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西周的犬戎是從哪裡來的?是鬼方之後嗎?
西周是被犬戎所滅,也因此,犬戎在歷史上是大大出名。但西周時的犬戎是從哪裡來的?和商朝時的鬼方有什麼關係呢?
商朝時的鬼方,和商朝有兩處記錄:一是約在公元前1216年,帝武丁率軍攻打鬼方,3年後戰勝鬼方;二是1119年,帝武乙派遣周文王父親季歷攻打鬼方,3年後獲勝,季歷得到了商國的封賞,更為帝太丁封為「牧師」。
鬼方在西周時也有記錄,是出土的大小大盂鼎和梁伯戈都提到鬼方。公元前979年,經歷了三年的盂擊敗鬼方,向周康王報告戰果,俘虜鬼方人口13081人,馬400多匹,車30輛,牛355頭,羊28頭等。這是西周對鬼方的重大勝利。為此,周康王專門為盂鑄造了小盂鼎作為紀功。
鬼方,在《詩經》、《易經》中寫作「鬼」,在金文中寫作「」(大小盂鼎)或「」(梁伯戈)。根據王國維的考證,鬼,通字為畏。是西漢時人在用隸書書寫時,把古文的「畏」字誤寫為「鬼字」。因此所謂鬼方,其實是「畏方」。《毛詩傳》:「鬼方,遠方也。」
即所謂鬼方,或畏方的意思,是指遠來的外國人。鬼方的鬼,並非是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神鬼的鬼。
王國維認為,獫狁、葷粥、昆夷、混夷、獯鬻等都是鬼方在發音上的細微差別,如同現在用不同的方言讀法。畏的讀音和混通,鬼的讀音和昆、緄、畎、犬。因此,所謂的犬戎,不過是鬼戎的發音。至於有人問,這些讀音根本就不一樣?答案就在於今天漢語的發音受到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語言的影響,和古漢語發音不同。古漢語讀音是喉音、牙(舌)音不分。
在文獻上可以證明以上的結論。《孟子 梁惠王下》中孟子說:「惟仁者為能以大事小,是故湯事葛,文王事昆夷;惟智者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句踐事吳。」文中的「大王」,應為「太王」,即周朝追封的先祖太王古公亶父。「大王事獯鬻」應該是指《史記 周本紀》中「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這件事。獯鬻和薰育應該是書寫的不同而已。
「文王事昆夷」,應該是指《史記 周本紀》中的「明年,伐犬戎。」雖然《史記》說是伐犬戎,但沒說戰果如何。《孟子》中的「文王事昆夷」應該是伐犬戎的戰果。這也證實了上面所說,鬼、昆、犬都是同一個讀音。所謂的昆夷、犬戎,都是鬼方的意思。
《逸周書》、《詩經》中都記載周文王時是昆夷。
從證據上來看,「鬼方」這個稱呼在商、周出土文物(商的甲骨文和周的大小盂鼎)和史籍(《竹書紀年》、《易經》)中都有出現。獫狁、葷粥、昆夷、混夷、獯鬻等這些稱呼只在史籍上出現,而且都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史籍中出現,並沒有在商、周的出土文物上出現。因此,獫狁、葷粥、昆夷、混夷、獯鬻等這些稱呼應該是西周晚期對鬼方發音的不同而出現的以訛傳訛。鬼方才是商朝和西周早中期的正式稱呼。
否則在邏輯上講不通:周文王的親攻打的是鬼方,曾孫周康王攻打的也是鬼方,而周文王卻和犬戎或昆夷作戰?
綜上所述,滅西周的犬戎,其實就是鬼方,不過是讀音上的一些不同所導致的不同文字寫法。至於商朝稱為「方」,即邦、國,為什麼到了周卻稱為「戎」,那就是另外一種說法。後面的文章會有詳細解釋。歡迎關注!
推薦閱讀:
※小邦立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第二代小宗——曲沃庄伯!
※憲周成
※為何春秋戰國時期可以隨意交換,贈送城池?
※《資治通鑒》為什麼不從黃帝開始寫?
TAG:周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