於運用靈活的外交手段,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既要積極對外開放,又要注意防止外來勢力的惡意破壞。蘇聯對外推行霸權主義和大黨大國主義,一方面既是東歐諸國改革失敗的重要的一個外部原因,另一方面也拖垮了本國的經濟,毀壞的本國的形象。所以,在對外交往中一定要堅持五項基本原則;在於其他國家共產黨的交往中,也必須堅持平等磋商,尊重他國的選擇。當世界掀起新一輪的科技改革浪潮時,蘇東各國仍然無動於衷,以至於錯過了追趕發達國家的好時機。因此,我們要重視科技,重視教育,重視人才,切實貫徹科教興國的戰略。

以上是作者簡單的對一些具體問題的羅列,接下來作者將提出一些思考的方向,希望對對讀者有所引導和啟發。

首先是對蘇東劇變的原因的分析。作者認為,蘇東劇變的原因固然是複雜的,但其中一定有一個原因是制約著其他原因發揮作用的關鍵因素,這個原因就應該是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根據這個想法,作者認為蘇東劇變的僵化和對其改革的失敗是蘇東劇變的根本原因。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蘇東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可以說,從蘇聯模式在各國確立後,各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就一直在蘇聯的問題上打著轉,基本就是變革蘇聯模式與強化甚至僵化蘇聯模式的爭鬥。各國共產黨的蛻變,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危機,以及人民群眾的對於共產黨、對於社會主義制度的疏遠,都有這種模式的影響。西方的和平演變也正是通過這種制度的消極面而發生作用的。後來各國的改革正是這種體制矛盾的全面爆發,又是在這種體制下畸形的爆發。典型的案例就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所謂物極必反,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既是對這種政治經濟體制的全面否定,說到底也是這種體制的必然產物。當然,對於蘇聯模式的評價,除了要放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之外,還需要和同時代的社會制度進行比較研究,也要和其之前和之後的社會制度進行比較研究。對於蘇聯模式僵化的原因,更不能僅僅歸結於個別領導人,也需要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下去分析。對於這個問題,作者在此不便贅述。

第二,蘇東劇變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分析。作者認為,任何事物的發展雖然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但是,這個事物既然發生了,就說明其必然性是佔主導地位的。因此,作者認為,對於蘇東劇變的研究重點應放在其必然性的研究上。因為只有知道了其必然性,才能正確揭示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從而為當代其他國家所借鑒。而偶然性則更多的有了一些僥倖的因素在裡面。當然了,我們肯定也不能忽視偶然性的研究。我們說偶然是必然的偶然,必然也是偶然的必然,因為必然性的事件是在偶然的事件中得以體現的。但是,作者想強調的是,我們研究偶然的重點並不在於這種偶然性本身,如果對偶然性本身強調的太多,就很容易陷入唯心主義的泥淖。我們研究的重點應該是現實的偶然性為什麼成為了現實?潛在的偶然性為什麼沒有成為現實?通過這樣的研究我們更能透過偶然性的事件發現其背後更加深刻的原因,從而為現實的建設服務。

第三,對於其肯定或否定的評價。是的,我們說任何事物都有兩面,但不要忘了,總有一面是主要的。對於蘇東劇變的評價,除了從這件事情本身的因素和其所帶來的後果外,還進行對比分析,既包括橫向的,也包括縱向的;既包括理論的,也包括實踐的;既包括物質的,也包括制度的和精神的。作者認為,對現實事物的肯定或否定,關鍵在與其發展的趨勢。如果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該事物必然向其相反方向發展,那麼,對其評價應以否定為主,為什麼不全盤否定呢?因為這個事物畢竟還存在,那麼就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或者說原因;反之亦然。更重要的是,在我們作出的否定的或肯定的評價後,還要對這種評價背後所包含的事物發展的原因和結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現實性、內容和形式、現象和本質作出回答。

第三節 當代的啟示

任何理論,無論其是複雜或是簡單、抽象或是具體、高深或是淺顯,都必須回到現實的實踐。不能體現現實需要或是現實發展趨勢的理論都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應該統統扔進垃圾桶的。蘇聯解體,作為一個已經過去的事,其之所以還能引起人們的討論和思考,就在與其對現實的借鑒意義,這種借鑒不應該僅僅就是針對蘇東劇變本身,還應當深入到這件事所體現的社會發展的本質以及當代社會的新變化和應對策略上。正如列寧所處的帝國主義時代有別於馬恩所處的自由資本主義時代一樣,當代社會同列寧所處的時代也已經發生了深刻的顯著的變化。我們說,馬克思主義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的,那麼,變化中的馬克思主義在當代應該是什麼樣的呢?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在當代受到了極為嚴重的衝擊,面臨著極為嚴峻的形勢。首先是世界形勢的變化已經大大超出了經典作家的預期,特別是資本主義世界發生的新的變化,經濟體制的變化、階級結構的變化、政治制度的變化等等,還有當代社會主義國家實踐的新的變化、各種社會主義和非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我們應當如何解釋這些變化,又如何對待這些變化?當代各國雖然都探索出了各自的發展道路,但是,難道就沒有像馬恩和列寧時代一樣有一個全球性視野基本原理嗎?或者說這個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呢?當代各國國家、國際組織或是利益團體之間的分化組合對立合作衝突競爭我們又怎麼去理解?其次,知識經濟的興起,科學技術的新發展,人民日常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對傳統馬克思主義原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應當如何去解決?在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東方與西方之間,我們應該以什麼樣的尺度去取捨?人類社會的發展與自然的發展、個人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我們又如何認識和協調?諸如此類的這些問題是當代提給我們的,我們無法在前人的著作中找到答案,只能靠自己去摸索。

蘇東劇變雖然還不能給我們這麼多啟示,但是,我們要學會發掘問題和解決問題。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在某些表徵上漸趨一致,聯繫蘇東劇變,我們不由得要反思,到底什麼是社會主義,什麼是資本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什麼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什麼是社會主義制度,社么是資本主義制度?什麼是社會主義的思想文化,什麼是資本主義的思想文化?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最根本的差別在哪兒?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改革的底線又在何處?社會主義的明天在何處,資本主義的明天又在何處?諸如此類,都是需要我們進行思考的。作者在此只列舉這些問題,其他的還有待深思。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當代的大學生,理應擔當起時代發展的責任。我們從不放棄,我們正在路上努力著。

結論

由於作者的知識積累和理論水平尚淺,以及作者所掌握的資料有限,故作者的一些觀點和想法是有待商榷的;其次是作者對於資料的剪裁和組合的功力還和稚嫩,故文章的結構和內容安排尚有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作者會在以後的學習中努力改正。在文章中,作者只是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和蘇東劇變歷史進行了一個簡單的梳理,沒有進行深入的歸納和對比的研究;此外,作者沒有對與蘇東劇變後各國現狀進行分析,也沒有解決作者所提出的問題。最後,作者還是重複那一句話: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資本主義制度仍然存在,只要辯證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沒有被證明其為徹底的謬論,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就是科學的、正確的、合時的。我們要在時代發展、實踐需要和自我的不斷積累上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退一萬步講,即使我們說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那麼,我們要找到更加合時的理論,也必須深入的理解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

推薦閱讀:

討論會發言:在新形勢下發展左翼
思考筆記:關於新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反抗

TAG:馬克思主義 | 科學社會主義 | 蘇聯解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