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型思維解讀
最近我的朋友圈中開始流行一個新名詞,叫成長型思維,指的是用樂觀積極的態度去迎接各種挑戰,解決各種問題,從而get到新技能的思維模式,而它的提出者正是大名鼎鼎的Dweck教授(習得性無助理論的提出者)。
成長型思維涉及到情緒發展、氣質與人格發展以及自尊和成就動機等多個與兒童教育最為相關的心理學領域。在成長型思維中,會涉及到9個方面的思維改變,分別是:關於理解、關於放棄、關於錯誤、關於困境、關於足夠、關於聰明、關於完美、關於否定和關於能力。如果要進一步簡化的話,我認為其實只有3個方面:1、面對困難、不斷犯錯、準備放棄的時候該如何調整思維;2、面對成功的時候該如何調整思維;3、如何看待個人能力與努力的關係。
兒童在自身發展過程中會取得很多成就,也會遭遇很多失敗,如何看待成敗的原因就顯得尤為重要。Weiner教授的成就歸因理論提出了四種歸因的對象,即:能力、努力、任務難度和運氣。從穩定的角度來看,能力和任務難度是相對穩定,而努力和運氣則是不穩定的;而從可控性的角度來看,則只有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任務難度和運氣都是不可控的因素。
在面對失敗的時候,如果孩子將失敗歸因為運氣不好、狀態不好、不夠努力等因素時,這些兒童在失敗後並不會格外氣餒,並堅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並相信努力成功的同時還能提高自身的能力。相反,另一些兒童在取得成績時會將成功歸因為運氣好或者刻苦努力,而無法體驗到自己能力強所帶來的自豪感;當這些兒童遇到挫折,往往會將原因歸結為自身能力的不足,進而導致沮喪、放棄努力和自我否定(習得性無助);如果家長和老師在孩子成功時只表揚他們的努力,失敗時卻責怪孩子能力不足時,會加速孩子習得性無助的獲得。
所以針對習得性無助的兒童進行干預時,要引導孩子將失敗歸因於缺乏努力,而不是缺乏能力,這就是所謂的歸因的訓練。
這裡還想補充一點自己的見解:
1、面對經過努力依然面臨失敗的兒童時,除了強調失敗的原因不是缺乏能力外,還需要對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進行評估,只有擁有正確的方法和更高級問題處理策略的基礎上,孩子才能通過反覆的練習和刻苦努力實現成功。
2、有教育人士提倡停止說「你真聰明」,而是說「你真努力」——我覺得這樣的表達方式還不夠正確,正確的表揚方式是:在孩子取得進步的過程中可以表揚他/她的努力,在取得階段性的成果時則可以告訴孩子:「不斷地努力和挑戰新難度會讓你的能力得到提高、頭腦越來越聰明」,這實際上就是努力對能力的影響,這種說法不但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對自身能力提高的認同感,同時也沒有否定努力的中介作用。
推薦閱讀:
※家長如何鑒別兒童自閉症?
※你所不知道的哈佛 --- 致沒有學習目標和動力的青少年(2)
※這兩段視頻讓孩子知道:夢想可以很大,失敗並不可怕!
※家長和小朋友應該掌握的家庭安全守則
※一個懂心理學的媽媽,步步偵破8歲女兒偷錢(←_←這算哪門子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