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體育學:學科的歷史、架構和熱點問題

#寫在前面:

每做一件事之前,我常常首先去搜索一番與之相關的所有內容,儘可能全面,再動手。這樣做的結果是,彙集了很多搜集到的信息。我想,將它們整理出來,有條理地放在某處,不僅自己可以隨時查看,也可能有益其他人,是最好不過。我的專業是運動人體科學,具體地有兩方面:一是體力活動追蹤測量與健康促進(Epidemiology: Physical Activity Assessment and Health Promotion);二是運動干預慢性病(NAFLD)。此外,我似乎尤其地對國內外體育類高校院系的八卦情況很有興趣。最後,我非常熱愛(打)網球,每周至少2次。以上構成了我,以及這個專欄的絕大部分。

很開心開通這個專欄,我對其定位是與我研究興趣相關的知識和信息的彙集地,有時結合原創內容。它將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體育學科及國內體育院校、系所情況搜集;

2.運動人體科學專業介紹及研究熱點;

3.運動人體科學專業讀博國外擇校及介紹;

4.統計學,以R為主;

5.可能還會有網球相關2333。#

(原作者:李樹旺,原載於:vo2max.com.cn/read.php?

一、體育學的歷史形成與學科結構

1. 體育學的發展軌跡

現代體育的起源應該追溯到19世紀。1828年,英國教育家阿諾德最先把體育列為學校課程,被認為是現代體育的創始人。當時,體育作為教育的一部分,以英國和德國為代表的「體操學派」的理論和方法確立了體育教學理論的框架。自然主義教育家進行了近代教育、體育的實驗,並先後出版了一系列有關學校體育的專門論著,如德國學者古茨目茨(Guts Muths)的《青年體操》、瑞典學者林(Ling,H)的《體操一般原理》、俄國學者烈夫加夫特的《學齡兒童體育入門》等等。這些專著確立了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並促進體育的科學體系隨著教育的發展而逐漸建立起來,成為教育範疇中的一個科學分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法國資產階級教育家皮埃爾·德·顧拜旦作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奠基人,把競技體育推向國際範圍,刺激了人們對運動訓練的研究,為現代競技體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世紀初,英國生理學家研究了人體在肌肉運動過程中的一些生理學機能特點,開創了利用自然科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體育運動的先河。1889年,法國的拉格朗日(Fernand LaGrange)出版了第一本運動生理學的教科書,名為《人體運動生理學》(Physiology of Bodily Exercise)。1912年,德國召開了世界上第一次體育科學學術會議——運動醫學學術會議;1921年,法國成立了運動醫學學會並創刊了世界上最早的體育科學刊物《運動醫學》。隨著醫學、生物力學等自然學科對體育科學研究的滲透,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醫學等學科初露端倪。在這些學科逐漸成熟的同時,人們又開始從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化學等新的學科視角研究體育。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體育科學中的大部分學科已基本建立起來了。

體育科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概念提出,還是20世紀的事情。1923年,國際上成立了第一個體育學術組織——國際體育教育聯合會,1928年成立了國際運動醫學聯合會,其他一些有影響的體育科學學術組織,包括國際運動生物力學學會、國際運動心理學會、國際體育情報學會、國際體育社會學會和國際比較體育學會等也相繼成立。從此體育的科學研究擺脫了依附於其他學科生存發展的狀況,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

我國的體育學從無到有,經歷了引進與借鑒、本土化探索、分化與自我發展、建立獨立學科四個階段。

(1)解放前和新中國成立初期,是我國體育引進與借鑒國外體育的學習階段。

19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杜威的實用主義是國際教育學界頗為時髦也影響極大的學術,體育教育中的自然主義教育法處主流地位。我國一些深受歐美體育思想影響的學者,袁敦禮、吳蘊瑞等將歐美體育的要旨帶入中國,開始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對體育的本質、體育的目的和體育的內容等問題進行積極的探索。在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體育的專業教育得到了一定的發展,體育學校(科)由1928年的12所發展到1948年的80多所。它們大多是公立的,包括國家和省市創立兩種,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南京的中央大學體育系(科)和北京的師範大學體育系(科)。當時的體育專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體育師資和體育行政的管理人員,畢業生授予教育學學士學銜。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各學校的教學內容並不統一,但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部分:普通基礎課程(三民主義、生理學、現代文化概念等)、教育課程(教育概論、教育心理學等)、體育系專業課程(人體解剖學、個人衛生學、體育原理、運動技術課等)。可以說,這個歷史時期的體育還談不上有什麼科學研究,也難以形成系統的科學體系。新中國建立以後,歐美體育退出中國舞台,中國全盤接受蘇聯的教育體制,體育教育思想也完全來自蘇聯,巴甫洛夫學說成為體育教育的自然科學基礎。另外,建國後歷次的政治運動使體育的「理論」充滿時髦色彩,體育研究並沒有去準確回答什麼是體育、為什麼要體育等根本問題,而是在簡單地羅列方針政策,因此,並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科學體系。

(2)我國體育的本土化探索階段。

19世紀的六、七十年代,隨著中蘇關係的惡化,隨著我國體育實踐的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蘇聯體育理論的局限性和明顯的「水土不服」,開始探討中國式的體育發展道路。但是,這一階段的體育理論體系建設遠落後於體育實踐,沒有形成一個與快速發展的體育實踐相適應的體育科學體系。可以說,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對體育現象進行的研究比較薄弱,研究人員較少,科研力量薄弱,研究方法落後,缺乏組織管理,基本處於「自由活動」狀態,因此研究成果很少。並且,對體育現象的研究處於相對封閉狀態,研究內容狹窄淺薄,缺乏與其他學科的交叉和融合,體育的科學研究發展很慢。

(3)我國體育的分化和自我發展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許多關心體育理論的學者對體育科學化的問題展開了全國性的學術大討論。討論從「體育是什麼」(大體育、小體育概念之爭)、「體育與運動的關係」等根本性理論問題出發,逐步延伸至體育科學屬性、體育科學體系的建設等等學科理論問題。一些體育研究者積極倡導建立體育科學體系,提出了「從現代科學體系延伸出體育科學體系」和「從體育概念的區分來建立體育科學體系」兩種思路,對體育科學體系的框架、結構等問題作了具體的闡述。8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體育越來越融入社會生活,體育的教育功能、健身功能、休閑功能、經濟功能、社交功能、欣賞功能、娛樂功能、傳媒功能等等越來越顯示出對社會發展的意義和價值,體育的科學研究範疇開始從「重競技體育」的研究拓展到對各種體育社會現象、規律及其體育怎樣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的諸多領域,顯現出蓬勃發展的生機。在這個時期,傳統的在課程意義上的「體育理論」徹底解體分化為一門門學科,自然、人文和社會科學的各門學科向體育學科領域滲透,國外各種先進的體育理論被介紹到我國,有力地推動了體育學科的建設,出現了龐大的學科群。同時,有關體育學科體系的研究更為細緻、深入,由於引進了科學學、分類學等理論,研究的科學性大大增強。

(4)我國體育學的學科創立

隨著我國體育科學的發展以及新學科的不斷湧現,如何合理地設置各門學科並使之協調發展,避免相互脫節和不必要的重複勞動,如何協調體育科學中所有學科的內在聯繫以及它們在結構和層次上的關係,就成為適應體育科學加速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建立一個比較完備的體育科學體系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1996年,國家把體育學列為一級學科,這是中國體育理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1997年研究生學科專業改為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與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學四大板塊;1998年本科體育學科(專業)也調整為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5個學科專業。至此,本科與研究生教育的學科專業設置基本趨於一致,標誌著體育學學科體系已基本完成。

2.體育學的學科結構和特點

1996年,國家把體育學列為教育學門類下的一個一級學科。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國家教育委員會頒布修改後的《學科、專業目錄》。《學科、專業目錄》是為設置大學本科、研究生專業而編製的,雖然沒有將各個科學部類、學科門類的所有學科全部列出,但在學科分類上具有較好的參考價值。大學本科專業設置是在體育學一級學科之下設五個二級學科:體育教育、運動訓練、社會體育、運動人體科學、民族傳統體育(見表一)。研究生專業設置是在體育學一級學科之下設四個二級學科: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與訓練學、運動人體科學、民族民間傳統體育學(見表二)

表一 大學本科《學科、專業目錄》 (1998)

表二 研究生《學科、專業目錄》 (1998)

體育學學科結構的建立,有利於我們從總體上把握體育學在現代科學體系中的地位,也有助於我們明確各門學科的性質及各學科間的聯繫和區別。體育學內含了以下基本特點:

(1)科學基礎的交叉性與綜合性並存

體育學是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等多學科與體育知識經驗相交叉而形成的一系列學科組成的學科群,所有體育學科都具有交叉科學性質。從整體來看,體育學是一門交叉科學。但就體育科學的基礎來看,當代體育學涉及體育自然科學、體育社會科學、體育人文科學等許多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因而也具有綜合科學性質。

(2)交叉學科的大跨度融合性

從歷史上看,我國體育長期被看作政治的工具,而不是一種文化現象,這種與社會的隔閡導致體育總是處在一條狹窄的通道內成長,體育科學與其他學科缺乏學科間的流動與滲透,彼此好像是風馬牛不相及的「陌路人」,學科之間的距離跨度很大。在體育科學自我快速發展的歷史階段,特別是體育學學科成立以後,體育加速了與其他學科融合併產生新興邊緣學科的進度,例如,哲學家們在體育中探求哲學精神, 體育科學則在哲學中去尋找智慧,尋找思維方法,以對體育和體育科學自身進行反思和剖析,體育哲學就是這兩個距離遙遠的學科的大跨度融合的結晶。在體育界,許多學者積極地將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中的學科理論知識、基本概念、方法移植並融合到體育科學中,創立了許多諸如體育人類學、體育未來學、體育環境學等等遠距離、大跨度相融合的交叉學科。

(3)學科體系的高度開放性

體育學研究的對象是體育現象。體育現象既包括體育中的自然現象,又包括體育中的社會現象,還包括體育的主體――人。如此,以上述三元為基礎,構成了一個多元的、分化的,並且隨著歷史和社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充滿活力的體系。面對體育現象中不斷湧現的新問題,體育科學必然要產生新的方法對其進行研究,並逐步使研究系統化和理論化。由於體育學是一門新興學科,所以,其發展空間比較廣闊,再加以體育現象的範疇隨社會發展的快速延展,導致體育學相較其他學科而言,新學科的產生節奏會更快,體育學的學科體系更具開放性。

二、體育學研究的熱點

從整體角度看,體育學的研究重心和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體育教育訓練學領域。這有如下兩條原因,其一,體育教育學和體育訓練學是中國體育中比較古老的學科,也基本屬於體育學界自創的學科,研究人員對這個領域的研究比較熟悉,研究的基礎比較雄厚;其二,體育教學和體育訓練是體育學的基本實踐,在體育學的學科體系中處於一個基礎性的位置,它是體育現象中的一種本原現象,因此,備受研究者的關注。體育學的另外一個研究熱點是體育人文社會學中體育與經濟相關聯的主題,這主要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環境下,產業化、營銷、市場、消費已經成為體育自身良性運行的必要條件。

在體育學界,人們從多個視角切入體育學熱點的研究,研究成果是豐富多彩的。2007年,南京大學體育科研所的朱唯唯、李俊等曾研究了2000至2004年間CSSCI收錄的體育學論文標引的11487個次的各類關鍵詞。他們將體育學論文標引28次以上的前100個關鍵詞進行歸類梳理,得到以下6大類關鍵詞辭彙:體育教學、競技運動、社會體育、體育基礎學、傳統體育和奧林匹克運動。在認真分析這項研究優缺點的基礎上,我們進行了專家訪談,並結合自身多年體育科研的經驗,確立了自己的研究方案:

首先,我們認為體育學的四個二級學科之間的跨度比較大,學科間關聯度不是很高,學科內部的研究熱點很難與其他學科進行比較,所以,一開始就從整體角度把握體育學研究熱點的難度較大。因此,我們確定以對二級學科的研究為起點,在此基礎上,把握體育學整體的研究熱點,這種研究路線會更清晰和準確。

其次,將上述朱唯唯、李俊等所梳理的100個關鍵詞歸類到四個二級學科的框架內,再加入專家訪談中人們提出的對關鍵詞的增減意見,進而形成「體育學――二級學科――研究主題――關鍵詞」這樣一個由學科到關鍵詞的梯次結構框架。

最後,對2006――2007年體育學論文標引的四類關鍵詞進行統計並分析。由於CSSCI收錄的體育論文只截止到2006年,缺乏最新的論文研究成果,所以,我們選擇CNKI進行統計和研究。為了解決體育學論文的關鍵詞專指度過於寬泛的問題,我們將同類關鍵詞被關注的程度進行綜合考慮,從而為我們辨識學科熱點提供了線索和思路。一般情況下,關鍵詞被標引的次數越多,該關鍵詞所涉及的主題就越有可能是一個研究熱點。

下面就體育學各二級學科的研究熱點作一分析。

1.體育教育訓練學的研究熱點

體育教育訓練學分為體育教育學(表三)和運動訓練學(表四)2個領域。

表三 2006-2007年體育教育學關鍵詞統計

表三表明,在體育教育學領域,學者最為關心的是「體育教學」這個主題。體育教學是體育的直接實踐,為體育教育學的研究提供直接經驗,它受到眾人關注是可以理解的。從體育教學主題所包括的熱點關鍵詞來看,體育教育學的研究方向已經發生了轉變,人們已經將研究的目光由原來的研究教學的「三基」(基礎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轉變為更加註重研究體育教學中學生能力、素質、智力、情感教育等內在品質的培養狀況。

另外,「體育課程」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主題。在國家提倡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教育環境中,體育的課程體系必然面臨重大改革,人們都對如何更有效地開發課程資源,如何使體育的考評方法和考評標準更科學和更具人性化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表四 2006-2007年運動訓練學研究熱點關鍵詞統計

表四表明,運動訓練學中運動素質和運動技術兩個主題的關鍵詞出現的頻次最多,這兩個主題代表了運動訓練學的一種基礎性研究。現代競技體育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在動作技術和戰術體系都比較成熟的情況下,運動員要取得好的成績,就要從「體能」的訓練中做文章。研究發現,體能一直是我國運動員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的關鍵因素,體能理論研究的匱乏一直是我國競技體育發展的「瓶頸」。我國對體能的研究起步較晚,底子較薄,並且,暴露出體能研究與運動員的個人特徵和運動項目的運動特性脫節的缺憾。

近兩年來,學界比較突出的增強了對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的研究。競技體育在盡享 「舉國體制」的國家待遇的同時,也暴露出競技體育後備人才逐漸細軟的弊病。在戰略對策層面,人們提出了培育競技體育後備人才的改革路徑:加強後備人才隊伍建設,優化項目布局;建立新型的"體教結合"的培育體系;吸納社會資金培育後備人才;建立市場化後備人才交流制度;提高教練員綜合素質;提高後備人才培育的科學化水平,等等對策。

2.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熱點

體育人文社會學分為體育社會學(表五)和體育人文學(表六)兩個研究領域。

表五 2006-2007體育社會學研究熱點關鍵詞統計

表五表明,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框架內,體育被賦予了市場的內涵和功能,從產業到營銷,再到消費,在體育現象中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經濟鏈條。經濟因素已經成為當代體育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是體育在發展歷程中必須要面對的問題,也是學界關注的熱點。隨著體育與經濟的聯繫的日益密切,體育營銷、體育旅遊等新概念將不斷躍入人們的視野,與經濟和市場相關的體育學科將獲得難得的發展契機。

表六 2006-2007體育人文學研究熱點關鍵詞統計

表六表明,在體育人文領域,體育文化是最受關注的主題。人們對體育文化的關注表明,學界和社會已經跳出將體育視為「蹦蹦跳跳」那種簡單的軀體運動,而是在精神層面,將體育定義為一種文化。研究的熱點主要涉及校園體育文化,中國傳統和現代體育文化,中外體育文化比較以及體育文化與相關學科的相互關係等問題。

以北京主辦奧運為契機,學界對奧林匹克的關注度在不斷升溫。統計的結果顯示,對於奧林匹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關注的是奧林匹克歷史與發展歷程等介紹性內容,包括奧林匹克與中國的結合、奧林匹克的教育、傳播等內容。其次,就是奧林匹克精神與文化、社會、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的關係的問題的討論。

3.運動人體學的研究熱點

表七 2006-2007年運動人體科學研究熱點關鍵詞統計

統計表明,運動心理主題成為運動人體學的絕對性的研究熱點,其中,以競技運動心理主題的研究最受關注。研究表明,人們逐漸意識到心理因素已經成為競技水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競技運動心理領域,運動心理學家最關注的問題有兩個:運動員的認知特徵和人格特徵;運動員心理狀態的檢測和評價。在這兩個問題上,運動心理學在運動員認知特徵方面的研究進展明顯,發現了運動員注意、決策等高級認知活動的特殊性,但在運動員人格特徵研究方面的進展不大。在第二個問題上,採用生理指標監測運動員中樞神經機能的研究有所增加,受到重視,但進展並不迅速。

4.民族傳統體育學的研究熱點

表八 2006-2007年傳統民族學研究熱點關鍵詞統計

統計顯示,民族傳統體育的現狀及發展是民族傳統體育學研究的熱點。研究表明,該主題的研究仍然處於對民族傳統體育的不斷挖掘、開發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考層面,研究主要沿著以競技體育為特點的體育項目、民俗特點的體育項目、瀕臨失傳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三個方向延伸。

三、存在問題和發展趨勢 1.體育學研究存在的問題 (1)基礎理論研究相對薄弱

在體育理論研究領域,學科理論建設的規範性研究尤為薄弱。由於對體育學自身結構、特徵和演變規律的研究十分匱乏,導致體育學的學科發展不規範:有的學科缺少學科研究方法,有的學科缺乏學科功能,有的新興交叉學科將兩個學科的理論生拉硬拽在一起,存在「拉郎配」現象,由此導致體育學的學科建設和新學科的創建遊離在「規範化」的邊緣,體育研究無法對一系列越來越複雜的體育現象做出合理的解釋進而規範其發展。因此,應該從對體育活動的研究中得出體育學自己的體系化的理論基礎。

(2 )學科發展不能滿足體育實踐的需要

自上世紀70年代末期至今,我國體育理論研究遠遠落後於體育實踐的發展。在我國改革開放以後,在這一中國社會發生巨變的歷史階段,體育快速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人們對體育的認識也超越了體育教學和體育訓練的原有框架,而隨著體育的社會角色的變化拓展到休閑娛樂、體育產業、體育經濟、體育消費、終身體育等領域。但是,體育學新學科的建設仍不能滿足社會和體育實踐發展的需要,不能為快速發展的體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例如,在我國創建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體育走進社區促進了社區體育的快速發展,但是,與社區體育快速發展相對照的,是社區體育研究的薄弱以及社區體育學遲遲不能誕生。

另外,在現存的有些新興交叉學科中,存在著學科間融合度很低的現象。由於體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存在較大的學科跨度,所以,一些交叉學科的知識結構比較鬆散,甚至將兩個學科的知識點割裂開來進行闡述,導致學科知識缺乏應有的系統性和融合度。

(3)學科屬性的模糊性導致體育學無核心學科

由於缺乏對體育科學的邏輯起點的分析,缺乏對體育結構的特殊性及其發展的特殊規律的認識,致使體育學界關於體育科學的屬性與體系的討論並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體育屬於自然科學?社會科學?還是綜合科學?至今尚無定論,體育好像是站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其它科學家族之間的不知該投靠哪一方的窮親戚。這種學科屬性的模糊導致體育學難以建立起自身的核心學科,也難以形成由中心向周邊發散的系統化學科體系。這種學科內在的缺陷經常使體育學在與其他學科的交往中處於一種尷尬的境地。

2. 體育學的發展趨勢

(1 )體育學新學科的發展速度將得到提升

體育學由無到有,由孱弱到逐步強大,都是在與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中實現的。自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社會的飛速發展,體育學新學科的創建也加快了步伐。在當代中國,體育與現代人的健康、文化生活和社會活動及社會生產將發生直接的聯繫,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將極大地拓展社會生活中的體育現象,同時,為體育研究提供新的科學命題,例如,體育與休閑、體育與旅遊、體育與和諧社會、體育與社區等等。體育學各個學科的學科觸角必將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不同層面,並與其他學科的研究發生碰撞,激發出許多智慧的火花、學說或代表作,從而,促進一批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夠更充分發揮體育的社會效應的新學科。另外,現在的一些新學科的質量將逐步提高。現在體育學的一些新興學科還停留在母學科向子學科的過渡階段,科學研究中牽強、生硬、缺少內涵和個性的研究還較為普遍。隨著人們對新學科認識和研究的深入,這些新學科將不斷提高學科質量,逐步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2 )體育學的綜合性屬性將進一步增強

從外在結構看,體育學既包含自然科學內容,又包含人文社會科學內容,還有技術性科學,具有綜合性科學的學科屬性。但從內在聯繫的角度講,由於體育學的學科基礎的跨度較大(學科體系跨越了從自然科學的生、數、理、化,到人文社會科學的文、史、哲、經、法、管等學科),造成了體育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性較差,而體育學中的交叉學科內在融合性也較差的缺憾。所以,體育學很難體現那種「有中心有外展,又區別又聯繫,多層次多角度」的綜合性科學的綜合屬性。

隨著體育科學研究的發展,人們認識體育的視角由原來的「運動視角」到後來的「體育視角」,再到現在的「文化視角」,已經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體育學的發展規律表明,隨著體育社會價值的凸顯和社會實踐的不斷拓展,那種彼此隔閡的,缺乏綜合性的體育學科已經難以解釋越來越複雜化的體育現象。它需要體育學內部加強相互的融合與流動,需要體育學與其他學科共同努力,跨越彼此之間的鴻溝,實現有機的聯合。因此,體育現象的複雜化和快速發展必然要求增強體育學科之間內在的有機聯繫與融合,增強體育學科總體的綜合性,這是體育快速發展的需要,也是體育學實現自身完善的內在需要。

(3 )學科研究的熱點將緊跟社會發展的脈搏

隨著國家「十一五」規劃的全面展開,從體育學角度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和節約型社會,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的研究將成為今後研究的熱點。第29屆北京奧運會的落幕將掀起北京後奧運時期研究的熱潮,圍繞奧林匹克文化、奧林匹克精神和奧運會組織管理的研究,以及北京奧運會的社會文化遺產,奧運金牌與民族心理的研究將倍受重視。在構建和諧社會進程中,體育如何處理好與社會發展的關係將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可見,未來體育學研究的熱點將與社會發展的步伐保持緊密聯繫,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要。

(4 )人文精神將得到快速提升

現代體育是隨著西方人文精神的復興而逐漸發展起來的。數百年前,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高舉著人文精神的旗幟,逐步把人與人性從「以神為本」的宗教神學統治的禁錮中解放出來,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可見,從精神層面講,人本精神是體育精神的靈魂。但是,在我國體育的發展歷程中,體育的人本精神經常遭受「工具理性」的衝擊,導致人的價值的終極目標讓位於政治、經濟的暫時需要。在北京奧運會的三大理念中,「人文奧運」理念是最有特色和最適應中國體育發展需要的一個理念,北京奧運會的完美謝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人文奧運」理念的精神召喚。經過北京奧運會的洗禮,國家層面和公民層面的體育價值觀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在呼喚體育回歸「人本精神」的本原。所以,在未來的體育研究中,從人文的視角審視體育現象,在體育的研究中達到「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平衡,將是未來社會對體育研究的需要,同時,為體育人文學科的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推薦閱讀:

TAG:運動人體科學 | 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