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的影響
原作:Overcoming Depersonalization Disorder
譯者:Cain
或許你也思考過,為什麼自己會患上DPD。這種疾病從哪兒來?可能影響人類行為的變數數不勝數,包括環境、文化、以及生物方面的因素等。在本章,我們將探討可能引發DPD的各種情況。
創傷的影響
我們發現,許多DPD患者過去都曾經歷過一定程度的創傷事件。每個人的認知方式不同,對一個人而言的創傷性事件,在另一個人看來也許無關痛癢。不過,大部分DPD患者對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回憶總是充斥著家庭成員之間的爭執與硝煙——家庭環境的惡劣迫使他們尋求逃避。為了生存,他們不得不抓住任何可能的救命稻草。有時候,創傷是複雜而漸進的心理凌遲;有時候,創傷可能單純是某一起重大事件。我們遇到的部分創傷性事件包括兒童虐待(身體虐待、性虐待或情感虐待),強姦、有酗酒或嗜賭的父母、以及雙親之間無休止的爭吵等。
就兒童虐待而言,家庭暴力的情況往往持續多年。研究這類惡劣行徑的受害者的工作人員發現,受虐兒存在極高的解離症發病率,尤其是當侵害事件自他們幼年就出現,無論所受創傷是性侵犯、肢體傷害、還是僅僅被冷漠無視(斯韋丁(Svedin)、尼爾森(Nilsson)、林德爾(Lindell),2004年)。不過,身體虐待與解離症的關係最為密切。
事實上,解離可看作一種防禦手段,將你的意識與痛苦隔離,從而使你保持鎮靜。想想看:在正常情況下,如果有人打了你的臉,你多半會震驚憤怒;你的身體會進入「戰鬥還是逃避」模式,這個過程中你將變得警覺而焦慮。現在,請想像一下,假設在未來的人生中,每隔五分鐘就挨打一次。最終,你的身體將停止對此暴行作出反應,相當於適應了這種可怕的環境;你的意識和軀體一定自行進行了大幅調整。這種改變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對某些人而言,人格解體的作用也與之相似:當你面對極端的、難以忍受的痛苦時,心理與身體率先無視了不適感,於是,你進入了一種麻木的狀態,當然,其潛在目的是對痛苦感到麻木,然而同時,你對其它的一切事物也變得無所謂。研究者基本認可的一個觀點是,童年時期的侵害和虐待確實可能成為解離症的根源,並且,儘管有時候該癥狀持續時間不長,卻仍然對患者成年後的正常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
虐待並不是唯一可能誘發人格解體的病因;其它環境因素也不容忽視。遭遇社會暴力(Horowitz,Weine,Jekel,1995年)、災難性事故(Yule,Udwin,與Murdoch,1990年)、或戰爭(Kinzie等人,1986年)等的孩子有更大可能出現各種心理障礙。過去的研究顯示,在貧窮家庭長大的人更可能患上解離症(Altman,1995年)。也許你會想,這些都與你無關,因為你家境殷實,溫飽無憂,也從未遇到虐待折磨或恐怖襲擊事件。但是,或許你曾是一次入室盜竊或搶劫案件的受害者,可能是一場槍擊事件的目擊者,也許曾在孩童時期遭遇霸凌,又或者你的父母冷漠疏忽或情緒無常。因此,請繼續閱讀本書,即使某些研究結論聽起來與你沒有直接關係,也仍然可能以某種非直接的方式適用於你的情況。
奈及利亞的一家醫院進行了一項相關的精神病理學研究,發現那裡25%的患者表示自己出現了解離癥狀。大量奈及利亞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必須為了維持家庭生計或賺取學費,而背井離鄉打工掙錢(Ilechukwu,2007年)。然而,他們換取金錢的另一個高昂的代價是長年忍受身體傷害與性侵犯。當一個孩子長期處於這種環境中,解離症至少讓他的內心有一個逃避受虐待的現實,從而可以喘一口氣的空間。
一個人並不一定需要自己直接經歷創傷才會出現DPD。或許只是在某個看起來很平常的時刻,你的某個家庭成員遭遇了挫折或災難。研究表明,哪怕你僅僅作為一次創傷事件的旁觀者,也可能出現與受害者同樣的反應(Seligman與Kirmayer,2008年)。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孩子是因強姦的暴行而出生,並且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她的成長過程必將背負著這種原罪,從而造成嚴重的情感損傷,也可能對她的心智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在研究人員調查解離症患者的病因時,其家庭、文化和社會背景是必須考慮的關鍵因素(Seligman與Kirmayer,2008年)。假如某個事件對於你所處的社會環境、你的同輩、或你的家庭看來意義重大,那麼很可能你也會以同樣的態度看待這件事。
推薦閱讀:
※【原創故事連載】 笨蛋小明戀愛記(1).....擁抱的真相原來是這樣滴?
※什麼是現實釋體?
※如何成為一個無趣的人?什麼樣的人容易成為冷場王
※知雄守雌——談談被貶低的女性氣質
TAG:精神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