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孩子受欺負 你如何優雅地插手

當孩子被打了,被推倒了,家長怎麼做?帶著孩子轉身離開,不跟對方玩兒了?可要是在自己看不到的地方,比如幼兒園受到欺負怎麼辦?

  有媽媽說,看到寶寶受欺負,要毫不猶豫地指出這一錯誤行為。因為3歲以下的寶寶,並沒有自己處理這樣事情的能力。家長不出面干預,只會導致事態升級,鬧得雙方更加不愉快。這也是很多媽媽的看法,可是有沒有想過,為什麼有些孩子容易被欺負呢?

  為什麼有些孩子總是容易被人欺負?

  至於說孩子被欺負,一般都是因為我們的孩子有了以下這些特質:

1.天生膽小,害羞

  有的孩子在家裡和熟悉的人面前,話特別多,可一旦出了家門,走出熟悉的環境,馬上惜字如金。見到陌生人就害羞,別人問話都不好意思答一句,喜歡往爸爸媽媽身後躲。更不要說打人,和被打之後還手了。

2.受到過度保護

  我們這個年代的人,小時候玩伴比較多,也比較「野」,放學之後一群孩子就聚到一起,也經常吵吵鬧鬧。

  但是也就在這種爭論和吵架中,學會了溝通、談判、妥協這些技巧。最後還是高高興興長大了。

  現在的孩子經常是一家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當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負的時候,並不會主動的解決問題,往往是被動的尋求幫助。

3.力氣小,動作慢

  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容易被大班的孩子欺負,低年級的孩子容易被高年級的孩子欺負,女孩子容易被男孩子欺負,都是這個原因。

  欺負人的孩子也是分人的,他們輕易不會挑選人高馬大的對手,要是咱們孩子正好是瘦瘦小小的,那就要留心了。

  孩子被欺負了聰明家長這麼做

  在咱們的傳統里,有個詞叫「面子」。

  兩個孩子吵起來,爭搶起來,真見過不少家長的處理方式就是不問緣由,先批評自己家孩子,或者直接讓大孩子讓著小孩子,小主人讓著小客人……

  我親耳聽到的,完全無法贊同的一句話就是有位爸爸跟孩子說:一個巴掌拍不響,他打你了,那他怎麼不打別人呢?

  孩子都是咱們自己親生的,關鍵時刻,爸爸媽媽不成為他的後盾,怎麼反而胳膊肘向外拐呢?

  面對孩子被欺負這件事情,我們父母能做的,該做的,應該是防患於未然,教會孩子可行的解決方案。例如:

  【1】角色扮演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扮演各種「熊孩子」,假設各種場景。在遊戲中,教會孩子如何去談判,如何大聲震懾對方,如何在爭執中保護自己。

  如果有孩子來搶自己的玩具,可以根據情節輕重教孩子說一些話,像:「我可以把玩具借給你玩一會,但是我也想玩一會你的那個玩具」,「我願意跟你做朋友,我們一起玩怎麼樣?」,「這是我的玩具,你沒有權利拿走」,「請你放開手!」

  通過遊戲,可以教會孩子甄別正常的玩鬧、爭吵與霸凌、暴力之間的區別,也可以教會孩子什麼樣的情況下,可以分享、交朋友,什麼樣的情況下,必須大聲的拒絕和堅定的反抗。

  【2】教會孩子尋找支援

  有個媽媽說她女兒被坐在後面的小朋友揪辮子。然後這位媽媽就告訴孩子,以後你後桌再揪你的辮子,無論是上課還是下課,你都要大聲喊出來:XXX揪我頭髮了!

  這樣老師和其他小朋友就都會聽見,然後就會保護你了。

  其實這位媽媽的做法就比較好,女孩子跟男孩子對打往往不會佔便宜,而且在上課期間,跟對方吵架打架都會影響老師的上課進度,不如大聲的說出自己的理由,捍衛自己的權益。

  【3】教會孩子據理力爭

  告訴孩子,要當著「肇事者」的面,指出他的不對之處。不要把自己陷入到孤立無援的境地裡面,要大膽的反抗並且學會「發動群眾」。

  據理力爭需要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家長朋友們可以多多的培養一下孩子表述事件的能力,抓住一些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經過,結果,還要告訴孩子去表達自己的情緒和訴求,「我的感覺是……我的要求是……」

  是用有理有據的事實來讓」肇事者「感到壓力和羞愧,最好能聯合其他小夥伴疏遠」肇事者「,讓」肇事者「知道,欺負人的人,是交不到朋友的。

  【4】不惹事,但也別怕事

  孩子被打了,要不要馬上還手,是存在很大爭議的。

  打人不對,不能學他。如果對方人高馬大,下手沒輕沒重,孩子貿然跟對方打起來,吃虧的終究還是自己,萬一出現了意外,後果不堪設想。

  可以告訴孩子,離那些喜歡欺負人的孩子遠一點。咱們可以不跟粗魯的,野蠻的孩子一塊兒玩。

  但是也得告訴孩子,事兒來了,不能怕事。告訴孩子,在你覺得有必要的時候可以還手,爸爸媽媽相信你,會站在你這邊。

我們還是得告訴孩子,世界不光是童話中的美好,也是有矛盾和衝突的。你可以做一個善良的人,但是善良不等於懦弱,當有人侵犯你的權益,你必須勇敢的保護好自己。


推薦閱讀:

你家孩子自卑時,你懂得科學應對方法嗎?
奇蹟男孩:普通人只看到善良,聰明家長卻能看透好教育的本質
教育的關鍵要讓孩子相信,他擁有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力量
認識新年 | 老鼠娶親在初三的原因,這麼有意思

TAG:親子教育 |